安定王朱尚炌:膽大妄為的謀逆者,記明代第一個造反的宗室郡王

2020-12-22 樓哥看歷史

前言:在中國數千年的歷史中,像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這樣靠「開局一個碗」起家的,可謂是絕無僅有。但是朱元璋出身雖低,卻非常謙虛好學,特別善於總結歷史上王朝興衰的經驗教訓。

在他老人家看來,周朝以分封而享國八百年,而那些宗室孱弱的王朝無不面對權臣和叛亂時束手無策。比如被趙高殺害的秦二世胡亥,被宇文化及篡弒的隋煬帝楊廣。而王莽之於西漢,曹丕之於東漢,司馬炎之於曹魏,劉裕之於東晉,對宗室的苛待,最終導致王朝易主時無人援手。

歷史上因宗室強盛而發生的西漢「七國之亂」和西晉「八王之亂」,雖然算是前車之鑑,但宗室們再折騰,皇位還是在本家人手裡。而朱元璋白手起家,所需考慮的是自己百年之後如何保證政權平穩,不要像秦朝和隋朝那樣二世而亡。因此在洪武三年四月,朱元璋正式封建諸王。眾皇子的封國基本都在邊境線上,擁有三護衛官軍,節制本省軍事,實際上就是大號的戍邊大將。明初親王肩負保家衛國,乃至開疆拓土的重擔,非後世混吃等死的朝廷負擔可比。

然而正因為如此,有明一朝宗室造反層出不窮,包括文治武功堪稱一代聖君的明成祖朱棣,也是靠著造反起家。話說回來,燕王朱棣是明朝第一位起兵造反的親王,那第一位造反的郡王是哪一個呢?今天本文的主人公安定王朱尚炌,就是這樣一位沒有自知之明的宗室郡王。

朱棣與朱高熾劇照

無知者無畏

朱尚炌(音kài),生於洪武二十七年(公元1394年)11月12日。是首封秦王朱樉的第六子,明太祖朱元璋第四十三孫。朱樉是朱元璋的嫡次子,洪武三年封為秦王,洪武十一年之國西安。

由此而言,朱尚炌是幸運的,因為他生在了大明最顯赫的親王之家。但他又是不幸的,因為在他只有四個月大的時候,父王朱樉就被人下毒害死。如果沒有畫像,尚在襁褓之中的朱尚炌永遠也沒有機會知道他父親的模樣。

明太祖朱元璋駕崩後,懿文皇太子朱標之子朱允炆繼位為帝,改年號為建文。朱允炆的班底是文官,因此他的國策與其祖父截然相反,當時宗室之中實力最強的燕王朱棣成為了建文君臣的眼中釘。可是讓人大跌眼鏡的是朱棣憑藉著區區北平一地起兵造反,竟然通過三年的苦戰推翻了朱允炆的統治。篡位之後的朱棣為了籠絡人心,宣布廢除「建文新政」,一切以「洪武舊制」為準。在這個大背景下,洪武三十五年(即建文四年,公元1402年)九月,年僅9歲的朱尚炌被封為安定王。永樂九年(公元1411年)九月,中兵馬副指揮王迪之女王氏被冊為安定王妃

朱樉死後賜諡曰愍,其嫡長子朱尚炳襲封秦王。朱尚炌攜王妃王氏從南京回到西安之後沒幾個月,朱尚炳就在永樂十年(公元1412年)三月去世,賜諡曰隱。其嫡長子朱志堩襲封秦王,年僅9歲。朱棣在稱帝之後表面上施恩宗室,實際上卻始終千方百計地削弱各府親王的實力。永樂四年(公元1406年),太祖第七子齊王朱榑被廢為庶人。永樂十二年(公元1414年),太祖長孫晉王朱濟熺被廢為庶人。永樂十五年(公元1417年),太祖第十九子谷王朱橞被廢為庶人。此外太祖第十三子代王朱桂、第十八子岷王朱楩都因罪被削去三護衛。作為現存宗室在倫序最為尊貴的秦王家族,自然也面臨著極大的壓力。

秦王封國西安

但是朱尚炌作為郡王,其地位比起親王來可謂天差地別,他又怎麼會膽敢造反呢?其實這件事說起來真是無知者無畏,這位安定王聽信「術士」的胡扯,不但認定自己有九五至尊之命,而且行動力很強,立刻著手實施叛亂準備。

但是朱尚炌也不想想,他四叔朱棣靠造反起家,能對藩王沒有提防嗎?永樂十六年(公元1418年)年底,朱棣在秦王護衛中的眼線:西安中護衛百戶張誠、小旗孫成向朝廷密報安定王毀朝廷,咒咀魘,並且提供了其招募軍士的文書。朱棣派內官朱興到西安調查取證,很快查明了事情真相。

在朱興給朱棣的密報之中,安定王任命術士張景為軍師、張諒為大將軍。王府宦官阮奉、阮徐為正副總兵,秦王護衛千戶尚彬為保駕指揮。從朱尚炌的叛亂計劃來看,他的軍師張景似乎還有些想法。

第一步、先使用毒藥殺害在世的秦府宗室,包括秦王朱志堩及興平王朱尚烐(朱尚炌四哥)、永壽王朱尚灴(朱尚炌五哥),奪取秦王三護衛的指揮權。第二步、指揮秦王護衛將陝西都司、布政司和按察司三司長官一網打盡,同時攻下潼關,封鎖關中的東大門。第三步、率領三護衛及陝西都司官兵突襲寧夏,殺慶王朱栴(太祖第十六子)和寧陽侯陳懋(靖難功臣,佩徵西將軍印鎮守寧夏),吞併慶王府護衛和朝廷在寧夏的駐軍。第四步、割據西北,和朝廷分庭抗禮。當時朱棣在北京,皇太子朱高熾在南京,安定王認為朝廷並非無懈可擊。可惜朱尚炌出師未捷身先死,再完美的作戰計劃,如果失去了實現的土壤,那也只是廢紙一張。朱棣在其尚未完成叛亂準備之時,即給予了安定王雷霆一擊,迅速將其抓捕,並帶回北京嚴審。最終朱棣看在朱樉的面子上沒有處死朱尚炌,只是將其廢為庶人。而參與謀反的核心圈成員張景、阮奉、尚彬等人則全部處斬。

癸丑,安定王尚炌至京。上面之,尚皆引伏。廷臣交章劾奏請之,上以秦王故,不忍加刑。但免為庶人,令往泗州守祖陵。辛酉,同庶人尚炌謀逆內使阮奉等、術者張景名等,並狹西中護衛千戶尚彬、李謙,百戶劉瑜等二十八人皆伏誅。—《明太宗實錄卷二百八》

看守祖陵都被嫌棄

明祖陵位於泗州盱眙縣,裡面埋葬著朱元璋的高祖父德祖玄皇帝、曾祖父懿祖恆皇帝和祖父熙祖裕皇帝三代祖先的帝後冕服。朱棣把侄子打發到此地,自然也是想讓他在祖先靈位之前好好反省自己的過失。此時的明朝尚未形成鳳陽關押宗室的高牆制度,因此前文所述的齊王被監禁在南京,谷王關押在直隸新安衛,晉王則在其父晉恭王的墳園閉門思過,而這次的安定王則被安排在了泗州祖陵。

朱尚炌在祖陵一待就是五年,始終孤零零一個人。朱棣去世後皇太子朱高熾繼位,可能是可憐安定王這位堂弟一個人實在可憐,派人到西安接朱尚炌的家屬一起到泗州完聚。

庚申,遣中官搬取秦府尚家屬,往州完聚。陝西都司、布政司陸路給車,水陸給舟,經過有司日用飲食等物。—《明仁宗實錄卷二》

明祖陵

不過讓朱高熾沒有想到的是,五年的庶人生活,並沒有讓朱尚炌有所改正。他在家屬完聚之後,反而肆無忌憚起來。他這一家在泗州雖然是區區一介庶人,但他畢竟是根正苗紅的太祖之孫,當地官員如何得罪得起這位前郡王?

經過仁宗朱高熾、宣宗朱瞻基兩代帝王,到了英宗朱祁鎮繼位之後,泗州官員忍了十年終於忍無可忍,向朝廷控訴庶人朱尚炌的惡行。但是這事皇帝也沒辦法,都已經貶為庶人了,還能咋辦?總不能一刀宰了吧!最終結果恐怕朱尚炌也沒有想到,他這一番胡鬧,朝廷竟然讓他這一家子重返西安,讓秦王去接這個燙手的山芋。

當時朱志堩已經去世,在任秦王是他的庶兄朱志(土字旁加挈)。這位秦王本就以不講親情著稱,何況朱尚炌這位六叔家中人口既多,又有謀逆的案底,實在是讓人頭疼。最後他決定讓朱尚炌一家居住在秦愍王墳園之中,派王府軍校對其進行嚴密防守。為了避嫌,還向朝廷請求陝西都司、布政司一起派兵防護,英宗皇帝以秦愍王墳園外人不宜隨意出入為由予以拒絕。

且先王寢園豈容外人出入?若尚仍不守法,朝廷當別有處置。叔但以親親為念,待之以禮,又何避嫌之有?—《明英宗實錄卷十四》

安定王身後事

朱尚炌死於何年,史書未載,但筆者以為不會晚於正統五年(公元1440年),因為這一年發生了一件朱尚炌長子朱志堣毆傷其母的重大惡行。朝廷在調查、處置之時始終沒有提到朱尚炌本人,筆者以為他應該已經病故。

當時秦王上奏朝廷,稱朱志堣打傷母親王氏和弟弟,不孝兇惡。英宗派錦衣衛指揮徐恭到西安將朱志堣管解至京審問。朱志堣到北京之後堅稱醉後失德,打傷幾個弟弟。當時其母王氏前來勸解,不幸被誤傷,實非存心。英宗派出武定侯郭玹到西安和秦王一起當面詢問其母,王氏的說法和朱志堣一致。最後英宗考慮再三,還是決定放朱志堣一馬,同時告誡秦王厚待其母子。

蓋致傷多人死者,其罪有之,傷母初非本意。朕今恭體太祖高皇帝之心,特遣歸,令其母以家法自治。繼今叔宜深體王之心,厚待其母子兄弟,勿令失所,則叔之令德也。—《明英宗實錄卷七十》

這位秦王確實也不是寬厚之人,他趁機向朝廷提條件,稱朱尚炌一家人口眾多,自己府中錢糧短缺,難以供應。堂堂一位親王,一萬石的歲祿,對待自己落難的叔父一家如此薄情,實在令人不齒。最後英宗同意朱尚炌一家的開銷,由陝西布政司負擔。

景泰帝劇照

景泰三年(公元1452年),在「土木堡之變」後取代英宗的代宗朱祁鈺冊立長子朱見濟為皇太子,這樣的大喜事自然要大赦天下。由於詔書中針對各王府庶人後代子孫的婚配做出了特別關心,陝西布政司很快做出反應,向朝廷匯報稱朱尚炌共有子女十人,皆未有室家。代宗朱祁鈺立刻讓他們於軍民之家自擇婚配。此時朱尚炌長女年已四十,長子也已經三十六歲。

但是由於朱尚炌全家一直生活在秦愍王墳園之中,根本沒有良家子弟願意和他們結親。其實這也很好理解,誰願意自己的子女婚後住在墓地之中?而且這些安定王的後裔既是罪人,又無財產,哪裡找得到對象。朱祁鈺確實是個好人,聽說了朱尚炌一家的實際困難後,下旨將他們釋放並遷居於秦王府中,由秦王為其主婚。

乙卯,鎮守狹西刑部右侍郎耿九奏:比者有詔軍民之家,得與秦府庶人尚子女議婚。緣尚子女守秦王陵寢三十餘年,同受禁錮。故雖奉明詔,莫肯與締婟好。事下禮部,議以為宜釋之,依秦府居住,聽本府主婚。從之。—《明英宗實錄卷二百二十六》

通過成化年間巡撫狹西、左副都御史馬文升的奏章,我們可以了解到安定王府後人的生活標準。成化十年的時候,朱尚炌一家合計人口45人,原先的標準是歲支糧計162石,廚料銀486兩。馬文升建議將廚料銀總折米數與口糧按月支取,合計一年支糧約1350石。明朝正一品高官的年俸是1044石,這一家子庶人的生活水準已經非常高了。

戊子,命秦府庶人尚等男婦四十五口,月糧、廚料每口通折米二石五鬥五升,按月支給。從巡撫左副都御史馬文升奏也。—《明憲宗實錄卷一百二十八

收入的增加,自然帶來了生活質量的改善。原先連對象都找不到的朱尚炌子孫,現在都過上了有妻有妾的小日子。

乙丑,命秦府故庶人志壇妾薛氏月支口糧三石。《明孝宗實錄卷九十一》

到了正德年間,甚至還發生了朱尚炌的後裔朱公鍾和朱公鑄,因為不遵秦王約束而被幽之鳳陽高牆。這算是從庶人到罪人麼?

結語:安定王朱尚炌作為一個庶子出生的郡王,本可以過著豐衣足食的生活。可他聽信術士之言,不自量力自取滅亡,可謂咎由自取。可他自己作孽,卻連累6歲的長女、2歲的長子隨他一同被廢。而英宗朱祁鎮給了他們衣食供應,景泰帝朱祁鈺還將他們放出墳園,過上了正常人的生活。

回過頭來想想,明朝除了負擔正牌宗室以外,還要照顧這些庶人的生活。明代後期財政的崩潰,朱家子孫上至親王,下至庶人,可謂「雪崩的時候沒有一片雪花是無辜的」。

相關焦點

  • 廣通王朱徽煠、陽宗王朱徽焟:明代勾結苗民造反的郡王,下場如何
    前言:在大明王朝276年的歷史中,出現了許多勇於造反的親王和郡王,甚至永樂皇帝朱棣本人,就是靠造反起的家。但是在這些王爺之中,岷王府廣通王朱徽煠和陽宗王朱徽焟這兄弟倆依然是特殊的,因為他們是唯一勾結苗民造反的宗室。那麼這兩位金枝玉葉的宗室郡王,為何放著好日子不過,非要去勾結苗民起事呢?
  • 大明王朝16帝,誰對宗室親王、郡王最為嚴苛?居然是這位「聖君」
    前言:大明王朝276年,冊封了數以千計的親王、郡王以及不計其數的宗室將軍和中尉。對於這些龍子龍孫,明太祖朱元璋特設宗人府對其進行管理。凡是宗室犯罪,地方官一律不得幹涉,也就是說《大明律》是不適用這些天皇貴胄的。朱家子孫如果犯法,輕則爵位遞降,重則廢為庶人。除了極端個別的例子,一般不予處死。
  • 明朝郡王多嗎?真的是多
    給明王朝帶來巨大壓力的不是這些親王,而是那個不合理的宗室分封制度,尤其是歷代王府分封的924位郡王和不計其數的將軍和中尉。
  • 貝子、貝勒、郡王、親王、鐵帽子王,到底哪一個才是最幸福的爵位
    根據《清史稿·皇子世表》的記載,清代宗室爵位授封制度自順治六年便已成型,「定為親、郡王至奉恩將軍凡十二等」。但《清史稿》對於清代宗室爵位的記載並不準確,或者說「十二等宗室爵位」只是狹義上的描述。《欽定大清會典·宗人府》對於清代宗室爵位有著更為詳細的說明:宗室封爵列十有四等,一和碩親王;二世子;三多羅郡王;四長子;五多羅貝勒;六固山貝子;七鎮國公;八輔國公;九不入八分鎮國公;十不入八分輔國公;十一鎮國將軍;十二輔國將軍;十三奉國將軍;十四奉恩將軍。
  • 明朝郡王多嗎?真的是多(上)
    真的不算多》中一文中分析過,給明王朝帶來巨大壓力的不是這些親王,而是那個不合理的宗室分封制度,尤其是歷代王府分封的924位郡王和不計其數的將軍和中尉。將軍中尉的數量太多了,數都數不過來。因此本文就來分析一下明朝宗室制度待遇第二好的郡王,最起碼這個群體還是數的清的。
  • 讀史什麼是丹書鐵券和鐵帽子王?
    近日,中紀委和中央文獻研究室編了本書《習近平關於嚴明黨的紀律和規矩論述摘編》,書中收錄了習近平所說的一段話:法治之下,任何人都不能心存僥倖,都不能指望法外施恩,沒有免罪的「丹書鐵券」,也沒有「鐵帽子王」。習這段話中用了兩個典故,來指代某些職位很高希望享有司法特權的人。那麼,什麼是丹書鐵券和鐵帽子王呢?
  • 明朝五位藩王造反,只有一個成功,其中一個原因不容忽視
    歷代封建統治王朝中,有的王朝都出現藩王造反的現象,如漢朝的七國之亂,西晉的八王之亂,都是開國之初分封了宗室親王,之後宗室親王造了反。還有一個朝代在開國之初也分封自己宗室子弟到全國各地去。周王、代王、岷王、湘王、齊王先後被削,朱棣眼看皇帝削藩日盛,步步緊逼,危及自身,就舉旗反旗。由於朱元璋的規定,藩王可以擁有一定的軍隊,這就為朱棣造反提供了條件。他秘密招募軍隊,鍛造兵器,經過四年奮戰終於打到了南京,將朱允炆趕下了臺。
  • 同樣是中央集權,為什麼清代王爺的權力大於明代藩王?
    而縱觀明朝之後的清朝,清朝的王爺雖然經濟收入上不及明代的藩王,但是政治權利一直都未曾被剝奪。整個清朝出現了無數個議政親王、攝政王,王爺出任高官參與朝廷事務的例子不絕於如縷。為何與清朝王爺對比,明朝藩王的政治待遇如此之差,簡直有天壤之別呢?
  • 親王和郡王的區別,除了出身有親疏之外,還在於一個世襲罔替
    從中可以看出,宗室封爵中比較高的等級是親王,為所有爵位中的第一等,最高等級,郡王則次之,為第二等級。實際上無論是第一等級還是第二等級,體現的都是宗室的準備而已,兩者的差別主要體現在封號,比如「和碩」以及「多羅」上,乃至服色、品秩、俸祿上也有所差異。
  • 寧化府老陳醋:一個老字號醋坊的傳說,竟然真的和明代宗室有關
    晉王朱棡死於洪武三十一年(公元1398年)三月,享年41歲,賜諡曰恭。這位晉恭王如果能多活兩年,是不是還會有靖難戰爭,恐怕就要打個問號。晉王府雄踞山西二十多年,國富兵強,是篡位以後朱棣最大的眼中釘肉中刺。但是在朝局未穩之時,朱棣對晉王一脈宗室還是以懷柔為主。永樂二年(公元1404年)八月,朱濟煥被冊為寧化王。
  • 明朝的宗室困局與北疆危機——以嘉靖朝朱充灼叛亂為例
    然而,伴隨著明代歷史的演進,屯政制度不斷遭到破壞,宗室制度亦逐漸趨於畸形,邊軍日頹,宗室日困,嘉靖朝爆發了全面的北疆危機嘉靖二十四年的大同朱充灼叛亂,既是北疆危機下沿邊宗室問題日益加劇的縮影,也是宗室弊病積重難返時北疆危機愈益嚴峻的寫照。
  • 鄭成功為何被封為「延平王」?是親王還是郡王?
    文/晚風暮雨鄭成功是明末民族英雄,徵戰東南沿海屢敗清軍,驅逐荷蘭人收復臺灣,名垂青史,被南明永曆帝封為「延平王」。鄭成功的「延平王」爵位,得名於福建「延平府」。冷孟銋認為:「太祖祖訓,外臣無封王例,故徐達以死後追贈王爵。今在擾攘之際,理應從權不可徒守以經。如李定國,不過以戰勝定南王孔有德之功,遂封西寧王爵。成功系先帝賜姓,其與祖制無違,亦應封王。以便統眾而收人心。」永曆帝表示贊同:「卿所奏甚合時宜,當議王號。」
  • 明末危局的預演:看大明宗室在正德年間農民大起義中如何自求活路
    閏五月,封國江西饒州的淮王朱祐綮捐銀四百兩。話說回來,和數量龐大的宗室整體相比,願意出錢的親王們還是太少。這其中的原因,恐怕一來和宗室們的吝嗇相關,二來可能也不想過於高調,從而引起朝廷的猜忌。實際上朝廷應該有這樣的覺悟,願意高調做人的基本上都不會謀反。
  • 親王、郡王和太子,三者誰的地位最高,每個朝代又都有哪些區別?
    親王、郡王爵位,始於北周。北周時期,周武帝仿《周禮》,置十一等爵,即王、郡王、縣王、國公、郡公、縣公、縣侯、縣伯、縣子、縣男、鄉男。隋代,隋文帝更改封爵,改十一等爵為九等爵廢縣王、鄉男,置國王、郡王、國公、郡公、縣公、侯、伯、子、男九等。
  • 榮、寧兩府的故事原型:元末大夢歸與句容郡王
    他家旁支同族封「溧陽郡王」。自然,天下第一「脂硯齋」就是「秦淮」,東為南京明皇宮,西為「朝天宮」(金陵城市起源地),南為天下元代總寺「天界寺」新址與明代天下第一寺「大報恩寺」(琉璃世界)。沿著秦淮河向東,北源為天下第一律宗寶華山「隆昌寺」,正東源為道教第一福地「上清」派與藥宗「葛皂」派祖廷「茅山」,南源為江寧溧水。秦淮的三源都在「句容郡王」片內。
  • 寧王造反之後寧藩被廢,朱宸濠兒子和寧藩各支系的下場如何?
    其中先後分封了北平燕王、大寧寧王、太原晉王、大同代王、廣寧遼王、西安秦王、宣府谷王、甘州肅王、寧夏慶王、平涼安王、開平齊王、瀋陽沈王、開原韓王,分布在從東北到西北的漠北邊防線上。由於他們擁有軍權,鎮守著邊塞,所以稱之為塞王,每個王府約配備三個護衛指揮使司、二個圍子手所、一個儀衛司,約有萬餘人。
  • 古代的王爵分為親王和郡王,那麼作為一等爵位,兩者有什麼區別?
    ,這些爵位就是郡王,而兩者之間最顯著的區別就是字數的差異,簡單的說就是一字王是親王,二字王是郡王,所以也是因為這樣的原因,小說或者演義上才會出現「一字並肩王」的說法。『比如大家非常熟悉的劉備的先祖中山靖王、劉秀的祖上長沙定王,兩個人都是漢景帝的兒子,這裡就不能夠憑藉字數的差別簡單的區分,主要的原因就是親王和郡王的出現是在魏晉時期,也就是說漢朝王爵並沒有字數上的區別,王爵的高低主要是封地的大小以及富庶程度決定的,比如劉邦的兒子齊王劉肥和代王劉恆,齊地和代地的差距也就能夠看得出兩位皇子的受寵程度,漢景帝兒子長沙定王劉發就比較不受寵
  • 「鐵帽子王」:源於清代 腐朽墮落的利益集團
    清代,共有12位承襲爵位無需降等的「鐵帽子王」,其中八位是在清朝開國之初立下戰功的皇親宗室:即禮親王代善、鄭親王濟爾哈朗、睿親王多爾袞、豫親王多鐸、肅親王豪格、莊親王碩塞、克勤郡王嶽託、順承郡王勒克德渾,因為他們功勳卓絕,所以獲得世襲罔替的永久封爵,同時還享有配享太廟的殊榮。另外四位屬於恩封,他們是清代中後期在穩固江山中立功而受封的,即怡親王允祥、恭親王奕訢、醇親王奕譞、慶親王奕劻。
  • 2、秦惠文王 ——秦國的第一個王,
    戰國時期秦國國君(在位26年),爺爺秦獻公,父親秦孝公,自己十九歲即位,是為秦惠王,亦為秦惠文王,成為秦國的第一個王。    秦惠文王嬴駟即位後以宗室多怨,族滅了商鞅,但不廢其法。公元前325年,自稱秦王,成為秦國第一位君王。當政期間,文有張儀連橫六國,武有公孫衍、樗里子、司馬錯,北伐義渠,西平巴蜀,東出函谷,南下商於,為秦統一中國打下堅實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