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句話說得好,盡信書不如無書。史學家的觀點我們要辯證的去看,也許他說的不一定對呢!況且,史學家雖然他掌握的史料要遠超過一般人,可是因為個人偏好的原因也有可能在作出判斷的時候會有一定的偏差。
比如,我國著名歷史學家柏楊對我國歷史就持極度的批判態度,並且非常迷信外國人的判斷。也就是說,西方一個在史料的掌握上,在中國文化的和歷史深耕程度上可能遠遠不如他,但是對方所做出的判斷卻被他奉為經典,從而讓他本人出現了迷失。
例如,他在《醜陋的中國人》書中說我國歷史就是一部戰爭史,所以中國人是醜陋的。可是,卻忽視了國際史學界的主流觀點,認為人類歷史就是一部戰爭史。從本質上,中國歷史和其他國家的歷史沒有什麼大的區別,都是以戰爭來推動社會的進步。反而,由於我國從2000多年前開始的秦朝就是一個大一統的王朝,所以在我國雖然戰爭的頻繁程度讓人嘆為觀止,但是大一統的穩定性卻讓這個國家的大部分地區可以享受長久的和平。
一般情況下,一個大一統的王朝建立之後絕大多數的地方都能享受超過百年的和平,這在歐洲,中東,非洲甚至美洲等地都是一個讓人難以置信的和平。
因為,在我國之外的其他地方很少會出現一個國土面積數百萬平方公裡,有著佔世界1/3~1/5人口,主體人口有著有著共同的價值觀繁榮發達的穩定政體。
於是,以國家為單位來看我國看上去戰爭很頻繁,但是平均到每個人的身上,你會發現我國自古以來就是世界上最和平的國家。
作為一個歷史學家,柏楊竟然犯了顛倒黑白的錯誤,如果他以戰爭的頻繁程度作為一個民族或者一個國家醜陋還是美好,顯然把中國和世界其他國家放到一起去比較,公平的比較,會得出中國是世界上最美好的國家,中國人是世界上最美好的人。
以他的標準來看待他的答案竟然如此南轅北轍,做學問到這程度以及不能使人信服了。所以,盡信書,不如無書,盡信權威不如無權威。無論是你去閱讀某一個歷史學家的著作,還是去自己尋找相關的史料,甚至在悟空問答這個平臺上去看某一個人的觀點,請千萬記住保持獨立思考的能力,保留求真的初心。
下面回答這個問題:明朝末年,就算是秦皇漢武出現難道也無法力挽狂瀾嗎??當然不是。明朝末年整個王朝陷入極度的黑暗,無論是軍方系統還是文官系統都已經腐化墮落,再加上小冰河的到來,給大明王朝雪上加霜。
但是不得不說,到了明朝末年也沒有到不可挽回的地步。
明朝末年最大的問題是皇帝倒黴
軍事上明朝面對的最大的威脅就是關外的女真。薩爾滸之戰結束後,明朝不僅精銳損失慘重,更重要的是讓努爾哈赤堅定了反明的信心。但是,對大明王朝來說,假以時日編練新軍,依靠他強大的國力和努爾哈赤拼消耗,以當時滿人只有6萬戰兵的情況,一旦陷入消耗戰,哪怕努爾哈赤一直勝利也會變成皮洛士式的勝利。
萬曆皇帝水平還是蠻高的,薩爾滸之戰結束後他調動全國精銳趕赴關外,打算以這些精銳為班底,訓練出一支精銳部隊繼續和努爾哈赤作戰。
可沒想到的是,很快他就去世了,這一工作進展到一半便夭折,而且在接下來的戰爭中葬送了這些精銳。隨後,朱常洛和朱由校兩位皇帝在位時間又太短,加一塊還不到7年,然後國家重任就落到了年紀17歲的朱由檢的身上。
從萬曆開始這4位皇帝,前三位沒有足夠的時間,最後一位朱由檢年齡太小,一個17歲的小孩,他的人生觀價值觀還正在成長的階段,就被迫擔負起龐大帝國的中興重任。
如果他身邊有孝莊太后、竇太后、呂后、羋月這樣的強勢太后幫襯著作為一個過渡還不錯,可問題是朱由檢沒這個條件,他只能硬扛,小小的肩膀哪扛得住啊。
那麼,因此造成的結果就是朱由檢在繼位之初被大臣們忽悠之後,失去了對大臣們的信任。
舉個例子,袁崇煥跟他講五年復遼,在這5年之內,第1年做到什麼程度,第3年做到什麼程度,肯定得有讓人看得見的進展。
可是,進展沒看到,沒多久卻出現了皇太極率領軍隊越過長城到關內來劫掠的事件。袁崇煥卻毫無辦法,沒有能力將越過長城的皇太極攆跑。面對這種情況,換了誰都會失去對袁崇煥的信任。不僅失去對袁崇煥的信任,對朱由檢小小心靈的打擊是非常致命的。所以,從今以後他開始變得急躁和對所有人充滿懷疑,以至於擔任皇帝這些年總共換了17任首輔。但是不得不說,從這一事件看的出,朱由檢在我國歷史上眾多帝王中他的水平最多也就算合格,和秦皇漢武相比差遠了。
比如,用人的能力。秦始皇漢武帝也是幼年繼位,但是他們卻從小鍛鍊出了讓人難以察覺的城府和明察秋毫的識人之能。秦皇漢武的朝廷上謀臣似雨,猛將如雲。關鍵是他們有能力駕馭底下的大臣,哪怕是趙高這樣的奸臣在秦始皇的面前也是老老實實,兢兢業業。所以,如果秦皇漢武他們穿越到了明朝末年,憑他們的能力最起碼可以做到以下幾點。
第一,能者上平者讓庸者下
那些試圖像糊弄朱由檢一樣想糊弄秦皇漢武的人很容易被滅掉,而那些忠心耿耿的能臣幹吏則會得到重用。有這些人作為骨幹,17世紀的大明王朝還會那麼腐敗。
第二,拿出最堅決的信心
洪承疇松山之戰之所以失敗就是因為糧草不夠了,崇禎督促他儘快與滿清主力決戰,結果慘敗,洪承疇也被俘虜了。
秦皇漢武如果面對這樣的情形只會拿出最堅決的信心,大力支持洪承疇,他想打多久就讓他多久他想怎麼打就支持他怎麼打。
王翦滅楚,60萬大軍南下,上千裡的後勤可以說給當時的秦國帶來了前所未有的壓力,秦始皇從來沒有幹涉王翦在前方和楚國的消耗戰,最後反而是本土作戰的楚國消耗不下去了。
漢武帝時期的漠北之戰,僅押運糧草的士兵就高達數10萬人,戰馬十四萬,幾乎把大漢帝國的一半國力壓到了北方,但是為了打敗匈奴人,他義無反顧。
第三,在位時間足夠長
秦皇漢武,漢武帝在位50多年,秦始皇即使從21歲親政開始算起也在位三十餘年,這樣他們可以將自己的政策延續下去。
所以,如果秦皇漢武穿越到明朝末年,可以有效的調動整個大明王朝的力量讓他重新煥發出生機,哪怕同樣派出洪承疇與皇太極作戰,有秦皇漢武在大後方全力支持,最起碼會在這場戰役中給予滿清巨大的殺傷,然後明朝憑藉著自己的強大國力迅速回血,不久之後再訓練出一支精兵和皇太極作戰,到那時候皇太極必敗無疑。
至於對國內的起起義軍,打敗滿清的這支精兵掃平李自成等人肯定不會吹灰之力。最關鍵的是,以秦皇漢武拓展疆土的雄心,利用明朝末年發展出來的生產力和對世界的認知,他們最有可能在掃除了內憂外患之後向外看。有了世界地圖的秦皇漢武一定會走上大規模對外擴張的道路,用不了多久,太平洋就會成為大明王朝的內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