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教育界有這麼個說法:如果把哈佛大學比作全美所有大學中的王冠,那首創「案例教學法」的哈佛商學院,就是王冠上那顆耀眼奪目的明珠。
隨著中國經濟的快速成長,中國商業環境的複雜性和獨特性得到商界和國際學術界的關注,中國企業的商業管理經驗成為具有全球研究價值的寶貴智庫。日前,康師傅作為中國民族企業代表,入選哈佛商學院經典教學案例,康師傅執行長韋俊賢通過視頻向全球商業精英分享經驗,主要內容包括:面對不斷變化的環境和諸多不確定性,康師傅如何將企業使命與員工緊密連接、用新場景創造消費、將線上的信息流、金流和線下的物流實現進一步整合、打造數位化生態圈投資未來,為企業儲備持久的發展動能。
哈佛商學院企業學習中國總經理李梁梁這樣評價康師傅的案例,「我們看到了康師傅這個身處傳統行業的企業在數位化時代的華麗轉身,康師傅對數位化「三流合一」以及數位化賦能上下遊,打通數據整鏈的思考,對後疫情時代中國乃至全球企業的數位化轉型的方向與思路具有參考價值。」。
康師傅的自動化產線
為了讓更多優秀商業領導者為這個時代貢獻管理智慧,共同推動全球商業進步,哈佛商學院啟動了「哈佛中國領導力視頻案例計劃」,通過案例講述人的分享,產生啟迪,萃取出對中國領導力的真知灼見。
哈佛商學院案例教研組在對中國企業進行深入的調研和考察後認為,康師傅作為本土傳統生產型企業,在中國市場紮根29年,產品每年觸達9億消費者,具備非常龐大的規模效應和行業代表性,更關鍵的是,透過新冠疫情對企業在突發狀況下應變能力的考驗,人們發現,那個傳統的康師傅,早已經發生了從量變到質變的華麗轉型。正如案例講述人康師傅集團CEO韋俊賢所說:「康師傅的定位是:比跨國企業更本土,比本土企業更專業。」
康師傅運用社交媒體分析工具深入洞察消費者喜好
本次康師傅入選的四個案例分別是:《使命是從平凡的工作中找出不平凡的意義》、《數位化的成功離不開信息流、金流和物流的三流整合》、《企業數位化的成功還取決於如何領導供應鏈的數位化》和《消費場景的探索讓傳統產品爆發新需求》。透過案例引發了這樣的思考:面對疫情帶來的重重困難,康師傅如何做到第一時間復工復產,在保障市場穩定供應、員工防疫安全的前提下,還把一箱箱愛心物資直接送到全國各地一線醫護人員手上?是什麼信念驅動著他們勇敢逆行?在這個過程中,數位化工具為一線員工和渠道夥伴提供了什麼樣的有力保障?未來僅憑這些數位化能力是否就足夠了呢?據統計,康師傅的員工在疫情期間,總共向全國26個省份299個城市的837家醫院免費送去了超過1800萬元的產品。
此外,近年來,康師傅不斷發展出很多創新場景,來滿足消費者持續升級的消費需求。當疫情從突發變成常態化,康師傅又會怎樣與時俱進的思考用場景驅動和創造需求呢?這些問題,通過韋俊賢的分享,將發人深省,為學習者帶來啟示。
康師傅控股CEO韋俊賢進行哈佛商學院案例分享
康師傅這四個案例將首先被放入哈佛商學院出版的案例和課程資源庫相對應的主題中,同時,還將在「哈佛管理導師」裡呈現。「哈佛管理導師」在全球擁有2000 萬用戶,超過半數的500 強企業都將其作為各層級管理者領導力發展的工具和資源。
在康師傅傳出被哈佛當做經典案例的好消息之前,康師傅還入選了聯合國開發計劃署中國企業可持續發展報告優秀案例,也是唯一一家入選上述聯合國報告的食品飲料企業。康師傅同時首次提出了,要樹立西方企業經營中經典的「向好以善」(doing well by doing good)觀念,通過開展對環境和社會有益的可持續發展行動,為企業帶來長遠業績的提升。
康師傅還入選聯合國開發計劃署中國企業可持續發展報告優秀案例
在產品方面,2019年經金氏世界紀錄官方認證,康師傅以2018年3,530,100,000升(超過35.3億升)的零售量榮獲「即飲茶零售量世界紀錄」。 這也是康師傅繼「《福布斯》亞洲上市公司50強」「《福布斯》全球最佳僱主」等國際級榮譽之後,獲得的又一國際級殊榮。
今年7月,在香港上市的康師傅控股被列入恒生滬深港中國500指數和恒生防禦行業指數。2020年上半年,康師傅實現收入329.34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8%;公司股東應佔利潤23.8 億元,同比增長58.37%,創下同期歷史新高。作為中國中國食品飲料行業的代表性企業,康師傅在國際商界已經開始具備相當的影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