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之前,一條「北京開放非婚生子女隨母上戶口」的微博在網上流傳開來,引起廣大網友的熱議。
在這之前,非婚生子女需要支付一筆昂貴的社會撫養金才能落戶,否則孩子就是沒有戶口的「黑戶」,教育、就業等等都會受到影響。
現在,只要孩子有司法鑑定機構出具的親子鑑定報告,即使是非婚生子女也可以免費隨母報戶口,享受和婚生子女相同的權利。
這一政策的施行在一定程度上解放了女性的婚姻選擇。
統計數據顯示,2018年全國結婚率為7.2‰,為2013年以來的最低。而且,經濟越發達的地區結婚率越低,上海、浙江、廣東、北京等地結婚率全國墊底。
針對持續走低的結婚率和由此引發的低生育率,國家給出了應對措施:廣大女同胞們,現在只要你想生寶寶,結不結婚都不是事兒。
今天的女性既能賺錢養家,又能貌美如花,還能自己生娃。當男人不再是「必需品」,婚姻制度會不會消亡呢?
婚姻制度的前世今生
農業社會的婚姻制度
婚姻的本質是一種社會契約,是隨著私有制的出現而出現的。
在男性作為主要生產力的父系社會,父親的私有財產可以被下一代繼承,而婚姻制度就保障了繼承者血緣的正統性。
除了繁衍後代,婚姻制度還是家族之間利益交換、建立盟約的主要手段。封建時代的婚姻強調 「門當戶對」,就是因為那時的婚姻從來不是兩個人的事,而是兩個家族的事
在農業社會的婚姻中,沒有生產力的女性像一件財物,所有權從父兄過渡到了丈夫手中。於是兩個家族實現了結盟,男性獲得了女性的獨有權,被交接的女性是沒有任何個人意志和話語權的。
工業社會的婚姻制度
第二次工業革命動搖了婚姻制度的基石。
在這之前,男性是社會生產力的主要來源,女性無法創造財富,只能依附於男性生存。
工業革命後,生產力的發展降低了從事生產對體力的要求,女性能勝任的工作越來越多,經濟地位越來越高,隨之而來的「女權主義」更為女性爭取到了人權的平等和人性的尊嚴。
隨著女性不必再依賴男性生存,婚姻中的男女也脫離了從屬關係,逐漸轉變成合作關係。
工業社會的婚姻更像合夥開公司,雙方地位平等、共擔風險、共享利益。當然,在利益不一致、協商無效的時候,散夥是很自然的選擇,這也是為什麼工業社會的離婚率開始上升。
現代社會的婚姻制度
國金證券消費研究中心曾針對單身消費群體發布了一份研究報告《單身經濟崛起,消費新勢力抬頭》。報告指出,未來中國的人口將越來越向大城市集中,同時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將主動選擇單身。
事實上,主動單身的現象在美國、歐洲、日本和韓國都已發生,這也是中國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必然會出現的趨勢。
人口學中有個重要的概念叫「婚姻包袱」,意思是在中國等亞洲國家,結婚並不是單純的「二人世界」,而是包含了生養孩子、照顧雙方父母、反哺雙方家庭等一系列的責任。
對女性來說,婚姻的包袱尤其沉重。按照世俗的標準,一個好的妻子不僅要有自己的事業,還得教育孩子、照顧公婆、做飯洗衣等等。
這就催生了社會上數量眾多的大齡剩女。很多學歷高、社會地位高、收入高的「三高」女性憑藉一己之力就足以給自己和父母帶來高質量的生活,不願意也不需要通過婚姻制度去謀求其他保障。
婚姻制度將何去何從
「為女人打算,最合理理想的生活,應該是:婚姻取消,同居自由,生出孩子來則歸母親撫養,而由國家津貼費用。(倘這孩子尚有外祖母在,則外婆養外孫該是更加合適的)」——民國作家蘇青《談女人》
恩格斯曾經提出,人類社會滿足三個條件時,婚姻制度就可能消亡:
一、婦女經濟上不再依賴於男子;
二、工業化高度發達,婦女可以大量地、社會規模地參加生產;
三、婦女能夠從繁重的家務勞動中解脫出來。
時至今日,在很多發達的國家和地區,以上三個條件已經基本滿足了。
這並不是一件壞事,人們選擇的餘地越大,婚姻越能擺脫傳宗接代、利益結盟等傳統功能,變得以感情為基礎,成為一種更加自由和自主的生活方式。
就像恩格斯預言的:「結婚的充分自由,只有在消滅了資本主義生產和它所造成的財產關係,從而把今日對選擇配偶還有巨大影響的一切派生的經濟考慮消除以後,才能普遍實現。到那時候,除了互相愛慕以外,就再也不會有別的動機了。」
到時,相對於世俗眼光,人們將更注重自我成長和內心的充盈,婚姻不再是必須,而是取決於個人意志的自由選擇。婚或者不婚,自己開心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