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史學人士說,明朝末年縱使秦皇漢武出也無能為力,為何?

2020-12-14 李家一家快樂天天

有句話說得好,盡信書不如無書。史學家的觀點我們要辯證的去看,也許他說的不一定對呢!況且,史學家雖然他掌握的史料要遠超過一般人,可是因為個人偏好的原因也有可能在作出判斷的時候會有一定的偏差。

比如,我國著名歷史學家柏楊對我國歷史就持極度的批判態度,並且非常迷信外國人的判斷。也就是說,西方一個在史料的掌握上,在中國文化的和歷史深耕程度上可能遠遠不如他,但是對方所做出的判斷卻被他奉為經典,從而讓他本人出現了迷失。

例如,他在《醜陋的中國人》書中說我國歷史就是一部戰爭史,所以中國人是醜陋的。可是,卻忽視了國際史學界的主流觀點,認為人類歷史就是一部戰爭史。從本質上,中國歷史和其他國家的歷史沒有什麼大的區別,都是以戰爭來推動社會的進步。反而,由於我國從2000多年前開始的秦朝就是一個大一統的王朝,所以在我國雖然戰爭的頻繁程度讓人嘆為觀止,但是大一統的穩定性卻讓這個國家的大部分地區可以享受長久的和平。

一般情況下,一個大一統的王朝建立之後絕大多數的地方都能享受超過百年的和平,這在歐洲,中東,非洲甚至美洲等地都是一個讓人難以置信的和平。

因為,在我國之外的其他地方很少會出現一個國土面積數百萬平方公裡,有著佔世界1/3~1/5人口,主體人口有著有著共同的價值觀繁榮發達的穩定政體。

於是,以國家為單位來看我國看上去戰爭很頻繁,但是平均到每個人的身上,你會發現我國自古以來就是世界上最和平的國家。

作為一個歷史學家,柏楊竟然犯了顛倒黑白的錯誤,如果他以戰爭的頻繁程度作為一個民族或者一個國家醜陋還是美好,顯然把中國和世界其他國家放到一起去比較,公平的比較,會得出中國是世界上最美好的國家,中國人是世界上最美好的人。

以他的標準來看待他的答案竟然如此南轅北轍,做學問到這程度以及不能使人信服了。所以,盡信書,不如無書,盡信權威不如無權威。無論是你去閱讀某一個歷史學家的著作,還是去自己尋找相關的史料,甚至在悟空問答這個平臺上去看某一個人的觀點,請千萬記住保持獨立思考的能力,保留求真的初心。

下面回答這個問題:明朝末年,就算是秦皇漢武出現難道也無法力挽狂瀾嗎??當然不是。明朝末年整個王朝陷入極度的黑暗,無論是軍方系統還是文官系統都已經腐化墮落,再加上小冰河的到來,給大明王朝雪上加霜。

但是不得不說,到了明朝末年也沒有到不可挽回的地步。

明朝末年最大的問題是皇帝倒黴

軍事上明朝面對的最大的威脅就是關外的女真。薩爾滸之戰結束後,明朝不僅精銳損失慘重,更重要的是讓努爾哈赤堅定了反明的信心。但是,對大明王朝來說,假以時日編練新軍,依靠他強大的國力和努爾哈赤拼消耗,以當時滿人只有6萬戰兵的情況,一旦陷入消耗戰,哪怕努爾哈赤一直勝利也會變成皮洛士式的勝利。

萬曆皇帝水平還是蠻高的,薩爾滸之戰結束後他調動全國精銳趕赴關外,打算以這些精銳為班底,訓練出一支精銳部隊繼續和努爾哈赤作戰。

可沒想到的是,很快他就去世了,這一工作進展到一半便夭折,而且在接下來的戰爭中葬送了這些精銳。隨後,朱常洛和朱由校兩位皇帝在位時間又太短,加一塊還不到7年,然後國家重任就落到了年紀17歲的朱由檢的身上。

從萬曆開始這4位皇帝,前三位沒有足夠的時間,最後一位朱由檢年齡太小,一個17歲的小孩,他的人生觀價值觀還正在成長的階段,就被迫擔負起龐大帝國的中興重任。

如果他身邊有孝莊太后、竇太后、呂后、羋月這樣的強勢太后幫襯著作為一個過渡還不錯,可問題是朱由檢沒這個條件,他只能硬扛,小小的肩膀哪扛得住啊。

那麼,因此造成的結果就是朱由檢在繼位之初被大臣們忽悠之後,失去了對大臣們的信任。

舉個例子,袁崇煥跟他講五年復遼,在這5年之內,第1年做到什麼程度,第3年做到什麼程度,肯定得有讓人看得見的進展。

可是,進展沒看到,沒多久卻出現了皇太極率領軍隊越過長城到關內來劫掠的事件。袁崇煥卻毫無辦法,沒有能力將越過長城的皇太極攆跑。面對這種情況,換了誰都會失去對袁崇煥的信任。不僅失去對袁崇煥的信任,對朱由檢小小心靈的打擊是非常致命的。所以,從今以後他開始變得急躁和對所有人充滿懷疑,以至於擔任皇帝這些年總共換了17任首輔。但是不得不說,從這一事件看的出,朱由檢在我國歷史上眾多帝王中他的水平最多也就算合格,和秦皇漢武相比差遠了。

比如,用人的能力。秦始皇漢武帝也是幼年繼位,但是他們卻從小鍛鍊出了讓人難以察覺的城府和明察秋毫的識人之能。秦皇漢武的朝廷上謀臣似雨,猛將如雲。關鍵是他們有能力駕馭底下的大臣,哪怕是趙高這樣的奸臣在秦始皇的面前也是老老實實,兢兢業業。所以,如果秦皇漢武他們穿越到了明朝末年,憑他們的能力最起碼可以做到以下幾點。

第一,能者上平者讓庸者下

那些試圖像糊弄朱由檢一樣想糊弄秦皇漢武的人很容易被滅掉,而那些忠心耿耿的能臣幹吏則會得到重用。有這些人作為骨幹,17世紀的大明王朝還會那麼腐敗。

第二,拿出最堅決的信心

洪承疇松山之戰之所以失敗就是因為糧草不夠了,崇禎督促他儘快與滿清主力決戰,結果慘敗,洪承疇也被俘虜了。

秦皇漢武如果面對這樣的情形只會拿出最堅決的信心,大力支持洪承疇,他想打多久就讓他多久他想怎麼打就支持他怎麼打。

王翦滅楚,60萬大軍南下,上千裡的後勤可以說給當時的秦國帶來了前所未有的壓力,秦始皇從來沒有幹涉王翦在前方和楚國的消耗戰,最後反而是本土作戰的楚國消耗不下去了。

漢武帝時期的漠北之戰,僅押運糧草的士兵就高達數10萬人,戰馬十四萬,幾乎把大漢帝國的一半國力壓到了北方,但是為了打敗匈奴人,他義無反顧。

第三,在位時間足夠長

秦皇漢武,漢武帝在位50多年,秦始皇即使從21歲親政開始算起也在位三十餘年,這樣他們可以將自己的政策延續下去。

所以,如果秦皇漢武穿越到明朝末年,可以有效的調動整個大明王朝的力量讓他重新煥發出生機,哪怕同樣派出洪承疇與皇太極作戰,有秦皇漢武在大後方全力支持,最起碼會在這場戰役中給予滿清巨大的殺傷,然後明朝憑藉著自己的強大國力迅速回血,不久之後再訓練出一支精兵和皇太極作戰,到那時候皇太極必敗無疑。

至於對國內的起起義軍,打敗滿清的這支精兵掃平李自成等人肯定不會吹灰之力。最關鍵的是,以秦皇漢武拓展疆土的雄心,利用明朝末年發展出來的生產力和對世界的認知,他們最有可能在掃除了內憂外患之後向外看。有了世界地圖的秦皇漢武一定會走上大規模對外擴張的道路,用不了多久,太平洋就會成為大明王朝的內湖。

相關焦點

  • 史稱秦皇漢武,那漢武帝為何能與秦始皇並論?
    後元二年,漢武帝崩於五柞宮,享年70歲,在漢武帝在位的五十四年中,他在各個領域都有建樹,更被後人譽為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皇帝之一,甚至與秦始皇並成為秦皇漢武。劉徹是漢景帝第十子,為何他能成為太子繼承皇位?
  • 秦皇漢武、唐宗宋祖,誰的名言更具有帝王之氣?
    惜秦皇漢武,略輸文採;唐宗宋祖,稍遜風騷。那我們就來看看秦皇漢武、唐宗宋祖他們留下來的千古名言誰更具有帝王之氣。秦始皇嬴政說:朕為始皇帝,後世以計數,二世、三世至於千萬世,傳之無窮。漢武帝劉徹說:寇可為,我復亦為;寇可往,我復亦往。劉邦打敗了西楚霸王項羽,卻對北邊的匈奴無可奈何。自己御駕親徵匈奴反而被困了七天七夜,最後靠向冒頓單于的閼氏(冒頓妻)行賄,才得脫險。在以後的相當一段時期裡,採取「和親」政策便成為籠絡匈奴、維護邊境安寧的主要手段。這種局面直到漢武帝時期才開始發生改變。
  • 阻止全球災難需要中國傳統文化45——秦皇漢武
    作者:孫新顏秦始皇和漢武帝都是雄才偉略之主,於是用「秦皇漢武」來合稱這兩位皇帝。但為什麼秦朝只存在了短短的十幾年,而漢朝則延續了幾百年呢?
  • 秦皇漢武曾經東臨碣石,如今漂流在渤海灣上
    關於石山,有石碑兩種說法,一個是掉進海裡的故事,根據北魏李道元的《水經注》的相關記載,古老的石山在六朝以後就已經沉入大海,其沉降地點位於昌黎縣和毗鄰的樂亭縣附近的渤海海域,另一個認為古老的石碑山是今昌黎城北的石山,石山將近兩千年沒有下沉,海底一直屹立在渤海附近,關於這個神秘的說法,至今沒有定論的結果
  • 是秦皇漢武,還是封禪過的另外十帝?
    無字碑本不稀奇,許多地方都有發現,比如:武則天墓無字碑、謝安墓無字碑、秦檜墓無字碑等,立碑的目的只是「任後人評說」之意。但若論碑齡大小,泰山無字碑堪稱無字碑之祖。而且此碑看似質樸,實則大有來頭。
  • 秦皇漢武、偉人將領...
    秦皇漢武、偉人將領都與它有關… 2020-12-23 22:3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為什麼會有那麼多人喜歡明朝?知道原因之後,網友說的話讓人深思
    先說結論,因為明朝符合很多人對漢家驕傲和英雄主義的想像,儘管有一部分確實僅僅是想像而已。明朝非常特殊,明太祖朱元璋通過趕走蒙古人而恢復了漢人當政,而明朝最後又在風起雲湧的農民起義中被滿族人竊取了天下,就在元清之間,出現了這最後一個漢人王朝。
  • 努爾哈赤,蔣幹中計,明朝末年
    終於,熟讀《三國演義》的皇太極想出了個歪主意。當對後金軍恰好抓住了明朝的兩個太監,於是在這天夜裡,皇太極兩個屬下坐在離被監押的太監不遠的地方,大聲「耳語」:「這次撤兵,可不是咱們打了敗仗,那是皇上的妙計。白天皇上單獨騎馬過去,那邊也來了兩個人參見皇上,談了很久才走,皇上和袁督師已有密約,咱們的大事不久就要成了!」
  • 明朝末年,李自成大軍直逼北京,崇禎皇帝堅決不南遷,其實是假象
    對於崇禎皇帝來說,有很多次機會可以彌補挽救,但是現實並不隨人願。在李自成大軍直逼京城的情況下,崇禎皇帝完全可以選擇遷都南京,以求自保。但是崇禎皇帝卻選擇了以死殉國,其實這都是假象。那麼崇禎皇帝堅決不南遷的背後存在著哪些不為人知的事情?如果崇禎皇帝南遷又有哪些有利之處?
  • 明長城的修建歷史:明朝為修築長城第四個朝代
    根據歷史記載,從戰國以來,有20多個諸侯國和封建王朝修築過長城。到公元17世紀中葉明代末年,中國的「長城」前後修築了2000多年,成為中國歷史上戰爭與和平的紐帶與見證。今天我們所見到的主要是明長城。它東起鴨綠江,西達嘉峪關,橫跨遼寧、河北、天津、北京、山西、內蒙、陝西、寧夏、甘肅等9個省市自治區,建造規模之大,功能之完善,是繼秦皇漢武之後,任何一個朝代都不能與之相比的。
  • 他不輸秦皇漢武,但為啥沒幾個人知道他
    老天也和王莽過不去,其在位期間,大旱、蝗災、瘟疫和黃河決口都有發生,按下葫蘆浮起瓢,國庫空虛又導致賑災不力,於是活不下去的老百姓也就只能離開自己的家鄉,成群結隊地到有糧食的地方找一條活路,但有糧的地方也數量有限,所以這群流民為了活下去,只能連偷帶搶。
  • 明朝末年,朱元璋的子孫已達100萬,為何被屠殺殆盡?
    說朱元璋是歷史上開局最慘的皇帝毫不為過,他是世代貧農出身,從小給別人放牛維持生計,家人因沒東西吃活活餓死,後朱元璋淪為乞丐,因此還有「乞丐皇帝」之稱。朱元璋稱帝後曾回憶說「我19歲之前最深刻的記憶就是餓。連做夢都是在吃東西。」
  • 明朝末年,政治家裡面的科學家,其著作被視為農業生產百科全書!
    卷首語:本文是雪峰居士看明朝系列之二,歡迎大家評論。這段時間將會連續推出明朝系列,每篇文章字數約500-2000字左右。本文約800字,謝謝閱讀。原創不易,喜歡請關注、評論、點讚吧!明朝在現在看來雖然是個出奇葩皇帝的朝代,也是特務橫行的朝代。同時也因為八股文,限制文人思想影響了科學技術的發展。其實不然,在明朝末年,就有一位為官,而且官職還不低的人編寫了一本書農業科學技術方面的著作,即為《農政全書》,可謂農業生產百科全書!
  • 河森堡:人間地獄——物資匱乏、瘟疫肆虐的明朝末年
    喬弗裡·帕克(Geoffrey Parker)是一位對17世紀危機有過深入研究的學者,他表示,從第一手數據來看,當時全球可能有1/3的人口在頻繁的戰亂、饑荒和瘟疫中消失。  學者們從這些信息推算出,17世紀中葉的氣溫較之如今可能要低2攝氏度左右。
  • 明朝末年「帝國雙璧」,每人都堪稱曠世奇才,阻擋不了王朝衰落
    漢唐明三個公認的盛世朝代,無不出其左右。明朝末年是英雄輩出的時代,很多人說明朝1644年就滅亡了。後面的南明政權存在時間僅僅十幾年,所以存在感比較低,但同樣值得大家理性看待。明末從萬曆後期一直延續到永曆政權滅亡,長達半個多世紀。在這裡,我就來說一下明朝末年赫赫有名的帝國雙璧,二人都是曠世奇才,可惜生不逢時,改變不了王朝滅亡的命運。
  • 漢景帝酒後錯誤「寵幸」一宮女,本不想承認的他,為何不得不承認
    長公主劉嫖就是他的姐姐,劉嫖為何能夠得到漢景帝的信任呀,說白了漢景帝喜歡的小美女,都是劉嫖給他介紹的。有了這樣的好姐姐,他當然要視為「珍寶」了。劉嫖的地位,當然是別人比不了的了。這就是所謂的投其所好吧!作為一個帝王,若是喜歡小美女,他對大漢的影響也是其他帝王相比不了的,女人多了兒子就會多。
  • 燒秦皇魚骨——被文人記恨千古的錯誤決定
    燒秦皇魚骨是孔府菜中的一道特色大菜,光看菜名就知道和秦始皇有關係。秦始皇13歲即王位,39歲稱皇帝,在位37年,一生功績無數,而在人們的心中,暴君的形象總是蓋過了這些豐功偉績。先來說說他的政績。很久以前有位同學去香港,回來和我們講在香港坐出租,她聽不懂粵語,寫了地址給司機,司機又不認識簡體字,可見這一項改革的重要性。修築長城,抵禦北方外族的侵略。除了功績外,他又不惜人力財力尋求長生不老之方、修築阿房宮、修建陵墓。可以說每一件都勞民傷財禍國殃民,光是修建阿房宮和陵墓兩處就動用了70萬人。
  • 明末遼東戰場上,明朝有百萬大軍,為何打不過數萬人的八旗兵?
    對於明朝來說,其戰略位置十分重要,「明朝都燕,遼東實為肘腋重地,建置雄鎮,藩屏攸賴」,遼東地區對於明代來說是其京師的屏障,而其「南望青徐,北引松漠,東控海西女真」,又展示出其對於明朝邊境地區少數民族的控制作用,因此明代諸帝對遼東地區均不同程度地進行加固完善。明代遼東諸城建立之初即與軍事鬥爭緊密相連,這是由其所在的特殊戰略地位決定的。
  • 諡號「文正」有多難得,為何文官都夢寐以求,明朝僅5人獲得
    正因為有了諡號,所以古代的人去世後,肯定都想獲得高評價的諡號,他們便會為之努力。對於文官來說,沒有什麼諡號,比「文正」更加吸引人了。那麼為何文官都夢寐以求,想要獲得「文正」這一諡號呢?這個諡號到底有多難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