脫下軍裝,他們換上警服。變的是身份,不變的是盡忠職守、一心為民的初心。
在南通公安的隊伍裡,有著許許多多從軍人到警察、從軍營到警營的軍轉幹部和轉業士兵。
在部隊,他們 風雪戍邊,鐵血衛國;
在警營,他們本色不改,守護平安。
今年疫情發生以來,他們更是發揮部隊的優良作風, 衝鋒在前、吃苦在前,用實際行動踐行人民公安為人民的錚錚誓言。
王蘭勤:穿軍裝、穿警服,都是為人民服務
王蘭勤,2016年底從部隊轉業參加公安工作,現任南通市公安局交警支隊二大隊民警。在很多人眼裡,交警就是風吹日曬「開單子」,但王蘭勤卻不這樣認為,他說覺得穿上這身警服,就跟以前穿軍裝一樣,都是為人民服務的。
他是防疫查控一線不退的身影
王蘭勤老家是在河南開封,曾在部隊戍邊16年,4年前剛從部隊轉業。前兩年的春節,因為工作的原因他都沒能回去,今年他早早定好了機票,並主動承擔了除夕和初一的夜班,打算初三一下早班就回去照顧病重的父母。
可誰知,疫情突然來襲,王蘭勤幾番斟酌,還是退掉了機票。2月3日,他作為第一班增援力量趕赴小海卡口,開展疫情查控工作。他和同事們白班、夜班連軸轉,嚴把關口,仔細查驗。
2月10日下午,王蘭勤接到哥哥的電話,身患胰腺癌的母親病危。接完電話,王蘭勤獨自忍住淚水,繼續工作直到交接班,他這才請假匆匆趕回老家,直奔醫院見了母親最後一面,一小時後母親撒手而去。
整個疫情防控期間,王蘭勤始終堅守崗位,衝鋒在前,他說:「我是黨員,關鍵時刻就應該舍小家為大家。」
▲王蘭勤在值勤中
他用行動踐行愛民為民宗旨
1月6日一大早,家住南通開發區的陳先生在家手部受傷,血流不止,送醫途中又正好是早高峰,車行不暢,心急如焚的家人趕緊報警求助。
正在執勤的王蘭勤接到指令,立即趕了過去。他駕駛警用摩託車帶道,引導送醫車輛快速通行,同時通過對講機聯繫前方的同事做好保障。本來開車需要20多分鐘的路程,在王蘭勤的引導下,六七分鐘就趕到了醫院。到達醫院後,王蘭勤又熱心地幫著排隊掛號。
從部隊到地方,身份轉變了,但不變的是愛民為民的初心。4年多來,王蘭勤堅守平凡的交警值勤崗位,積極為群眾做好事、解難事,用實際行動踐行為人民服務的宗旨。
2018年9月的一天,作為仁愛社工中心聯繫人的崇川區司法局白主任聯繫他們中隊,想請民警為中心的未成年人上一堂交通法制課。得知情況後,王蘭勤主動請纓:「我去吧,我以前在部隊一直也是做思想政治工作的。」也就是從那時起,他又多了一個「王老師」的身份。他定期走入學校、社區,給孩子們講授交通常識和防範知識。同時,他還積極幫扶轄區內留守兒童和困難家庭學生,他自費買了書包和圖書卡,利用自己休息時間陪他們到博物苑、園博園學習、遊覽,今年疫情期間,他和同事們還買來口罩給孩子們送去。
閱讀連結:
郭 兵:從橄欖綠到公安藍
郭兵,東灶港邊防派出所社區民警兼港船民警。2019年1月1日,武警邊防部隊正式轉改退出現役,郭兵也從一名邊防軍人成為一名公安民警。從橄欖綠到藏青藍,服裝變了、名稱變了、身份變了,但是他對黨和國家的忠誠不變,守衛人民群眾的職責不變!
一船一檔,平安港口的締造者
東灶港港口轄區海岸線長,管轄區域廣,一旦開捕,漁船、漁民信息令人眼花繚亂,管理壓力與日俱增。作為港船民警,郭兵憑藉不服輸的幹勁,一頭扎進了港口梳理船管數據,掌握碼頭近百艘船舶和千餘名漁船民信息,數據精準無誤,港口秩序井井有條。
為了船管工作精益求精,郭兵給自己提出了工作目標——建立「一船一檔」。但是這項工作勢必要投入大量精力。接下來的日子,港口總能見到一個皮膚黝黑的年輕民警的身影,從筆記本、便箋條,到所有信息平臺錄入系統、警務終端。幾年裡,在他的努力下,東灶所「一船一檔」全部建立完畢,為有效維護海上作業安全,打擊違規出海行為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郭兵(左一)在派出所轄區開展日常工作
一腔熱血,人民群眾的守護者
東灶港轄區有一名73歲的孤寡老人梁某,因為存在精神殘疾,平日一人獨居,靠撿垃圾維持生計。得知這一情況後,郭兵主動上前,通過走訪了解到:梁某本是東灶港人,30多年前將戶口遷往甘肅蘭州,後來又獨自回來生活在垃圾成堆的破房子裡至今。
郭兵與村委會取得聯繫,積極想辦法幫老人解決困難。由於其戶口不在本地,惠民政策無法享受,加上他精神時好時壞,讓村裡束手無策。郭兵輾轉聯繫,多方查找,終於找到了由於多年失聯,被遷入地依規凍結的戶口資料。郭兵聯繫當地,開通綠色通道,遠程比對核實確認了老人的身份信息,恢復了戶口信息。
郭兵擔任社區民警以來,堅持定期走訪村委會,及時掌握轄區情況,摸排安全隱患,他深入開展禁毒宣傳和防通訊網絡詐騙宣傳,全面夯實轄區安全基石。
▲郭兵在村民家中開展疫情防控政策宣傳
一夫當關,戰「疫」一線的逆行者
常年工作在外,郭兵很少有機會回家過年。今年春節前,他好不容易提前請假回到了湖北老家,沒想到一場突如其來的疫情把他困在了家鄉——湖北省孝感市大悟縣。
1月24日,除夕, 隨著湖北疫情的加重,孝感成為全國確診病例數量排名第二的城市。身處疫情高風險地區的郭兵主動請戰,投身到駐地戰「疫」志願者服務隊伍中。白天,他和當地村幹部、衛生工作人員挨家挨戶開展工作,核查人員。晚上,他又積極投身村部的外圍管理工作。他利用多年擔任社區民警的經驗,對不理解防控舉措的群眾開展普法教育、耐心勸說。此外,郭兵還主動擔負起為村民採購生活用品的任務,他說,「少一個人出去就少一分風險,我一個人去!」
閱讀連結:
莫忠明:時刻心系轄區群眾
莫忠明,如東縣公安局曹埠派出所社區民警。1982年10月莫忠明應徵入伍,1984年他和其他300多名如東籍青年隨部隊參加對越自衛反擊戰,其中18人獻出了自己寶貴的生命。為完成烈士生前的囑託,莫忠明和戰友們把18位烈士的父母當作自己的親人,關心照料著這些老人,堅守了整整36年。2016年5月,如東籍老山戰友群體被評為「中國好人」。
戰「疫」當前,他忍住傷痛主動請纓
今年1月初,莫忠明被確診雙側股骨頭壞死,醫生告誡若不及時手術,下半輩子可能會在輪椅上度過。但他考慮到年底所裡忙,想等到春節過後再請假治療。可沒曾想疫情暴發,莫忠明又默默收起請假條,拖著不方便的雙腿,一瘸一拐地走向了抗疫一線。
他分管轄區裡從湖北等地返如的人員是全鎮最多的,他第一時間聯繫村居幹部,連夜排查走訪。短短兩天內,對轄區3個村的重點關注人員進行了逐戶走訪,對141個居家觀察對象逐戶張貼提醒單,按照「四包一」要求,每日前往了解情況。
企業復工,他每日必到助企發展
曹埠鎮上漫居委會是全鎮工業企業的聚集地,也是莫忠明的責任區之一。34家規模以上企業15家都在他的轄區中,為做好服務保障,支持企業復工復產,「走一趟、問一次、查一遍」是莫忠明每天必做之事。
他對企業逐一進行溝通,對返工人員名單逐一進行查詢研判,掌握返工人員的身體狀況。對已來如的外地員工,協助做好居家隔離工作。一次走訪中,莫忠明了解到一名外地員工未辦理居住證,各村都設置了防控卡口,該員工下班回家成了一大難題,他立即收集了其個人資料,及時進行登記,當天下班前就將辦理回執送到了廠裡,解決了工人的擔憂。
▲莫忠明開展社區走訪
社區防控,他恪盡職守心繫百姓
疫情發生後,各類傳言和負面信息接踵而至,每天社區微信群各類諮詢的消息不斷,莫忠明認真查看,耐心解答。對接到的舉報信息逐一核查並作出回復,解除群眾恐慌。
一天半夜,莫忠明接到電話稱轄區一名在湖北打工人員可能剛回到曹埠,希望社區核實一下。莫忠明立即前往該戶核實情況,該人起初矢口否認,經過莫忠明反覆耐心勸說,終於承認兩天前從湖北自駕返回的情況,並自覺接受了居家觀察。
除了入戶宣傳和排查,莫忠明還時刻掛念居家觀察人員的生活,盡力為他們提供日常生活用品和防疫用品,提醒做好防疫工作,做好心理疏導。
陳桂華:敢打頭陣的抗疫「擺渡人」
陳桂華,南通市巡特警支隊四大隊二中隊中隊長。2008年從部隊轉業參加公安工作。
3月9日上午,陳桂華同志剛參加了無償獻血,中午接到執行轉運境外來(返)蘇旅客的任務,他沒有休息,匆匆回家收拾了幾件換洗衣服,立刻就折返單位,乘車前往蘇州崑山。
3月9日凌晨兩點,送完第一批旅客,經過消殺、清洗後,陳桂華脫下防護服回到駐地,緊張的心情才少許得到緩解。因需近距離接觸旅客,在車輛密閉空間內,陳桂華全程佩戴護目鏡、防護服、N95口罩,且單程轉運平均時長近五個小時,為避免不必要的麻煩,全程均穿戴尿不溼。因為上午剛獻過血,他身體相對虛弱,剛準備躺下休息一會兒,手機鈴聲就響起了,又來新任務了。他匆匆吃了兩片麵包,便再次穿上防護服趕往接駁點。
這次的旅客有點特殊,準備接她走的時候,她仍坐在凳子上沒有任何反應,陳桂華上前詢問後得知她突發神經痛,腿腳麻痺,不能行走,是老毛病了。接駁點的原則是「即到即送」,周邊也沒有輪椅,看著已經上車正在等待的旅客,陳桂華喊來司機李師傅幫忙拿行李,二話不說就背起她往接送車那兒走。接駁點到車的距離並不算太遠,但穿著防護服的他剛走了幾步就感覺背上已經溼透了,沉重的喘氣聲在面罩裡迴響,霧氣朦朧了護目鏡。似乎是感覺到陳桂華的速度慢下來,背上的旅客關心地問了下:「警察同志,您要不要休息一下?」「沒事兒,還行,挺得住,緩兩口氣兒就行了。」短暫的停頓後,陳桂華重新用力調整好背姿,繼續向車邊走去。等安排好所有旅客就座,他才靠在座椅上喘一口氣。自3月9日起,陳桂華所在的南通工作組先後共轉運648批共1655名境外旅客。
閱讀連結:
李 磊:一片兵心在警營
李磊,南通市公安局崇川分局文峰派出所社區民警, 2016年從部隊轉業到遼寧省營口市公安局,後經「團圓計劃」來到南通市公安局崇川分局。這4年來,他充分發揮軍人身上特有的優秀品質,以實際行動建功警隊。
「肯吃苦是當兵人的『財富』」
說起李磊的吃苦精神,所裡無人不佩服。2016年,李磊剛到所不久,就決定報名參加高級執法資格考試。對此,有人不解,「都一把年紀了,還自討苦吃?」但他卻說軍轉民警法律業務先天不足,得儘快補短趕隊。
不到半年,在上級組織的社區民警練兵比武競賽中,李磊的筆試和對轄區人口、管轄單位熟悉率的抽測綜合成績排名分局前列,就連現場考官都對他豎起了大拇指。
文峰所的轄區是南通主城區最繁華的商業區之一,平常除了社區工作,接處警也是李磊必不可少的一項,若是到了逢年過節,一個月下來都湊不齊一個完整的輪休,對此他從無怨言。他說:「肯吃苦、能吃苦是當兵人的『財富』!」
▲李磊在社區開展防範宣傳
「咱就是個穿警服的老百姓」
作為社區民警,李磊常說:「社區民警能不能把社區工作做好,關鍵要看他與群眾走得近不近,是不是打心眼裡關心和幫助群眾。」所以,李磊大多數時間「泡」在社區。
今年春節前,李磊在走訪中得知紫東花苑的一個低保戶的家人剛剛去世,膝下無兒無女,一個人生活比較清苦。李磊思前想後,覺得不能光是給老人送些慰問品。他邀請南通大學杏林學院的志願者們共同上門,幫助老人打掃衛生,陪老人觀看迎春晚會,讓老人和小區群眾一起分享節日氛圍和社會溫暖。
「這個片兒警好,一點架子也沒有!」這是大伙兒對李磊的評價。李磊卻說:「咱就是個穿警服的老百姓!」
「衝鋒在前,我別無選擇」
今年初,一場疫情突如其來,李磊作為社區民警,充分發揮黨員帶頭作用,自大年初一開始就下沉一線開展疫情防控工作。早赴點、吃泡麵、廢寢忘食連續奮戰50多天,為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貢獻了自己的力量。
李磊管理的三裡墩社區住戶近萬人,社區內出租房屋多、人員流動性大、排查管理難度高。他每天早早來到卡點值守,協同社區工作人員開展封閉式管理,為居民測量體溫、勸導居民戴口罩,同時逐戶上門核查,儘管他腿部有傷,卻仍堅持每天排查三四百人。他廣泛發動網格員、樓道長、理事長等社會力量,積極推廣辦理「易來通」電子證,並積極開展防疫宣傳,以實際行動守護群眾健康和安全。
李德盛:堅守高牆的白衣衛士
李德盛,南通市看守所民警,2018年12月轉業參加公安工作。在部隊服役18年的他始終保持軍人本色,努力踐行入警誓言,憑著忠誠不變的情懷,在平凡而又特殊的工作崗位上書寫忠誠擔當。
2月1日,正在家裡照顧年幼女兒的李德盛收到單位實施封閉式管理的動員號令,他沒有絲毫猶豫,第一時間請戰,他先後6輪進入監區執勤,執勤、備勤累計100餘天。
李德盛同志負責三、四監區和新入所人員隔離監區600餘人的醫療保障工作,他做到每月全部人員普查一次血壓,其中的高血壓病、糖尿病患者做到每周檢查一次血壓血糖,對於新入所人員,做好隔離及教育的同時,連續20日監測體溫。在日常巡診中,長期服藥者約80餘人,在做好每日兩次的監服工作的同時,仔細詢問每個人的病情變化情況,以期及時調整用藥,確保病情不出現較大變動。
負責隔離監區醫療工作期間,李德盛每天要兩次到監室內對新入所人員進行體溫測量,並對監區進行全方位消毒,每天上、下午兩次進監區巡診發藥。封閉管理以來,他累計開展監區消毒220餘次,巡診發現慢性高血壓、低血鉀症等疾病11人,有效診治癲癇、精神行為異常、重度哮喘等重大疾病4人。作為第一批進駐監區的唯一一名醫生,李德盛還肩負著收押健康檢查重任,他深知疫情一旦流入監所的嚴重危害性,堅持對每一名送押對象身體健康狀況仔細檢查,並仔細詢問近期身體狀況,仔細測量體溫,認真審核相關手續,堅決嚴把人員入所關。
原標題:《軍裝換警服,疫情面前依然是「戰士」!》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