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便能反映出寶寶的健康狀況,但寶寶便便的顏色、形狀、質地,好像總在變化。到底什麼樣的便便是正常的,什麼樣的便便代表寶寶的身體出現了異樣?來看看下面這幾個新手媽媽最關心的便便問題吧。
問題1 綠便
綠色的便便多麼古怪啊!但在大部分情況下,綠便都是正常的。寶寶出生頭幾天拉的便便也叫胎便,質地黏稠,顏色呈墨綠色。那是寶寶還在媽媽肚子裡時積攢下來的。等胎便排空,就會變為正常的新生兒便便(黃色)。一般母乳寶寶的便便比較稀軟,顏色呈黃色或芥末綠。奶粉寶寶的便便相比母乳寶寶更易成型,顏色呈黃色、淺棕或棕綠不等。以下幾種情況也會讓寶寶的便便變成綠色:
餵養不足 如果寶寶大便較少、偏稀,很容易餓,體重增長緩慢,那麼可能存在餵養不足的情況,只需增加寶寶的飲奶量即可。
添加輔食如果吃了特別多的穀物或不易消化的食物,寶寶的便便也會變色,媽媽可以通過調整寶寶的飲食結構來解決。
綠色食物如豌豆、綠葉蔬菜等,這些食物可能會原模原樣地出現在寶寶的尿布上。
補充鐵質特別是服用了補鐵的藥物,很可能使寶寶便便呈現深棕色、綠色或黑色。
問題2 稀便
寶寶的大便很稀,媽媽常會擔心是不是腹瀉了。其實大部分寶寶在添加輔食前,大便稀軟,甚至呈水狀都是很正常的,尤其是母乳寶寶。寶寶添加輔食後,因為消化系統還不成熟,所以有時在嘗試新食物時,也會出現大便很稀,或伴有黏液的情況。此時只需暫停攝入該種食物,過段時間再嘗試就可以了。
病理性腹瀉,寶寶的大便除了稀以外,還會有臭味,有時帶有黏液,並伴隨著發燒或體重下降。比如,乳糖不耐受也會導致排便增多、大便稀薄,便便裡有奶塊、黏液、泡沫,伴隨腹鳴、放屁,嚴重的會影響生長發育。
如果寶寶只是輕微腹瀉,精神狀態和食慾都很好,那就不用過於焦慮,多給他補充水分就好。但要避免攝入含糖量高的食物和液體。如果腹瀉的同時還伴有嘔吐、脫水、發燒、體重下降等症狀,那就要及時帶寶寶去看醫生了。
問題3 攢肚
月子裡的寶寶是個直腸子,總是一吃就拉,媽媽要不停地給寶寶換尿布。但滿月以後,你可能會發現,寶寶的排便次數慢慢減少了,從1 天6~8 次,減少到1 天1 次,甚至有時一整天都不排便。這是怎麼回事?是寶寶便秘了嗎?其實,寶寶在1~3 月齡時排便次數減少的現象叫做「攢肚」,是此階段很正常的一種現象。這是因為寶寶消化吸收的功能慢慢增強了,對母乳的吸收也越來越好,於是食物殘渣變少,排便時間自然也就變長了。對於攢肚的寶寶,雖然排便時間長了,便便量也減少了,但大便仍舊是鬆軟的,排便過程也不費力,這是和便秘的最大區別。媽媽無須擔心,實在不用每天都盼著寶寶拉便便。
問題4 便秘
便秘是指寶寶大便乾結,有時呈顆粒狀,並且排便費力的現象。並不是排便次數少,排便間隔時間長就表示寶寶便秘了。在添加輔食前,相比母乳寶寶,奶粉寶寶更容易出現便秘的問題,因為母乳中的低聚糖能有效預防便秘。奶粉寶寶常見的便秘原因有奶粉過稠、過度補充鈣和維生素D,以及對牛奶蛋白不耐受等。如果是對牛奶過敏,只需更換奶粉就能見效。寶寶添加輔食後,便秘通常是因為食物加工過於精細,攝入纖維素不夠,缺乏運動等造成的。
解決辦法有:調整寶寶的飲食結構,增加纖維素的攝入;在醫生同意的情況下喝少量李子汁或吃點西梅泥;適當增加運動,比如讓寶寶平躺著,幫他像騎自行車一樣彎曲和伸展雙腿等。切記不要擅自使用通便劑、灌腸劑,或者胡亂給寶寶喝涼茶、吃降火藥。寶寶的便便真是變化無常,常讓新手媽媽百般困惑,萬般糾結,但只要寶寶精神狀態不錯,飲食、活動都正常,體重也有穩定的增長,就沒什麼好擔心的。但如果便便的顏色、質地不同於以往(比如出現紅色、白色的便便),同時寶寶的精神狀態也不好,甚至伴有嘔吐、發燒等症狀,那媽媽就要引起重視了,請及時帶寶寶就醫。
Tips:遇到以下幾種便便,莫驚慌
● 有奶瓣的便便 這種情況下,母乳媽媽要少吃高蛋白、高脂肪的食物;
● 泡沫狀的便便 可能寶寶有點受涼,或者媽媽吃得太甜了;
● 黑色便便 可能是有點消化不良,或者和補鐵藥物有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