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皇漢武、唐宗宋祖,誰的名言更具有帝王之氣?

2020-12-14 不懂悄悄說史

惜秦皇漢武,略輸文採;唐宗宋祖,稍遜風騷。那我們就來看看秦皇漢武、唐宗宋祖他們留下來的千古名言誰更具有帝王之氣。

秦始皇嬴政說:朕為始皇帝,後世以計數,二世、三世至於千萬世,傳之無窮。

秦始皇嬴政(前259年—前210年),十三歲繼承王位,三十九歲稱帝,為始皇帝。秦王政二十六年(前221)橫掃六國,一統天下後,認為王號已經不足以彰顯他的功績,自認為「德兼三皇,功蓋五帝」,將「皇」、「帝」這兩個人間最高的稱呼結合起來,作為自己的稱號,乃稱皇帝,是為秦始皇。並且放出狠話:「朕為始皇帝,後世以計數,二世、三世至於千萬世,傳之無窮。」可惜,秦朝二世便亡了。

漢武帝劉徹說:寇可為,我復亦為;寇可往,我復亦往。

劉邦打敗了西楚霸王項羽,卻對北邊的匈奴無可奈何。自己御駕親徵匈奴反而被困了七天七夜,最後靠向冒頓單于的閼氏(冒頓妻)行賄,才得脫險。在以後的相當一段時期裡,採取「和親」政策便成為籠絡匈奴、維護邊境安寧的主要手段。這種局面直到漢武帝時期才開始發生改變。

漢武帝劉徹準備主動出擊匈奴,當時漢朝的實力足可戰勝匈奴,但朝中有一部分文臣反對,認為蠻夷之地,出徵勝算不大。於是,漢武帝對他們說:「寇可為,我復亦為;寇可往,我復亦往」,意思就是說:不要長敵人志氣,滅自己威風,同時也是警告朝廷上下必須齊心協力踏平匈奴。

唐太宗李世民說: 人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道興衰,以人為鏡,可以知道得失。

雖然唐太宗李世民是通過玄武門之變而登上皇位的,但是他登基之後,積極聽取群臣的意見,對內以文治天下,虛心納諫,厲行節約,勸課農桑,使百姓能夠休養生息,國泰民安,開創了中國歷史上著名的貞觀之治。他一句很有名的話就是:人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道興衰,以人為鏡,可以知道得失。

宋太祖趙匡胤說: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酣睡?

宋太祖趙匡胤是五代十國的終結者和大宋王朝的開拓者,結束了自安史之亂以來長達兩百年的諸侯割據和軍閥混戰的局面,推崇「以文治國」,是後代歷朝文明政治的開拓者。不過,宋太祖本人卻不是一個文人,反而是一個相當霸氣的武將。公元960年,趙匡胤建立宋朝,他採取各個擊破的戰略,先後攻滅了荊南、湖南、後蜀等國。974年,他召南唐後主李煜到汴京朝見。李煜擔心自己被扣押,就派徐鉉到汴京求和。宋太祖直截了當地說: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鼾睡乎?

各位看官,你們認為誰的名言更具有帝王之氣呢?

相關焦點

  • 泰山無字碑是誰所立?是秦皇漢武,還是封禪過的另外十帝?
    該石碑由石柱、頂蓋石和頂柱石三部分組成,高約六米,如同一根擎天柱聳入雲端,巍峨之極。這塊石碑,正是泰山風景線之一的「泰山無字碑」。 無字碑本不稀奇,許多地方都有發現,比如:武則天墓無字碑、謝安墓無字碑、秦檜墓無字碑等,立碑的目的只是「任後人評說」之意。但若論碑齡大小,泰山無字碑堪稱無字碑之祖。而且此碑看似質樸,實則大有來頭。
  • 有史學人士說,明朝末年縱使秦皇漢武出也無能為力,為何?
    薩爾滸之戰結束後,明朝不僅精銳損失慘重,更重要的是讓努爾哈赤堅定了反明的信心。但是,對大明王朝來說,假以時日編練新軍,依靠他強大的國力和努爾哈赤拼消耗,以當時滿人只有6萬戰兵的情況,一旦陷入消耗戰,哪怕努爾哈赤一直勝利也會變成皮洛士式的勝利。
  • 中國最偉大的皇帝,死前做了一個殘忍的決定,體現了帝王的智慧!
    中國最偉大的皇帝,死前做了一個殘忍的決定,體現了帝王的智慧! 「立子殺母」源於褚補《史記·外戚世家》,褚先生在對後世的良苦用心的同時熱情讚美了漢武帝。但褚先生顯然是低估了漢武帝的智商,因為漢武帝不可能不知道後媽殺侄子要比親媽殺兒子來得快得多。這是常識。
  • 三次巫蠱之禍,十萬餘人喪命,雄才偉略的漢武帝因何晚景悽涼
    詩中云:惜秦皇漢武,略輸文採;唐宗宋祖,稍遜風騷。秦皇漢武、唐宗宋祖都是古代歷史上很有作為的皇帝。尤其是漢武帝,他提拔人才,開疆拓土,使漢朝的國力達到了空前的強大。然而,就是這樣一位一位文治武功的成功帝王,一生造成了三次巫蠱之亂,共計十萬餘人喪命。不僅引發了恐慌,還造成了朝廷空曠,皇位後繼無人等惡果。漢武帝也因此晚景悽涼,品嘗著自己迷信殘忍帶來的後果。第一次巫蠱之禍:廢后。漢武帝的第一任皇后是自己的表姐陳阿嬌。
  • 5首霸氣十足的開國帝王詩,最厲害的還是他,睥睨天下的一代偉人
    詩歌,是中國文化的靈魂,我們上下數千年的歷史,出現過許多偉大的詩人,留下千古名篇,其中不乏帝王留下的詩篇,我們讀帝王詩的時候,可能會覺得,在藝術性和美感上,不能與李白、杜甫這些詩人相比,但帝王詩在雄大的氣魄上,不需雕飾流露出的王霸之氣,則是再偉大的詩人,也難以比擬的。
  • 阻止全球災難需要中國傳統文化45——秦皇漢武
    作者:孫新顏秦始皇和漢武帝都是雄才偉略之主,於是用「秦皇漢武」來合稱這兩位皇帝。但為什麼秦朝只存在了短短的十幾年,而漢朝則延續了幾百年呢?漢朝是秦朝的延續和發展,漢朝經過漢高祖白馬之盟、文景之治解除七王之亂實現了真正的統一,漢武帝以文化道統統一人心,形成凝合力,擊潰匈奴。犯我強漢者雖遠必誅!強大的漢帝國用鐵和血捍衛了尊嚴,中國就是這個時候,形成了民族歸屬感和民族自豪感,深得人心,所以「漢人」這個名字一直沿用至今。
  • 八首帝王詩詞,感受豪情萬丈的胸懷!
    在這首詩中,項羽想到自己曾經多麼的英雄氣慨,現在因為時運不濟而走投無路。這匹好馬有辦法處理,可虞姬怎麼辦呢?英雄末路莫若《垓下歌》,這首詩反映了項羽此時英雄末路的無奈和深重的嘆息。此時的劉邦已然統一天下,這次就是衣錦還鄉,在家鄉父老面前,他出人頭地,十分自豪,但是,成為了天下之主,卻又為國家安危思考起來,這首詩與他此時的心境與地位十分相符。
  • 同是亡國之君,漢末二帝和明末二帝有什麼不同,四個人誰更高明些
    其實也沒啥,在大鵬看來,雖然桓、靈二帝的所作所為,確實比不上秦皇漢武、唐宗宋祖,但也不是差得一塌糊塗。先說漢桓帝劉志,他的祖父劉開是河間孝王,他的父親劉翼是蠡吾侯,正常情況下,劉志最多也就是個侯爺,絕對與皇位無緣。誰知道天上掉餡餅了,漢質帝得罪了跋扈將軍梁冀,被人下毒害死。
  • 帝王詩歌哪家強,當屬魏武與隋煬|品讀他們筆下的日月星辰
    正如毛主席的《沁園春雪》中所云:惜秦皇漢武,略輸文採。唐宗宋祖,稍遜風騷。一代天驕成吉思汗,只識彎弓射大雕。這些偉大的帝王創立了不世的功業,但在詩詞歌賦上終究稍遜一籌。在中國古代帝王中,創作作詩最多的就是清朝的乾隆皇帝,一生創作了四萬五千首詩歌,但數量多的另一面則是質量低,大多都是口水詩、打油詩。
  • 秦皇漢武、偉人將領...
    秦皇漢武、偉人將領都與它有關… 2020-12-23 22:3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說清帝王稱呼這三套系統:諡號、廟號和年號
    秦皇漢武、唐宗宋祖,再加上今年因為宮鬥戲火了的康熙、乾隆……很多皇帝至今仍然經常被我們掛在嘴邊津津樂道。可是你有沒有發現:這些名字的套路不一樣啊!其實我們在稱呼大多數皇帝的時候不知不覺中都用了三套系統:分別是他們的諡號、廟號和年號。
  • 他不輸秦皇漢武,但為啥沒幾個人知道他
    「穿越者」王莽很不幸,因為他遇到的是「位面之子」——劉秀。 -1- 在歷史上,劉秀的評價非常之高,有些人對他的讚美甚至高於秦皇漢武。三國時期,曹植和諸葛亮都曾經以「劉邦和劉秀誰更厲害」為主題,寫過文章。
  • 秦皇漢武曾經東臨碣石,如今漂流在渤海灣上
    我們來這裡的時候,正好是圓圓的陽光照耀的時候,去看石頭,你必須乘船前進,歷史上的秦皇漢武是不是坐大型遊船去不知道,但至少我們坐遊艇去,這裡有專門的遊艇碼頭,海水清澈可見底,海灘寬闊而平靜,遠處的人們在這裡養殖著很多養殖箱,隨著遊船緩緩駛來,離岸邊200多米遠的海面上,遠處矗立著三個巨大的礁石,離海面約20米高,這裡是民間傳說中的孟姜女投海自盡的地方,在這裡,每當大潮退去,從岸邊到礁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