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禎殺袁崇煥,根據《明史》記載,是崇禎中了皇太極的反間計。究竟什麼反間計,則沒有下文。對此,《清史稿》有新的補充——崇禎殺袁崇煥,是中了蔣幹盜書之計。
現在讓我們來看看《清史稿》的說法。
1、蔣幹盜書從小說走進現實
讀過《三國演義》的人都知道蔣幹盜書的故事。赤壁之戰前,蔣幹跑到東吳勸降周瑜,被灌得酩酊大醉,與周瑜同榻而眠。半夜蔣幹爬起來,翻出一封蔡瑁、張允寫給周瑜的降書。周瑜假裝不知,清晨起來還密商蔡張兩人的事情……蔣幹最終跑向曹操告密,蔡張兩人都被誤殺。
情節活靈活現,全是杜撰胡編。不過,清史稿記載崇禎殺袁崇煥就中了此計:皇太極在北京城受到袁崇煥阻擊,下決心要剷除袁崇煥,召集鮑承先、高鴻中商議後,捉來一個姓楊的太監,囚禁在大帳裡,假裝神秘又故意讓楊太監聽到下面的談話:
「這次退兵解圍,是根據袁都督的意思,由皇上(指皇太極)決定的。剛才皇上和袁都督的兩個將領面談了很久,雙方已有約定,袁都督來投誠的事安排好了。」楊太監「佯臥竊聽」,次日被鮑承先放走,楊太監把自己聽到的奏報給崇禎,於是袁崇煥被下獄,然後慘遭凌遲。
2、崇禎中計的可能性有多大
皇太極照著小說用計,崇禎照著小說中計。看來皇太極打天下,是靠一本《三國演義》,北京城下被袁崇煥搗蛋,怎麼辦?皇太極回到大帳裡,拿《三國演義》找啊找,嗯!這個蔣幹盜書之計不錯,來人啊,給我用這招!崇禎也非常配合,馬上向曹操學習,殺了袁崇煥。
看來崇禎沒讀過《三國演義》,否則用腳後跟也能想明白。演義胡編亂謅,歷史不能胡說八道。袁崇煥被殺,經由了三法司8個月會審,罪名是:付託不效,專恃欺隱,以市米則資盜,以謀款則斬帥,縱敵長驅,頓兵不戰,援兵四集,盡行遣散,及兵薄城下,又潛攜喇嘛,堅請入城。
罪名宣布時,在場的人有輔臣並五府、六部、都察院、通政使司、大理寺、翰林院記注官,吏科、河南道掌印官等。如果真如清史稿所說,不僅崇禎中計了,滿朝文武全中計了,而且一中就是8個月!這種可能性有多大?相信大家都有個準確的判斷。
3、崇禎殺袁崇煥沒有「蔣幹」啥事
崇禎中蔣幹盜書之計,最早出自於《明史》。但只說清軍設反間計,稱與袁煥密有密約,讓所抓宦官得知,暗中放走,宦官報告了崇禎。《明史》成書後,禮親王代善六世孫愛新覺羅昭槤又把故事擴展了,在他所寫的《嘯亭雜錄》中首次有了鮑承先、高鴻中、楊太監等情節。
《明史》從清初寫到乾隆年間,所述歷史的真實性歷來被詬病。那麼,清人熱衷講述崇禎殺袁崇煥的故事是為什麼?不外乎表明崇禎其實很昏庸,大明丟江山是天意。為了加重故事的悲劇色彩,最終寫了一個所謂的蔣幹盜書之計,用來表明袁崇煥是冤殺的。
也正是蔣幹盜書之計,讓清人的心思露了馬腳:崇禎和滿朝文武,智商全是零下,這故事編得也太離譜。其實,從三法司宣布的罪名就知道,崇禎殺袁崇煥沒有「蔣幹」啥事!
《明史》的語焉不詳,讓人摸不到頭腦,讓想質疑的人也無處落腳。而《嘯亭雜錄》、清史稿弄巧成拙,徹底使其真實性大打折扣。
那麼,你認為崇禎殺袁崇煥,究竟與皇太極的反間計有關嗎?
參考文獻:《明史》、《清史稿》、《嘯亭雜錄》、《明史紀事本末》、《明季北略》,感興趣者可詳細一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