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寒冷封鎖大地的時候,你心中是否還有綠色的歌兒唱起來?
——題記
有這樣一個人,守護著自己不可一世的高傲與沾沾自喜的優雅,活躍於上海的大街小巷。她上過大學,懂得一些不合時宜的英語,聽到她一字一句地念著所謂的英式英語時,我突然想到魯迅先生筆下的孔乙己,嘴裡念念叨叨的是「多乎哉,不多矣」,教授別人的是「回」字有四種寫法。
一樣的迂腐一樣的自恃聰明一樣的讓人啼笑皆非,但當她被解僱的一瞬間,我還是感到強烈的失落與難過。這個職業不僅僅是她的經濟來源,更是她唯一的驕傲所在,因為她是上過大學的人呀!但是,僅有的一點資本也被現實這隻手撕得體無完膚變得蕩然無存。
有這樣一個人,沾染著濃烈的市井味兒,甚至俗不可耐。她和別的小市民一樣的小氣,為了節省電,家裡的電器成為擺設;與自己的外甥AA制算帳。
她和有著優越感的小市民一樣自視甚高,好管閒事,看到別人亂扔垃圾,便要發揮一下自己「好市民」的作用,罵罵咧咧吵吵嚷嚷。但是她不會動手,最極端的手段也就是叫來城管,讓對方知道自己的厲害。其實她並不是真的想讓對方改掉亂扔垃圾的壞習慣,她只是想擺擺威風而已,以一種居高臨下的態度觀望對方鄙視對方。
她和一切寂寞的小市民一樣,養養鳥喂喂魚以打發這閒暇的無聊的生活,想從這些動物身上得到些慰藉;她和所有的女人一樣,愛慕虛榮、誇耀攀比,她看不慣比自己更優越的所有人,但是她的內心深處又在渴望著這種生活,一旦她有機會比對方好一丁兒點,她絕不錯過這個炫耀的機會。
這個人就是影片中的主人公姨媽,五十多歲獨居的老女人。
影片雖然已經結束,但是自己卻長久地坐在電腦前,眼淚早已奪眶而出。我可以深切地體會到影片的最後,姨媽就著鹹菜啃饅頭的心酸與莫可明狀的難過。
此時的她是在回憶上海的生活嗎,還是在猜測著不可知的未來?或者,她已經習慣了這種鹹菜加饅頭的日子,一切都變得平淡如水順其自然。
《姨媽》中形形色色的人物都很普通,描寫的都是市井小人物。他們沒有能動的影響力,他們相互戒備、傷害,也相互取暖、寬容。
片中每個人物性格都很極端,兼有可恨、可憐、可愛,加上喜劇反諷,電影產生陌生化效果,無論對於自戀或自省的觀看方式,《姨媽》讓觀眾產生的認同不是直接的,而是間接的。
《姨媽》很像小說型電影,沒有對詩意影像的膜拜,而是克制著激情,清晰地敘述。
整部電影中集裝了很多靈氣,稠密得前一個還沒消化,後一個已經接踵而來。
片中穿插的各個事件不具有直接的殺傷性,但是其殘酷也足夠令人觸目驚心;它也沒有救贖的崇高感,而人與人之間慰藉,如同空氣和水那般充滿本質感,潤物細無聲。
姨媽雖然不可置否地擁有著上述種種市民氣,但是她又是一個眼冷心熱的人。雖然她自己生活並不寬裕,但當她確認了農村婦女金永花的女兒確確實實患有呼吸衰竭的絕症後,毅然幫助。可是,當她發現金永花為了掙錢不惜行騙時,又斷然拒絕繼續幫助她。
一道門,隔著兩個世界;姨媽站在門內,似乎是在守護著自己的信仰,不允許任何欺騙,但是她又是極其痛苦的,因為她知道金永花也是逼上了梁山才出此下策;金永花站在門外,似乎不理解這個上海女人為什麼之前會幫助自己而現在卻又將自己拒之門外,她永遠也不會想明白的,因為她不懂得這種信仰;門把手上掛著金永花得手後欣欣然買的一尾魚,他們的故事也許就這樣結束。
一個願望幫助但又會違背自己的信仰於是痛苦,一個不理解但仍然感恩於是離開。這個故事雖然不長,但是,對人物性格多面性的刻畫入木三分。
同時,也不得不嘆一口氣然後繼續看電影,金永花為了女兒去打架去行騙最後終因不堪重負拔掉了女兒的輸氧管親手殺死了她,看到她入獄後的樣子,我們不得不黯然神傷。金永花的丈夫在妻子出事之後沒有找別的人卻找一個無權無勢的姨媽,想像得出,民工對於自己的命運是多麼的有求無門!
姨媽與潘知常的愛情,我們暫時管這叫愛情吧。
兩個垂暮之年的男人和女人還能夠互相吸引,我想更多的還是生活的寂寞與難耐吧。姨媽對潘知常的好感起源於她聽到他在唱京劇《鎖麟囊》,之後被他吸引是因為他談吐不凡。
姨媽本身就是一個眼高之人,瞧不起別人,但是潘知常卻挑逗了她早已熄滅的激情重又死灰復燃。
於是,姨媽拋棄了曾經自己一一信守的東西,自己也最終滄為了更加惡俗的老女人。
換做從前,姨媽肯定不會翻越欄杆,但是潘知常叫她翻她就義無反顧地翻了;以前的姨媽,肯定不敢動鄰居水太太的寵物貓飛飛,但是為了避免水太太發現他們同在屋子裡,他們不慎憋死了她的貓,由此間接導致了水太太的死。
水太太的死是整個故事的一個轉折點,潘知常暴露了自己的騙子行徑,輕易地毀掉了一個女人大半生的幸福與一輩子堅持的信仰。姨媽不僅僅是埋葬了飛飛,同時也是表示自己對水太太的歉疚,更是在埋葬自己!
一切都變得無可挽回。
潘知常在暴露了自己的身份以後,仍然陪著姨媽,聽她打了一夜的呼嚕,以釋放自己的悔意,然後於第二日清晨優雅地「滾」了。連逃跑都從容不迫,美豔而決絕。
終於有了一個男人,能和姨媽談「長恨此身非我有」,能與她同唱一臺戲,分享高雅生活的願望,他卻騙了她。
我看到,姨媽明顯地老了。
當她摔斷了腿住進醫院,女兒來探望她時,曾經編織的美麗童話傾刻間晃然無存。因為,女兒的出現打破了她曾經所說的「我的女兒在洛杉磯」的謊言。
女兒只不過是來自東北,她與一個自己並不愛的工人生下的孩子。當年姨媽知青下鄉,嫁給一個沒文化的當地工人,落實返城政策時,她為了回上海不惜拋夫棄女,「如同趕著相親,連頭都沒有回」就走了。
姨媽對自己在東北有家諱莫如深,欣欣嚮往的是上海的生活。我想,這與上海人的性格分不開,他們自戀自大,瞧不起別的城市。因此,拼死拼活也要回上海。
那是和一個城市的相戀,與城市共守她的熱鬧和寂寥。上海的故人雖然彬彬,但真偽難辨。等她老了,錢被騙走了,病殃殃的時候,又回到東北。東北的粗糙中有踏實的東西,如同東北的天氣,凜冽,但有燙人的暖氣。
儘管姨媽得到男人和女兒的大度接納,但他們之間卻註定依然無法交流。電影最後,姨媽在大冷天裡,守著賣鞋的小攤鋪,收音機裡傳來了《鎖麟囊》,風中啃著大饅頭的姨媽,不知是否感慨恍如隔世?
影片中塑造的人物,我覺得都不美,都或多或少的有缺陷,就連寬寬這個小孩子也要讓他註定瘸腿。讓人深刻體味導演的殘忍與煞費苦心。現實中,誰和誰又是完美無缺的呢?
我終於明白自己為什麼如此摯愛此部影片,可能就在於裡面的人物不完美。因為不完美,所以貼近生活;因為貼近生活,所以殘忍;因為殘忍,所以刻骨銘心。
小太妹飛飛長就一副漂亮臉孔,但有半張臉卻是猙獰得讓人駭然,因為外婆的疏忽,讓小時候的她燙傷了臉,於是,在與外婆相依為命的同時,飛飛又能一直都嫉恨著外婆,並且把瘋外婆當做「寵物」來消遣。維繫在她們中間的是兩隻口哨,只要飛飛一吹口哨,外婆便會出現在她身旁。
姨媽的鄰居水太太,雖然富有,但是內心卻寂寞。只得天天唱卡拉OK,天天換髮型,並且以窺視姨媽的生活為樂越,養一隻貓來打發自己的生活。這隻貓就是她自己的象徵,貓的死亡,也就是自己生命的盡頭。
當一個人不能與自己的同類進行交流,而與別的生物建立深厚的異乎尋常的感情時,那他應該是多麼的寂寞!這是否也預示著現代人內心世界的枯澀,沒有交流無法溝通,只能抱著只貓或狗來傾訴了。
《姨媽》中充滿了種種不可能的交流,不可能的情感,芥蒂糾纏,但是人與人之間又互相取暖,互相寬容,在絕境和困境中尋找出路。
姨媽與寬寬和解,寬寬留下手機,表達自己想要溝通的意願;姨媽埋葬飛飛用懺悔表達了對水太太的負疚;她沒有追究潘知常,只是看著他的背影越來越模糊;她的女兒和前夫也接納了日近年老體衰的她,雖然她曾經拋棄過他們;飛飛原諒了外婆,並把她送進了瘋人院,開始自食其力的生活……
姨媽和寬寬都看到了大得可以撐破窗格的月亮,他們都有嚮往,也都是在要告別某個地方的前一天晚上。姨媽在離開上海準備回東北的那晚,寬寬在離開中國準備去澳大利亞的那夜。月亮雖大,但是照亮的只是身體,沒法兒照亮以後的路;但是這卻是一個希望,希望總是美好的。
一直覺得導演很殘忍,看到姨媽坐著車離開上海時,燈火如同星光,我以為影片就此結束,剩下的就是想像:從此,姨媽過上幸福快樂的生活。但是,導演卻容不得你這樣想像,因此簡短的東北生活,打破了我們的所有幻想。看著她步履蹣跚的樣子,看著她那傻乎乎的丈夫,看著她的女兒與男朋友不停地吵架,看著她坐在市場上就著鹹菜啃饅頭,心裡最柔軟的部分被狠狠地掐了下,疼痛不止。
姨媽更老了。
《姨媽》沒法給你闡明什麼大道理,也沒有什麼明明白白的是非善惡,在整個電影敘述和視角中也沒有絲毫的道德優越感,甚至還有些許羞愧。
《姨媽》既寫實,又超現實。既斑斕,又黑色。既喜劇,又是大悲劇。
於是委瑣也罷,背棄也罷,片中那些生命中雖然隨波逐流,卻仍然保存善根的人,深深打動我,同時也不無悲哀地體會到,也許,我們的後現代生活,就是姨媽的後現代生活。拼命地想掙脫什麼,但最後一切又都回到原點。像姨媽那樣,繞了個圈兒,又回到了東北。
附註:電影資料。
■片名:《姨媽的後現代生活》
■導演:許鞍華
■主演:斯琴高娃/周潤發
■類型:生活/劇情/喜劇
■片長:110 min
■國家:中國大陸
■對白:普通話/上海話
■發行:北京保利博納電影發行有限公司
■上映:2007年03月0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