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森堡:人間地獄——物資匱乏、瘟疫肆虐的明朝末年

2020-12-20 上海熱線

  【文/河森堡】

  匱乏以及匱乏引發的風波和苦難成為17世紀的主旋律。

  伏爾泰曾說:「17世紀是篡權者的時代,世界是搶劫、掠奪、胡作非為的大舞臺。」

  20世紀中葉,英國歷史學者霍布斯·鮑姆(E.J.Hobsbawm)也曾表示,17世紀的歐洲經歷了一個經濟衰退、糧食減產、死亡率上升、社會叛亂頻發的時代,各國普遍迎來了危機,現今的史學界通常將這場危機稱為「17世紀危機」。

  喬弗裡·帕克(Geoffrey Parker)是一位對17世紀危機有過深入研究的學者,他表示,從第一手數據來看,當時全球可能有1/3的人口在頻繁的戰亂、饑荒和瘟疫中消失。

  目前不少學者認為,這種全球危機爆發的主要原因在於,17世紀的氣候較之如今要明顯寒冷,尤其是在17世紀中葉,太陽活動明顯減弱,寒冷進一步加劇,從而引發了全球各地一系列的動蕩,從明朝晚期的不少記載中都可以看到極寒氣候留下的種種跡象。

  天啟元年(公元1621年)春,長江中下遊及以南地區,大範圍冰雪天氣竟然持續了40多天,洞庭湖隨之冰封。

  崇禎六年(公元1634年),黃河封凍,冰堅如石。

  崇禎九年(公元1637年),海南島竟然下起雪來,這場雪一下就是三天,使得草木盡枯。

  1641年,蘇州的桃花盛花時間比往年晚了將近兩個星期。

  第二年,江蘇省竟然於立夏之際下起霜來。

  學者們從這些信息推算出,17世紀中葉的氣溫較之如今可能要低2攝氏度左右。

中國近五千年氣候變化(數據/竺可楨)

  中國氣候學家張家誠先生曾經表示,在如今的中國,如果不考慮其他變量的話,氣溫每下降1攝氏度,糧食畝產量就會降低10%,年平均降雨量減少100毫米,糧食畝產量也會降低10%,然而,乾燥和寒冷往往相隨相伴,當它們發生共振時,給農業生產帶來的打擊會更加嚴重。需要強調的是,這個數據描述的是擁有各種現代化農業設備的當今中國。考慮到明朝末期的生產力水平,氣候惡化對農業生產帶來的負面影響只可能更大,可想而知,中國萬千農民在明朝末年面臨的是怎樣的絕境。

  中國自公元前21世紀建立第一個王朝並進入文明時代以來,在4000餘年的歷史中,從來沒有哪個時代像明朝末年那麼冷過,也正是在極度的幽寒之中,各種天災在明末迎來了一次前所未有的集中爆發。鄧拓先生做過統計,整個明朝276年的歷史中,全境內共計發生各類天災1011次,平均每年發生3.7次,尤其是明朝後期,天災之密集、慘烈簡直到了令人瞠目結舌的程度,大明萬千黎民連一年安度都成了奢望。

 

  極度的匱乏席捲全國,深深地動搖了帝國的根基,皇帝很快就從大臣遞上來的各類公文中了解到民間的種種慘狀。

  崇禎二年(1629年)四月二十六日,一位叫馬懋才的官員給崇禎皇帝上了一道奏摺,其內容大概如下:

  臣的家鄉延安府去年一年沒有下雨,草木焦枯,八九月間,鄉人爭相採集山間的蓬草為食,這東西味道苦澀,就算吃了也只能勉強活命,等到十月,蓬草吃盡,百姓們只能剝樹皮吃。年底的時候,樹皮也吃光了,他們只好挖石頭吃了,石頭性冷味腥,吃下之後沒幾天便會腹脹而死(無法消化)。

  有的鄉民不甘心吃石頭脹死,於是相聚為盜,稍微有點積蓄的人就會被搶,當地官員根本無法制止。有的盜賊被抓了,還振振有詞,說餓死也是死,當盜賊被抓也是死,反正都是死,有什麼不同?安塞城西邊,每天都有一兩個幼童被拋棄在那裡,那些孩子有的哭喊著找父母,有的吃糞土充飢,等到第二天早晨,他們已經無一生還,然而還會不斷有新的棄兒被拋至此。

  更為詭異的是,有的小孩或者單獨行動的人,一走到城外就消失了,後來才發現城門外有人在用人骨頭當柴禾煮人肉吃,之前失蹤的那些人都是被吃了。食人者吃人之後,過幾日也會面目腫赤,燥熱而死。於是城裡死者相藉,臭氣燻天。縣城外挖了好幾個大坑埋死人,每個坑能容納幾百具屍體,臣出發的時候,已經填滿了三坑,數裡之外的地方,來不及埋葬的死者數不勝數。

  這個奏摺的內容觸目驚心,然而在匱乏的重壓之下,明末的恐怖遠遠不及於此,架起鍋煮人吃的情況並不僅僅在陝西一地出現,上海等地也發生著同樣的事情。

  崇禎年間,一個出身官宦家庭,名叫姚廷遴的人,在《歷年記》中記載了其在上海的所見所聞。

  他寫道,崇禎十五年的上海,由於災荒,滿街都是死人,人們晚上回家的時候,由於光線昏暗,很容易踩到屍體。當地有數百名兒童被遺棄,這些孩子只能在路邊討飯為生,後來便有人將這些兒童殺害後烹食。姚還寫道,食人者會專門挑選長得肥壯一些的孩子,仿佛是在菜市場裡選購食材。明末的一些省份甚至出現了人肉市場,將人肉明碼標價。有人剛倒地就被周圍的人肢解殆盡,只剩眼睛還直勾勾地瞪著。街邊的屠戶若無其事地從死者身上刮肉,如同屠宰牲口一般,往來行人也習以為常。

  匱乏之所以可以深深地左右歷史的進程,是因為匱乏可以形成自我反饋而不斷引發新的匱乏,就好像炸藥被連環引爆那樣,所不同的是,炸藥在接連引爆的過程中會劇烈地釋放出光和熱,而匱乏被接連「引爆」的過程中則會劇烈地釋放出苦難和暴力。

  匱乏是可以傳遞下去的,而暴力就是傳遞匱乏最常見的一種方式。

  如前文所說,17世紀的災害是全球性的,在匱乏橫掃明朝之際,位於東北的女真人也不好過。這是由女真族特殊的生產方式決定的,雖然他們也種一些糧食、畜養一些牲畜,但是漁獵在他們的生活中依然佔據很大的比重,今天很多學者也把女真族視為標準的漁獵民族。

  然而,漁獵這種生產方式對環境的依賴性非常高,陳述先生在《契丹社會經濟史稿》中表示:

  「根據收入的穩定性,即依靠自然的程度來看,手工業勝於農業,農業勝於牧業,牧業又勝於漁獵。但手工業是附於農牧的,牧畜、漁獵的生產在很大程度上依靠外界條件,狂風暴雨會摧殘牲畜,農業也有水、旱、蟲、蝗等自然災害,但比牧畜漁獵要穩定」。

  在上述這幾種生產方式中,漁獵是最不穩定、最容易受到氣候環境幹擾的一種,當惡劣氣候普遍來襲時,長城內的農耕區尚且到了人肉明碼標價的程度,東北漁獵區的女真政權所面臨的匱乏壓力可想而知。在這種情況下,解決匱乏最好的方式就是把匱乏傳遞出去,努爾哈赤和皇太極正是這麼做的。

聲明:本網站所提供的信息僅供參考之用,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也不代表本網對其真實性負責。您若對該稿件內容有任何疑問或質疑,請儘快與上海熱線聯繫,本網將迅速給您回應並做相關處理。聯繫方式:shzixun@online.sh.cn

本文來源:觀察者網 作者:河森堡 責任編輯:顧銘

相關焦點

  • 河森堡:博物館講解員書寫有趣的人類史
    《進擊的智人》  河森堡 著 中信出版社  近日,河森堡出版了他的科普處女作《進擊的智人》,該書簡要描述了人類進化、發展的歷史,並從中拎出了一條「與匱乏戰鬥」的主線比如說,恰是因為環境變化和食物匱乏,才讓人類開始直立行走和遷徙擴散;人類歷史中的許多社會行為,也往往有著自然科學的底層邏輯:紐幾內亞島的食人習俗就很可能是由於當地蛋白質的匱乏。在作者看來,匱乏這個「幽靈」伴隨著人前行的每一步,在相當大的程度上塑造了人類,融入了我們的基因。  ■「獻給講解員們」  也許有人會忍不住要問,河森堡是誰?為什麼起了一個如此「洋氣」的名字?
  • 進擊的「網紅」河森堡:知識,也可以很有趣
    「知識就是力量」,河森堡對這句話應該深有體會。就是靠著豐富的知識儲備,河森堡成功應聘為國家博物館講解員,又在短短兩年的時間裡,他通過在網上進行科普成為坐擁300多萬微博粉絲的大V。而最近,河森堡的首部著作《進擊的智人》剛剛出版,讓他的知識輸出又多了新的途徑。
  • 河森堡 「硬核」北京青年
    在每年有700多萬參觀量的國家博物館,河森堡的每次講解都會被人群緊緊包圍,參觀者在他的指引和講解下仔細關注著展出文物的細節,不少參觀者表示,河森堡的講解方式十分特別,引人入勝:「本來是一個很立體的文物,通過他的故事讓我們了解了每一個文物之後那個時間的記憶點,讓我們覺得每個文物都活起來了。」
  • 河森堡:我不喜歡擺出那種清高的樣子
    河森堡不是那種喜歡照本宣科的講解員,他說講解員小學便能當,但是可能大學教授也當不好。他是那種特別會為講解「加戲」的講解員,擅長設置懸念,懂得烘託氣氛,在適當的位置幽默一把。在很多觀眾眼中,河森堡的故事有趣易懂,河森堡說這些是小時候習得的本領。
  • 訪談︱國博講解員河森堡:我要傳播的是「硬核」歷史觀
    【編者按】新書《進擊的智人:匱乏如何塑造世界與文明》出版,讓「特別會講故事的博物學者」、「科學大V」、知識網紅河森堡又多了一個作家的身份。在眾多身份中,河森堡覺得「國家博物館講解員還是我最重要的身份」,他要堅守在講解員崗位上,鼓勵更多的文博工作者。
  • 「科普網紅」河森堡分享走紅秘訣:少理論說教,多陳述事實
    封面新聞記者 張杰 攝影報導「河森堡」小時候非常仰慕德國的物理學家海森堡,但是他知道自己這一生都不可能取得他那水平的成就,所以就把自己降了一格。「大海之下為江河,他是海森堡,我就是河森堡了。」河森堡河森堡,本名袁碩,北京一位85後青年。已經在國家博物館當了8年的講解員。在網際網路時代,他從默默無聞的博物館講解員變成擁有300多萬微博粉絲的科普大V、知識網紅。
  • 「最紅國博講解員」河森堡:我見的大流量博主,沒有心情好的
    在網際網路中,河森堡感覺自己的人格「又發育了一次」。在微博粉絲數比現在少五個零的時候,河森堡什麼都敢說。遇到不喜歡的學者寫的書,他會說那是個白痴,書寫得可以扯下來擤鼻涕用。現在,作為「最紅國博講解員」,他會說:「這是一個令人尊敬的學者,他的部分觀點給了我新的角度。」
  • 意外x河森堡:500分鐘講完人類70萬年歷史,他是「行走的百科全書」
    ▼諸位意外藝術的朋友們,大家好 ,我是河森堡。我相信大家在日常生活中都曾經飼養過一些小動物,只要觀察一下這些動物你就會發現,兔子有很多種兔子:國家博物館講解員河森堡傾力打造、意外戰略合作,以輕鬆有趣又有料的講解方式,帶你了解70萬年的人類發展歷史。
  • 明朝為什麼瘟疫頻發,各類瘟疫次數至少有330次
    崇禎末年4月,李自成圍攻北京時,明朝帝都已是一座「人鬼錯雜,日暮人不敢行」的死城。 縱觀明史,發生瘟疫的年份至少有168年,各類瘟疫的次數至少有330次。為什麼明朝處於歷史上的瘟疫高發期呢?
  • 與死神共舞的「黃杰克」:1878年密西西比河流域大瘟疫
    據統計,1878年密西西比河流域黃熱病瘟疫導致美國南部、西南部、中部、中西部共約兩200多個城鎮報告本地區出現黃熱病疫情,感染人數超過150000人,死亡人數約20000人,直接經濟損失2億多美元。此次疫情受災最重、感染率最高、死亡人數最多的城市是田納西州大城市孟菲斯 。孟菲斯位於密西西比河中遊,是田納西州最大城市。
  • 【森堡活動】森堡國際幼兒園2021春季招生進行時……
    森堡國際幼兒園始建於2012年底,總建築面積5800平方米,戶外活動面積1100平方米。
  • 崇禎年間的大瘟疫導致十室九空
    李自成之所以能夠從陝西一路輕鬆殺入京城,滅亡明朝,便與此次瘟疫直接相關,而李自成大軍敗於清軍,可能同樣與這場瘟疫有關。 從崇禎六年(1633年)至崇禎十七年(1644年),一場大瘟疫席捲整個北方 關於這場瘟疫的起源,現代普遍認為源於生態破壞和氣候異常。
  • 古代瘟疫大流行導致滅國的有哪些你知道?
    明朝 萬曆八年(1580年),「大同瘟疫大作,十室九病,傳染者接踵而亡,數口之家,一染此疫,十有一二甚至闔門不起者」。萬曆《山西通忘》卷26記載,潞安「是歲大疫,腫項善染,病者不敢問,死者不敢吊」。 崇禎六年,山西出現瘟疫。
  • 好課分享:河森堡:了不起的博物館·第二季(完結)
    如果你需要:河森堡
  • 瘟疫時代 | 愛在瘟疫蔓延時:文學電影中的瘟疫
    1929年諾比爾文學獎得主德國作家託馬斯·曼(Thomas Mann)寫於1912年的著名小說,故事發生在瘟疫肆虐的威尼斯,主人公最後也因瘟疫死於威尼斯。1971年被義大利現實主義大師維斯康蒂(Luchino Visconti)拍成同名電影。       《鼠疫》大概是「瘟疫文學」中最著名的一本。
  • 瘟疫肆虐下,為何他們互不信任、反目成仇?
    黑死病給中世紀歐洲的經濟和社會造成了沉重的打擊,面對瘟疫的肆虐,人們束手無策,恐懼、焦慮與憤怒,讓長期以來背負著所謂的「宗教原罪」並飽受歧視的猶太人「順理成章」地被認為是始作俑者,而成為災難的替罪羊受到迫害。黑死病肆虐期間,很多猶太人因被虐待折磨而被迫承認黑死病是自己投毒汙染了井水所致。
  • 【森堡學校】森堡學校小學部致家長和學生的一封信
    特殊時期,見證森堡全校上下萬眾一心的力量。學校的教職員工一直堅守線上崗位,認真履職、部署動員、成立線上教學小組,做到延期不延學,貫徹一級響應措施;我們森堡的家長朋友一直全力配合老師工作,為我們的家校共育工作線上搭起良好的橋梁。接下來是校長的一些心裡話相對大家說: 親愛的孩子們,有些日子沒見了,真的很想念你們。
  • 影子雜說:從瘟疫肆虐到納粹實驗,《英雄聯盟》中的死神代碼
    "死神"穿梭於人口密集且衛生環境堪憂的城市,瘟疫隨之肆虐橫行,匱乏的醫療手段、單薄的隔離意識,成為災難無形的推手。在死亡面前,沒有貴族與平民之分,一切等級制度都顯得蒼白,不斷有患者病逝,繼而遺體堆積成山。
  • 【森堡活動】2020年秋季學期招生開始啦~~~
    森堡國際幼兒園2020年春季小班、中班名額已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