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1月2日電 新加坡聯合早報今天發表文章說,中共舉行大會紀念改革開放30周年,總書記胡錦濤在講話中的一句北方方言「不折騰」,難倒了國內外媒體界的雙語精英。
在表明中國走社會主義道路的堅定不移決心時,胡錦濤連續用了三個「不」:「只要我們不動搖、不懈怠、不折騰,堅定不移地推進改革開放,堅定不移地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就一定能夠勝利實現這一宏偉藍圖和奮鬥目標。
」
文章說,當時,「不折騰」三個字剛落音,人民大會堂觀眾席隨即傳來會心的笑聲。在正式的場合宣示重大發展方向時,一貫嚴肅的胡錦濤突然冒出一句很普通的口語,顯然讓大家覺得十分親切。但笑聲也說明觀眾是聽懂了「折騰」二字的所指,也聽懂了「不折騰」的含義。
文章認為,中共建國以來,因內外因素而走的冤枉路並不少。歷次政治運動、反右、大躍進都給國家政治、經濟發展造成不少損傷,文化大革命是損傷最大的一次。即使是改革開放的決議,也曾在1989年後受挫,直到1992年鄧小平南巡後才再次開啟。如今,將過去的曲折、錯誤一律以「折騰」稱之,表明中國不再做與經濟發展無關的、內耗的路線辯論或政治鬥爭,「不折騰」的確有現實針對性,而且微妙貼切。
但是好了,對於希望了解中國想法的國際媒體來說,「不折騰」三個字如何翻譯呢?
網絡上,讀者主動搜集了五花八門的各種譯法,像「翻來倒去」(don't flip flop),「別走岔路」(don't get sidetracked),「別反覆」(don't sway back and forth)、不躊躇(no dithering),還有翻譯成「沒有重大變化」(no major changes)的。
閒聊時與英語媒體的同行說到上述譯法,覺得都不夠精彩,沒有把「折騰」裡頭還帶著的「混亂」、「自我消耗」涵義體現出來。
有趣的是,在12月30日國務院新聞辦的發布會上,當有記者問到與「不折騰」有關的問題時,現場翻譯乾脆根據漢語拼音念出「bu zheteng」,讓這三字用語再引來一輪現場笑聲。事後,中國媒體在報導中讚揚一番,說「bu zheteng」或許將成為英語當中的專屬名詞。
三個字的法譯折騰了半天,折騰出了一個「bu zheteng」。現代中國人為英語增加詞彙,之前有先例。像太空人,美國的叫「astronaut」,蘇聯的叫「cosmonaut」,2003年以後航天詞庫中又新增了「taikonaut」(源自「太空」的漢語拼音taikong),指中國的太空人。一個國家國力增長,或受關注的程度增加,就有機會為外語詞庫做貢獻。
文章說,然而,針對「bu zheteng」,代表官方的權威解釋依然缺席,似乎是預留了模糊空間讓各家解讀。網絡上,有文章大讚「不折騰」表現了中共的智慧,但也有不買帳的網民反駁,有人說:「老百姓只想平平安安地過日子,從來都不想出什麼勞什子」。(韓詠紅)
(責任編輯:黃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