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面《蔣幹何時成了傻瓜》一篇裡已說過,歷史上並沒有蔣幹中計這檔子事,它完全是後來民間傳說裡虛構出來的,再經《三國演義》一寫,便廣為流傳開來。
但是,誰也想不到的是,《三國演義》裡這樣一個虛構的故事,後來竟有人活學活用,居然大奏奇功,從而改變了漢民族幾百年的歷史命運。
事情得從明末天啟六年、後金天命十一年,即1626年說起。這年正月,後金天命汗努爾哈赤率大軍進攻明軍在遼東的駐地,一路連克大小凌河、杏山、連山、塔山諸城,直撲明軍遼東重鎮寧遠,雙方展開了激烈的攻防戰。
一戰下來,後金軍在明軍的殊死抵抗下,傷亡慘重,最後連努爾哈赤也受了重傷。
努爾哈赤從二十五歲起兵以來,馬上徵戰四十三年,身經百戰,戰無不勝,攻無不克,從來沒打過敗仗,想不到竟在小小的寧遠城下栽了大跟頭,輸在一個書生手裡老努爾哈赤咽不下這口氣,又驚又怒,再加上身負重傷,最後這位軍事天才競因此而死。主持寧遠守衛戰的,就是歷史上著名的袁崇煥。
第二年,努爾哈赤的兒子,同樣身經百戰的皇太極,再度統領大軍撲來,結果同樣傷亡慘重,被袁崇煥打退。從這以後,兇悍異常的後金軍,一提到袁祟煥的名字就頭痛。
但就是這樣一位袁崇煥,卻被明王朝自己殺掉了。
那是在又過兩年以後,崇禎二年,後金天聰三年(1629年),皇太極兵分三路,繞開遼東一線,從龍井關、大安口(今遵化一帶)突破,直向北京城撲來。一時城中亂作一團,以為末日來臨。誰知就在這時,救星來了,袁祟煥率軍從山海關兼程人援,急追後金軍,兩晝夜行三百餘裡,終於趕在敵軍前面,來到北京城下,屯兵廣渠門外,後金軍一路勢如破竹,殺到城下,見到袁軍,大驚失色,以為袁軍從天而降。袁崇煥指揮所部發動進攻,血戰一天,以九千人的兵力殺退了十幾萬敵軍。
皇太極這時內心非常恐慌,北京城下橫著袁崇煥,攻是攻不進去,明軍其他各路援軍再趕到,自己和這十幾萬軍隊都得完蛋。
終於,熟讀《三國演義》的皇太極想出了個歪主意。當對後金軍恰好抓住了明朝的兩個太監,於是在這天夜裡,皇太極兩個屬下坐在離被監押的太監不遠的地方,大聲「耳語」:「這次撤兵,可不是咱們打了敗仗,那是皇上的妙計。白天皇上單獨騎馬過去,那邊也來了兩個人參見皇上,談了很久才走,皇上和袁督師已有密約,咱們的大事不久就要成了!」
兩天後,兩個太監「逃」了回去。接下來,袁祟煥被召入京中,立刻逮捕下獄。第二年七月,崇禎皇帝殺袁崇煥,又滅了他全家。
其實皇太極這套把戲;就是《三國演義》裡群英會蔣幹中計一段的翻版。認真說起來,皇太極這套並不高明,漏洞很多,怎麼就那麼湊巧會有兩個太監聽到這樣機密的大事,而且又那麼湊巧逃了出來?
但是明朝的皇帝偏偏就信,《三國演義》裡的曹操,見到蔣幹盜回的假信,勃然大怒,立刻殺了蔡瑁、張允,但也立刻就回過味兒,知道上了當。明王朝的崇禎皇帝,將袁崇煥下到獄裡,過了大半年才將袁殺掉,而且並不見他反省,這一點他又連曹操都不如了。
這場駭人聽聞的陰謀,直過了幾十年,才由清廷披露出來。那時天下人才知道袁崇煥死得多麼冤枉,多麼可惜。
臺灣三軍大學《中國歷代戰爭史話》中評論說:金人此反間之計,實勝過百方大軍。
梁啓超《袁祟煥傳》中說:故袁督師一日不去(指被害),則滿洲萬不能得志於中國。
康有為《袁督師遺集序》中也感慨道:「若吾粵袁督師之喪於讒間(讒言和反間)也,天下震動,鬼神號泣,明社遂屋(明朝的社援遂至於滅亡),餘禍烈烈,波蕩至今。……假若間(反間)不行而盡其才,明或不亡,」
類似的說法還有很多。
這裡難免有些誇大的成分,明朝末年,統治腐朽到了極點,即使袁崇煥不死,明朝恐怕也難逃滅亡的命運。但是袁崇煥被殺,對當時政局影響極大,大大地加速了明王朝滅亡、清人主中原的速度,這是沒有問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