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蔣方舟曾說:「孩子和成人的世界,比例是不一樣的。」
正是這種差異,常常造成父母和孩子處於兩個不同的世界,他們雖然有交流,並且期望能融入對方的世界,但卻始終無法做到真正地融合。
而在這部影片中,給我感觸最深刻的,就是對原生家庭中關於愛、關於傷害這個問題的思考。
因為父母和子女,所處世界的比例是不同的,造成了對愛的感知上的不同,從而產生更深傷害的一種反思。
影片中,女主角無限在讀小學時,父母離婚了,後來爸爸將另一個女人燻阿姨帶回家同居了。
媽媽告訴無限:「你還小,很多事情你還不懂。」以此簡單粗暴的方式,解釋了父母之間離婚的原因。
父母常常覺得,孩子還小,許多事情即使和他們解釋了,他們也是無法理解的,與其如此,那不如先不說。
但是,作為孩子也是這麼想的嗎?
顯然,並不是。
所以,無限才聲嘶力竭地喊道:
「既然不懂,那你跟我說再多也沒用呀。」
母親的搪塞,站在孩子的視角上來看,不過是父母在做決定的時候,從來就只考慮到了他們自己,而孩子則只能被動地接受傷害。
父母、孩子之間不同的世界比例,導致他們看待問題的視角不同,這是引發傷害最根本的原因。
儘管後來,父親努力地修補這段關係,想讓女兒能夠融入新家,想拉近女兒和繼母之間的關係;而繼母燻阿姨,也在努力地用自己的方式對無限好。
但此時,無限滿腦子想的,卻是早點長大,離開這個令自己無能無力的家。
這是為什麼?
因為父母總以為,給予孩子新的愛之後,就能夠抹平過去造成的傷害。父母總以為,孩子還小,他們的忘性很大。
我們卻忘了傷害引發的情緒,是對記憶的強化和鞏固。
所以,我們常常會聽到有人說:「小時候的事情,我基本沒什麼印象,但是被xxx傷害的那次,不知道為什麼印象特別深。」
戰略上的避重就輕,只會讓戰術變得捉襟見肘而已。
主人公無限真正想要的,是父母對她的想法能給予尊重,能停下來聽一聽她想說的話,而不是一味地以她還小,就讓她成為結果的承受者。
無法理解對方真實的需求,便以自己的方式強加關愛,只不過是隔靴搔癢——無濟於事的行為。
誠然,這世上從來沒有什麼真正的感同身受。
正因如此,所以更需要我們能做到的,是尊重,尤其是對於孩子。
而這卻常常是我們最忽略的一點。
曾在知乎上看到一位網友的分享,說他自己小時候,經常受到媽媽當眾的指責。
媽媽對他的愛是無疑的,從不捨得真正的懲罰他。但在媽媽的認知裡,孩子只有當眾批評,才能給他留下深刻的印象,從而幫助孩子改過自新。
然而,站在孩子的角度上,他卻說,寧願當初媽媽在背後拿小皮鞭狠狠抽他一頓,也不願意當眾被媽媽責罵。
媽媽總以為「你還小,不懂我的苦心。」無意間卻給孩子留下了一生難忘的傷害。
知名主持人華少在《我們長大了》節目裡說過:
「教育小孩時,不要因為動機的合法性,就忽略途徑的正確性。」
不要低估一個孩子對這個世界的理解能力,每一個孩子都是在渴望長大的「小大人」。
要想獲取孩子的理解,同樣需要以尊重的方式,來進行對等的溝通。
突然想起小的時候,每當我興致勃勃地想參與到家庭的討論中時,爸爸總是一句:「你還小,大人的事情不用你操心。」
一盆冷水澆下來,就真的什麼也不想要說了。
漸漸地越長大,越發現,若非必要,也沒有了參與的興致,好像這句「大人的事情不用你操心」,就這樣深刻地烙印在了心上,無法抹去。
無形中,父母最喜歡用的這把「你還小」的保護傘,成為了阻擋掉孩子靠近大人世界的「城牆」。我們在牆內,孩子在牆外。
失落久了,孩子會返回自己的世界,也把我們阻擋在他們世界的牆外。
如果我們反過來想一想,就可以發現:你還小的另一面,不就叫做你在長大;你還不懂的另一面,不正稱為你在逐漸懂事嘛!
溝通兩個世界最好的「橋梁」,從來不是「你還小」由我保護的承諾,而是對彼此的尊重。
尊重孩子心底的聲音,是軟化彼此之間的稜角,最有效的途徑。
對於親子之間,最讓人「心寒」的一種行為,大家覺得是哪種呢?歡迎一起分享~
—END—
*作者簡介:每日知一點,堅持寫作踐行者,以溫暖之筆,解讀複雜人生,應對生活中各種微妙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