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周瑜蔣幹盜書,群英會蔣幹中計,兩次害曹操中計的蔣乾結局如何

2020-12-20 騰訊網

蔣幹這個人在三國演義中的形象與其在歷史上的形象反差之大,在整個三國中可以排名第一,歷史上的蔣幹以才能善辯獨步於江淮地區,很少有人能作為蔣幹的對手,而在三國演義中,蔣幹成了一個糊塗、愚蠢、被人賣了還幫人數錢的傻蛋。

不過話又說回來,如果不是三國演義,很多人都不知道蔣幹是誰?很多如雷貫耳的典故,比如:蔣幹盜書,群英會蔣幹中計,都因為有蔣幹的名字,所以才讓蔣幹這個在歷史並不是太出名的人物,在三國演義中卻是非常有名,因此下文中就以三國演義為背景。

曹操統領83萬大軍南下荊州,準備攻打劉備與孫權,在戰前曹操派使者給周瑜送了一封信,想不到周瑜連信都不看,就把曹操的使者給斬了,以示對曹操不共戴天,曹操大怒,率領大軍攻打周瑜,周瑜派出猛將甘寧應戰。

周瑜與蔣幹

首戰,由於曹操大軍不習水戰,被甘寧率領的東吳水軍擊敗,曹操退到長江北岸,當天曹操召開了一個軍事會議,商討如何應戰的問題,在會上蔣幹自告奮勇站出來對曹操說自己可以去說服周瑜來降。

蔣幹與周瑜既是同鄉,又曾是同窗好友,再加上兩人都是帥哥,又都很有才能,正所謂志同而道合,想必兩人曾經有過一段真正的友誼,所以蔣幹才會自告奮勇去當說客,於是蔣幹帶著一個僕人,兩個船工駕駛小船信心滿滿地向長江南岸的周瑜駐地駛去。

兩軍對陣,蔣幹這個時候來見周瑜,是傻子也會想到蔣幹是來當說客的,當然周瑜也肯定猜到了,當周瑜一聽說是蔣幹到了,立即就想到了一條計策,這條計策就是「借刀殺人」之計,周瑜能在如此之短的時間內就想到計策,說明周瑜確實聰明。

周瑜熱情招待蔣幹

很明顯,周瑜同時對蔣幹非常了解,針對怎麼樣的人就要使用怎麼樣的計策,否則周瑜也不會使用這種計謀,周瑜故意與蔣幹相見甚歡,安排酒宴招待蔣幹,並讓江東所有文臣武將作陪,以示對蔣幹的尊重。

當天晚上,周瑜故意喝得酩酊大醉,然後還把蔣幹請進自己的房間一起睡覺,古人同床而眠,一般表示對人尊重的意思,周瑜請蔣幹同睡一張床,就是將蔣幹捧上了天,而且周瑜還故意將房間內所有的軍事機密情報,對蔣幹開放,不設防,同時周瑜偽造了一份曹操水軍都督蔡瑁、張允寫給周瑜的投降書,放在了房間的書桌上。

睡到半夜,周瑜故意裝睡,而蔣幹是來勸降的,如果不能完全任務,怎麼也得弄點有用的情報回去,於是蔣幹開始偷窺周瑜故意放在桌子上的軍事情報及文書,卻無意中看到一份蔡瑁、張允寫給周瑜的投降書,蔣幹看到這個,心情非常激動啊,這可是大功一件,於是蔣幹就把這份投降書偷走了,這就是蔣幹盜書的典故。

周瑜與蔣幹同床共眠

第二天,蔣幹藉故離開回到江北見曹操,並將那份偽造的投降書交給了曹操,曹操並沒有詳細追問蔣幹是如何得到這份投降書,而是把蔡瑁和張允叫來問話,一怒之下,曹操就把蔡瑁和張戲推出去斬首了。

於是周瑜費吹灰之力,就以」蔣幹傳達偽造的投降,借曹操之手「除掉了蔡瑁和張允這兩個曹營中唯二懂水軍的將領,其實曹操殺蔡瑁和張允只不過是在氣頭上,等曹操反應過來發現自己中計後,蔡瑁和張允已被殺,曹操這個人是不會認錯的,殺了就殺了,故意以怠慢軍法的理由告知眾人殺蔡瑁和張允。

曹操是不肯認錯的人,雖然輕信了蔣幹的話,但無奈已經殺了蔡瑁和張允,所以也不能責怪蔣幹,責怪蔣乾等於曹操自己認錯,所以這次曹操雖然內心有怪罪蔣幹如此輕率的想法,但並不能對蔣幹做出任何懲罰,這一次,蔣乾沒事。

蔣幹盜書

但事情沒完,接下來的事情更加精彩,曹操吃了啞巴虧,因此派出蔡瑁族弟蔡中和蔡和詐降周瑜,趁機刺探情報,而周瑜估計到了曹操的詐降之計,於是和黃蓋配合來了苦肉計,故意在蔡中和蔡和面前杖打黃蓋,讓蔡中和蔡和向曹操通報消息,然後黃蓋再以詐降之計取得曹操信任。

但曹操終是老奸巨猾之人,還對黃蓋投降有所懷疑,於是又派出蔣幹去打聽消息,蔣幹二次到來,周瑜當然猜到了為何要來,明顯就是來打聽消息,於是周瑜故意責備蔣幹前次盜書,不見蔣幹,卻又安排龐統與蔣幹相見。

龐統本是名士,又有鳳雛之號,蔣幹一見龐統,有意引見龐統加入曹營,也不想想為什麼會在這裡見到龐統,龐統原本就是周瑜安排的,故意讓龐統與蔣幹相見,然後再一起投靠曹操。

周瑜與蔣幹

龐統投靠曹操之後,還向曹操建議了把所有戰船用鐵索連在一起,雖然龐統以減少顛簸為由,實則為黃蓋火攻曹營創造條件,然後龐統又向曹操建議可以勸降周瑜,願意再往周瑜營中走一趟,以說服周瑜來降。

龐統獻給曹操的可是連環計,一環接一環,環環相扣,先是欺騙曹操用鐵索鎖住戰船,然後再以勸降為由脫身,再之後就是周瑜準備好了一切,黃蓋用詐降之計借投降曹操之機,用火攻擊曹營,頓時大火燒遍了整個營地,曹操83萬大軍也在這次大火中損失殆盡。

赤壁之戰,曹操戰敗,很大的原因就是在於與周瑜的計策相爭中敗北,而作為關鍵人物的蔣幹更是周瑜與曹操交鋒中屢次向曹操提供假消息,導致曹操作出錯誤的決策,雖然第一次曹操因為不肯認借,放過了蔣幹,但赤壁之戰後的大敗,曹操肯定會總結失敗原因,並查找失敗的責任人。

曹操

而兩次上當中計的蔣幹無疑是非常愚蠢的,連基本的常識都弄不清楚,曹操會不恨蔣幹嗎?當然恨,但曹操明面上不會對蔣幹怎麼樣?因為決策是曹操自己做的,蔣幹不過只是個跑腿的而已,但是蔣幹必須要承擔他帶來錯誤情報的責任,以曹操的性格,一定會找個藉口殺了蔣幹。

蔣幹最終的結局肯定是被曹操殺了,而且是找藉口殺了,就像曹操殺孔融以」不孝「的罪名,殺楊修以」雞肋「的原因一樣,殺蔣幹也許就是」愚蠢「的理由了。

相關焦點

  • 赤壁之戰中,蔣幹作為關鍵人物,卻坑了兩次曹操,他的結局如何?
    (蔣幹盜書劇照)曹操想像取荊州那樣迫使孫權投降,但需要一個巧言能辯之士前往江東做說客,正苦於找不到合適人選之際,蔣幹以自己是周瑜故交為理由,自告奮勇前往江東遊說周瑜投降。蔣幹的到來讓周瑜心生一計,因為此時他正苦於無法除掉精於水戰又幫助曹軍訓練水軍的的劉表大將張允和蔡瑁二人,如今蔣幹前來當說客,正可以將計就計,於是周瑜擺下「群英會」,在宴會上極力吹捧蔣幹,自己假裝喝醉,與蔣幹同睡一榻,酒後「無意」說出機密之事,誘導他盜走假的張、蔡二人的「投降書」,曹操在不辨真假的情況下將張、蔡二人殺死,周瑜的反間計大獲成功。
  • 國奇帶你講解歷史:曹操兩次都中計周瑜,「曹操背時遇蔣幹」?
    今天我來給大家講一講為什麼會有「曹操背時遇蔣幹」這句典故。「曹操背時遇蔣幹」,此話流傳甚廣,常藉以比喻錯用了人而倒黴的人和辜情。考其來由,它固然出自小說對蔣千的描繪,但也得力於傳統戲曲的-藝術加工。人們一想起京劇《群英會》中名醜肖長華飾演的蔣幹,其痴呆之狀,就會不禁發笑。
  • 再讀《三國演義》:第四十五回(下)群英會蔣幹中計
    周瑜指著諸將說:「這些都是江東英傑,今天這會,可以叫做群英會。」喝到晚上,帳內點上燭火繼續,周瑜起身舞劍唱歌。到了深夜,蔣幹說:「我已經不勝酒力了。」周瑜命令撤席,諸將告辭退出。周瑜說:「我很久沒與子翼同床了,今晚咱倆抵足而眠。」於是裝作大醉的樣子,拉蔣幹到帳中睡覺。
  • 袁崇煥被殺,真是因為崇禎中了「蔣幹盜書」之計?
    崇禎殺袁崇煥,根據《明史》記載,是崇禎中了皇太極的反間計。究竟什麼反間計,則沒有下文。對此,《清史稿》有新的補充——崇禎殺袁崇煥,是中了蔣幹盜書之計。 現在讓我們來看看《清史稿》的說法。
  • 周瑜的情商有多高?蔣幹盜書,如何「吃好」社交的3碗面
    三國演義·四十五回「三江口曹操折兵,群英會蔣幹中計」記述一個非常有意思的典故——蔣幹盜書 蔣幹,此人學才很好,與周瑜是同窗故交。蔣幹是安徽九江人,周瑜是安徽廬江人,至於二人的師父是何許人,史書中沒有提及。兩人學成文武藝後,分別投靠曹操和孫權。不要說同門師兄,就算是親兄弟在亂世中,處於敵對的陣營都屢見不鮮,諸葛亮與諸葛瑾也是身處蜀漢和東吳。 建安年間,曹操躊躇志滿、興兵南下準備一舉掃平江東三十六郡,完成他一生念茲在茲的宏願,由此引發出歷史上有名的赤壁之戰。
  • 赤壁之戰中,坑了兩次曹操的蔣幹最後結局如何?一起來看看!
    在《三國演義》著實將蔣幹給黑了一把,他兩次過江,兩次中計被坑。第一次過江是赤壁之戰戰前,曹操讓蔣幹充當說客,勸說周瑜投降。此時,周瑜正在頭疼蔡瑁和張允幫助曹操訓練水軍。
  • 《蔣幹盜書》曹操真的中計了嗎?事實的真相讓人更加佩服曹操
    導讀:《三國演義》描述赤壁之戰前夕,曹操被周瑜水軍打敗了幾次,於是就有了招降周瑜的想法,這時候,周瑜少年時的同窗好友,蔣幹毛遂自薦,說自己有把握說服周瑜來降。而周瑜當時正擔心蔡瑁和張允幫助曹軍訓練好水軍,於是,將計就計,擺下「群英會」,誘導蔣幹盜走假造的蔡瑁和張允的投降書。
  • 《三國演義》中誇大其詞的9件事(四)——蔣幹中計
    將幹在《三國演義》裡是個小人物,出場僅兩次,卻給人留下了深刻印象,成為赤壁之戰中舉足輕重的人物。他是曹操帳下的幕賓,戰前兩次自告奮勇過江去遊說周瑜和打探虛實,但兩次都被周瑜巧妙利用:第一次要去說降周瑜,周瑜設計,故意讓蔣幹發現偽造的蔡、張允私通東吳的書信,使蔣幹將書盜回向曹操報功,曹操氣急之下,中了周瑜的反間計,誤殺水軍都督蔡理、張允。
  • 三十六計之第三十三計:反間計,看周瑜如何套路蔣幹讓曹操中計的
    孫劉聯軍兵少,但是佔有地利,曹操軍隊雖多,但是北方將士善於馬戰,不熟悉水戰。曹操一方只有蔡瑁和張允兩員荊州降將精通水戰,於是曹操就把訓練水軍的事情交給他們。蔡瑁二人也不負曹操所望,把水軍訓練的井井有條,持續下去很快就會產生戰鬥力,這讓對岸的東吳主帥周瑜看了十分擔心。如果不除掉這二人,己方唯一佔據的地利就會失去,形勢會非常被動。
  • 蔣幹真的是三國歷史中的小丑嗎?
    此二人久居江東,諳習水戰之法,周瑜一直視為心腹之患,久欲除之而難以下手。此時剛好蔣幹毛遂自薦充當曹操的說客,前來勸說同窗周瑜投降。於是周瑜擺下「群英會」,讓蔣幹盜得蔡張二人寫給他的密信,利用反間計使曹操錯殺了二將。
  • 歷史上沒有蔣幹盜書,曹操也沒中反間計,張允蔡瑁後來下場如何?
    其中無數英雄人物、詭譎的智計和激烈的戰爭足以讓讀者沉迷於此,欲罷不能。不過《三國演義》畢竟是演義小說,與三國時期的真正歷史還是有很大出入的。比如膾炙人口的「蔣幹盜書」的故事,其實在歷史上並不存在。《三國演義》中,曹操率軍南下,劉琮直接把荊州拱手相讓。曹操決定順流而下,攻佔江東。他命令張允和蔡瑁訓練水軍。周瑜對此非常擔心,視二人為心腹之患。
  • 高一語文資源:群英會蔣幹中計檢測試題(含答案)
    群英會蔣幹中計   一、基礎知識   1、下列加點字讀音有相同的一項是()   A.萬馬齊喑黯淡諳習   B.巾幘沙磧油漬   C.偏裨將校稗官野史睥睨   D.交契提綱挈領鍥而不捨   2、解釋下列詞語的意思
  • 邀功心切的蔣幹,群英會上是如何被周瑜「欺騙」,致使赤壁戰敗的
    《群英會蔣幹中計》是從《三國演義》第四十五回發生的一個精彩故事。這是火焰騰天的赤壁之戰當中的一個有趣的插曲,也可以說是當時東吳統帥周瑜親自導演並扮演的一齣戲。從這齣戲裡可以看出這位年輕的統帥的英俊豪邁的風度和洞察敵情出奇制勝的過人的智慧。
  • 「蔣幹盜書」原本是這麼回事兒?他向曹操復命時說一句話斷了仕途
    這是中國古代戰爭史上一次弱軍戰勝強軍,非常具有特色的戰役對於東吳來說,赤壁之戰的勝利結局,主要是由當時的政治情勢和參戰將士的戰鬥士氣決定的。但是戰爭指導者的軍事指揮藝術和他們精心組織的情報鬥爭,對於戰爭的勝利也起了重大作用。歷史小說和古典戲曲裡,有關赤壁之戰情報鬥爭的故事甚多。描寫「蔣幹盜書」的《群英會》,描寫周瑜打黃蓋的《苦肉計》,幾乎婦孺皆知。
  • 三國:蔣幹盜書的冤屈,史書上記載的事件始末和時間都跟演義不同
    其中最該喊冤叫屈的當數江淮大才子蔣幹。「群英會」中的蔣幹,被描寫成一個形容猥瑣、幾近笨蛋的小丑,這與蔣幹的歷史真面目相去甚遠,而「蔣幹盜書」更是捕風捉影,純屬文學虛構。 《三國演義》第四十五回「三江口曹操折兵,群英會蔣幹中計",說到曹操派蔣幹去吳營打探軍情,而周瑜正想著如何除掉精通水戰的蔡瑁、張允,便定下「反間計」。
  • 揭秘三國:「蔣幹盜書」的歷史真相
    以上是蔣幹遊說周瑜的全過程,從這個過程看,蔣幹只是白走了一趟。蔣幹是九江人,當時為曹操的幕賓。漢九江與周瑜老家廬江郡舒縣(今安徽廬江西南),同屬揚州,所以蔣幹自稱跟周瑜是同州裡的老鄉,兩人並有過交往。這可能是曹操派遣他去遊說周瑜的一個原因。
  • 蔣幹下落的另類解讀,一個王牌間諜的功與名
    蔣幹是個王牌間諜,他的能力不下於《潛伏》中的餘則成、《滲透》中的許忠義。這段史料和《三國演義》「群英會」蔣幹第一次見周瑜的故事很相似,但盜書一是純屬子虛烏有,甚至曹操赤壁之敗,也是因為軍中疫病,曹操燒船撤軍所致!曹公曰:「孤不羞走」。
  • 曹操被蔣幹坑得那麼慘,為什麼不幹掉他?
    在《三國演義》中,赤壁大戰時,曹操可算被蔣幹坑慘了,坑了兩次,第一次盜書中計,導致曹操錯殺了蔡張二位水軍都督,第二次更坑,請回鳳雛,獻了個連環記,被孫劉聯軍一把大火燒得乾乾淨淨。   蔣幹第一次中計後,曹操為什麼不想法子殺了他?在闞澤來幫黃蓋送詐降書時,他為什麼還聽從了蔣幹的請命,讓他去東吳試探動靜?曹操被蔣幹坑得那麼慘,為什麼不幹掉他?蔣幹之所以沒逃跑,更沒投奔周瑜,是因為蔣幹知道曹操不會殺他。蔣幹對曹操放心,卻不覺得對周瑜虧心。蔣幹對曹操一片忠心,他為曹操誤殺蔡瑁、張允而內疚,卻對周瑜沒有絲毫內疚。
  • 赤壁之戰前,蔣幹是否見過周瑜,還中了周瑜的反間計?
    《三國演義》中的有些次要人物,雖僅僅出場一兩次,卻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蔣幹就是其中一個十分有名的人物。他只是在赤壁之戰這一片段中出現過兩次,就成了家喻戶曉的知名人物。蔣幹第一次現身是向曹操誇下海口,欲憑三寸不爛之舌,去說降周瑜前來歸順,但在智慧過人的周郎面前,他簡直無法開口,反而中了周瑜的反間計,偷了一封偽造蔡瑁、張允給周瑜的信,害得曹操殺了蔡、張二人,削弱了自己水軍的指揮能力。第二次,他又自告奮勇地到江東刺探軍情,結果什麼也沒打聽到,卻把龐統請去給曹操獻「連環計」,使曹軍後來遭到火攻時損失慘重。
  • 蔣幹盜書的出處、釋義、典故、近反義詞及例句用法 - 成語知識
    蔣幹盜書,蔣幹:《三國演義》中的人物。蔣幹盜去書信回到曹營殺自己大將。比喻中別人的反間計。蔣幹盜書是中性成語,可作賓語、定語;指中計。蔣幹盜書的詳細解釋:成語名稱:蔣幹盜書(jiǎng gàn dào shū)成語釋義:蔣幹:《三國演義》中的人物。蔣幹盜去書信回到曹營殺自己大將。比喻中別人的反間計成語用法:可作賓語、定語;指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