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三國:「蔣幹盜書」的歷史真相

2020-12-20 手機鳳凰網

蔣幹遊說周瑜,經《三國演義》對赤壁之戰的生動描寫,廣為人們知曉。據裴松之在《三國志·吳書·周瑜傳》所引注的《江表傳》記載,曹操遣蔣幹遊說周瑜確有其事,大致內容如下:

當初曹操聽說周瑜年少有美才,以為可以通過遊說把周瑜說動,於是秘密派遣九江人蔣幹去見周瑜。蔣幹穿著布衣葛巾,以個人身份見周瑜,周瑜熱情相迎,當即對蔣幹說:「子翼(蔣幹字)良苦,遠涉江湖,為曹氏作說客耶?」蔣幹藉故否認,推說自己跟周瑜是同一州裡,闊別多年,前來敘舊,並作參觀。周瑜款待蔣幹後告辭去辦事,讓蔣幹獨自住了三天。臨別時,周瑜請蔣幹參觀其軍營、軍庫,設宴餞行,稱說自己遇到了知己之主,君臣十分相得,表示決不會有所動搖。蔣幹只是笑著聽周瑜表達心志,始終沒有說一句遊說之辭。回見曹操時,蔣幹說周瑜雅量高致,非言辭所能把他離間。

以上是蔣幹遊說周瑜的全過程,從這個過程看,蔣幹只是白走了一趟。

蔣幹是九江人,當時為曹操的幕賓。漢九江與周瑜老家廬江郡舒縣(今安徽廬江西南),同屬揚州,所以蔣幹自稱跟周瑜是同州裡的老鄉,兩人並有過交往。這可能是曹操派遣他去遊說周瑜的一個原因。再是蔣幹這人很有口才,《江表傳》稱其有儀容,以才辯見稱,在江、淮之間獨一無二。曹操手下人才濟濟,獨挑選蔣幹去遊說周瑜,是下了一番苦心的,只是沒能如願。

蔣幹遊說周瑜的基本史實就是這樣,問題在於蔣幹是什麼時候在什麼地方見周瑜的,《江表傳》沒有明確記載,於是出現了三種說法。

一說在赤壁之戰後。《資治通鑑》將此事記載為建安十四(公元209年)年冬十二月,即公元210年之初。此時的周瑜,已攻下江陵,屯據南郡,領東吳南郡太守。所以,蔣幹遊說周瑜,就是周瑜在荊州之時。一些書籍也按《資治通鑑》的記載將此事放在周瑜領南郡太守之時,如《諸葛亮評傳》(柳春藩著,中國青年出版社1997年7月出版)。此書敘說,赤壁之戰後,曹操在政治上採取分化瓦解敵人的策略,於是派周瑜故舊九江人蔣幹去見周瑜進行策反,結果被周瑜拒絕。

一說在赤壁之戰前。如劉逸生《三國小札》所說。劉先生認為司馬光《資治通鑑》把蔣幹遊說周瑜這件事放在建安十四年冬,是不合理的。因為這時周瑜已立下大功,成為東吳第一號人物,決不是曹操一個說客能打動的,曹操也不致於在赤壁大敗之後向周瑜勸說歸降。果真如此,曹操便真是個大傻瓜了。這是劉逸生先生的看法。再就是《三國演義》所說,蔣幹遊說周瑜是在赤壁大戰之時。這跟《江表傳》的記載顯然相違,只是小說家移花接木的藝術手法而已。《三國演義》寫赤壁之戰時 「群英會蔣幹中計」這段文字,源於元代的《三國志平話》,也不全是羅貫中的發明創造。羅貫中只是對《平話》作了一番加工改造,使故事既生動傳神,又顯得合理。《平話》裡的蔣幹是個仙長,曹操拜其為師,派他去遊說周瑜,結果反中了周瑜之計。《演義》把仙長、拜師這些去掉了,又對故事精心修飾,使「群英會蔣幹中計」 這個回目花團錦簇,十分好看,而蔣幹也就成了書卷氣十足成事不足、敗事有餘的小丑式人物,如戲劇《群英會》中所表演的那樣。

那麼,蔣幹遊說周瑜,到底是在赤壁之戰前,還是在赤壁之戰後?如果說在赤壁之戰前,那只有在周瑜鎮巴丘之時。建安初,周瑜隨孫策平定江南,奪取豫章郡(今江西南昌)等地,初露英姿,曾留屯巴丘。這個巴丘在今江西峽江縣,非嶽陽古巴丘,峽江古巴丘離九江較近。周瑜屯巴丘,是建安四年的事。建安五年,孫策被刺身亡,孫權留周瑜在身邊,「與張昭共掌眾事」,基本上一直隨孫權左右徵戰或議事,只在建安十一年一度駐屯過宮亭(即宮亭湖,今鄱陽湖),建安十三年赤壁之戰前駐屯過鄱陽(今江西波陽縣)。《江表傳》說曹操聞周瑜年少有美才,蔣幹遊說周瑜似應在周瑜年少初露鋒芒之時,那就是駐屯巴丘的時候。不過,這個時候曹操正與袁紹進行生死較量,官渡之戰迫在眉睫,須全力對付袁紹,似乎不太可能專門派蔣幹去遊說周瑜。而建安十一年只是短暫屯駐宮亭,赤壁之戰前屯駐鄱陽時也不可能,因為這年八月曹操已引兵南下,很快佔有荊州,根本不把孫權放在眼裡,不大可能派蔣幹去遊說周瑜。

劉逸生先生說曹操在赤壁之戰後派蔣幹去遊說周瑜不合理,似有一定道理。但他說當時周瑜已立大功,成為東吳第一號人物,決不是曹操一個說客能打動,也不盡然。愈是關鍵人物,愈有可能成為對方策反的主要對象。曹操在周瑜手上吃了虧,想出法子策反周瑜,如成功,大可挽回點面子。問題是歷史上以治學嚴謹著稱的司馬光,為什麼將此事編寫在周瑜攻下江陵之後的建安十四年冬十二月?恐怕不是一時疏忽。《江表傳》記述此事是緊接著記述程普與周瑜改善關係、稱讚周瑜之後。程普原以為自己年長,不把周瑜放在眼裡,曾數次羞辱周瑜,周瑜從不計較。赤壁之戰時,兩人為左右都督,關係仍很緊張,差點誤了大事。這事在《呂蒙傳》中由呂蒙說出,告訴孫權襲取荊州只應確定一個主帥,不要像赤壁之戰時那樣搞兩個都督。因為東吳決定襲取荊州時,孫權原想讓周瑜跟呂蒙一起任都督,經呂蒙一提醒,就只讓呂蒙當主帥。既然《江表傳》記述蔣幹遊說周瑜是在程普與周瑜改善關係之後,那麼,蔣幹遊說周瑜就不可能在赤壁之戰以前。蔣幹遊說周瑜很可能就發生在荊州。

蔣幹遊說周瑜到底在何時何處?由於史書中沒有明確記載,人們只能從不同角度進行評判。至少,蔣幹荊州遊說周瑜是其中的一說。

 

相關焦點

  • 蔣幹真的是三國歷史中的小丑嗎?
    蔣幹,字子翼,漢末三國時期的人物,九江(治今安徽壽縣)人,在三國演義中是非常有名的人物。蔣幹盜書而孫曹對戰,孫權軍仍處於劣勢,龐統想出了連環計,蔣幹為挽回名譽二次過江,把龐統引見給曹操,曹操採納了龐統獻的連環計,這才有了後來的火燒赤壁,赤壁之戰後也奠定了三分天下的局面
  • 歷史上沒有蔣幹盜書,曹操也沒中反間計,張允蔡瑁後來下場如何?
    不過《三國演義》畢竟是演義小說,與三國時期的真正歷史還是有很大出入的。比如膾炙人口的「蔣幹盜書」的故事,其實在歷史上並不存在。《三國演義》中,曹操率軍南下,劉琮直接把荊州拱手相讓。曹操決定順流而下,攻佔江東。他命令張允和蔡瑁訓練水軍。周瑜對此非常擔心,視二人為心腹之患。
  • 蔣幹盜書的出處、釋義、典故、近反義詞及例句用法 - 成語知識
    蔣幹盜書,蔣幹:《三國演義》中的人物。蔣幹盜去書信回到曹營殺自己大將。比喻中別人的反間計。蔣幹盜書是中性成語,可作賓語、定語;指中計。蔣幹盜書的詳細解釋:成語名稱:蔣幹盜書(jiǎng gàn dào shū)成語釋義:蔣幹:《三國演義》中的人物。蔣幹盜去書信回到曹營殺自己大將。比喻中別人的反間計成語用法:可作賓語、定語;指中計。
  • 會周瑜蔣幹盜書,群英會蔣幹中計,兩次害曹操中計的蔣乾結局如何
    蔣幹這個人在三國演義中的形象與其在歷史上的形象反差之大,在整個三國中可以排名第一,歷史上的蔣幹以才能善辯獨步於江淮地區,很少有人能作為蔣幹的對手,而在三國演義中,蔣幹成了一個糊塗、愚蠢、被人賣了還幫人數錢的傻蛋。 不過話又說回來,如果不是三國演義,很多人都不知道蔣幹是誰?
  • 袁崇煥被殺,真是因為崇禎中了「蔣幹盜書」之計?
    對此,《清史稿》有新的補充——崇禎殺袁崇煥,是中了蔣幹盜書之計。 現在讓我們來看看《清史稿》的說法。 1、蔣幹盜書從小說走進現實 讀過《三國演義》的人都知道蔣幹盜書的故事。赤壁之戰前,蔣幹跑到東吳勸降周瑜,被灌得酩酊大醉,與周瑜同榻而眠。半夜蔣幹爬起來,翻出一封蔡瑁、張允寫給周瑜的降書。
  • 蔣幹盜書,如何「吃好」社交的3碗面
    三國演義作為四大名著,是歷史類小說的巔峰之作。它的經典之處,一方面來自有史可依、有實可據的素材來源;另一方面將成人世界那些真真假假、是是非非的交際手段刻畫得生動不已。 有句話說「少不讀水滸,老不讀三國」。它即可以當作一部歷史擴充讀本,又可以成為教人成長的教科書。
  • 新「蔣幹盜書」
    以《三國演義》故事改編的京劇劇目多多,《定軍山》《捉放曹》《失空斬》……《蔣幹盜書》也是其中之一。蔣幹自作聰明、自以為是的形象為廣大觀眾熟知,26年前的昆明海埂,就上演了一幕令人啞然失笑的現代版「蔣幹盜書」。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中國體育還是「計劃經濟」,中國足協每年冬末春初之際,都要在昆明海埂訓練基地,組織嚴酷的足球集訓。
  • 金燦榮在三國能比誰?有人說蔣幹,這也太遜了,我覺得是此人
    那麼,像金教授這樣的,在三國能和誰相當呢?有人說蔣幹,《江表傳》有云:蔣幹「有儀容,以才辯見稱,獨步江、淮之間,莫與為對」。金教授的儀容冠冕堂皇得很,似乎和蔣幹有得一拼。但才辯是不是能和蔣幹相比呢?要知道那位蔣幹,可是在兩軍交戰之際,冒著生命危險,布衣葛巾,以私人拜訪的名義去見周瑜——你覺得金教授,能有這樣一個勇氣?
  • 三國殺:國戰魏勢力新核即將上線——蔣幹,一位武將兩種強度
    熟悉演義的小夥伴應該對這個名字並不陌生,作為曹老闆的說客,赤壁之戰前蔣幹只身前往東吳勸降周瑜,卻被周瑜將計就計,利用假情報促使曹操斬殺了自己的水軍大都督,這就是「蔣幹盜書」的故事。作為演義中小丑一般引人發笑的人物,在三國殺的世界中會是如何,先來看一下蔣幹的技能。
  • 細數三國中被埋沒了的九大人才 蔣幹真的是個大白痴?!
    三國是一段混戰的歷史歲月,也是一個英雄輩出的年代,它造就了曹操這樣的梟雄,也讓諸葛亮這樣的一代謀士含恨而終,在這個滾滾亂世之中,到底誰才是真正的英雄?那些被演義醜化的人是否就真的如作者所言一無是處?且看正史中那些被低估的人才。1、蔣幹
  • 三國故事:蔣幹盜書
    周瑜的老同學蔣幹在曹操手下當謀士,他自告奮勇去東吳勸降周瑜。這天,周瑜和部下商議破曹計策,有人報告蔣幹來了。周瑜一聽,就知道蔣幹來作說客,眉頭一皺,向部下說出了自己的妙計,然後笑著出帳迎客。周瑜挽著蔣幹的手進帳,並設宴招待。待眾將到齊後,周瑜對大家說:"這是我的老朋友,雖然從曹操那裡來,但不是來當說客的,大家不要懷疑。"宴畢,周瑜假裝喝醉,挽蔣幹同榻休息,不一會,周瑜佯裝睡著。
  • 「蔣幹盜書」原本是這麼回事兒?他向曹操復命時說一句話斷了仕途
    歷史小說和古典戲曲裡,有關赤壁之戰情報鬥爭的故事甚多。描寫「蔣幹盜書」的《群英會》,描寫周瑜打黃蓋的《苦肉計》,幾乎婦孺皆知。這些故事的文學誇張和虛構成分很多。但是在赤壁大戰以前,曹操確實派遣蔣幹到東吳去會見周瑜,企圖策反他;周瑜也確實指令戰將黃蓋用詐降計欺騙曹操,最後火燒了曹操的戰船。赤壁之戰中,曹、吳雙方情報戰線上的鬥爭,確實是激烈的。
  • 三國演義中的蔣幹:如何從一個真君子,轉變為一個猥瑣男?
    讀過《三國演義》的朋友,肯定知道其中一個經典橋段,即:蔣幹盜書!在這個故事裡,蔣幹成為被周瑜愚弄的小丑形象,變成了一個猥瑣的男人!眼睛瞎了的曹操,派遣一個猥瑣男人蔣幹,先是勸降周瑜不成,然後在群英會上,蔣幹偷了一封假書信,回去坑死了水軍專家蔡瑁張允。第二次去東吳,帶了龐統回來,曹操又中了連環計。可以說,蔣幹就是曹操的災星!那麼,在真實歷史上,周瑜的同學蔣幹,究竟是一個怎樣的人?
  • 「蔣幹盜書」案被送到最高檢,結果會怎樣?
    「蔣幹盜書」案被送到最高檢,結果會怎樣?假如,武松、蔣幹、竇娥穿越到今天,他們的案件都送到了最高檢,會是怎樣的情形呢?小說《三國演義》中,蔣幹被派去東吳遊說周瑜投降,卻在周瑜房內發現蔡瑁、張允暗通東吳的書信,便盜走書信。而這些書信正是周瑜為了除去蔡、張二將,故意偽造的,最後蔡、張二將果然被曹操斬首示眾。
  • 「蔣幹盜書」的真相:他遊說周瑜時並未偷東西
    蔣幹穿著布衣葛巾,以個人身份見周瑜,周瑜熱情相迎,當即對蔣幹說:「子翼(蔣幹字)良苦,遠涉江湖,為曹氏作說客耶?」蔣幹藉故否認,推說自己跟周瑜是同一州裡,闊別多年,前來敘舊,並作參觀。周瑜款待蔣幹後告辭去辦事,讓蔣幹獨自住了三天。臨別時,周瑜請蔣幹參觀其軍營、軍庫,設宴餞行,稱說自己遇到了知己之主,君臣十分相得,表示決不會有所動搖。蔣幹只是笑著聽周瑜表達心志,始終沒有說一句遊說之辭。
  • 三國演義中的蔣幹究竟是何許人物?反間計中他竟是這般狼狽
    三國紛爭,各勢力無所不用其極。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再次伐兵其下攻城,三國中最不缺的就是謀慮之高手。今天小編要講的是三國中最具影響力的計策之一:反間計——蔣幹盜書!公元208年,曹操平定北方,率八十三萬人馬陳兵於赤壁,意欲一舉席捲天下。
  • 兒童英語故事:三國演義之蔣幹盜書
    蔣幹盜書   曹操給周瑜下了一道降書,周瑜見書,撕得粉碎。周瑜的老同學蔣幹在曹操手下當謀士,他自告奮勇去東吳勸降周瑜。這天,周瑜和部下商議破曹計策,有人報告蔣幹來了。周瑜一聽,就知道蔣幹來作說客,眉頭一皺,向部下說出了自己的妙計,然後笑著出帳迎客。周瑜挽著蔣幹的手進帳,並設宴招待。
  • 一場同學聚會造就三國?這個人表示很冤!
    眾所周知,三國裡三大戰役:官渡之戰、赤壁之戰、夷陵之戰。而其中以赤壁之戰最為著名,有著舉足輕重的歷史意義。赤壁之戰是中國歷史上記載的最早的在長江流域進行的大規模江河軍事作戰。此戰之後曹操就再也沒有真正意義上進軍江南的好機會。
  • 三國演義中的蔣幹真的是個失敗者嗎?
    就是建立一個個的臨時聊天室,有歷史的,現代的,軍事的。在聊天室中,只能用打字來互相交流。個人比較喜歡《三國演義》,就挑了一個三國聊天室進入。起了諸葛亮,趙雲,關羽,這些熟悉的名字,卻都被人家給佔用了。想了半天,給自己起了個《三國演義》裡龍套的名字『蔣幹』,結果這個名字也被人佔用了。惱怒之餘給自己起了個名字;叫『蔣幹的爸爸』。
  • 蔣乾性格如何?赤壁之戰中他扮演著什麼角色
    蔣幹是三國歷史中的風流名士,他在《三國演義》中笨拙,自作聰明的形象一直以來都是人們嘲笑的對象。蔣幹在赤壁之戰中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可以說是一手將曹魏大軍推向了失敗,「功勞」之大不在周瑜之下。蔣幹是三國時期的名士,在真實的歷史中,蔣幹容貌出眾,才華橫溢,尤其擅長辯論,號稱是獨步江淮之地,未逢敵手,由此可以看出蔣幹其實是一個優秀的人才。但是在《三國演義》中蔣幹成了一個才疏學淺,被周瑜玩弄在手掌之間的小丑,更是急人之所急,幫著周瑜來對付自己的主公曹操。  可悲的是,歷史上那個才學出眾的蔣幹少為人知,《三國演義》裡那個逗逼的蔣幹倒是一炮而紅,廣為人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