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華夏時報
華夏時報(chinatimes.net.cn)記者朱丹丹 單美琪 北京報導
「他們(易日升金融)承諾6.6折收回欠款以及逾期違約金,就可以幫助消除徵信不良記錄。我都搞不懂了,徵信是說取消就取消的嗎?」維權業主章益無奈的對《華夏時報》記者說。
前階段,本報報導(詳見2020年3月13日報導《315金融產品檢閱臺|裝修公司步步誘導業主「泥足深陷」 第三方消費分期平臺卻全身而退》)關於易日升金融裝修分期事件後,陸續有幾位維權業主找到本報記者繼續反映情況。
業主們普遍反映,該事件報導後,自裝修公司資金鍊斷裂爆發後的兩年內,沒有任何作為的易日升金融居然挨家挨戶的聯繫業主,以打折的方式催收欠款,同時承諾只要業主們同意,並籤下「保密協議」歸還這部分錢,就可以同銀行協商消除業主這期間的徵信記錄。
在採訪過程中,業主也反饋了諸多疑問,首先,易日升金融為什麼在兩年前就幫助其中幾位業主還了銀行的貸款?承諾的取消徵信是如何操作的?一直沒有作為的易日升金融為何突然催收?而這一系列全國性的風險爆發對公司經營又帶來哪些影響……
帶著以上諸多疑問,記者撥通了業主提供的自稱是易日升金融法務人員的電話。對方表示,不存在暴力催收情況,目前正在通過法律途徑追回欠款。而至於為什麼擱置兩年突然起訴催收,對方稱,「任何訴訟都是有時效的,目前客戶的時間已經接近臨界時間,從保護企業合法權益的角度來講,肯定要在訴訟時效內解決這個事」。
而對於打折收款和取消徵信的事情,對方表示,不清楚上述「保密協議」,公司從來沒有承諾過為業主取消徵信不良記錄,其餘並不知情。
分期公司「手眼通天」,還能消除徵信不良記錄?
今年疫情期間,經歷了兩年前裝修分期事件的無錫市業主們陸陸續續的接到了自稱是易日升金融法務人員打來的催收電話,頻繁的電話和簡訊使得本來就蒙受經濟損失的業主們不堪其擾。
最先找到記者反映情況是江蘇無錫的一位維權業主章益,而無錫市的業主們也自發的成立了維權群,群裡大概有一百多人,他們都是在無錫市面對面裝飾有限公司辦理的裝修分期,通過「一號家居網」,其由南京壹號家信息科技有限公司運營,而提供分期服務的就是易日升金融(即「上海易日升金融服務有限公司」)。
「易日升金融私底下和上了徵信的業主籤協議,同意他們欠的錢可以6.6折的方式還款,例如提供協議的業主當前欠款為51802元,6.6折之後需還34189.32元。目前大部分業主已經籤了協議,還有少部分業主覺得有問題,便沒有籤。」其中一位無錫業主對記者說。
(根據業主提供的6.6折還款協議)
根據該業主反映,之所以有業主同意打折還款,是因為欠款導致了徵信上面的不良記錄,而易日升金融則以此為條件,承諾只要還款就可以把業主們的不良記錄消除。易日升金融方面還要求,還款必須在今年4月10號之前完成。對此,公司表示這時間之後包商銀行的法人就會變更,然後徵信方面就不好溝通了。此外,業主還告訴記者,在此之前,無錫這邊業主在事件爆發後,因為大部分都沒有完成裝修,所以業主們並沒有繼續還貸款的。
「我都搞不懂了,徵信是說取消就取消的嗎?」章益無奈的對記者說。他還表示,早在兩年之前易日升就幫其還完
銀行貸款,類似情況的還有幾個人,貸款銀行都是包商銀行。而為什麼這樣做,章益自己也有很多疑問,記者在發送的提綱中也提到此事,但截至記者發稿前都沒有收到公司的答覆。
(業主提供的個人徵信信息截圖)
另外,根據多位業主反饋,這期間易日升金融給業主們打來的電話,並不是官網的聯繫方式,其中章益告訴記者,其接到的催收電話是一位自稱是易日升法務人員且顯示來自浙江寧波的手機號,其還不斷提醒業主每天都在計算違約金。
根據業主們反饋,目前江蘇無錫市的四十多名維權業主中,已經有二十多人同意並已經按照6.6折還完了銀行貸款。還有一部分業主是同江蘇銀行貸的款,其中江蘇銀行和業主籤的協議內容大致為,「什麼時候裝修公司還了業主的錢,業主再還銀行的錢,」所以這部分業主並未還款,也沒有徵信不良記錄。
但是,在其他銀行貸款的業主,例如包商銀行,一直在催業主還錢。而上述提到有部分業主是由易日升金融代還的,但平臺官網會天天發信息計算「違約金」等提示業主歸還代償的錢,其中,章益稱目前自己的違約金已經達到兩萬多了。
另有業主向記者透露,這所謂的6.6折還款協議為一份「保密協議」,一旦洩露公司承諾的消除徵信便會取消,但是即使是現在錢還完了,也得三個月以後才能取消不良記錄。
記者還注意到,業主們除了要還之前協議上寫明的貸款,因為裝修沒有完成,所以業主們都停止還貸,但是這期間,易日升一直在計算違約金的。
例如,一位業主反映,自己在包商銀行辦理貸款8萬多元,還了四個月,還了2萬多,剩下5萬多,但是加上逾期期間的違約金,一共要還七萬多元。記者按照業主提供的扣款截圖,記者計算違約金年利率大概在36.5%左右,已經超過法定最高年利率。
(業主提供的違約金計算截圖)
針對以上,浙江曉德律師事務所創始人、主任律師陳文明在接受《華夏時報》記者採訪時表示,首先,易日升消除壞帳催收的行為,違反了公平原則。易日升與業主以及裝修公司籤訂三方合同時沒有盡到告知義務,導致業主在裝修未完成的情況下仍需繼續支付裝修貸款,造成了業主的損失。
其次,上徵信信息是銀行或者其他有放貸資格的公司才持有的權力,從易日升的工商信息中的經營範圍來看,它並沒有放貸資格。因此易日升承諾還款之後馬上消除徵信信息的保證是沒有根據的並且可能會涉及金融詐騙。
律師:易日升的金融合作夥伴已超資方數量
時間撥回到三年前。章益告訴記者,自己辦理貸款協議日期為2017年10月份,因為當時面對面裝修公司正在開展國慶節促銷活動,在易日升金融辦理裝修分期利息不用還,還可以享受優惠活動。
章益的合同於2018年5月份結束,結果合同日期到了許先生的房子就只安裝了水電,這期間裝修工人推三阻四總是找藉口不來,直到2018年4月這家裝修公司資金鍊斷裂事件突然大爆發,業主們才恍然大悟。
「有的業主還沒有開始裝修,裝修工就不幹了,說上面沒有資金下來,然後全部停工。整個無錫市(涉及資金)大概有一千多萬元,這一次易日升把老百姓坑苦了。」章益對記者說。
另據一位業主反映,這個裝修公司早都有問題了,「一號家居網」在作促銷活動之前,就已經出現問題了,隨後有更多業主質疑,「裝修公司企圖通過這次活動來騙取資金,這是金融詐騙,並不是經營不善。」
還有業主還提到,無錫市有獨立的法人機構,但是把錢都轉到連鎖公司法人的個人帳戶裡,該公司的裝修資金是沒有問題的,但是打入個人帳戶後結果導致無錫市的資金鍊斷裂,裝修款也全部沒了,最後還催著業主還貸。
由於業主當時並不清楚情況,後來通過立案調查才漸漸知道詳情。目前為止,大部分受害業主都已經報案了。「但是多數情況是很難立案,也是定位於民事訴訟,況且又是全國性的事件,比較複雜,調查起來很麻煩。」章益對記者說。
易日升金融和多家全國連鎖的裝修公司皆有合作。正如此前提到的,事件還涉及陝西、深圳等地區的檸檬樹裝飾公司等。
這其中,無錫市的業主們還去過南京的信訪局,但都無果而終。這起事件已經遠在兩年前,但至今沒有任何進展。而無錫的業主們兩年前就報案了,但都遲遲不予立案,當地派出所給的答覆始終是「公司虧損,資金斷裂。」
直到現在,兩年來一直沒有行動的易日升金融3月以來開始起訴業主,疫情期間通過電話和信息進行催收,同時繼續計算違約金。業主們對記者表示,自己心裡壓力非常大,而自己才是受害者,也不想再承受經濟損失,只能被迫應訴。
而對於為什麼突然起訴業主,易日升方面對業主們給出的解釋是「起訴是全國性的,現在還沒有到江蘇無錫這邊來,現在輪到這裡了。」記者撥通的自稱是法務人員的電話給出的解釋是「法律訴訟期快到了」。
根據業主反饋情況來看,與易日升金融合作的金融機構除了江蘇銀行、包商銀行等城商行之外,還有一些信託公司、小額貸款公司等,具體合作情況未知,比較複雜,為了避免引發上述風險,分期公司與上述金融機構合作有哪些法律約束?未來一旦上述風險暴露,消費者如何維權?
對此,陳文明表示,分期公司與金融機構合作主要受《合同法》、《公司法》等相關法律的約束。同時,根據《上海市小額貸款公司監管辦法》規定,小額貸款公司資金來源為股東繳納的資本金、捐贈資金,以及來自不超過兩個銀行業金融機構的融入資金,融入資金餘額不超過資本淨額的50%。符合條件的小額貸款公司可按本市相關規定創新融資方式,擴大可貸資金規模。易日升的金融合作夥伴顯然已經超過了辦法所規定的資金融入方的數量。
(天眼查資料截圖)
頻繁踩雷的背後是不斷暴露風險的消費分期
隨著現金貸監管趨嚴以及政策對消費金融的扶持,消費金融尤其是場景分期重新被視為一片藍海,而伴隨多家消費金融公司等機構進軍教育、醫美等場景,這其中的風險也隨著市場擴容而不斷暴露、放大。
去年下半年,鬧的沸沸揚揚的教育分期跑路事件,導致韋博英語北京、上海、成都等全國多地門店關停,隨後又被爆出「韋博英語疑似失聯跑路」,該教育機構也被推向輿論的風口浪尖。
而牽扯其中的自然也少了分期公司,彼時為其服務的多家金融機構也曾表態將一直在關注韋博英語相關事態發展,持續與韋博英語及相關監管部門保持溝通。與此同時,分期機構還承諾為用戶提供相關援助,例如成立專門的團隊,協助用戶維權、為用戶提供必要的法律援助等。
除此之外,此前還有媒體曝出醫美分期巨頭米麼金服旗下現金貸被訴暴力催收等,而米麼金服在2017年聯合海爾雲貸推出的教育分期軟體海米管家更是多次踩雷。對此,用戶質疑海米管家對合作教育機構審核不嚴。而彼時海米管家也表示,教育機構出現問題海米也是受害方,建議用戶及時收集相關材料和證明報警、對該教育機構提起司法訴訟。
事實看來,無論是教育分期、醫美分期,還是裝修分期等,其運作模式普遍為金融機構先將費用一次性付給平臺,消費者按期支付給金融機構。但面對頻頻「踩雷」的分期場景,不是平臺跑路,就是資金鍊斷裂,都直接導致消費者被迫承受著一定程度的經濟損失。
在陳文明看來,消費分期主要的風險點體現在三大方面:第一,放貸平臺未能及時發現合作機構的經營異常,導致業主與平臺遭受損失。平臺在接入商戶後,並未對商戶進行風險監控,對於商戶的法律訴訟、法人變更等異常情況不夠敏感,使得部分欺詐商戶接入平臺後有機會偷梁換柱、瞞天過海。「十秒審批」、「一分鐘下款」……這些為了方便客戶、改善用戶體驗的審批方式,正在進一步加劇場景分期的風控難度。同時分期場景的運用,欺詐商戶「卷錢跑路」,導致客戶的主合同目的無法實現。
第二,線上審批帶來的欺詐風險。為了追求高效、低成本,許多平臺取消了線下審批流程,轉而通過上傳相關信息進行線上審批。雖然部分身份信息,如身份證、視頻等難以造假,但所分期的項目、金額,以及與商戶籤訂的合同卻難辨真假,因此給了騙貸大軍可乘之機。部分商戶也趁機與貸款中介勾結,通過籤訂假合同幫助急需現金的人貸款,從而使平臺遭受損失。
第三,風控喪失獨立性。部分平臺的業務部門為擴大規模搶佔市場份額,倒逼風控部門放鬆審批力度,提高審批通過率,如醫美分期在前期有著七八成的通過率。然而,高通過率帶來的並不一定是高回報,還有可能是高不良率。由於場景分期的目標群體不算十分優質,因此風控端的放鬆無異於一種自殺行為。高通過率只能逞一時之快,只有有效控制不良率才能保證平臺的持續穩定運行。
「消費者權利受損的主要原因是缺乏足夠防範意識,或因貪圖利益而放鬆防範,一些跑路公司大部分是利用了消費者急於貸款或貪圖『貼息』或『免息』等佔便宜的心理,將其一步步誘導至圈套中。」陳文明進一步對記者強調,「消費者在遇到同類問題時,應該提高警惕意識,審查合作公司資質以及信用狀況。在發現問題後及時保留證據,及時向司法機關及其他相關部門尋求幫助,將損失降低到最小,維護自己的權益。」
(應投訴業主要求,「章益」為化名。)
責任編輯:孟俊蓮 主編:冉學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