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後,日本新中產階級的國家認同!

2021-02-09 華人視窗

二戰後,日本經濟復甦並迅速發展,一大批職員進入大型企業與政府機構並得到終身職位,工薪族成為他人嚮往的「光明新生活」的代表。他們取代了老中產階級,成了新中產階級,帶動了家庭、經濟與文化的變革。1958年至1960年,哈佛大學中日研究專家傅高義來到東京市郊的M町展開田野研究,耗時兩年完成了成名作《日本新中產階級》,深描日本社會快速變遷之際的「新中產階級」。近日,這本書由上海譯文出版社推出了中文版,澎湃新聞獲得授權摘錄其中的部分文字。

毫無疑問地,M町的居民對國家充滿依戀,雖然感情複雜,但總體態度是積極的。他們認為自己和其他日本人一樣,同屬於一個獨一無二的種族、語言和文化(這是日本長期孤立於其他國家之外的結果)。人們不乏對國家的積極情緒,但如何在國家傳統中發現有什麼值得自豪的則並非易事。老中產階級在與西方接觸時更多地以沙文主義和傳統復興的觀念予以回應,與此相反,絕大部分工薪族相信,日本必須使自己的傳統適應於當代。但國家認同的問題在於,如何在自己的傳統中發現既為日本所獨有,又適用於當代的元素?
一些日本人討論說,應該將日本強大的精神力量與西方優越的物質財富發展相結合,解決上述難題。但對於M町那些認為日本的傳統既淳樸、迷信、非理性同時又帶著很強的封建色彩的居民而言,這個方案卻遠遠不足以解決難題。二戰之前,日本官方大肆宣揚其國家神話,稱其為千真萬確的事實,很明顯,這對於受過科學訓練的工薪族來說是無法接受的。一九三0年代日本狂熱的國家主義教育所展現的圖景從未被絕大多數工薪族完全內化,更與他們對今天日本的印象格格不入。今天,人們在小圈子裡戲謔自己幼時被迫背誦一百二十四個天皇名字的情形,即使被當做國家認同重要標誌的建國故事,原本被作為千真萬確的事實而弘揚,但現在也降低到了日本國教神道教神話的地位。

工薪族面臨的問題是,在接受了現代科學和西方價值觀的優越性後,很難對自己國家的文化遺存感到自豪——他們甚至不相信在這遺存中有所謂獨特性。如果說在其他國家,有關一個民族的獨特性的界定一直會在與不同國家的密切交往中不斷地修訂,那麼與這些國家的公民不同,M町的居民對確實的日本究竟為何缺乏準確無誤的界定,因此他們對西方文化突如其來的大規模的入侵也缺乏應有的準備。M町的工薪族就處於這樣一個失調的位置:他愛自己的國家,但按照自己越來越接受並踐行的西方標準,他又很難再欣賞它。就像M町的居民很在意別人怎麼看待自己一樣,他們也很在意西方怎麼看待日本。由於自身也不能確定究竟日本的何種特質具有價值或值得喜愛,他們熱切希望得到來自外國人的評價,盡一切可能贏得後者的尊重。一九五九年到一九六 年間,在我們的田野調查中,M町的居民已經在談如何通過自己的行動促進日本的進步,這樣就能夠在一九六四年下一屆東京奧運會上給外國人留下一個好的印象。

二戰失敗對於日本人的驕傲是一個毀滅性的打擊,使人們失去了國家前進的目標。M町的居民承認儘管他們反對戰時的軍人統治,也意識到日本曾經叫囂的野心勃勃的領土擴張計劃,是一個天大的錯誤,但仍然毫不諱言地承認曾經共有過日本成為亞洲領導者、躋身世界強國的夢想。現在,就像歐洲國家的公民們近來已停止夢想帝國榮光,M町的居民也必須調整自己對國家的看法,眼看它變為世界各國的角力場上的一個弱勢國家。除了希望國家變得更現代、更理性,M町的居民已失去了國家前進的方向,而這一目標與帝國的榮光和戰前戰中的狂熱的愛國主義相比,看上去已遠沒那麼激動人心。與極權國家不同,日本官方並不致力於推動重新書寫歷史。但在M町,類似的過程卻在進行。M町的居民拋棄了二戰前一直未曾中斷的大量歷史說教,而僅僅重點強調其中的一部分。他們有意忽略了一九三 年代以及二戰的全面軍事化時期,更多地討論奈良和平安時代的偉大文化成就,討論一九二 年代和一九三 年代自由派領袖建設一個現代化的多元日本社會的非凡勇氣;一些人也開始認識到,明治帝國時代對現代化的影響勝於它在專制上造成的影響——正是後者成了一九三 年代後期軍國主義的樣本。

歷史如此,其他代表國家榮光的象徵亦是如此。儘管日本人仍然享受著茶道、花道、古代寺院以及傳統藝術,但現在沒有什麼能夠比東京塔、現代的銀座和經濟增長的速度以及日本在國際體育賽事中的地位更能夠代表國家榮光了。
國家榮譽感的新來源正逐漸顯現——它並非來自日本傳統的獨特性,而是基於最為吸引人的一點:將東西方的優勢相結合。不像西方國家的公民只欣賞西方文化,M町的居民認為,他們能夠同時得益於東方與西方文化。舉例而言,他們能夠擁有西方的家用電器,同時又能保有日式花園和榻榻米、西式與日式飲食、西式與日式服裝、西方與日式音樂、西方與日式繪畫。儘管特定的傳統習慣與現代生活仍然存在調和的困難,但通過取東西方之長,確立一個具備優越性的文化總體目標,的確為解決這些困難提供了一個總體的視角。
皇室仍然是維繫日本人愛國情感的最重要且唯一的支點所在。與政客不同,人們認為天皇無需為戰爭負責,同時,由於他已不再高高在上,戰爭結束之後,許多人對天皇的感情反而更深了。M町的居民回想起,戰前天皇很少在公開場合出現,即使出面,因為普通百姓鞠躬時腰彎得太低,所以根本看不到他的臉。戰爭期間,當有軌電車的售票員宣布抵達皇宮時,所有人都要深鞠躬。不過,自從戰爭以來,天皇本人會在新年的第一天和第二天,以及他自己的生日在皇宮裡朝人群致意。每個人都能在電視上看到他的畫面,在報刊裡讀到有關皇家的報導。儘管M町最激進的一些年輕人會質疑皇室制度的價值所在,但佔絕大多數的家庭還是效忠於皇室,滿懷情感與熱忱。

太子和太子妃在網球場上認識

在我們的研究期間,沒有任何事件,其轟動程度與民眾自發展現出的激情能夠與皇太子與太子妃的婚禮相比。婚禮前後,每個人都如饑似渴地閱讀著報刊上的消息,處處都在慶祝。在我們的整個研究期間,唯一一次有人提出請求打斷我們的訪談,就是一個家庭要看電視上播出的皇太子夫婦去往伊勢神宮的蜜月旅行。M町的小姑娘崇拜太子妃美智子,模仿她的髮型和服裝。因為太子和太子妃是在網球場上認識的,儘管M町還很少有人打網球,但很多人清楚地認識到,因為這個偶遇,網球會變得越來越流行。人們為太子妃出身平民而高興和自豪。人們熱心地仿效太子妃的家庭活動。美智子孩子出生的每一個微小細節都被緊密關注、詳盡報導,成為M町居民熱衷的閒談話題。同樣地,儘管沒那麼狂熱,但M町的居民也關注著公主貴子的婚禮,閱讀報刊上關於她住所裝修和家庭計劃的新聞。當天皇的一個女兒同意參加一個電臺節目的時候他們非常高興,人們的響應也體現了他們對皇室成員公開露面的熱烈期望。

皇太子與太子妃的婚禮

皇太子一家

在二戰之前和二戰期間,作為國家利益的代表,天皇與政府官員密不可分,M町的居民很難獲得合法性的基礎去批評政府官員。儘管政客們從來沒有獲得廣泛的支持,但那些以天皇名義行事的官員通常能夠免於公眾的批評。就M町居民的政治態度來說,戰後天皇地位的重要變化並非他正式放棄其神的身份——他們中的很多人在戰前就不相信他的神性,但在他放棄神的身份之後卻仍然效忠於他——真正重要的變化是帝制與政府權力的分離。天皇再也不能作為政府領袖的保護傘,也不能使其行動合法化了。

結果,政府官員們失去了獲得公眾支持的最重要來源,而素來得不到天皇庇佑的政治領導人也依然缺乏贏得人民尊重的合法性基礎。儘管選舉為政府官員提供了某種合法性的基礎,但即使競選成功,他們也不再享有政府閣僚的崇高地位,甚至政府閣僚,也不再享有「天皇僕人」的豁免權。從M町居民的觀點來看,為了贏得尊重,人們必須獻身於他所屬的群體,不能為自己的個人利益打算。但政治領導人總是表達著個人利益,或者,在最好的情況下也只是一個小派系的利益,而不尊重其他人的權利。人們尚沒有形成這樣的基本共識:一個人當選之後,即使是那些落選者的擁躉,也應該支持他的工作。落選者遠沒有結成「忠誠的反對派」;反過來,他估計自己的訴求也不會受到大多數人的尊重。即使是那些給獲勝者投票的人,通常也不會認為他們所支持的人會為其利益鼓與呼,只是為自己的小派系服務而已。對他們而言,明治時代的領導人會為國家而獻身,這與現在掌控著國家機構的投機政客迥然不同。這種對過往的微妙情感會在類似皇太子婚禮的場合流露出來,但在有關政治領袖行動的討論中卻不會得到表達。

政治領導人的合法化問題部分源於國家遺存的多個方面的價值分歧。對政客而言,很難找到一個廣泛的共識基礎並獲得大部分國民的追隨——即使單在M町都十分困難。
政治領導人所面臨的合法化難題,涉及與戰爭時期的軍事行動緊密相關的多個群體及個人的責任認定使得問題更加複雜。即使是M町的居民中曾經做過士兵的那些人,對軍部領導人也十分反感。二戰之前和期間,軍隊對平民頤指氣使,M町的居民至今仍然記得,他們對自己的軍隊視如災星,一旦違背了後者的要求,就會面臨極大危險。人們覺得,自己受盡磨難,卻徒勞無功地看著軍部帶著國家步步走向深淵。由於軍部領導人鑄下的大錯,許多朋友和親人死於戰火。因此,人們從頭到腳都反感軍部的所作所為。
日本的新國會已經宣布國家擁有軍隊為非法,但絕大多數M町的居民並不認為軍隊和新的「自衛隊」有什麼區別。即使面對警察,人們也一樣戰戰兢兢,一如戰前他們與軍隊打交道一樣。在某種意義上說,人們對聲名狼藉的軍隊的輕蔑態度,現在轉嫁到了警察身上。在本項研究開展期間,當國會討論擴大警察力量時,媒體強烈警告大眾該項措施可能招致種種危險,這類觀點獲得了許多M町居民的熱切支持。
同樣的厭惡甚至擴及與戰時政府有關的文職官員,其中包括日本許多最具才幹的政治領導人和官僚。我們進行訪談期間,日本首相岸信介就是其中一例。M町的居民覺得,他們很難完全信任這樣一個從軍國主義者輕鬆轉身,成為代表和平年代日本的人。實際上,許多M町的居民不理解,為什麼美國國會能允許艾森豪這樣一個二戰中的將軍,成為和平年代的總統?他們質疑說,美國如此尊重軍人是否因為美國取得了勝利?即使是日本的國旗和國歌,都無法擺脫與那場充滿羞辱的戰爭的緊密聯繫,它們很難再作為國家象徵而復活。在戰後的許多年裡,絕大多數居民不使用日本國旗,只有很少的人讓它飄揚在天空之上。

即使日本人大都強烈反對軍國主義,但這並不足以讓M町的居民相信戰前的極權主義不會捲土重來。許多人的確十分擔憂,在國內發生政治或經濟危機的時候,一個貌似大公無私的國家領袖可能會在強烈的呼聲中勝過自私的政客,以無私的愛國主義者的形象贏得必要的支持,卻引導著這個國家退回到極權主義。到那時,他們即使想要阻止這種趨勢,也無力回天。人們堅決反對強化警權,也同樣堅決反對任何可能為極權主義政權復活奠定基石的其他方式,很大一部分原因正是出於這種擔憂。
許多美國人覺得自己對投下原子彈負有責任,與此不同,M町的普通人並不覺得自己應承擔部分戰爭罪責。一方面,M町的居民覺得,日本是被迫捲入戰爭的;另一方面,這是軍方而非他們自己的決策。但是,他們確實覺得,日本發動一場無法勝利的戰爭是鑄下了大錯,而在廣島的問題上,他們對美國使用原子彈的反感,則更多來自廣島的毀滅而非道德批判。
在討論外交事務時,M町的居民似乎對以下三點特別在意:首先,他們渴望那些對日本有利的國際結盟。他們認為,與西方的親近關係已經使日本獲益良多,而這是與中國和俄羅斯的關係中無法獲得的。人們也十分感激自美國佔領以來所獲得的經濟援助和技術上的建議,覺得這是假如日本被俄羅斯或中國佔領時不可能獲得的東西。居民們認為美國很富裕,美國人比俄羅斯人更加具有人道主義精神。但他們也同樣認為,在保持與西方的緊密關係的前提下,與中國和俄羅斯增加一些貿易關係和文化聯繫,符合自身的利益。
但與此同時,另外一個很重要的考量是人們非常在意日本是否被置於低人一等的地位。他們希望日本能夠受到尊重。人們很反感美國重視歐洲盟友的意見,卻不能對日本的看法同等對待。美國可以制定政治經濟上的相關條款,使得日本在經濟上和政治上均依附於美國,這些都時刻讓人們想起那段心酸的日子:美國人強加給他們不平等的條約,驅逐前往美國的移民,派遣軍隊佔領自己的國土。就像M町的一個居民所說的那樣,「因為日本錯誤地發動戰爭又輸掉了戰爭,我們現在被迫成為美國的侍從」。

戰後駐日美軍和他的日本情人
就私人關係而言,一些工薪族很高興在很大程度上他們從「封建」的、低人一等的地位中解放出來,能夠擁有自己的個人生活而不為家長式的監督所控制。同樣地,在國家認同上,人們也非常在意日本是否能夠從限制他們獨立行動的壓力中解脫出來。在我們的田野調查期間籤署的《新日美安保條約》(Security Pact)之所以不受歡迎,似乎有這種感情暗含於內。對於《新日美安保條約》的廣泛反對完全沒有影響到人們與美國人的私人關係,也沒有嚴重損害與美國人之間整體上的友好情感。就他們來說,岸信介首相強迫國會通過《新日美安保條約》是想要取悅美國。艾森豪如此急切地想要訪問日本,後來被視為是美國政府支持岸信介施政策略的一個證據,而岸信介迫於美國壓力頒布的這一條約,則並不完全符合日本的利益。在M町,許多居民的確認為,對日本而言,無論以什麼形式,接受《新日美安保條約》都是必要甚至明智的,但所有人都覺得,岸信介的政策和美國人的施壓實在令人羞辱難當。他們並不因美國合法地追求自身利益而譴責美國,但卻對日本必須保持從屬角色感到牴觸。與其說這是對於美國政策的批判,毋寧說,它是國家榮譽感上的一道深深的傷口。

儘管在安保條約的問題上存在情感偏向,但基於駐日美軍的傳聞、看到的美國電影以及二手新聞報導,人們認為美國人雖然難免有些傲慢,但總體而言是慷慨、具有人道主義精神的。絕大部分人幾乎不了解蘇聯,少數源自被蘇聯遣返僑民的傳聞,或因蘇聯限制日本漁民捕魚所造成的爭議,給人們造成了這樣的印象:蘇聯人非常可怕,缺乏人道主義觀念。許多人在日本對外擴張期間住在中國,這使得他們比較尊敬中國人,並對中國的農民懷有負罪感,因為這兩個國家曾經在語言、宗教和更為廣泛的習俗上有如此深遠的傳統關聯。他們認為,中國沒有美國人那麼可怕和危險,人們很樂於與中國建立比現在更密切的經濟和文化聯繫。
人們對於外國事務的第三個關注點是對戰爭的極度仇恨和畏懼。自己的生活在戰爭中被盡數摧毀,兩個城市毀於原子彈,在M町,人們不僅鄙視自己國家的軍隊,而且把這種鄙視推及到所有國家的軍人。美國的士兵站在屬於日本的領土上是一件很可怕的事,因為它意味著日本自身的願望必須服從於美國人的願望,也意味著更可能在將來捲入戰爭。讓人煩惱的是,美國在先前強迫日本放棄所有軍事力量之後,又強迫日本建立了自己的「自衛隊」。
絕大部分M町的居民傾向於與西方而非東方建立更加密切的聯繫,因為他們認為這符合他們的最大利益。但在與西方具有更強聯繫的前提下,中立主義具有很大的吸引力,因為人們認為這樣日本可能在與西方的結盟中擺脫被奴役的地位。同時,人們還認為,即使東西方之間爆發戰爭,日本也不太可能捲入其中。

 《日本新中產階級》,【美】傅高義/著 周曉虹、周海燕、呂斌/譯,上海譯文出版社 2017年5月版。

點擊下方「閱讀原文」到微社區參與互動

↓↓↓

相關焦點

  • 傅高義經典著作《日本新中產階級》中文版首次翻譯出版
    ,上海譯文出版社出版發行了哈佛大學教授傅高義日本研究奠基之作《日本新中產階級》。哈佛大學中日研究專家傅高義在學術生涯之初被斥為「鄉下人」後,意識到一個社會學家如果從未在另一種文化中生活過,何談理解本國社會?1958年至1960年,他和他的妻子1958年從美國到東京,隨後又搬到市郊的M町,花了兩年時間,深入當地家庭,展開田野研究,深描日本社會快速變遷之際的「新中產階級」——工薪族和他們的家庭。基於這項研究,傅高義於1963年發表《日本新中產階級》一書。
  • 二戰後,對懲罰日本態度最強硬國家,不是中國而是它
    [摘要]二戰結束之後,澳大利亞堅決要求清算日本的戰爭罪行,尤其是對日本天皇裕仁進行審判。所以說,當時對日本態度最強硬的,非澳大利亞莫屬。而中國就大度一些了。大家知道,二戰結束後,對侵略國日本,東亞國家都是要求懲罰它的,但說起態度最強硬的,可能是澳大利亞了。我們今天聊聊澳大利亞最近跟日本的關係。了解澳大利亞的可能知道,前任總理是阿博特,現任是特恩布爾。
  • 傅高義眼中的「日本新中產階級」
    正常的孩子們學得如此艱苦,以至於日本的教育者們談及日本教育體系時都說這是一個悲劇:他們的教育系統要求孩子們為了考出好成績,犧牲他們的快樂、犧牲學習的自主性和靈性。這些困難重重的準備過程組成了一個「過關儀式」,一個年輕人必須經歷這一過程來證明他具備成為工薪族所必需的能力和耐力。日本人通常把入學考試叫做「試驗地獄」,其字面的意思是「考試地獄」。
  • 張梅:傳統文化符號與安倍政府對日本國家認同的建構
    一、日本的國家認同與「美麗日本」國家認同是指「具有差異性的族群成員通過相互承認結成『國家』這種政治共同體作為自己情感和身份歸屬的自覺認知」。在概念化國家認同時,本尼迪克特·安德森的觀點值得借鑑,其認為民族國家不僅僅是地理和政治實體,更是想像的共同體。傑克·豪根認為,國家認同是一種散漫的想像,它主張共同的價值觀、共享的歷史和生活方式。
  • 「新中產階級」的崛起——一個富裕時代的開始
    他認為,中國的城市人口不斷增多,目前已經是美國總人口的一倍,這是一個非常大的消費市場,儘管目前中國的很多領域已經出現供大於求的情況,但需求仍在增長,新中產階級的發展壯大,必然會對都市人的生活觀念、行為方式、消費習慣產生巨大的影響。    這位外國專家的觀點得到中外企業家的認同。
  • 為什麼衝繩人不認同自己是日本人?日本人也瞧不起衝繩人?
    題/為什麼衝繩人不認同自己是日本人?日本人也瞧不起衝繩人?可以說,衝繩人心理不認同自己是日本人是情有可原,因為歷史上本身他們就是獨立的國家,所以稱呼自己為琉球人。 我國寶島臺灣被稱為小琉球,而琉球群島稱為大琉球。 因為琉球群島的特殊地理位置,所以歷史上和中國、朝鮮和日本等國都有著經濟和文化上的密切往來。
  • 二戰中,日本究竟佔領了多少國家,最多時達到了三十多
    說起二戰中的日本,我們知道是軸心國三大成員之一。而且這個國家在當時的名聲可以說是最差的。因為這個國家在佔領的地方無惡不作,到達任何一個地方軍紀都可以說是最差的。雖然這樣,日本的戰鬥力可以說是非常的高。而且在二戰中佔領了很多國家,最多的時候達到了三十多,我們看一下日本在二戰中佔領的國家。日本最最早佔領的是朝鮮,甲午戰爭失敗之後朝鮮就徹底的淪為日本的勢力範圍了,1910年日本就徹底的吞併了朝鮮了。不過在這之前也佔領了中國的臺灣和澎湖列島。這個時候只是部分,在1931年的九一八事變之後沒多久就佔領了我國的東北,之後在1937年之後開始了全面侵華。
  • 琉球人為何總不認同日本?看二戰衝繩,日軍殺了多少琉球「同胞」
    據石原昌家在 《衝繩戰——從戰禍實況調查結果看村莊戰場化的過程》一文中調查:衝繩戰役前,衝繩的安波茶村有59戶共208名住民;戰役結束後,這59戶中有25戶戶絕,208人中死亡133人,可見死亡率之高。 三、忽悠學生 徵集中學生充當炮灰。
  • 日本動漫裡的二戰
    政治觀點「忽左忽右」、立場曖昧不清、既承認日軍行為的不義、同時又展現日軍「憂國憂民」的片子亦不在少數; 其二:日本影視作品普遍認為,日本陸軍野蠻專橫,而海軍則文明理智,因此陸軍有時候會扮演一下邪惡的壓迫者,而海軍則更多時候是以「保家衛國」的正面形象出現。
  • 二戰時期:日本入侵該國家,百姓舉國同歡,還把日本鬼子當救世主
    但是二戰爆發後,法國人因為貪生怕死在二戰太平洋地區輸得十分慘烈,日本人發現了法國軍隊實力太弱,便出兵攻打越南地區,順利取代了法軍成為當時越南地區新的統治官。戰爭結束後,日本立馬派出精英部隊入駐越南。當時日本有些軍官害怕被越南百姓突襲,所以在入住當天穿了全身的盔甲,但是到那邊卻發現越南百姓不僅畢恭畢敬,而且大家排得整整齊齊的站在兩列,只要一看到日軍隊伍經過,立馬90度鞠躬特別誠懇,眼睛裡都是崇拜的眼神,仿佛把日本士兵當成了民族英雄,有些日本軍官嚇得都不敢下馬。明明日本的軍隊侵略了越南地區,這些越南老百姓怎麼反而把自己當成救世主了?
  • 二戰結束後,日本「天才」翻譯官,一句口誤,60萬日本人死於非命
    但是最高級的一般來說就是代表著國家的翻譯官,因為在國家大事方面是絲毫不容馬虎的,若是翻譯錯了輕則影響國家與國家之間的溝通交流,重則甚至在國家大事上都會受到影響。 本來在二戰結束前夕,以日本為代表的戰敗方已經準備投降,可是卻因為翻譯官一句口誤,導致了日本國60萬人死於非命。二戰的犧牲最後又添了濃重的一筆。
  • 二戰結束後,日本的「天才」翻譯官,一句口誤,60萬日本人死於非命
    但是最高級的一般來說就是代表著國家的翻譯官,因為在國家大事方面是絲毫不容馬虎的,若是翻譯錯了輕則影響國家與國家之間的溝通交流,重則甚至在國家大事上都會受到影響。 本來在二戰結束前夕,以日本為代表的戰敗方已經準備投降,可是卻因為翻譯官一句口誤,導致了日本國60萬人死於非命。二戰的犧牲最後又添了濃重的一筆。
  • 日本史:二戰後日本教育的新發展
    今天小編帶大家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日本教育的新發展。二戰後日本教育的發展大致可分為以下三個時期:第一個時期:從1945年9月到1952年,是戰後民主改革時期。二戰結束後在美軍佔領當局主持下實行了一系列資產階級性質的民主化改革。其中教育改革佔有十分突出的位置。
  • 二戰中,第一個正式向我國宣戰的國家是哪個國家?
    二戰中第一個正式向我國宣戰的國家是哪個國家?不熟悉歷史的朋友們第一印象都會認為是日本。太平洋戰爭爆發後,美國向日本宣戰,蔣介石領導的國民政府隨後向日本宣戰,作為同盟國一員,我們還向軸心國中的德國、義大利宣戰;但是奇怪的是,作為軸心國,德國也向美國宣戰;但在整個二戰中,自始至終都未見到日本、德國和義大利向我們宣戰。
  • 二戰後,澳大利亞態度強硬的要求處決日本天皇,與日本勢不兩立
    二戰期間,日本犯下的惡行數不勝數。我國曾被欺壓了很久一段時間,日本軍隊在我國犯下的罪行也令人髮指,永遠無法原諒。他們殘暴血腥,濫殺無辜,甚至用一些很變態的手段坑害我國百姓。發動戰爭的目的是為了掠奪資源,以及獲得更大的權力,可是天道幾輪迴,蒼天饒過誰。壞事做多了一定會受到懲罰。
  • 這個國家,曾在二戰中被日本徹底奴化,甚至國旗都仿造日本!
    本文由昨天已是歷史獨家發布,歡迎大家翻閱往期文章~這個國家,曾在二戰中被日本徹底奴化,甚至國旗都仿造日本!大家都知道,曾經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日本是法西斯軸心國之一,在當時的時候,德國主要負責歐洲,日本負責在亞洲進行侵略戰爭,而且當時的亞洲日本可以說是第一個進入資本主義的國家,後來日本天皇的明治維新成功,使日本的經濟實力還是有軍事實力成為了當時亞洲最強大的國家。
  • 新中產階級的消費觀 願意為品牌與設計買單
    【PConline 雜談】最近各大媒體都有報導有關新中產階級的調研報告,在數據上雖各有差異,不盡相同,但在大的趨勢上,各大媒體都基本達成共識。新中產階級的消費觀念在發生變化,其變化源自於在物質生活得到保障和滿足的情況下對更精緻生活的渴望。  簡單來說,現在的新中產階級消費者已經從最基本的生存需求上升到自我精神需求。
  • 這個國家盛產美女,二戰時差點將日本人氣死,笑言是中國「一省」!
    大家都知道,混血兒多美女帥哥,但是大家不知道的卻是,這個國家擁有著世界上最多混血美女的是——泰國。很難想像,這樣一個國家,竟然在二戰時差點把日本氣死。二戰中的東亞沒有淪為歐洲殖民地的獨立國只有三個國家,分別是中國,日本,泰國。所以有人說"中國太大,日本太強,泰國太巧"。
  • 跟日本關係最鐵的一個國家,講日語寫日文,連國旗都是仿照日本的
    不知道大家是否認同這句話,二戰前期,由於資本主義經濟社會的缺陷,使許多資本主義國家都陷入了無法自拔的經濟危機中,而經濟危機帶來的反響就是供遠遠的大於求,許多人因此失業,破產,國內一片混亂,這其中就醞釀出了強烈的軍事主義思想,一些國家妄想通過戰爭來達到內銷,通過侵略來搶奪物資,意圖以此方法度過經濟危機。但事實證明,此方法失敗了。
  • 《日本》這麼小的國家,為什麼可以在二戰時期強大到侵華稱亞?
    日本:一個只有中國省會那麼大點的地方,就是這麼小的一個國家,在70年前發動了一場讓世界數十個國家遭遇其害的戰爭。二戰時期的中國算是歷史上積弱到了極點,軍閥分治,國共內戰,經濟軍事工業化水平甚至趕不上清末。當時日本可不是現在的日本,當時的日本牢牢坐擁日本本土,東北三省,半島,臺灣。面積不可謂不大,工業化水平不可謂不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