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秋一開始降溫,各地的疫情又有一種席捲而來的感覺。
記得年初疫情特別嚴重的時候,很多人都開始擔心經濟下滑而引發全球經濟危機。
的確,對於企業家、上班族來說,更多的是關注金錢。
而農民,疫情期間我大抵上都是在家度過的,我老家的叔叔伯伯們,更多的則是關注糧食。
我們知道其實歷史上是爆發過幾次全球經濟危機的,經濟危機之後,接著就是糧食危機。
我父母則是把糧食放在首位,他們的觀念是,如果社會動蕩,有錢都買不到糧食。
所以在年初安排農事時,父親把之前閒置的幾塊秧田都重新利用起來,以前一年種一塊田就夠一家人吃,但因為疫情讓他們看到了危機,多種秧田,對於他們也是一種囤糧的方式。
還有的農民以前經常把糧食拿出來賣,今年則大多選擇儲存起來。
糧食價格現在的確便宜,很多人都在嘲笑農民囤糧的行為有些好笑和無知。
但只有真正餓過肚子的人才知道,只有糧食囤積在自己的糧倉裡,才是安全感,才保險。
而10月16號是世界糧食日,下文就來和大家聊聊這個充滿意義的日子,以及農民如何科學高效的儲存糧食。
世界糧食日的成立與背景
世界糧食日也被成為WFD,是英文World Food Day的縮寫,這是1979年11月,第20屆聯合國糧農組織大會決議確定的與糧食有關的國際紀念日。
1981年10月16號,首屆世界糧食日誕生,之後每年的這天都被作為「世界糧食日」,各國也都會在這天圍繞農業和糧食生產開展紀念活動。
我們國家雖然因為袁隆平爺爺實現連續十年增產,農民們也從以往的飢餓裡掙脫出來,農民漸漸能吃飽了,甚至有多餘的糧食拿來換錢,真的都要感謝袁隆平爺爺。
不過雖說糧食增產,但糧食問題依然是國民經濟發展中的突出問題。
愛糧節糧,反對浪費糧食,依舊是我們所倡導的,也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
為了讓人們切身體會糧食的珍貴,國家糧食局會在10月16號這天有人自願參與24小時飢餓體驗活動,旨在提醒人們:「豐年不忘災年,增產不忘節約,消費不能浪費」
想想很多城裡人去大飯店吃飯,很多菜動都沒動過,最終就要倒進垃圾桶,一些人打包帶回家的行為還會遭到鄙視,被看不起。
但農村這方面就做得相對好,農民們平時做飯做多了吃不完的,也不會立馬倒掉,而是放在冰箱裡,下一頓接著吃。
實在放了好幾頓吃不了的,也會拿去餵狗、餵豬、餵雞,很少會直接倒進垃圾桶扔掉。
其實世界糧食日會產生,也是因為人們的的確確經歷過飢餓。
1972年因為連續兩年異常天氣導致農作物歉收,引發世界性缺量,加上蘇聯搶購穀物,世界性糧食危機爆發。
聯合國見此狀就提出保護糧食,增加糧食生產,合理分配糧食,提高了對糧食和農業的關注,世界糧食日運營而生。
我們是農業大國,全國人口有一半都是農民,農業生產現在也是非常的迅猛和快速,但依舊要樹立愛惜糧食的好習慣。
農民如何科學囤糧
對於城裡人來說,愛惜糧食的最好方法就是做好不浪費,比如每頓飯按量,別鋪張浪費,稻米放置合理,別發黴腐爛。
而對於農民來說,本身經濟收入就比較困難切較少。
農民最大的資本就是糧食,今年雖然也出現了冰雹、洪澇與乾旱等反常天氣,農作物受災也有些嚴重,但好在都發生在早期,糧食快成熟這段時間沒怎麼聽到毀滅性的天氣災害。
所以今年的農作物還是有收成的,糧食價格也不高,農民們可以把今年收進去的糧食先囤起來,把去年或前年的糧食拿去賣,或者先吃掉。
這麼做的原因在於以防稻穀長時間囤積壞掉,那樣說愛惜糧食就適得其反了。
其次就是每次打米時適量,我們知道帶殼的稻穀要比破皮的大米更好儲存,也更不容易長米蟲的。
所以最好是根據一家人的消耗來決定一次性打多少米,像我老家,家裡就有打米機,爸媽們幾乎一次就打一個月吃的糧食,這樣不容易造成大米長米蟲浪費。
還有就是,農村這幾年養貓的人較少,家裡老鼠成災比較嚴重。
我老家就是,堆在樓上的玉米經常被老鼠偷吃,所以爸媽就會儘可能的把玉米打成玉米粒進行儲存,單獨放在一個房間裡,把門窗全部封好,不讓老鼠進去,比放在樓上更保險。
其次,我不知道你們其他村有沒有一個政策,就是政府在去年左右,每家都免費送了個米缸,督促農民們把稻穀或大米放到米缸裡,而不是用熟料袋裝著。
其實這麼做,也是為了保護糧食不被老鼠偷食。
農民們要科學囤糧,就要做到合理存糧、吃糧!
想想小時候一家6口人,吃了上頓沒下頓,父親只能去人家玉米地裡偷玉米來,一家人頓頓吃煮玉米的日子,所以我現在對糧食還是格外珍惜,因為餓怕了。
從小父母就教育要愛惜糧食,吃掉在桌子上的大米都不能浪費要吃掉。
我們現在的確發達了很多,但別被經濟發達的表象所誤導,愛惜糧食依舊是任重而道遠的事。
之前某專家說只有消滅農民,國家才能富強!
但我們是農業大國,農民是糧食的主要生產群體,消滅農民怎麼可能富強?
借世界糧食日,不僅倡議大家愛惜糧食,愛惜農民伯伯的勞動成果,也希望大家,發自內心的尊重農民,尊重農業,尊重農業生產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