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工業大學「超高產水稻的土壤微生物驅動機制」研究成果在...

2020-12-08 教育信息速報

每年的12月5日是聯合國「世界土壤日」。2020年土壤日主題為:「保持土壤生命,保護土壤生物多樣性」(Keep soil alive, Protect soil biodiversity)。為紀念這一日子,國際土壤學頂尖學術期刊《土壤生物學和生物化學》(Soil Biology and Biochemistry)編輯部發表社論,遴選出2020年5篇深度切合這一主題的高亮文章。其中,以西北工業大學生態環境學院鍾楊權威副教授為第一作者,王文教授為第一通訊作者的、題為「Soil microbial mechanisms promoting ultrahigh rice yield」的研究論文被推薦為其中的第一位,並作為開放自由獲取論文直到2030年(https://www.journals.elsevier.com/soil-biology-and-biochemistry/article-selections/soil-biology-biochemistry-editorial-world-soil-day-2020)。

社論指出,《土壤生物學和生物化學》每年發表約350篇研究論文和綜述,該高亮論文揭示了一個著名的水稻超高產地點——雲南省永勝縣濤源鄉的土壤裡有較高的細菌多樣性以及能更有效把氮轉化為植物易於利用形式的菌落,從而對此地的水稻超高產有重要作用,該論文「對全球糧食生產和糧食安全有深遠意義」(has profound implications for global food production and food security)。

雲南省永勝縣濤源鄉因特殊的水稻超高產而聞名世界,其產量超過13噸每公頃,遠遠超出同種管理模式下的其它稻田產量。該研究以稻田土壤和根系微生物組為切入點,選取採自濤源超高產特殊生態區與其他地區普通稻田水稻四個關鍵生長期的土壤和根系樣品為研究對象,通過施氮實驗、結合宏基因組與轉錄組測序分析技術等研究發現相比其他地區稻田土壤,濤源稻田土壤擁有更加多樣的細菌群落,較低的真菌多樣性,有豐富的與氮循環相關的微生物群落,這些菌落導致較高的土壤硝化功能,並誘導了根系中硝酸根轉運體的高表達,進而提高了水稻產量。這些結果揭示了土壤微生物介導的氮養分循環對濤源超高產水稻形成的潛在作用機制,為提高水稻等糧食作物的產量提供了新思路。

該研究於2020年4月發表在《土壤生物學和生物化學》上。該期刊由愛思唯爾(Elsevier)出版集團出版,在土壤科學領域排名首位。論文研究得到了國家重點基礎研究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項目的支持,中國農業科學院油料作物研究所胡繼宏副教授及雲南省農業科學院糧食作物研究所夏瓊梅為共同第一作者,雲南大學農學院胡鳳益教授及雲南省農業科學院糧食作物研究所楊叢黨研究員為共同通訊作者。論文發表之初,即被刊物推薦為「編輯推薦」(Editors』 choice)論文。

【來源:西北工業大學】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

相關焦點

  • 生育期和施氮對水稻根際沉積碳的微生物利用機制研究獲進展
    根際沉積過程可為土壤微生物提供易於利用的碳源和能源,其在生態系統中調節土壤碳和養分循環中起重要作用,並對碳的固定作用產生強烈影響。水稻根際碳在水稻生長過程中的動態變化過程及其在微生物群落中的分配以及氮肥對該過程的影響機制尚不清楚。研究稻田土壤中水稻根際碳氮循環及其對微生物群落結構的調節有利於科學指導合理施肥和促進稻田土壤的可持續發展。
  • 中國土壤微生物組:進展與展望|研究
    主要包括:土壤中微生物是如何起源和演化的;土壤微生物的地理分布格局及其驅動機制;土壤的發生、發育與形成過程及其與土壤微生物多樣性演化的相互作用規律;在地質尺度下土壤微生物多樣性的演替規律及其環境驅動機制;土壤微生物組/植物微生物組的相互作用及其共進化機理。(3)土壤微生物多樣性的共存機制。
  • 土壤微生物生物地理學最新綜述
    微生物生物地理學的研究有助於更好地理解微生物多樣性的產生和維持機制,以及養分循環、有機物分解、植物生產力維持和公共衛生等關鍵生態系統過程的調控機制。憑藉高通量測序和生物信息學技術的發展(圖1A)和日益增長的研究興趣(圖1B),土壤微生物生物地理學研究取得了長足的進步(圖1)。當前,已有大量研究揭示了海洋、土壤和淡水等生態系統中微生物多樣性和群落組成的生態驅動因子(圖1A)。
  • 土壤微生物生物地理學研究現狀與發展態勢
    研究現狀 1.1 土壤微生物的水平空間分布土壤微生物的水平分布研究範圍涵蓋了從微觀水平、局域水平到景觀以及國家、洲際水平等不同的空間尺度。此外,Hanson等人[29]提出在土壤微生物分布中,選擇、漂移、擴散和突變以及這些過程的相互作用共同維持和影響微生物的生物地理模式。1.1.3 土壤微生物功能群、功能基因的空間分布研究近年來,土壤微生物功能群、功能基因的空間分布研究也得到了研究界的重視。
  • 土壤中親水和疏水性有機碳礦化與激發效應的微生物機制研究獲進展
    土壤可溶性有機質是土壤有機碳分解礦化的重要中間形態,也是微生物主要的能量來源。將可溶性有機質區分為親水性和疏水性兩類不同性質的化合物,有助於闡明土壤有機質的微生物分解機制。近期,中國科學院亞熱帶農業生態研究所研究員蘇以榮團隊以13C-標記秸稈中提取的親水、疏水可溶性有機碳為材料,研究了親水、疏水可溶性有機碳在兩種不同土壤(旱地和水田)中的礦化及激發效應。
  • 黑土區大豆連作障礙中微生物作用機制研究取得進展
    大量研究結果表明,大豆連作障礙的發生因素十分複雜,如土壤性狀惡化、土壤酶活性降低、土壤病原微生物的富集和化感自毒作用等,這些因素既單獨起作用也可能多個因素交織在一起,互相交聯在一起共同起作用。而以往基於連作土壤滅菌實驗證實,生物因素是導致連作障礙發生的主要制約因素。
  • 研究人員揭示土壤無機膠體赤鐵礦影響多環芳烴微生物降解界面作用機制
    微生物修復是有機汙染土壤的主要修復技術之一。
  • 南京土壤所在土壤生物體型影響群落構建研究中獲進展
    土壤微生物多樣性產生和維持的微生物群落構建機制是微生物生態學的基本問題,控制微生物種內遺傳多樣性的進化過程包括突變、選擇、基因流動以及遺傳漂變,與之對應,控制微生物種間多樣性的生態過程包括物種形成、選擇、擴散和生態漂變。
  • 土壤深部微生物知多少|研究
    隨著對表層土壤微生物認知的深入,土壤及半風化體深部微生物也逐漸引起了學者的關注。深部土壤在質地、孔隙、水分條件、養分濃度、pH、氧化還原狀態、礦物組成等方面常常與表層土壤存在明顯差異。因此,土壤剖面環境梯度的強烈變化時常伴隨有微生物生物量的銳減現象,通常表下層每克土壤的微生物生物量要比表層低1至3個數量級。
  • 土壤生物體型影響群落構建研究獲進展
    土壤微生物多樣性產生和維持的微生物群落構建機制是微生物生態學的基本問題,控制微生物種內遺傳多樣性的進化過程包括突變、選擇、基因流動以及遺傳漂變,與之對應,控制微生物種間多樣性的生態過程包括物種形成、選擇、擴散和生態漂變
  • 外源養分添加和土壤團聚體結構對微生物殘體影響研究獲進展
    熱帶森林生態系統通常受磷的限制,氮沉降增加會加劇生態系統磷限制的程度,進而影響土壤碳循環過程。微生物殘體不僅是土壤有機碳庫的重要貢獻來源,也可以通過土壤團聚體結構的調控間接影響土壤有機碳庫的穩定性。但是關於土壤養分的可獲得性、團聚體結構以及它們的交互作用如何影響微生物殘體的積累及其對有機碳庫的貢獻,人們尚缺乏清晰認識。
  • 亞高山森林恢復土壤微生物及酶活性研究獲進展
    同時,在一些地段也存在自然演替恢復的次生林,與人工林相比,自然恢復次生林具有不同的林地結構、物種豐富度、根系密度和生物量等,但我們並不清楚這些差異如何影響土壤微生物群落結構和功能。因此,探究在不同空間(細根根際、粗根根際、土壤及團聚體組分中)和時間(20,30,40 和70年)的尺度上,人工林與自然恢復次生林如何影響土壤微生物群落和功能,有助於深入理解亞高山森林生態系統生態功能提升的機制。
  • 三峽消落區土壤微生物空間分布研究取得進展
    土壤細菌群落是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樣性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生態系統中具有生物化學循環、能量流動、汙染物降解等功能。一般認為,微生物多樣性格局主要受到環境因子調控,比如氣候條件、地形地貌、土壤質地和植被類型,但是由於環境異質性的原因沒有得到一致性的結論。三峽地區次生草地多為破碎化的生境,具有差異明顯的pH和養分梯度。
  • ...變化中的藍色星球|土壤生物多樣性|微生物|賈仲君|甲烷|溫室氣體
    據此,針對土壤生物多樣性與快速變化的環境,Pedosphere期刊特別邀請中國科學院愛因斯坦講習教授、德國馬普陸地微生物研究所RalfConrad教授,美國土壤學會會刊主編David Myrold教授,中國科學院南京土壤研究所賈仲君研究員共同組織了一期專刊,圍繞全球變化、土壤地力提升、植物-微生物互作機制,土壤生物的四維視角、土壤生物多樣性產生與維持機制等主題,介紹了相關前沿研究進展。
  • Microbiome:環境過濾驅動農田生態系統土壤古菌獨特的空間分布
    主編按:大家還記得焦碩博士吧,2018年末在平臺邀請下分享了其在《Microbiome:土壤微生物驅動退耕還林系統土壤剖面的養分循環》和《SBB
  • GEB綜述丨微生物宏觀生態學-探究微生物地理模式的機制
    ,這些微生物的生物地理模式需要宏觀生態學方法來研究其潛在機制。微生但目前對土壤微生物(細菌、古菌、真菌和原生生物等)分布的潛在機制落後於對大型生物的研究。被廣泛認可的微生物地理模式假說「微生物無所不在,但受自然環境選擇」,該假設認為土壤微生物具有無處不在的分布潛力。研究表明了微生物類群在土壤pH值和溫度梯度下的多樣性,並探討甲烷氧化基因、氮循環特性和抗生素抗性基因等功能的地理模式。研
  • 青年教師張曉在Nature communications發表重要研究成果
    mechanisms shape soil bacterial β diversity patterns along a latitudinal gradient」的研究論文,從大尺度調查研究了我國東部南北森林樣帶不同森林生態系統的土壤微生物分布格局,揭示了土壤微生物局域群落構建機制,在中國東部緯度梯度上土壤細菌多樣性分布格局形成中起主導作用。
  • 微生物強化對石油汙染土壤的修復特性研究
    【歡迎您關注--農業環境科學】來源:《農業環境科學學報》2020 年 12 期作者:王娣,馬闖,高歡,劉恆,徐會寧,吳蔓莉*單位:西安建築科技大學環境與市政工程學院,陝西省環境工程重點實驗室,西北水資源與環境生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摘 要
  • 保護性耕作對土壤團聚體、微生物及線蟲群落的影響研究進展
    本文對比分析了國內外有關常規耕作和保護性耕作措施對土壤團聚體、土壤有機碳、土壤微生物及土壤線蟲影響的研究進展。結論與展望:根據現有研究,保護性耕作對土壤團聚體、微生物及線蟲群落的影響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保護性耕作減少土壤大團聚體的破壞,降低團聚體周轉速率,提高土壤結構的穩定性;保護性耕作提高表層土壤總有機碳及活性有機碳含量,免耕能減少土壤有機碳因礦化作用造成的損失
  • 除草劑硝磺草酮對土壤微生物生態效應研究
    Crouzet等通過研究土壤中藍藻微生物群落特徵與硝磺草酮的劑量-效應關係發現,施用100倍推薦劑量的硝磺草酮時,顯著影響了葉綠素含量以及藍藻基因結構和多樣性,並且藍藻光合作用生物量和微生物群落結構在最初7d表現出尤為敏感。研究還發現,在施用10和100倍推薦劑量硝磺草酮后土壤微生物活性均受到抑制,其中100倍推薦劑量下土壤細菌和真菌基因結構最大相異度分別達到12%和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