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0月5日,賈伯斯永遠離開人世。
當然,賈伯斯不是什麼準備都沒有。
在此的 6 個星期前,2011年8月25日,蘋果 CEO 的位置從賈伯斯的手上,傳給了庫克。
那一天距離現在:2020年8月25日,正好 9 年。一晃眼,已經是庫克接管蘋果的第 9 年。
聊起庫克,有一個話題永遠繞不開:
庫克時代的蘋果,跟賈伯斯時代的蘋果相比,究竟是不斷前進還是走下坡路了?
甚至機哥還看到有人斬釘截鐵地說:庫克是「離經叛道」。原因是,他執掌蘋果的風格,跟賈伯斯截然不同。
但事實真的是這樣子嗎?機哥舉幾個例子吼。
他們對產品的態度不同
賈伯斯在 1997 年回歸蘋果後,幹的第一件事就是把很多產品線砍掉。
你們可能很難想像,90 年代的蘋果,僅僅是 Mac 電腦(當時還叫 Macintosh),就有十幾個系列。
每個系列都要進行更新和維護,這工作量想想就可怕。
最重要的是,那時的蘋果是虧損的狀態,說白了就是「沒錢」。
在這個背景下,賈伯斯把大部分產品線砍掉了,只留下 4 款。
於是就有了後來著名的賈伯斯產品矩陣:
可以看出,賈伯斯希望走的是精品路線,1 個領域只需要有 1 樣產品做得出色就夠了。
這影響到後來,蘋果 iPhone 這張王牌。賈伯斯堅持 1 年推出 1 款 iPhone,只要足夠優秀就行。
然而,在過去 9 年,庫克的理念就很不一樣了,給人的感覺是希望佔領每個細分市場。
從 iPhone 6 開始,嘗試推出 6 和 6 Plus 雙機型,後來還搞出個 SE 系列。
直到前幾年,開始搞三機型。像 iPhone XR、iPhone XS、iPhone XS Max,後綴是一個比一個長,命名逐漸開始複雜。
機哥聽說今年 iPhone 12 足足有 4 個機型:
iPhone 12
iPhone 12 Max
iPhone 12 Pro
iPhone 12 Pro Max
(圖片來源於網絡)
再加上年初發布的 iPhone SE2,蘋果今年足足有 5 款手機,堪稱「機海戰術」。
至於產品本身,賈伯斯說 3.5 英寸是手機屏幕黃金尺寸,庫克就真的越做越大,連 6.7 寸都快幹出來了。
這麼看來,在產品面前,庫克確實有點「離經叛道」的意思?
但機哥覺得,我們不能以靜止的視角去看。歷史學經常說:每個時代的人,都有自己的使命。
賈伯斯負責了「從無到有」的誕生,而庫克要做的應該是「如何讓更多人用上」。
並且賈伯斯年代的市場環境,跟今天的市場環境,那差得不是一星半點。哪有商業公司可以一成不變的。
而後來的市場反饋,證實庫克是對的。
蘋果真正轉向大屏的,是 iPhone 6。直至目前,全世界銷量最高的智慧型手機,正是 iPhone 6 系列。
如果談整個手機品類(包括功能機),它也能在史上排第三。
(來源於維基百科)
機哥得多說一句。
這不一定是庫克的產品設計方面的能力,也許只是因為剛好迎上「大屏手機」的春風……
但足以說明,面對市場應該有所變化,而不是一成不變。
當然,這引發了另一個問題。
他們對技術、營銷的不同
很多人評價庫克,說他在做 iPhone 時只會擠牙膏、啃老本、毫無創新。
這個可能是真的錯怪庫克了,因為人家在技術方面,真的不如賈伯斯啊。
庫克的出身是工商管理碩士,認認真真讀書、正兒八經拿到學位。
而賈伯斯從小搗騰各種電子產品,後來輟學搞技術,跟幾個哥們一起搞出了 Apple I 電腦。
這就很能看出兩個人的路數,天生不一樣:一個懂技術和設計,一個懂營銷和管理。
一個很鮮明的例子是,1997 年賈伯斯重返蘋果時,他專心搞產品。自己搞不來運營,所以開始挖人。
而 1998 年庫克來了蘋果之後,蘋果的倉庫庫存周轉從 5 周減少到 2 天,極大緩解了虧損的狀態。
這需要極強的供應鏈管理能力才能做到…
從此,賈伯斯覺得庫克是個奇才,所以後來一個當 CEO(執行長)、一個當 COO(營運長),雙劍合璧。
至於對新興市場的嗅覺,庫克其實也不輸賈伯斯。
機哥記得很清楚,前幾年好多人都在說一個例子。
賈伯斯這輩子都沒有來過中國視察市場,而庫克恰恰相反,格外重視大中華區這個市場。
在過去 9 年裡,不僅自己有事沒事就飛一趟中國,甚至偶爾還會參加中國的商業活動,然後開了個新浪微博,最後還專門設立一個副總裁來管理大中華區。
事實證明庫克是對的,大中華區成為蘋果第三大收入最高的地方。
(截圖自蘋果今年第三季度的財報)
前兩天,蘋果能成為全世界第一個,市值破 2 萬億美元的商業公司。
這個誰敢說,跟庫克的運營能力、商業嗅覺沒有半點關係?
上面講的都是產品方面,機哥接下來就想講講兩人的性格了。
他們面對團隊的態度不同
機哥無論看誰寫的關於賈伯斯的文章,幾乎很少提到「團隊精神」,反而很多人用「完美個人英雄主義」來形容他。
如果有看過《賈伯斯傳》的機友,應該深知賈伯斯是個暴脾氣,經常在公司裡罵人。
很多事情都有兩面性,賈伯斯的個人主義,造就了蘋果很多革命性的產品誕生,但與此同時,團隊裡不少人也是怨言十足。
來到庫克時代就很不一樣了。機哥拿蘋果發布會來舉例子。
以前整場發布會下來,幾乎只有賈伯斯一個人在上面介紹、演示。
而庫克上臺後,自己只是當個串講人,細節全都交給各個產品的負責人來講。
所以我們才能見到,不同性格的蘋果高管,在臺上給出各種風格的演講。甚至這兩年,有些不是管理層的也上臺了。
甚至今年 WWDC,庫克只發表了開場詞、結尾,連串講都交給別人。
我猜,是他知道人無完人,並不是在所有領域都能當個專家,還不如給予熟悉這個領域的同事一份信任。
從這個角度上說,機哥覺得我們可以說庫克不是一個技術宅、不是一個極客,但是在當一家公司的 CEO、在建設團隊凝聚力這個方面,庫克絕對幹得很漂亮。
他們對蘋果的定位有點不同
賈伯斯在世時,我們說他是神,是因為他總能給我們帶來創造性的產品。iPod、iPhone、iPad,精彩陸續有來。
而且他最愛說的是:「蘋果是一家站在科技與人文十字路口的公司。」
這個理念也是貫穿於,當時蘋果每款產品的設計:簡單、易用、突破…
所以說,賈伯斯更著重於眼前的產品設計。
而庫克當 CEO 後,走的路子就很不一樣了。
環保、平權、責任……這些看著跟科技公司關係不大的詞語,卻成為庫克每次發布會都要著重強調的東西。
甚至還「立下flag」,2030 年前要實現所有產品製造的碳平衡。
不知道庫克的想法是不是,蘋果應該承擔更多東西?
機哥之前也說過,哪怕很多人覺得這只是一套營銷的噱頭,但只要能夠幹出來、只要對地球有好處,這種噱頭建議大家都學一下。
不過嘛,這裡機哥還是得多說一句,希望庫克不要本末倒置,畢竟蘋果還是一家科技公司,還是需要拿產品說話。
有遠大的抱負是好事,但眼前的東西也一樣重要。
像砍掉充電頭、萬年「五福一安」安全慢充等等騷操作,真的不應該是蘋果乾的事啊。
還有傳聞中的摺疊 iPhone,也應該拿出來了吧。
(網友做的摺疊iPhone渲染圖)
好像方方面面都在告訴我們,庫克在過去 9 年,走出了一條跟賈伯斯截然不同的路。
但賈伯斯去世前,其實給庫克留下了一句話:
我永遠都不希望你問,我會怎麼做。你認為正確的,只管去做。
也許是賈伯斯也知道,如果永遠背著一個包袱前行,只會讓人畏縮不前。
賈伯斯不是庫克,庫克也不是賈伯斯。
賈伯斯拿不出庫克的運營管理水平,庫克也拿不出賈伯斯的產品設計水平。
我猜,他們只是在各自的位置上,一直幹著自己覺得正確的事情吧。
機哥聽聞蘋果給庫克的勞動合同,明年今日就要到期了。如果蘋果換下一任 CEO,會不會又有新風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