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街鎮是人民城市建設的最前線,是基石和底座。在「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為人民」的重要理念提出一周年之際,黃浦區新聞辦與人民網上海頻道合作,以「人民城市為人民 黃浦10個街道的治理場景」為主題開展系列報導,通過街道群像圖全景式展現黃浦區各街道在社區治理方面的特色亮點和生動實踐,體現黃浦「人民城市為人民」的社會治理繡花功夫。
今天,推出第二期小東門街道,了解街道探索「黨建+拆違」模式,使違建整治等城區綜合治理變得充滿溫度,居民們在看得見、摸得著的變化中,收穫驚喜和滿足。
「小東門街道近幾年變化真的很大!」今年64歲的周雲海在老城廂出生、長大,30多年前結婚時因家裡地方太小,他不得不搬到別區另住。「但我始終心繫老城廂,」退休後,周雲海常回來走走看看,不經意間成為老城廂舊貌換新顏的見證者之一,他笑著說,「尤其近幾年每次老城廂一日遊都有新發現,比如曾經兼有『破舊小』和『危房』之稱的聚奎新村,變成了有著獨立衛浴和廚房的『新房子』,不少以髒亂『著稱』的道路變得寬敞又乾淨,最近就連亂穿馬路的現象也看不到了。」
周雲海提到的小東門裡發生的華麗變身,始於2016年。那年,由於居民反映強烈、矛盾突出,小東門老城廂區域成為上海市市級重點整治區域和治頑症、補短板的突破口。違建整治勢在必行,老百姓的基本生活也要保障,兩者之間的矛盾與衝突如何調和?
在黃浦區委的領導和支持下,小東門街道探索推行「黨建+拆違」模式,並逐步發展形成以「黨建聯建、社區自治、民主協商、一線工作法」等為主要內容的具有溫度的城區環境綜合治理機制,有效改善和提升了居民居住環境和生活質量。
「沒想到拆違整治比動遷還要難!」
回憶始於2016年的這項工作,小東門的基層幹部們感嘆:「本以為動遷是天下第一難,沒想到拆違整治比動遷還要難!
小東門街道位於黃浦區中東部位,區域面積2.59平方公裡,2017年相關統計數據顯示,居民總戶數3.09萬戶,戶籍人口達9.9萬人。作為二元結構顯著的社區,拆違工作面臨兩個較為突出的難題:
一是各類違章搭建多。當時,小東門轄區有被稱為「盒飯一條街」的康家弄、「燒烤一條街」的四牌樓路、「水產活禽一條街」的縣左街、「黃賭一條街」的學院路、「舊貨市場一條街」的東街等。周雲海回憶並這樣形容:「樓上是違建群租、樓下是馬路菜場,抬頭看不見天空,只有電線、雨棚、遮陽篷。」
二是居民居住環境差。小東門街道作為有著700多年歷史的老城廂發源地,很多公共設施早已年久失修。如有些老舊小區的上水管道鋪設於清朝時期,有些下水管道老化導致下水不暢,不但影響著居民們的日常生活,一下雨,整個小區就一片汪洋。此外,綠化不足、道路坑窪、缺少廚衛設施……居民們要求改善環境的呼聲十分強烈。
違章建築數量龐大的背後,涉及到方方面面的問題,既有歷史問題,也有政策問題。而且不少生活在違建房屋裡的居民,確實出於家裡居住面積過小、廚衛設施缺乏才違章搭建,如果只是一拆了事,他們的生活困難依然無法得到解決。為此,拆除違建的同時還必須要保障民生,街道黨工委意識到責任在肩!
黨建引領形成合力,問需於民促生方案
「整治頑症是為了讓居民的生活更美好」,小東門街道黨工委班子成員迅速達成一致意見:「只有真切了解群眾遇到的問題,才能拿得出具有溫度的整治舉措,有針對性地解決問題。」在深入基層問需於民的過程中,基層幹部們還真切感受到「調查研究是謀事之基、成事之道」的深刻內涵,總結出「一線工作法」,並一直到延續現在的工作中。
2016年初,在黃浦區委、區政府的領導下,小東門街道成立了工作領導小組,由街道黨工委、辦事處主要領導掛帥,抽調主要黨員力量作為組員,按照行政執法、綜合治理、文明創建、改善民生等職能,下設11個拆違項目組,形成黨建合力,由深入一線收集民情開始,邁出老城廂華麗變身的第一步。
一遍又一遍走街串巷,基層幹部們在摸清違建情況的同時,還敲開整治區域每一戶居民的家門,問清群眾的需求。走訪調研讓基層幹部們發現,老城廂客觀實際果然和現行規定之間存在著不小的「鴻溝」,大家深受觸動:「要想把基層工作做好,必先向群眾問計問需。」愈發認真傾聽群眾的「呼聲、心聲、嘆息聲」之後,基層幹部們對居民們的困難有了切身體會,也贏得了居民對拆違整治工作的理解和支持。
比如聚奎新村改造項目、聖蓮大廈東圍牆工程拆除工作,改造方案是否切中居民最迫切的需求,還有哪些方面可以一起實施?一次又一次基層幹部上門溝通,一場又一場專家現場論證,不僅確保了各項整治工作順利完成,整個拆違過程中沒有發生一起激烈矛盾,沒有出現一起行政複議、行政訴訟。
值得一提的是,直至現在,「一線工作法」依然是小東門街道基層幹部們自覺踐行的工作方法,垃圾分類怎麼做、小區如何微更新、社區疫情防線如何守牢,各個居民區的基層幹部們都願意第一時間聽聽居民怎麼說。
拆違整治有溫度,居民收穫驚喜與滿足
掌握整治難點和居民需求之後,小東門街道黨工委創造性地將「拆違、排危、幫困、惠民」結合在一起。
以周雲海提到的聚奎新村為例,該小區為建於上世紀60年代的直管公房,原先小梁薄板的房屋結構早已老化損壞,後期不斷累加上的各類違法搭建形成了一棟棟搖搖欲墜的吊腳樓,對住戶居民的生命財產構成了很大的威脅。小東門街道秉承「超常規、敢突破、勇擔當」的精神,按照「人員撤離—拆違解危—加固修繕」的工作順序,加以細緻的群眾工作,僅用了不到一個月的時間即完成了309戶居民的應急避險撤離任務。
在整治過程中,街道不僅對原住房進行違章拆除、加固改建,並且螺螄殼裡做道場,合理利用建築空間,在不減少原住戶居住面積的基礎上,改公共廚房為獨立廚房,為每家每戶增加獨立衛生設施。
2017年1月改造工程竣工,原住戶回搬,切身享受到居住條件和環境得到顯著改善,居民們高興地說:「聚奎新村成了真正的『新』家園。」
聚奎新村就像是近幾年小東門街道開展城區綜合治理的縮影:在推進違建整治的過程中,街道同時開展房屋大修及立面修繕、小區綜合改造、推進廚衛工程、平安工程、光明工程、便民服務工程,改善上水、排水、電線管網、改善市政道路及積水點狀況,完善環衛設施配置、補種綠化、粉刷立面、修整道路。在小東門,違建整治等城區綜合治理變得充滿溫度,居民們在看得見、摸得著的變化中,收穫了驚喜和滿足。
鞏固治理成效,群眾自治形成社區治理新格局
老城廂變身新家園之後,如何預防違章搭建、亂堆物、亂停車等不良行為回潮?小東門街道在開展城區環境綜合整治之初,就想在了前面——通過群眾自治組織推進社區自治,鞏固治理成效。
在復興路404弄整治期間,中華、西姚兩個居民區立足社區實際,挑選整合了社區內原有的8支居民團隊,成立了東街片管會。在這8支團隊中,有以倡導「美化社區環境,人人從我做起」為主題的「潔齊美家園自治小組」「家園清潔守護隊」「視覺中華」,有以勸阻社區不文明行為的「安居勸導隊」「宜居勸導隊」,有專攻規範停車的「西姚車友之家」「文明守序車管會」,還有關愛社區弱勢群體的「溫馨365」。為配合東街片區拆違整治,8個團隊擰成一股繩,各司其職、各顯其能,形成了以居民區黨組織為領導核心、居委會為主導、居民為主體、社會組織廣泛參與的社區治理新格局。
東街片管會的運作模式和經驗,也為小東門街道居民自治工作提供了重要啟示。現如今,小東門轄區內已經形成了一批社區居民自治共治的品牌組織,如:荷花池居委的「守望園志願者隊伍」、新碼的「平安治理勸導隊」等社區安全巡查群眾自治組織,還有嘗試通過居民自治協商、居民調解等來解決社區管理中的矛盾、焦點難點問題的自治組織,如陽光居委的旨在解決小區寵物擾民問題的「毛球俱樂部」、龍潭居委的為協調居民與物業關係而成立的「議事會」等等,在這些社區自治項目中,居民們積極爭當政策法規宣解員、社情民意傳遞員、鄰裡糾紛調解員、文明創建示範員、平安維穩守護員、文明施工監督員,共同參與人民城市建設、守護好新家園,滿懷喜悅奔小康。
(責編:董志雯、軒召強)
【來源:人民網】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