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學習更有效:「學習科學」讓人們認識學習與大腦的關係

2020-12-12 新華網客戶端

江蘇連雲港贛榆區新城實驗小學的學生們正在課堂上高聲朗讀。司偉攝 光明圖片/視覺中國

貴州丹寨羊巫苗寨,一名支教老師在教苗族小朋友寫字。楊武魁攝 光明圖片 視覺中國

2018年全國科技活動周暨北京科技周上,一位小觀眾使用3D教學設備學習人體解剖結構。賈天勇攝 光明圖片 視覺中國

廣東中山石岐中心小學的學生參加集體跳繩訓練。吳進攝 光明圖片/視覺中國

編者按:過去百年,科技進步給健康、交通和通信等領域帶來巨大變化。人類對自己的身體、大腦神經也有了更為深入的了解和利用,這就催生了由生物科學和教育科學交叉而成的前沿學科——學習科學。自問世以來,學習科學備受全球教育界關注,引領著世界教學模式的變革方向。

我們從小就開始在學校學習,學習可以說是每個孩子長大成人、進入社會的必經階段。然而,到底什麼是學習,應該學習什麼,人的大腦在學習的過程中發生了怎樣的變化,如何學習才會更有效果?

過去幾千年,以孔子為代表的人類先賢對學習的重要性和學習的方法論有過很多闡述和探索,但受認知水平和科學技術的限制,人類對學習的本質、對學習與人體尤其是與大腦的關係卻鮮有研究,直到最近幾十年,學習科學才誕生和發展。日前,在首屆世界教育前沿論壇上,來自世界各國的教育工作者、研究者圍繞「學習的革命:學習科學引領教育未來」這一主題進行了深入探討,讓人們對學習科學這一相對新興的學科有了一個全面的認識。

人的學習過程值得更深入研究

「學習科學就是運用各種最先進的專業知識,來聚焦研究人類的學習。」香港大學原副校長、榮休教授程介明認為,我們有很多教育理論,但都是在研究學習的成果,而學習的過程一直是個黑箱。隨著科學進步和技術創新不斷進入教育領域,現在有了學習科學這把鑰匙,人類正在逐漸打開學習過程這個黑箱。

北京師範大學校長董奇說,在20世紀末,隨著一系列對人腦研究測量技術的進步,人類有史以來首次能夠客觀研究大腦學習的過程,可以對人的外在學習行為與腦機制有更為深刻的描述和理解。在此背景下,一個將人腦學習不同層面的研究整合起來,進行交叉研究的認知神經科學誕生了。教育學、心理學、神經學……學習科學涉及的學科非常多,不外乎人們從傳統的思辨、從實際的經驗來觀察、思考和總結。研究的對象一方面是外在的行為,包括老師的教育行為以及學生的學習行為,另一方面則是大腦內部進行的認知活動,包括心理活動和神經活動。

華東師範大學副校長任友群對學習科學的概念進行了更詳細的闡述。他認為學習科學脫胎於認知科學,初衷是研究真的人在真實環境中學習的過程,而不是在傳統的實驗室裡去研究學習,不是拿老鼠、猴子等其他動物去研究學習。任友群反覆強調學習科學的理論基礎——建構主義:知識的建構性、認知的情境性、學習的社會性。他表示,知識不是客觀的,而是主體經驗的解釋和假設;學習不是被動地接受知識,而是主動生成自己的經驗;教學不是傳遞知識,而是創設一定環境和支持促進學習者主動建構知識的意義。一言以蔽之,學習科學主要研究人是如何學習的這一問題,如果這一問題取得進展,接著就研究如何促進人的學習。教育者或者說是環境建構者,要利用學習科學來幫助學習主體建構屬於他自己的知識。

成年人的大腦也具有高度可塑性

進入電子時代後,中國人開始大量使用拼音輸入,而且現在智能拼音輸入法的聯想功能非常強大,使得中國人特別是少年兒童寫字的時間越來越少。這一情況是否會影響兒童中文閱讀能力的發展呢?

深圳神經科學研究院院長譚力海教授和他的同事在進行了大量的研究調查後發現,過度使用拼音輸入法的兒童左腦額中回發育不良,閱讀能力明顯低於同齡兒童,有的甚至存在嚴重的語言障礙。譚力海得出的結論是,中國兒童的閱讀能力與書寫的時間之間是正相關,與使用拼音輸入法的時間則存在非常明顯的負相關,而且這種關係隨著年齡的增加而逐步增強。因此譚力海呼籲,應該限制兒童使用拼音輸入法,甚至應該立法強制在中國的電腦鍵盤上設置手寫區。

譚力海解釋,中國人在處理漢語時,主要使用左腦的額中回,左額中回臨近大腦中負責運動的區域,這有可能跟兩千多年來中國人學習漢語主要靠書寫有關。與此相對應的是,人腦中負責處理英文的則是左腦的顳頂區,這也是大腦中負責聽的區域,所以英文學習主要以聽為主。中英文本身也有很大差別,漢字是象形文字,而英文則是表音文字。

「在用拼音輸入法打『譚』這個字的時候,輸入『t、a、n』這三個字母和用筆寫出『言、西、早』這三個漢字完全沒有關係。」譚力海說,長此以往,中國人使用漢字的能力將大為弱化,中華民族的文化傳承將面臨危機。

譚力海還發現成年人的大腦也具有高度的可塑性。例如,讓放下武器的哥倫比亞遊擊隊員在20多歲時學習閱讀,3年後這些年輕人大腦中負責閱讀的灰質數量顯著增加。在一個少年14歲和17歲時分別進行智力測試,會發現17歲智商明顯提高。與之相對應的是,該少年大腦中的灰質體積也大為增加。總之,只要對大腦進行持續的學習刺激,即使是成年人,大腦中的灰質也會發生變化。可以說,學習科學為「學無止境」這句話找到了科學依據。

裡約熱內盧聯邦大學生物醫學科學教授羅伯特·蘭特介紹了巴西政府運用學習科學的例子。他說巴西總統之前專門籤署了一份提升巴西教育水平的法律,其中要求學校必須設置專門的體育課程。羅伯特說,巴西政府之所以這樣介入教育也是有學習科學作為依據的。運動會激活人腦中的很多區域,學生在上體育課的時候,其他方面的表現也會提升。為了通過更科學的研究來改變巴西的教育現狀,巴西還創建了全國科學教育網絡,目的就是把研究成果轉化運用到教育實踐中,讓學習變得更加科學。

「以教為中心」轉向「以學為中心」

「為了培養創新型而不是標準化人才,為了提供『幸福教育』而不是『成功教育』,深圳當前的中小學正在逐步從『以教為中心』轉向『以學為中心』,這涉及教學內容、方式、過程、空間、評價等方面的系統性變革。」深圳市教育科學院院長葉文梓介紹了深圳學習科學的發展情況,具體來說,就是促進課程形態多樣化發展;大力推進創客式、探究式、項目式學習;建設新型功能室和教室;建立中小學生綜合素養電子成長檔案;加快普及腦科學和學習科學,著力提升教師的現代信息技術應用能力和教學研究能力;以及開展綜合素養陽光評價。

葉文梓表示,深圳將結合自身實際情況運用學習科學、推動教育變革。深圳市教育科學研究院將加快建設腦科學和教育應用研究中心、人工智慧研究中心、大數據研究中心。葉文梓呼籲加大力度普及腦科學的知識,因為只有教師們理解了腦科學之後才會去應用腦科學。

許多專家認為,學習科學能夠幫助完善現有教育體系。在董奇看來,對學習進行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有助於深入認識學習規律,對改進教育教學有一定啟發。目前相關研究進展迅速,這將持續推動對學習規律的認識,能夠為提高學習成效提供新的原理、方法和技術。不過董奇也認為,學習的認知神經科學研究取得的成績還是初步的,有的成果與教育應用還存在較大距離;有的成果具有潛在的轉化應用價值,但還需開展大量的轉化應用研究工作。

對於今後如何開展學習科學的研究,董奇建議:一是要以學生的學習和未來發展為中心,克服忽視學生主體地位的現象;二是要注重多學科和學科交叉研究,克服用學習的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替代其他學科和層面研究的現象;三是要重視從學習、教育的實踐中挖掘研究問題,開展問題導向的基礎與應用研究,克服為研究而研究,從文獻中找研究選題的現象;四是鼓勵更多人共同參與學習科學研究,打破學科的「鄙視鏈」,倡導包容、開放、相互尊重、平等探索的氛圍;五是倡導政府、大學、教育科研機構、中小學緊密合作,克服科研與實踐「兩張皮」的現象。董奇特別強調,要為學習科學搭建交流和分享平臺,提倡認真、嚴謹、客觀的科學態度,提高辨別能力,避免過度解讀、誇大學習科學的作用。

任友群認為,新時代背景下學習科學的使命就是用科學的、更為精準的方法研究教育,從而為國家培養綜合素質全、綜合能力強、具有創新思維的人才。目前,學習科學作為一個術語在中國的普及程度已大大提高,這一觀念也逐漸被大家接受。但是,對人的教育和學習的研究是目前人類最複雜的任務之一,對此我們尚未達成足夠的共識。(記者 嚴聖禾)

相關焦點

  • 「學習科學」讓人們認識學習與大腦的關係
    人類對自己的身體、大腦神經也有了更為深入的了解和利用,這就催生了由生物科學和教育科學交叉而成的前沿學科——學習科學。自問世以來,學習科學備受全球教育界關注,引領著世界教學模式的變革方向。我們從小就開始在學校學習,學習可以說是每個孩子長大成人、進入社會的必經階段。然而,到底什麼是學習,應該學習什麼,人的大腦在學習的過程中發生了怎樣的變化,如何學習才會更有效果?
  • 如何進行有效地思維切換?適當轉換大腦,讓學習更輕鬆、更有效
    而大多數優秀的科學家其實是特別擅長讓大腦休息和進行思維轉化的,並且也都是在很多領域都有所建樹的,比如像伽利略、愛迪生、諾貝爾……無論是科學、藝術、工業等等領域都是有所發展。那麼,當我們學習累了的時候,如何進行有效地思維切換?而適當轉換大腦,可以讓學習更輕鬆、有效。根據記載表明,據說愛迪生就是一個思維轉換的高手。
  • 大腦能升級打怪嗎?腦科學讓你知道如何有效學習
    我們都在意學習對人的重要性,都希望能找到科學的方法提升學習效率,希望自己有一個「最強大腦「,這也正是科學家努力研究的內容,通過逐步探究破解大腦的奧秘,找到提高學習成效的原理和方法。愉快又高效的學習能否實現?
  • 聰明卻學習不好,是大腦的前額葉皮層在作怪!多種訓練方式有效提升孩子學習力
    「情商」這一概念,最早是1990年由美國的心理學家薩洛維和梅耶提出來的,後來哈弗大學心理學博士丹尼爾·戈爾曼進行了情商方面的系統研究,並寫成了《情商:為什麼情商比智商更重要》這本書,引起了人們對情商的廣泛重視。在人的大腦中,有一塊區域叫做前額葉皮層,這塊區域的主要作用是記憶、判斷、分析、思考和操作。
  • 如何學習:揭秘大腦學習原理,探尋記憶存儲真相
    怎樣做才能提高學習效率?這些問題在這本書裡都能找到答案。--吳亞濱東方燕園教育科學研究院副院長我們每天都在使用大腦,希望成為自己大腦的朋友。《如何學習》不僅帶我們了解大腦學習時的運行規律,更教會我們如何與大腦和諧相處,輕鬆解決問題。--鄰三月BetterMe大本營創始人一夜之間,人類就步入了信息超載時代。知識焦慮?
  • 帶你認識國際前沿腦科學,是如何提升學習效能的
    他們進行了大量的實驗與研究,試圖從科學角度找到提升學習效能的有效方法。學習固然需要努力,然而科學的方法能讓學習事半功倍。可惜的是,這些研究成果大都發表在專業刊物上,且術語艱深,並不為廣大家長所了解。屢獲嘉獎的紐約時報科學版的特約撰稿人Benedict Carey做了一件大好事,他將近年來關於「如何提高學習效能」的科學研究成果集結成了一本書,並且以通俗易懂的語言介紹了這些科學原理以及應用的方法。學習時大腦是如何運作的?
  • 腦科學日報:大腦為什麼會學習和記憶?學習動機是如何喪失的?
    研究團隊將分化的神經元通過腦部注射導入阿爾茲海默症模型小鼠,發現在小鼠大腦生成了新的神經元並發揮作用,小鼠運動和認知能力明顯提升,治療後的模型小鼠腦部阿爾茲海默症標誌物Aβ蛋白與Tau蛋白水平下降了70%。 3,Nature子刊解讀!為何機體大腦擁有學習和記憶功能?
  • 科學有效的學習方法:「費曼學習法」案例
    本人也是一個書蟲,一直有讀書的習慣,因為我堅信知識能改變人生,但我有個強烈的意識,就是讀書的方法論是學習的重中之重,所以探求一個科學的有效的學習方法,貫穿我的整個學習生涯。我從來沒有今天這麼肯定,自己已經找到一個核武器,就是「費曼學習法」,這毫不誇張,說他是世界公認最好的學習方法,一點都不為過。
  • 聰明卻學習不好,是大腦的前額葉皮層在作怪
    》這本書,引起了人們對情商的廣泛重視。而這些改變的原因,很大程度上和他的前額葉被破壞有關係。當人們無法分析判斷自己面臨的狀況,無法通過思考嘗試問題時,便會很容易讓自己的生活失去掌控。我們要把孩子每一次發脾氣,當做一個了解孩子的途徑,和幫助孩子更加有效認識自己的機會
  • 為什麼孩子能專注遊戲,卻沒法專注學習?了解大腦思維模式,科學處理大腦前額葉與邊緣系統關係,孩子學習更專注
    孩子的大腦額葉要到14歲左右才發育到接近成人水平,隨著年齡的增長,大腦額葉的抑制功能增強,才能夠有比較高的主動注意力水平,有效地對「不該做」的事情進行抑制,將注意力轉移到目標行為上。想要孩子有效地將注意力從有趣好玩的事情上轉移到學習上,需要用到意志力。一方面是要用意志力抑制在電視或者遊戲上的興奮,讓孩子的注意力能夠轉移出來;另一方面是用意志力啟動主動注意力,開始學習、寫作業。
  • 魏坤琳:終身學習者如何善用大腦?來自認知科學的建議
    大多終身學習者常用大腦,卻不懂大腦。北京大學心理與認知科學學院教授魏坤琳教你科學用腦,告訴你大腦的三大規律,並提出學習建議:1)學會對付偷懶的大腦;2)善用好奇心助力學習;3)成為學徒。事業有成的「聰明人」幾乎都是終身學習者,但想成為 21 世紀的終身學習者,面臨兩個困境:信息過載和學習方式陳舊,那該怎麼辦?
  • 了解大腦運作方式,科學優化大腦分工區,才是孩子主動學習的關鍵
    ,孩子的學習狀態成了讓很多家長頭疼的事情,熱愛學習的孩子少之又少,很多孩子都是為老師為家長而學,並沒有主觀上的能動性,更沒有促使他們想要學習的動力。為此父母開始著急,都希望能找到科學的方法提升學習效率,希望孩子擁有一個「最強大腦」。
  • 腦科學可以如何改變教育?看「腦科學」引發的課堂與學習模式改變
    任何一種學習能力的培養、學習品質的提升;任何一項知識的獲取、合作的建立、行為的變化、情緒的調節;以及注意力、記憶力、思維力、反應力和自控力的養成都與腦科學密不可分,其背後都是對大腦的深層認識與科學塑造。愉快又高效的學習能否實現?學習的設計如何遵循大腦發育規律,不超前也不延遲?學習環境和心理情緒會對大腦的發展產生怎樣的影響?
  • 學習科學:正在進行的學習革命
    簡而言之,學習科學主要就是研究:「人究竟是怎麼學習的,怎樣才能促進有效地學習?」伴隨著技術和教育的進步,學習科學正在成為在改革教育教學的核心理念和強大力量。在近日由北京大學教育學院、北京教育學院朝陽分院、北京市海澱區教育科學研究院共同主辦的「2018年學習科學與教師發展前沿論壇」上,相關專家和學者對學習科學進行了討論和展望。
  • 國內腦科學家提出"五腦矩陣"科學育兒,娃大腦強大了,學習更輕鬆
    還有些商家出於商業目的,對科學理論進行了曲解、篡改或惡意誇大。對此,廣大家長們需要注意了,及時更新自己的育兒觀念,與時俱進,而且不能凡事都根據專家的,要根據自己孩子的實際情況,有的放矢地教育才是正經事。如果每個爸爸媽媽都懂一些育兒相關的心理學、認知科學和腦科學基礎知識,更好地了解自己孩子的發展特點,隨時隨地在家操作起來,就能更有效地養育孩子,更有利於孩子的成長。那什麼是科學育兒呢?
  • 【芥末翻】新見解:通過認知和腦科學了解學習(全文)
    概述經過二十年有關大腦研究的開創性工作,教育界開始認識到,「了解大腦」是開闢教育研究、政策以及實踐改革的新路徑。本報告綜合現有的腦科學對學習的研究方法並且將其應用於教育界來解決關鍵問題。神經科學對很多問題的結論建立在已有知識和日常觀察之上,但其重要的貢獻在於,它實現了問題從相關關係到因果關係的轉化,即在理解熟悉模式的背後機制之後,據此找出有效的解決方案。在其他問題上,神經科學正在產生新知識,從而開闢新途徑。腦研究為終身學習的整體目標提供了重要的神經科學證據支持,即教育沒有年齡歧視,更不是只針對年輕人。
  • 【腦科學與教育】看「腦科學」引發的課堂與學習模式改變
    腦科學的研究最為關鍵的領域還在於塑造人腦本身,而教育的實質其實就是在發展和建構我們的大腦。今天,現代化的教育已經無法脫離對腦科學的研究。任何一種學習能力的培養、學習品質的提升;任何一項知識的獲取、合作的建立、行為的變化、情緒的調節;以及注意力、記憶力、思維力、反應力和自控力的養成都與腦科學密不可分,其背後都是對大腦的深層認識與科學塑造。
  • 從學習科學到學習工程:歷史跨越與未來走向
    文章基於對科學、技術與工程之間的關係的新解讀,分析了學習科學的工程學隱喻,提出當代學習研究中存在著「科學—技術—工程」的三元耦合結構,以此論證了學習工程即將崛起的必然性。要真正把握當代學習研究的總體格局,首先必須正確認識科學、技術與工程之間的關係,而人類對科學、技術與工程之間的關係的認識是在歷史實踐中不斷深化發展的。(一)從線性相關到多級耦合:對科學、技術、工程關係認識的深化科學是「對自然或現實世界的結構和行為的系統研究,或是通過對世界的仔細觀察及試驗中獲得的知識」。
  • 高水平教師需養成學習科學素養
    站在新時代的潮頭浪尖,社會發展對人才培養的需求也發生著深刻的變化——工業時代以知識傳授為中心、強調標準統一高效率的教育形態,已經遠遠無法滿足資訊時代對更深入、更廣泛創新人才培養的渴求,全面深化新時代教育結構性變革迫在眉睫。  筆者認為,提升教師對教育內在科學性的認識與應用水平,應該從學習科學素養入手,從而真正推動教育領域的結構性變革。
  • 人是如何學習的
    【世界教育之窗】    在過去的一個世紀裡,教育心理學領域為「人如何學習」這個主題建立了很多理論體系,但這些理論很少對教師的教學實踐和學生的課堂學習產生實質性的影響。哈蒂與耶茨合著的《可見的學習與學習科學》,以通俗易懂的文風重新梳理和綜述了一個多世紀以來在「人如何學習」這個主題上的研究成果和結論,闡釋了它們對教育的啟示,進一步論證和捍衛他在第一本《可見的學習》中得出的結論。    哈蒂強調從進化的視角思考人類自身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