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找出文章線索, 釐清文本脈絡
與論述文等文體相比, 散文的語言優美凝練, 富於文採, 同時, 作者濃厚的情感融於其中, 散文閱讀對於大部分學生來說顯得比較枯燥、空洞, 應試時難以準確把握文章主旨, 進而在作答時無從下手, 憑個人主觀臆斷答題, 因而失分率往往較高。
在高考散文閱讀材料中, 往往具有一定的線索將文章脈絡組織起來, 其中人物、情感、事件等可能成為散文材料中的線索, 只要找出這些線索, 對釐清文章思路與脈絡大有裨益, 當材料中無明顯的線索出現時, 則可嘗試從原文中查找中心句、過渡句等關鍵句式, 從而在掌握文章結構的基礎上釐清句與句、段與段之間的關係脈絡。由於散文類閱讀題的題型與分值分布變化較大, 比如2017年高考語文全國卷甲卷 (課標Ⅱ) 中所選的散文為林徽因的作品《窗子以外》, 其後有客觀題1道, 主觀題2道, 分值分別為3分、5分、6分, 因此在作答時應按照「看分值、找線索、分條答」模式, 其中分條答針對主觀題。
例如, 2017年高考語文全國卷甲卷 (課標Ⅱ) 第5題:結合全文, 說明文中「窗子」的含義。 (5分)
這道題主要考查考生尋找文中線索、識別文章內含信息的能力, 5分的分值排布說明該題在三道題目中處於居間地位, 因此在解答該題時, 要以「窗子」這一事物為線索快速閱讀原文, 並綜合全文內容釐清文章的脈絡思路。從原文中顯然可以看出, 「窗子」既是實實在在的物體, 又是一種無形的隔閡, 因此本道題應當從實物與「隱喻」兩個方面分兩條作答, 正確答案為: (1) 指玻璃窗、鐵紗窗等分隔不同生活場景的具體的窗子; (2) 因觀念與心態的限制而將自我與外界進行隔閡的「無形的窗子」。
2 誇讚修辭手法, 找出表達關鍵
修辭手法在散文中使用的頻率高, 是情感表達、作品形象塑造的重要手段, 修辭手法種類較多, 藝術感染力豐富, 但是其中不乏具有一定相似性的修辭手法, 比如比擬與比喻, 考生在作答時時常混淆, 此外, 在應試過程中忽視修辭手法作用的考生亦有不少。修辭手法不但在高考散文閱讀文本中存在, 同時也是常考內容, 由於不注重修辭手法給後續作答造成許多困擾。
修辭手法在散文中起著揭示主題、概括主旨等作用, 應試環節做到誇讚修辭手法應由表及裡地進行分析, 首先就表面的運用了何種修辭手法進行分析, 根據其結構變化思考相應內容的含義及修辭方法的作用, 而後更深入的剖析作者所要表達的深層意義, 要明確何為本體, 在找準本體的基礎上體會作者意圖, 找出表達關鍵。在作答時, 應由談手法入手, 循序漸進地談內容, 進而突出描寫修辭手法起到的效果。
例如, 2015年湖南卷散文閱讀篇《童年隨之而去》第2題:分析文中畫波浪線段落景物描寫手法。
該題主要考察考生對修辭手法的掌握水平, 解題時應立足於各種修辭手法的分析, 解讀景物描寫以及運用的修辭手法起到的效果。該題答案為:運用了反襯、比喻、烘託的修辭手法, 其中通過水聲、雷聲、雨聲、說話聲等聲音反襯出周圍的寧靜, 以有聲襯無聲, 形象地烘託出作者內心的不平靜。
3 挖掘詞語信息, 理解情感內涵
較之其他文體, 散文往往蘊含了更多作者個人的思想情感於其中, 作者情感的流露有時明顯, 有時則較為含蓄、隱晦, 因此在高考散文閱讀中體悟作者情感是重點, 也是難點, 多數考生往往只是流於文字表面而難以準確把握作者的深切情感, 因而在答題時答非所問。
不管明顯還是含蓄內斂, 作者情感都是通過詞語的組合進行表達, 因此考生在應試中要立足於詞語, 挖掘詞語信息, 體會從中流露的情感內涵。首先, 逐個理解特定句段的詞語, 進而理解詞語與詞語相互組合成的句子, 而後, 將不同語境下的詞語並列, 通過對比其異同剖析作者內心變化, 最後結合全文內容的變化理解作者的情感內涵。
例如, 2017年高考語文全國卷甲卷 (課標Ⅱ) 第6題:作者交替使用「你」和「我」兩個不同的人稱, 其中蘊含著怎樣的態度?請結合全文進行分析。
該題主要考查考生解讀散文情感內涵的能力, 在解答該題時, 首先要找到不同人稱切換的句段, 原文中第二段以「我」的人稱進行敘述, 後面則以「你」的視角進行敘述, 可以看出作者自審的情感變化, 通過「周折」、「緊張」、「不信」等詞語進一步強化了作者的自審, 綜合起來可以看出其中還蘊含了作者對自我的嘲諷與反思。該題正確答案為: (1) 「你」「我」交替, 「你」成為自我描寫和觀察的對象, 蘊含了作者自我審視的冷靜態度; (2) 蘊含了自我嘲諷與自我反思的內心情感。
4 發掘全文意蘊, 感悟結構變化
高考散文中表現出來的意蘊多樣, 既有心理、情感的意義, 也有社會、道德、現實、歷史等意義, 對讀者而言具有一定的啟示作用。由於作品傳達的這些信息往往「只可意會不可言傳」, 因此準確把握全文意蘊較為困難, 考生在應試中也通常會出現理解偏差, 作答時無法準確的表述出作品意蘊。
發掘文章意蘊可以從兩個方面入手, 首先, 從散文主體內容入手, 通過具體的形象描繪體會其中的內在聯繫, 發掘作者的意識與思想;其次, 由表及裡, 結合作品的結構變化發掘作品哲理意蘊, 從不同角度探析文章所要展現的人文精神、價值審美對於現實的積極意義, 同時發掘其引發的啟示與思考, 答題應緊扣文本, 探討創作背景與意圖, 牢牢把握作品主旨。
例如, 2009廣東高考語文閱讀《耕作的詩人》第3題:從全文看, 作者把託爾斯泰描繪成「耕作的詩人」的意圖是什麼?
該題考查的是考生分析散文主旨與觀點的能力, 需要根據全文內容分析作者的創作意圖, 在應試過程中應圍繞「耕作」二字對全文展開分析, 兼顧託爾斯泰的精神及作者的態度, 分析作者為何要將託爾斯泰描繪成「耕作的詩人」, 同時考慮作者對這種精神進行分析的意義所在。對此, 可在原文第一段、第四段、第五段和第六段找到答案, 正確答案為: (1) 為了突出託爾斯泰與庸常寫作者最本質、最重要的區別; (2) 高度頌揚讚美託爾斯泰的創作精神與態度; (3) 為了批判脫離實際生活的纖弱與虛假的創作; (4) 表明「勞作」給予作家真正的創造力和判斷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