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時報報導 記者 楊沙沙】「哈佛比以往更加關注中國!」日前在北京接受《環球時報》記者專訪時,哈佛商學院高級副院長、哈佛商學院工商管理Edsel Bryant Ford教席教授達斯·納拉揚達斯及哈佛企業學習中國總經理李梁梁,都向記者強調,中國經濟經過多年飛速發展,中國企業已經從學習西方,開始轉而向西方輸出自己的經驗。哈佛商學院這些年特別關注中國商業領域出現的新趨勢,哈佛商學院將研究並收錄更多中國企業案例,這些新模式將對全球其他地區產生影響。
哈佛向全球輸出智力資本
今年春天,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會見了哈佛大學校長巴科,而巴科校長上任後首次出訪就選擇來中國。4年前,習近平主席也會見了當時的哈佛大學校長福斯特。對於兩次會面,達斯教授告訴記者,在哈佛大學內部,大家的反應是非常積極的。「中國與哈佛大學的關係如此緊密,我們既感到很榮幸也很高興。這對我們來說意義重大。」在當前中美貿易摩擦的背景下,會面對外傳遞了積極信號。達斯認為,中國在全球經濟中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在多個方面與哈佛大學有著密切的合作關係,這為知識的創造和傳播提供更多可能性,將令全球的民眾、機構和國家受益。如今,美中兩國經濟高度關聯,在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所有國家都必須設法與其他國家一起合作,把國家間的相互合作提高到一個新水平。
在美國教育界有這麼一個說法:哈佛大學是全美所有大學中的一項王冠,而王冠上那奪人眼目的寶珠就是哈佛商學院。很多全球商業領袖在這裡學習過。作為哈佛大學12所研究生院之一,諸多因素的共同作用使哈佛商學院成為商業教育世界中的重要機構。達斯告訴記者,第一個重要因素是哈佛商學院具備吸引最好的學術人才的能力;第二,哈佛商學院能獲得世界級資源並擁有龐大的校友網絡,這為教研人員提供了一個在世界各地進行前沿研究的平臺,讓他們得以接觸到全球的公司和市場;第三,哈佛商學院擁有商業教育的生態,可以影響校園以外的世界,通過哈佛商學院出版、哈佛商學院案例等,「我們向全球輸出智力資本」。
在過去十年中,達斯也有機會與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復旦大學等中國大學接觸。「我被這些學校教授們的研究思想和研究項目所深深打動。」達斯表示,中國的大學給這些教授和學生提供更多研究機會。「如果要說美中不足之處的話,我想中國大學在向全球講述中國前沿的、本土創新管理實踐方面還可以做得更好」。
中國初創企業正在定義新的商業模式
最近幾年,哈佛商學院收錄中國企業案例的比例增大。李梁梁在接受《環球時報》記者採訪時稱,如果查閱近些年寫入哈佛案例庫的中國企業,很容易看出其中的變化。這種變化大致分三個階段:第一階段,哈佛關注中國非常著名的大型企業,如海爾、招商銀行等;第二階段,很多中國高科技企業開始進入案例庫,如阿里巴巴、騰訊等;第三階段也就是這幾年,哈佛商學院的各個研究領域的教授開始頻繁到訪中國,關注一些非常創新的初創企業,他們有在全球都比較領先的商業模式。「毋庸置疑,中國已從學習西方企業的階段,轉到同時向西方輸出自己經驗的階段」。
達斯也證明,在過去30年,哈佛商學院收錄的中國企業案例呈穩步增長之勢。「當美國和其他國家管理者看中國時,他們對給全球帶來改變的中國領軍企業很感興趣,想要了解更多。」達斯稱,中國一些大公司的產品遍布全球,橫跨各個行業,幾乎是全球每條價值鏈的組成部分。人們自然想要了解,這些中國公司為何能如此快速地取得這樣的全球成果。比如,諸如阿里巴巴這樣的企業是如何在管理快速創新的同時還可以高效管理如此複雜的供應鏈。當今世界對中國的數字經濟也非常感興趣,尤其是初創企業。中國的初創企業正在數字支付、人臉識別與身份系統、知識付費等很多領域定義新的商業模式。「全世界都想知道,中國經濟領域發生了什麼,以及如何在世界其他地方借鑑這些商業模式。」
在線學習,中國美國誰更領先?
達斯最近來中國,目的是了解中國知識付費領域個人在線學習方面的最新創新實踐。他拜訪了很多公司,包括喜馬拉雅、得到等學習類App與平臺。「在我看來,此類模式許多都很成熟,並且遠遠領先於美國等國。我相信,在不遠的未來,這些創新將被全球其他地區所效仿」。
李梁梁稱,在To B(企業)端在線學習領域,歐美要相對領先於中國,但中國市場上To C(消費者)端在線學習的模式要比任何國家都先進。中國網際網路在過去20年的創新,主要來自消費者端。中國消費者引領了消費模式、學習模式等創新。其中很重要的原因是中國在消費者科技創新領域的基礎架構更加完善,比如App開發、線上支付系統和服務運營等,從人才到商業模式都更加成熟。但中國很多企業內部的學習目前主要以面授課程為主,對於科技驅動手段,主要停留在線上課程,其他綜合性科技驅動的手段比較少。李梁梁以領導力發展領域的學習為例,蘋果、微軟等公司的企業內部在線學習做得都非常好。歐美企業內部已逐步實現大規模數位化學習,如直播、線上研討、商業模擬和每天的閱讀、音視頻、學習內容推送等綜合手段。不過,中國企業目前也對學習方式改變做了一些嘗試。李梁梁印象最深的是,從去年開始,哈佛企業學習針對中國企業推出的大規模領導力發展項目,中國企業的接納程度非常高。「美國企業希望用1年時間開展一個數位化的領導力發展項目,但現在很多中國企業希望嘗試用半年甚至更短的時間完成一個項目。」他告訴記者,中國人勤奮好學,企業的創新速度快,對於科技驅動的學習方式也願意「嘗新」,再加上企業自上而下的執行能力強,大規模學習推進的效果也會好很多。
李梁梁表示,哈佛企業學習近幾年一直在推廣商業教育的創新。傳統商業教育以課堂學習為主,學習內容基於戰略、營銷、財務和創新等管理學科,學習是知識的「遠遷移」;而「新商業教育」關注的是學員當下面臨的商業決策,通過在日常工作、生活中持續的數位化學習,配以線上/線下的持續研討,學習的方式是知識的「近遷移」。傳統的大學及商學院更強調研究的嚴謹性,但在快速發展和複雜多變的今天,企業管理者更關注商業知識的相關性。因此,基於研究的商業實踐內容,是當今商業教育的內容核心。
哈佛商學院教授蘇尼爾·古普塔的最新研究顯示,很多傳統企業在推動數位化轉型創新的過程中,會選擇單獨創立一個創新單元,招募一批天才,給他們幾億美元,送他們到矽谷尋求發展。但這種做法卻收效甚微。對於這個問題,李梁梁認為,如果一所大學以找到一份好工作為目的培養人,就會培養出優秀的「價值創造者」:無論處於企業的哪個管理層級,他們工作勤奮、表現卓越、績效達成,能給公司創造出巨大的價值。但李梁梁認為,創新者關注更多的是「我能做到什麼」,而不僅僅是「我應該做到什麼」。因此,創新者不僅是價值創造者,更是「破局者」。李梁梁表示,企業不僅需要培養「領導創新的人」,還要培養「基層創新者」。傳統培訓基於面授方式,很難同時覆蓋各層級的管理者,科技驅動的手段可以讓領導創新的人和創新者共同學習,展開對話,相互影響,推動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