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昆明一名6年級小學生研究結直腸癌的作品參加全國科技創新大賽獲獎一事,引發社會關注。無獨有偶,7月14日,有網友發現,來自湖北代表隊華中科技大學附屬小學兩名小學生因為研究「茶多酚的抗腫瘤實驗」榮獲小學組三等獎。記者在「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官網上看到,該項目的成員為兩名小學生,一名小學5年級,另外一名小學3年級。記者聯繫了湖北省科協青少年創新中心,一名工作人員向記者透露:在家長或者導師的幫助下,孩子獨立完成的作品都可以,比賽的目的還是為了激發孩子們對於科技的興趣。(7月14日《東方今報》)
「小學生研究基因獲獎」餘波未了,又爆出「三年級小學生研究腫瘤獲獎」事件,令人「驚嚇」不已。我以為,這些論文、科學實驗不僅不可能是小學生「獨立完成」的,參加這個「創新大賽」也不能激發孩子們對科學的興趣。
「小學生研究基因獲獎」事件之所以令人震驚和震怒,不僅因為該小學生寫出了關於基因的論文並獲全國性大獎,更加因為他居然只用了五天時間,就實現了從「不知基因為何物」到成為這方面專家的「華麗蛻變」。這種「逆天」的操作,分明是對群眾智商的羞辱。涉事小學生的父母正是中科院研究癌症基因的專家,父母與兒子的研究領域相同,凡是正常人都能猜透其中的貓膩。
同樣的,「三年級小學生研究腫瘤獲獎」也有「異曲同工之妙」。倘若作為人類智商最高之一的科學家愛因斯坦復活,獲知了這一消息,恐怕也會自慚形穢,並認為這些小學生必將在日後取得遠遠超越他的科學成就。他可能還會建議把這些小學生重點保護起來,因為有了他們,人類就不必擔心外星人的威脅了。
7月14日,記者聯繫了華中科技大學附屬小學辦公室,一名工作人員稱,學校有科學實驗課,但是有沒有做實驗到「這麼深」不清楚。記者又聯繫了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組委會,一名工作人員稱「暫不接受採訪」,便掛掉了電話。
隨後,記者又聯繫了湖北省科協青少年創新中心,一名工作人員向記者透露:這個獎項是2018年的獎項,不排除有科技背景的家長指導孩子完成科學實驗,有輔導老師給予了幫助,這個是允許的。在家長或者導師的幫助下,孩子獨立完成的作品都可以,比賽的目的還是為了激發孩子們對於科技的興趣。
很顯然,如果有科學背景的家長或者老師只供輔導性的「幫助」,三年級、五年級的小學生根本不可能「獨立完成」碩士生甚至博士生才能完成的科學實驗。唯一的可能是家長或老師不是提供「幫助」,而是直接「代勞」。那麼,比賽的目的就不是為了激發孩子們對於科學的興趣,而是為了從小培養他們對於作弊的興趣。
對於批量生產「神童」的「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有關部門是該認真查查了。對破壞教育公平的違法行為「零容忍」,要說得到,更要做得到。(文/李蓬國)
��T-d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