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青年記者》 作者:張夫穩 呂光社 發布時間:2007-03-07 10:35次閱讀
我國當代新聞研究領域普遍忽視對直接引語意義的研究,我國記者在新聞報導中也普遍忽視對直接引語的使用,而在西方新聞界,幾乎到了沒有直接引語便不成新聞的程度,西方新聞學者也普遍重視對直接引語問題的研究。直接引語是新聞的重要組成部分,意義重大,許多情況下必不可少。直接引語是新聞中用引號引起來的新聞中人物(包括新聞人物)說的話,直接引語要真實、準確、一字不差,完全忠實於新聞中人物的原話。
中西在使用直接引語方面的差距
我國記者在重視使用間接引語的同時,普遍忽視對直接引語的使用,尤其是對於重大時政新聞的報導,常通篇採用間接引語來報導某某領導人的重要講話、重大會議以及外事會見活動,並且形成了幾乎一成不變的報導模式。報紙讀者對於僵化的報導(宣傳)一定不陌生,在一些本可以故事化的新聞中卻看不到人的影子,聽不到人的聲音。李希光教授就認為中國新聞文風的癌症是沒有直接引語。①
讓我們看看全國性大報《人民日報》、《中國青年報》在2006年3月21—25日頭版新聞中使用直接引語的情況:此外,筆者對2005年3月1—11日《紐約時報》頭版新聞中使用直接引語的情況也作了調查,結果如下:
由此可見,我們的新聞從業人員在新聞報導使用直接引語方面與西方同行存在著巨大差距,這也成為我們的報紙新聞枯燥呆板、僵化生硬、可讀性差、真實感弱、核心傳播力式微的一大原因。
我國新聞缺乏直接引語的原因分析
劉其中教授在《諍語良言》一書中認為,「官員們(包括像天津外辦負責人那樣的官員)之所以不願提供直接引語,不願記者直接引述他們已經說過的話,主要原因是怕負責任,害怕他們的話帶著引號見諸報端後,一旦有錯而被上司追究。」②依筆者愚見,我國的主流媒體普遍忽略直接引語甚至有意把直接引語改為間接引語,有著意識形態層面的深層原因,因為新聞的寫作是新聞本質理解的最直接體現。我們的主流媒體過於強調新聞報導的宣傳功能,強調指導性和組織性,更多地體現為一種話語強勢、灌輸姿態,總願意消除新聞中的個性色彩,把新聞內容上升為一種帶有普遍性不容質疑的「放之四海而皆準」的集體意識。於是乎,帶有新聞中人物個性色彩的直接引語便被更改為乍看似乎更為「客觀公正」、「不露聲色」的間接引語,久而久之,這種做法竟成為一種報導規範、宣傳模式,結果在我們的報紙上很少能看到直接引語,並且越是重大新聞越是缺少直接引語。
直接引語在新聞中的作用
直接引語是新聞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新聞報導中到底有何重要作用?
1、增強新聞人情味、感染力。言為心聲,在新聞中,直接引語最能傳達出說話者的心情感受,感染讀者。新聞中人物怎樣說的,說了什麼,有無隱含意思,恰當的直接引語完全能夠表達出說話者的情感心態,即使這種情感比較複雜。可是,現在,隨便翻開我國一份主流媒體報紙,便可發現越是重大的時政新聞,越是重要講話,越是重要的外事報導,越是缺乏直接引語,越沒有人情味、感染力。政治新聞難道寫不出人情味嗎?請看《人民日報》1988年4月17日報導鄧小平會見菲律賓總統科·阿基諾的消息:
「歡迎你!你的兩個女兒呢?」鄧小平一見到阿基諾夫人,就親切地問到。當姐妹倆走上前來時,鄧小平慈愛地說:「可不可以叫我一聲鄧爺爺?」看到她們含羞點頭答應,鄧小平發出爽朗的笑聲,說:「好,那我們就認親了!」步入人民大會堂福建廳後,鄧小平特地同阿基諾夫人和她的兩個女兒照了張合影像。姐妹倆興奮地說:「謝謝爺爺!」
中菲兩位領導人的會見,就是在這種親如家人的氣氛中開始的。
……
會見過程中,鄧小平拿起一支煙,對阿基諾夫人說:「我能抽菸嗎?」阿基諾夫人含笑回答:「我不能對您說不可以抽,因為我不是這個國家的領導人。」「但是在菲律賓,我們內閣開會是不允許吸菸的。」
聽到這番話,鄧小平笑著向客人們透露:「這次開七屆人大會議時我違反了一個規則。我習慣地拿起一支煙來,結果就有一個代表遞條子提出批評,我只好馬上接受。」
他的話引起了滿場的笑聲。
……③
相比「某日,某某在某地會見來訪的某某,雙方展開友好交談。某某說,某某指出,某某強調,此外某某也指出。某某、某某等出席了會見」的外事宣傳模式,上面的新聞報導怎能不吸引讀者?
2、增強新聞真實性、現場感。哥倫比亞大學新聞學院的梅爾文·門徹(舊譯:麥爾文·曼切爾)教授認為:「報導新聞應該進行『展示』而非『陳述』的定律就是:必須把直接引語寫入新聞的重要部分。……此外,它還是一種幫助記者做到真實報導的手段,能使讀者直接感受到新聞事件是否真實。總之,如果新聞中使用了直接引語,讀者就可以這樣推斷:既然新聞事件的參與者在直接說話,那麼這件事必定真實無疑。」 ④
3、展示人物個性色彩。路透社曾有篇報導前南斯拉夫總統斯洛鮑丹·米洛舍維奇在海牙國際法庭受審的新聞,其中有一部分是這樣寫的:米洛舍維奇說,「就請您按照您接到的指示宣讀判詞吧,您不必讓我把一份用7歲孩子的智力寫成的判決從頭聽到尾。」
這位60歲的前南被黜總統還說:「請允許我自我糾正一下:那個7歲孩子是個7歲弱智孩子。」⑤
4、深化新聞主旨。有經驗的記者在報導新聞時,往往引用一兩句直接引語來回答讀者強烈欲知而未知的事情原委和展示人的心路歷程、情感,來彌補陳述事實的不足。記者能通過深入採訪,用直接引語來闡釋當事人的一些內心想法和行為背後的深層原因。重要、著名人物說的重要著名的話必須用直接引語凸顯,這樣不僅增強新聞報導的權威性,還給讀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和無盡的思考空間。阿姆斯特朗(第一個登上月球的人)登上月球後說的話(報紙用直接引語報導):「這對一個人來說是走了一小步,但對人類來說是邁出了一大步」已成經典。「9·11」發生後3個月,布希總統在白宮發表講話紀念遇難者,「每一個生命的消逝都熄滅了一個世界」的直接引語迴蕩在耳旁,發人深思。⑥美國新聞學者弗萊德·費德勒在《報紙新聞寫作》一書中說:「引語能為新聞增添深度和細節。你可以先扼要地陳述一個觀點,然後引用有關人士的話予以具體說明。」⑦一些記者在報導新聞尤其是突發性新聞的過程中,往往引用一些專家或者當事人的話來直接點明新聞的主旨,如此,直接引語在保證客觀報導的情況下又能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
5、藉口說話,涵化立場。在新聞中,媒體利用直接引語可以表達出希望表達但又不便直接表達的立場和觀點。列夫·託爾斯泰在形容其名著《戰爭與和平》的力量時,他說:「我不講述,我不解釋,我只是展現,讓我的角色替我說話。」⑧海灣戰爭爆發後,美聯社作出報導,其中有兩句雷·戴維斯上校的直接引語:「這是一段正在譜寫中的歷史」和「我們已經在這裡等了5個月,現在我們終於能做派我們來做的事情了」。⑨這兩句直接引語不僅說出了戰爭的意義,而且表達了美軍官兵的喜悅心情。
6、活潑版面,美化新聞。恰當使用直接引語能夠美化新聞的篇章結構,在一大堆黑壓壓的陳述文字中穿插幾句直接引語或對話能使新聞錯落有致、活潑多姿,適當緩解讀者的閱讀壓力,提高新聞的傳播效果。直接引語能改變新聞的節奏和韻律,使板著的面孔驟然「多雲轉晴」。在內容方面,個性化的群眾語言閃爍著或智慧或幽默的光芒,能使新聞事件更具戲劇化色彩,極大豐富新聞內涵。新聞老前輩穆青曾說:「我們的新聞報導如果充滿了群眾生動活潑的語言,文章就像加了味精一樣,立即透出美味來。」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自然也是語言的創造者,新聞中大量引用群眾的帶有生活氣息的活潑語言不僅可以徹底改變新聞的八股文風,而且有利於漢語言的創新發展。活潑、睿智、幽默、生動語言的巧妙使用增強了新聞的動感、美感,使報導讀起來齒頰留香。「把報導和引言的關係想成巧克力小甜餅或許有幫助 :麵餅是給予報導軀體的信息和轉述,而引言則是你的採訪對象的觀點、深入看法、幽默或傷感所形成的美味的巧克力粒兒,星星點點散布在各處。」⑩
注釋:
①李希光:《轉型中的新聞學》,廣州,南方日報出版社,2005
②④劉其中:《諍語良言》,北京,新華出版社,2003
③⑦孫世凱:《新聞寫作系列談》,北京,北京出版社,1993
⑤⑥⑨劉志宣:《新聞寫作技藝》,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5
⑧(美)梅爾文·門徹:《新聞報導與寫作》,展江主譯,北京,華夏出版社,2003
⑩(美)謝麗爾·吉布斯、湯姆·瓦霍沃:《新聞採寫教程》,姚清江、劉肇熙譯,北京,新華出版社,2004
(作者單位:齊魯晚報;大眾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