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導入(一學生例行課前三分鐘演講——「我喜愛的名著」)
師:謝謝這位同學,我聽出了她的那個片段的主要信息是——「收藏美麗」,那麼我們今天是不是可以用這樣的理念來學習我們的課文了,我想是可以的,學習《濟南的冬天》,收藏她的美麗。好,上課!同學們好!
生:老師您好!
師:請坐。
師:先看背景材料,老舍,讀。(幻燈片 放映作者簡介)(生齊讀作者簡介)
師:這是文學常識,要知道,這一篇精美文章的作者是誰?
生齊答:老舍。
師:齊讀這則材料:
生(讀):老舍(1899-1966),現代著名作家。原名舒慶春,字舍予,北京人。代表作品有: 《駱駝祥子》、《四世同堂》;話劇《龍鬚溝》、《茶館》等。
二、板塊一(品析1)
師:好,謝謝。我們這節課的主要任務就是訓練我們的閱讀品析能力。 (師放映「課文品析」)什麼是「品析」呢?——品味欣賞。我們有三個學習活動,都是讓同學們進行閱讀能力的歷練的。 (師出示幻燈片)看,請你看課文,把「寶地」、「溫晴」、 「奇蹟&34;慈善」、 「理想的境界」圈出來,然後聯繫全文內容來證明哪一個詞最適合於概括濟南的冬天的特點,開始獨立思考。
(生獨立思考2分多種後)
師:好的,我們來試一下。用概述的方式來表述你的觀點,發言的層次是,大致上兩個層次,第一,你認為哪個詞,然後闡述你的理由。可以舉手發言了。(生1舉手)
師:好,謝謝你。
生1:我覺得應該是用「溫晴」這個詞,因為課文的開頭就是用濟南的冬天來作對比,濟南的冬天溫晴的特點,並以此為課文的主線,貫穿全文。接著就先總後分的聊起了濟南的冬天的山頂和水色,最後以「這就是冬天的濟南」結尾,從而點題。
師:好的,聽她的發言,關鍵詞咬的很準,文章的首段開頭,然後文章的結構,然後文章各個部位之間的關係,都點到了,表揚。好,繼續來。
(生2舉手)
師:好,請你來。
生2:我認為應該是「理想的境界」這個短語。因為除了濟南,在我們這邊,我們這裡的冬天是寒冷的,是刺骨的,是凜冽的,而濟南的冬天卻十分溫暖,不怎麼颳風,所以在濟南的人們和我們都夢想著有這樣一個冬天,能夠很暖和地很舒適地度過一 個本應該寒冷的季節,所以我覺得這是我們的一個理想,然後濟南的冬天為我們實現了。
師:恩,好!有那麼溫馨的陽光,有那麼溫馨的水色,怎麼不是「理想的境界」呢?繼續。
(生3舉手)
師:請你來。
生3:我也認為「理想的境界」應該是最能概括濟南的冬天的特點。因為第二段的第一句就提到了「設若單單是有陽光,那也算不了出奇。」說明即使只有「溫晴」,而沒有山水的襯託,說明這個冬天也不是最理想的。只有有山有水有陽光,還有溫暖的懷抱,真是給人一個最值得在寒冷的季節,不僅是有氣候的溫暖,而且有溫暖在心裡流淌。
師:啊,是的是的。有山有水,而且氣候是那樣的溫暖,讓每個人心裡都有笑意,怎麼不是&34;在這篇課文中可能就是濟南的冬天的特點。謝謝你!繼續來。
(生5舉手)
師:好,請你來。
生5:我覺得應該是用「奇蹟」,因為「溫晴」、「寶地」或者「有山有水」,在江南的一些地方都是比較的常見的,只有在北方才是用「溫晴」的,如果光用「溫晴」、「寶地」、「有山有水」,不足以概括濟南的冬天的特點;正因為它「溫晴」,所以才讓人感覺這是一種奇蹟,也正因為它讓人感覺非常的奇妙,所以人們才認為它是一種「理想的境界」,我覺得「奇蹟」是最能概括的。
師:恩,你是從邏輯關係的角度來逐步地進行推理的,只有「溫晴」才能夠創造「奇蹟」,因為「奇蹟」而形成「理想的境界&34;,說明作者認為濟南之所以是個寶地,是因為濟南有「溫晴」的天氣,那麼我認為「溫晴」是濟南冬天的主要特點。
師:正是因為「溫晴」所以才是「寶地」,正是因為「溫情&34;,這又是一 番道理。還有嗎?(生7舉手)
師:好,請你來說。
生7:我認為應該是「慈善」最能概括濟南冬天的特點,因為在別的地方的冬天,花草都凋謝了,樹葉都凋落了,而濟南的冬天,人們會感到很溫暖,人們心裡有一種安慰,就覺得也許春天就要到了,就給他們的心靈上帶來了一次安慰。
師:恩,這樣的慈善吶,小山是那樣的美,水色是那樣的俊,怎麼不讓我們感到這樣的地方時慈善的呢?好,還有兩位同學要發言。你先說,他再說,我們再來看怎麼樣。請你來。 (請生8說)
生8:我認為是「慈善」,因為濟南的冬天是有溫晴的天氣,是慈善的,因為是一 個理想的境界,給人很溫暖的感覺,所以它是慈善的,前面的詞都可以用來看出濟南的冬天是一 個很慈善的季節。
師:恩,是啊!大自然就像母親,大自然的造化使濟南這座老城就像安適地躺在一 個小搖籃裡,這樣的冬天怎麼不慈善呢?
(生9舉手)
師:好,你來說。
生9:我覺得濟南冬天的特點應該是「寶地」,因為從氣候特點上來說,它與北京比是沒有風聲的,與倫敦比是沒有霧的,與熱帶比是沒有毒日的;從景色特點上來說,它有山有水,才像一塊空靈的藍水晶,所以說是一塊寶地。
師:寶地。適合於我們居住啊,這個寶地是那樣的慈善,這個寶地是理想的境界,這真讓我們費解啊!(生10舉手)
師:好,說一下。
生10:我認為是「寶地」,因為濟南下雪的時候就像是一幅水墨畫,而且冬天下雪的時候,水面上不結冰,這種種跡象在我們看來都是很寶貴的,都算是一種奇蹟,所以我認為應該是「寶地」。
師:因為有這樣的奇蹟,所以才算是寶地,哎呀,我覺得我很難說服你們了。我認為這個問題,當然,如果我們說,你自由地選用文中的這些詞語來概括濟南冬天的特點,大概每 一個都可以用一下。但是,我們是在全文的基礎上來進行分析的。首先我們注意課文第一段的兩個關鍵詞:「溫晴」,「寶地」。可以這樣說,濟南是溫晴的寶地,因為溫晴才是寶地,這是一;第二,再從全文看,因為溫晴才創造了許多自然的奇蹟,因為溫晴才有那樣的山、水,和人們的心理感受。我想,溫晴這個詞,還要從其他的角度來看。下面,我給你們再逐條地、仔細地分析一下。 (邊放幻燈片邊講解)全文是扣著「溫晴的天氣」這條主線來寫的,所有的景物描寫都要突出「溫晴」兩個字:正因為扣住「溫晴&34;,老師說的是「你最能夠欣賞的是哪一個」,那麼,也就是說,你要欣賞,還要講出你的欣賞的內容出來。好的,開始思考。
(學生思考2分多鐘後)
(師輕聲詢問學生是否可以了,再等會。)
師:是不是可以講述觀點了? (有學生舉手) 好,兩位,那邊,好,我們試一下。
(生1舉手)
師:請你來。
生1:我認為我最能欣賞的應該是空靈的藍水晶,按照課文裡的說法,就是從「看吧,由澄清的河水慢慢往上看吧... .」一直到「整個的是塊空靈的藍水晶」,從這樣的描述裡看的話,水晶給人的感覺本身就是很玲瓏,剔透的,而空靈意思就是說很清淨,這樣的話,就可以感覺到這塊水晶從內到外是沒有一絲雜質的,而課文裡生動的描寫就覺得這是一個春天的景象,萬物都給人一種生機勃勃的感覺,但這明明就是濟南的冬天,而這樣更能襯託出濟南冬天的「溫晴」,而且它語言非常的生動,「藍水晶」、「澄清的河水」,這樣很貼切的比喻更讓我們感受好像看到一幅風景秀麗的畫卷一樣。
師:恩,分析得多麼的好啊! 「空靈的藍水晶」表現的是一種純淨的美。
(生2舉手)
師:好,請你來。
生2:我最能欣賞的是第二段的把小山比作一個搖籃,首先,這個比喻很生動,因為有了小山,所以人們感到心裡有了依靠,有了安慰,而且它人們感到舒適,感到暖和,也體現了濟南的冬天的溫晴。
師:恩,對,不僅表現了「溫晴」,還表現了另外一個「溫情&34;。好,謝謝。
(生5舉手)
師:你來。
生5:我最能理解的也是「帶水紋的花衣」,因為從這一句話看出山的色彩美,黃白相間,並不像其他地方,冬天的山總是嶙峋的,死氣沉沉的,從中也能看濟南冬天的溫晴。並且,風兒吹過,那些沒有被雪是蓋的草在風中搖擺,也能看出這座山很生機勃勃。
師:恩,給我們一種美麗的動感,好,謝謝。還有一個地方沒說到吧?
(生6舉手)
師:好,你的小手高高舉起。(生笑)
生6:我覺得&34;這個比喻最好,因為它後面加了一句「也許是唐代的名手畫的吧」,這張小水墨畫肯定是非常富有詩意的,這就更襯託出濟南的山景的美。
師:好,如果說把你的「唐代的名手畫的吧」再引申一下,就是古樸。啊,這個冬天,這種色彩顯得很古樸,那種畫面的構圖顯得很古樸。好,謝謝你幫了我的忙。剛才我還是於心不忍。 (師準備結束這一 環節,又有學生舉手)
師:還是讓你說一下。(大家笑)
生7:我也認為「空靈的藍水晶」,因為天上和水中都是藍顏色的,這藍顏色融為了一體,仿佛讓我們置身於一個畫中,所以我認為「空靈的藍水晶」是很好的。
師:恩,好的,你要感謝我滿足了你的願望。(眾人笑)好,小結一下,做記錄。 (邊放幻燈片邊小結)搖籃太美了!寫出了秀美的山形地貌、舒適的冬暖環境(給時間讓學生記錄) ;帶水紋的花衣,表現的是雪後山色的斑斕和大自然的、小山的飄逸美好的情韻(給時間讓學生記錄) ;小水墨畫,凸顯的是山村的疏朗點綴,山村點綴在小山上,遠遠看去,那樣的美麗,而且因為是冬天,所以它的色彩是古樸淡雅的,這足見作者用小水墨畫來比喻冬天的濟南的城內的小山的精緻之美;空靈的藍水晶,則顯示了天光水色的清淨和溫暖泉城的亮麗。 (給時間讓學生記錄)總的來看,這篇文章表現手法最高妙的地方就是——以小喻大,以小繪大,以小描繪大,從而表現出景物的畫意詩情。
四、板塊三(品析3)
(進入最後一個環節的學習放映幻燈片品析三)師:這一個學習環節,我們同樣表現了同學們的良好的閱讀習慣和很好的聽讀能力。繼續來,把我們的視點集中在一個精緻的片段上,我們要做一次集體的訓練——書面作業。我們先來讀一下,注意朗讀:語速慢一點,讀出語氣詞的味道,讀出有些意思不太明顯的,但是又有表情作用的詞的味道。你看,「最妙的是下點小雪呀。看吧,山上的矮松越發的青黑」,再聽「就是下小雪吧,濟南是受不住大雪的,那些小山太秀氣!」,還有「山尖全白了」。你看,這些詞好像都沒有什麼實在的意思,但是都是表達情感的。好,一起來讀,最妙的~讀!
(生齊聲有感情地朗讀第三段)
師:好了,開始集體訓練,每個人都要完成四道題,然後選做一道,我開始讀題目,你就開始做作業了。(幻燈片放映作業要求)給這段文字進行「畫面命名」,要求賦有詩意;圈出全段文字中像線索一樣貫穿全段的一個字;用單豎線」劃分」的方法表現你讀懂了這段文字的層次結構;要品析「頂」字為什麼用得好,「鑲」字為什麼用得好;然後還是自由選做,還可以發現這段文字的一個美妙之處。好,抓緊時間做作業。
(學生獨立完成作業,教師在課間巡視,和學生交流,將近4分鐘)
師:好的,我們來交流一下。第一題,詩意的畫面命名。
(生1舉手)
師:好,請你來。
生1:我給這段命名的題目是「落雪風景」。
師:「落雪風景」,寫的雪寫的景,但是落字好像不太好聽,好的,謝謝,繼續思考。
(生2舉手)
師:你呢?
生2:我取的名字是「雪中山色」。
師:「雪中山色」,很聰明,我們剛才有個地方好像出現過一次,「雪中山色&34;秀山淡雪」。
師:秀美的山,淡淡的雪,「秀山淡雪」,這個組合得不太通俗,謝謝。你呢?
生6:我寫的是「秀山粉嶺」。
師:秀山粉什麼?粉嶺,比較雅,但是人家一下子聽不懂,繞過你一次。
生7:我寫的是&34;小雪中溫暖的濟南」,把濟南改成小山?可能好一點。
(放映幻燈片)
師:好的,我擬的是——注意,你們要學習一個字,「小山雪霽」,這個「霽」是雨後、雪後初晴。你可以擬它&34;雪」。
生3:我覺得應該是「妙」。
生4:「白」。
生5:我寫的是&34;更美的山的肌膚」是一個層次,還有「等到快日落的時候」到「出點粉色」是一個層次,然後最後一句是一個層次。
師:恩,你是四個層次,他是三個層次,還有沒有劃法,你有沒有劃法?你呢?說一下。(問生3)
生3:我的是「最妙的是下點小雪吧」是第一個層次,然後到&34;字。
(生1舉手) .
師:好,你品析一個字。
生1:我品析「頂」字。我覺得這個「頂」字用得很恰當,因為它把「樹尖上頂著一髻兒白花」比作「日本看護婦」,日本看護婦指的是日本的護士,而護士大家都知道是一個十分聖潔的職業,所以我覺得它把山上的矮松頂著一髻兒白花,感覺它十分的聖潔,十分的美麗。寫得非常好。
師:恩!突出了它的色彩、位置,都寫清楚了,謝謝你。
(生2舉手)
師:一個「鑲」字,好,你來。
生2:「鑲&34;扣」字,就不好聽了也不好看了;輕盈感,壓在頭上,扣在頭上,覆蓋在頭上,都不好聽——形態美,輕盈感。「鑲」字,表現的是線條透迤,不斷地在起伏延長,同時輪廓亮麗,雪山和藍天,由雪峰上的那條線把它區別開來。 (邊放映幻燈片邊講解)
師:好,下面的內容,我給大家講一下,做好記錄。 (邊放映幻燈片邊講解)美妙之處——這一段用了反覆的手法,寫晴朗的日子裡的小雪,寫了山上,寫了山尖,寫了山坡,寫了山腰,反覆地寫;化靜為動,帶水紋的花衣,就給我們這樣的感受;這個術語要知道,以虛寫實,叫你希望看見一點更美的山的肌膚,我們是看不見的,我們要想像,就像朱自清的《春》的結尾,春天像小姑娘,春天像小夥子,都是虛的,以虛寫實;更重要的是,段末點題呀,在描敘景物之後有一個抒情式的點題,使整個段落在結構上、在情感上都顯得很精緻,段末點題,就是下小雪吧。所以這是它的基本的美點。
師:好這一節課,我們其實是實踐的文章的一種讀法:先整體,再部分,再精段。同學們表現很好,我就覺得在精段的品讀上我們還要加把力就更好,謝謝同學們的努力,同學們很辛苦,下課!同學們再見!
生:老師再見!
(掌聲雷動)
附點評:
(一)戎麗霞:
1、甚感於餘老師的寧靜、淡然,我想到了一節課的時空藝術。不同於小組合作帶來的『熱鬧」聽覺,「悠然見南山」的欣意卻依舊蕩存於這節課。給予學生足夠的獨立思考時間,安靜地傾聽每位學生的發言,深刻而到位的點撥,詩意精準的小結概述,這一切都是靜默的。明確的指點要求「圈出來」、「獨立思考」、 「開始做作業」等簡潔的話語,落在學生腦海,同時也提醒了老師的教導應該有四兩撥千斤的力量。
2、教師的文本研讀能力。情到深處即為詩,從餘老師的教學設計形成獨特的板塊特色,他對課文的把握和對學生的點撥,以及設計問題的角度來看,深厚的學術功底和教育理念起著相當大的作用。我最佩服的是他在課後對老師的點評中,講到每篇文章可值得欣賞的地方,那種淡定和自信,非幾十年功力和磨礪不可啊!深感於此,以後的文學評論功夫還得磨鍊啊。
3、理性而富有詩意的點評。欽佩處三言兩語的鼓勵,扼要的概括,理性的光芒散射在整節課中。站在平等的角度看學生,民主的開放式問答,卻又在一個板塊結束時「居高臨下」的小結,我認為恰恰是這些具有一定高度的富有詩意的精準語詞,深深地印刻在學生心中。不得不佩服此番學養和眼力。
(二)馬兆雲:
今天有幸聽了一節特級教師的語文課,我覺得大師展示是他的深厚的教學功底:清晰的教學思路、準確而簡練的語言等等。特別是他對每一位同學的發言都是在進行概括、提練的基礎上加以表揚和鼓勵,而不是簡單的「對」與「不對」或「好」與「不好」, 這種「功夫」不是模仿得來的,是經過多年「修煉」得來的。
(三)陳冬梅:
今天是我第一次聽語文特級教師的課,剛開始聽時覺得餘老師講話語速好慢、節奏好緩啊,聽了10分鐘才發現慢的優點與慢的魅力。一堂課聽下來,印象最深刻的是——傾聽。無論哪一個學生發言,餘老師都那麼認真的傾聽,發現學生發言中的亮點,然後複述,鼓勵評價。教師能夠那麼的尊重學生,欣賞學生,我想每一個發言的學生都會有成就感吧。另一個最深刻的印象是回歸文本。通過「品析一、二、三」三個環節,讓學生粗讀課文,進而精讀課文,反覆品讀,一幅濟南冬天的溫晴畫展現在眼前。另外,通過回答前的細節提醒,潛移默化的培養了學生的學習習慣與語文素養,佩服。
(四)王譽儉:
有幸聽餘映潮老師的《濟南的冬天》,深刻感受到餘老師聆聽於學生,隨感於課堂的紮實功力:從學生薦讀的一篇小短文引出「收藏美麗」的感慨,再自然地引出《濟南的冬天》;從學生對字詞、比喻的品析到老師不同角度不同方式的評價與概括.... .. 詩意在課堂間漾然起伏,很好地營造出樸實渾厚的「本色語文」的氛圍。
餘老師對課文品析的立點很高,三個遞進層次,從最適合概括&34;的特點的詞和短語,到四個比喻中「你最能欣賞的是哪個」,再到對某段文字進行「畫面命名」、找出貫穿全文的一個字,劃分結構、說說這段文字的另一個美妙之處... 一系列的活動將學生的動與老師的講緊緊聯繫起來,不失傳統,不失意蘊,美得很。
(五)葉曦萌:
1.這樣高屋建瓴的課堂教學是我從來都不敢嘗試的。在幾年的教學過程中總有著各種各樣的擔憂:學生能不能掌握課堂教學內容,自己有沒有把課文講透,如果課堂只問問題不做活動學生會喜歡嗎?總是追求了熱熱鬧鬧的課堂形式,忽略了學生對文本深層次的思考。今天餘老師的這節課讓我看到了大師的風度。
2.雖然整節課沒有了形式上熱鬧,發言的小手似乎舉的也不算多。但我相信在餘老師的帶領下學生正真的讀了課文,思考了文本。
3.這一節課的問題不多,三大板塊。首先是讓學生選一個詞概括「濟南冬天&34;的特點這一問題的提出,在學生交流分析,逐一審視時,餘老師從分清主次,找出決定事物的主要因素一點引導,最終得到問題的最佳答案。又如四個比喻中你最能夠欣賞的是哪一外?還有&34;、「理想的境界&34;,繪天繪地表現的是「溫晴&34;、「理想的境界」這幾個詞和短語中,哪一一個最適合於概括「濟南的冬天的特點?」品析(二)四個比喻句,品析(三)第3小節,這樣在學生回答問題,討論問題的過程中完成「整體--部分--精段」的教學。
2、評課時也是三大板塊:教師自己研讀課文,然後評析教課老師的教學,從過程到效果,從老師到學生,從內容到形式,從優點到缺點無所不談,最後提出如果自己來上課是會怎麼處理公教學老師借鑑。我覺得這最好一點是最值得我敬佩的,因為人的欣賞水平往往高於自己的實際操作水平的,既能評又能提出自己的構思的水平應該是更上一層了吧。
3、餘老師評價和上課小結的語言很具有藝術性,肯定方式多樣,否定婉轉,所謂答案、結論都是相對的,更可以看出大師設計的匠心,語文本來就是學習的思維方式應該不必去追求一個標準,言之有理就行吧。
4、本色語文的風格,使我仿佛又回到了自己的上學時代:懵懂的自己在課堂上靜靜的聆聽這老師約娓娓而談,靜靜的沐浴著老師播灑的甘露,沒有壓力,沒有競爭,有的只是吸取和陶醉。
(十)崔恆霞:
1、聽語文課就是與別的課不一樣,暫且不管課的內容老師的組織或是教學設計,語文老師的鬱揚頓挫的聲音象播音員一樣的能深深地感染每一位聽課的老師和學生,聽語文課真的是一種享受啊!
2、由於聽課的老師太多,只能遠遠地坐在後面,雖然看不清老師的容顏,但是能感受的到來自於老師的聲音,每當學生回答問題時老師總是溫和地注視著學生,靜靜地傾聽學生的發言,當學生發言結束後,老師總能根據學生的發言,適當引用學生的語言語句,把自己的觀點表達的請清楚楚,我想這看似簡單的教學行為其實凝聚著老師深厚的語言功底。
3、老師按順序請學生來品析課文,對於學生的發言,老師都能耐心的地聽完,當已經有四五位對品析(一)發表了觀點之後,老師說了一句話「還有兩個同學想發表意見」,我想這體現出了老師對學生的充分尊重。
(十一)呂雪峰:
聽了特級教師的一節課,頗有感觸。整堂課始終在一種美的意境中變換心中對濟南的映像,從師生在交互中勾勒出對遙遠北方一座城市的山水陽光村莊融為一體的自然畫卷,讓外行讀懂了文字背後的東西,感受到了文學的魅力帶給人美得感受和心靈,上的慰藉。即使是在料峭的嚴冬這樣的客觀環境中也能渲染出絲絲暖意,傳遞出居住在這座城市的人們的幸福感。不止一次的路過濟南,也做過短暫的停息,可是少了感受的觸覺和笨拙的表達方式,濟南對我而言是在北方大地上一座座被現代工業文明糟蹋的城市複製版。或許,今年的濟南可能恢復了它原有的魅力,從而吸引了全運會的召開。今天,如此細膩的情景卻在脫離現實的課堂中通過一節生動的課堂再現,其實讀懂不只是濟南,而是感受大自然的心情和生活的態度。
(十二)田鈞:
餘映潮老師的「版塊式」教學模式是他老人家的獨門絕活。聽餘老評課,心情為之一爽。餘老對周晶的《<世說新語> 二則》、王靜霞的 《思念是人生的彩虹》、賀利群的《睡美人》,首先從文本分析入手,餘老師對於文本的分析可謂是獨具慧眼,三言兩語,句句切中要點;然後評三位老師的課堂特色,大加褒獎,再分別從思維力度、品讀精度、分析深度不足入手提出了不足,最後以「版塊式」教學的模式提出了修改方案,佩服佩服!餘老師也為我們上了一堂示範課《濟南的冬天》,「版塊」結構清晰明了。課堂分為三個環節,品析一、二、三。老師有目的地將課文的重點詞句提供給學生。如品析一:「寶地」、 「溫晴&34;、「有山有水」、「慈善&34;濟南的冬天」。學習「眾說紛紜」,卻是滔滔不絕,理由十足,這個生成的過程都是學生獨立思考下完成的,不得不讓我們覺的餘老師的課堂魅力。在此基礎上,餘老師給了自己的答案,學生認真地做了筆記:扣著「溫晴的天氣」這條主線,描繪著濟南的「山」和「水」表現的都是「溫」和「晴」,文中的幾幅畫面都是寫「溫晴」,給人以和諧統一的美感。
如此,教者思路明確,學者頭腦清晰,這樣的語文課自然是輕鬆而又高效的,我們要好好學習這種「版塊式」語文教學,將它和「合作學習」融會貫通。
(十三)劉婷:
沒有花哨的導入語,一開始就是全班齊讀課文,然後作者簡介,然後品析課文。品析課文(一)的處理,關於濟南冬天的特點,他並非像我們平時通過閱讀第一小節,讓學生找出相關的詞語,而是給出了一組具有較強概括性的詞語,讓學生從中選擇最合適的。我想這個訓練就不僅僅在於得出一-個答案了,更大的意義在於訓練學生思維,讓學生既能縱向深入,緊扣文本挖掘,又能夠讓學生進行橫向比較。最妙的在教師的評價與小結。沒有一個評價是直接拋出答案的,都充分肯定了學生思維中的亮點。小結時,層層挖掘,突顯「溫晴&34;寶地」、「溫晴」、「奇蹟&34;有山有水&34;,印象中,第二個學生就答到了這一點。當時我就以為這個問題到此為止,可以過去了。但是出人意料的是,餘老師沒有肯定學生的答案,而是繼續討論,而真理就是越辯越明的。無論學生選擇什麼答案,餘老師都不直接表示對錯,而是加以分析,如&34;好」、「很好&34;溫晴&34;奇蹟"、「有山有水」、「慈善」、 「理想的境界」這幾個詞和短語中,哪一個最適合於概括「濟南的冬天的特點?」,這些詞都是讚美濟南冬天的,而且彼此都有牽連,必須深入研讀課本,方能找到最佳答案。這個問題的設計讓學生通讀全文,仔細辨別,深入思考。不得不佩服大師的匠心獨運。
二、本色語文,本色老師
這節課既沒有花哨的導入,也沒有曲高和寡的拓展延伸,更沒有曲徑通幽的設計流程。僅僅通過三個板塊的品析,按照「整體--部分--精段」,由面到點,逐步深入,逐步細化。但是整堂課都是圍繞著課文的字詞句章進行賞析,充滿了濃濃的語文味。於老師在課上還不時的提醒學生「現在應該做筆記了」,這句話我們絕對不敢在公開課上說出,可是餘老師卻時時體現了他對學生的關心和對筆記的重視。
不論何時, 都要儘可能讓思考與反省預見到突發的激情,這於審慎者可輕而易舉做到。心煩意亂之時,首先要做的就是意識到這-點。先控制住自己的情緒,下決心不再使之加劇。有了這種高明的防範,就能很快終止怒氣。要懂得制怒之法,且止息於當止之時:奔跑時停下來最難;狂怒時保持頭腦清醒也一樣難。過分激動,不論程度高低,都會影響理智。一旦對發怒有了這種警醒,就不會使你因怒氣而失控,也不會使你損害良好的辨別力。謹慎地駕馭情緒,就能很好地控制它。你將是馬背,上第一個理智的人。智者最沒有耐性,因為學識減少了他們的耐心。知識淵博的人很難被取悅。俄庀泰特斯告訴我們,生活最重要的準則在於懂得如何忍受一切。他認為這是智慧的一半真諦。容忍愚蠢需要極大的耐心。有時最令我們痛苦的人正是我們最依賴的人,這幫助我們戰勝自我。耐心能帶來無可估量的內心平靜;而內心平靜是世間的福祉。不懂得如何容忍他人的人如果還能忍受他自己的話,就應當獨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