灤平縣普通話之鄉是屬於河北的文化名片

2020-12-17 中國視窗

隨著中華民族的日益崛起,普通話已經走出國門,走向世界,成為全球外交、商業活動乃至日常生活中重要的語言工具。作為名副其實的中國普通話之鄉,灤平縣普通話文化已經成為展示河北魅力,助力綠色崛起的又一張靚麗品牌。

一、灤平成為中國普通話之鄉的歷史淵源

灤平這方熱土為何能孕育出普通話這樣的文化品牌,灤平的普通話文化何以在全國擁有獨一無二的文化地位?主要原因有以下四點:

(一)普通話脫胎於清代熱河官話

清朝定都北京後,把紫禁城周圍10裡之內的漢人全部外遷,專屬滿人居住,這個範圍稱為北京內城,10裡之外稱外城。起初,內城的滿人說滿語,外城的漢人說漢語即之前的明朝官話。很快,滿人發現滿語的詞彙量已經遠遠不夠,說滿語十分不方便,只好被迫學習漢語。脫胎於南京話的老北京明朝官話,經過滿人的口後,入聲消失,出現了捲舌音,開始變音變調,逐漸演變形成了滿式漢語—「北京官話」。

數百年間,清朝的核心在北京內城與承德避暑山莊之間候鳥般的遷徙往返,在承德及御路沿線形成了一個與北京內城一樣由同一人群構成的官話區域。隨著承德作為清朝第二行政中心地位的不斷鞏固,加之康熙、雍正等皇帝不斷發起的正音運動,使承德一帶包括灤平在內的群眾語言與紫禁城中最具權威的「北京官話」發音習慣形成了完美的統一。字正腔圓的「熱河官話」語言體系逐漸形成,它避除了老北京「胡同兒話」的語音影響,減少了「兒化偏多,語言綿軟」的特點,成為最能代表「滿式漢語」發音特點的官方語言。

清末《學堂章程》中明確規定:「茲以官音統一天下之語言,故自師範以及高等小學堂,均於一科內,附入官話一門。」熱河官話,隨之得到進一步的普及和推廣(我縣發現的「熱河官話字母學堂」卒業文憑,說明當時熱河官話已經作為一種經過字母定音的官話在全國推廣)。1909年(宣統元年)清政府設立的「國語編審委員會」將官話正式定名為「國語」。民國時期,「國語」繼續在全國範圍內推廣,加之外交活動的增多,戰爭造成的大量人口遷徙,以及電影、廣播、留聲機等新式語音傳播路徑的普及等因素,「熱河官話」隨著「國語」的普及逐漸走向全國,走向世界,成為今天的普通話語音基礎。

(二)灤平地處清代熱河文化的核心區域

灤平縣歷史悠久,秦漢時期縣內開始置白檀縣,金代初期置白檀鎮,管轄範圍就包括今天的承德市區。金元時期,白檀鎮升格為宜興州,管轄區域和影響進一步擴大。

清代,灤平縣域東至今天承德市區內的廣仁嶺,西到今天北京延慶的寶山寺,北近隆化縣城,南接密雲古北口。這裡緊鄰避暑山莊,又處於北京通往承德的必經之地,境內曾有御路5條,行宮9處,皇莊24個,是清朝帝王將往來活動的重要區域,一度為內務府直管的重要區域。

自順治初年至嘉慶二十五年間的170餘年間,皇帝北巡避暑、舉行木蘭秋獮活動,往返灤平近230次,駐蹕900餘天,其中康熙皇帝往來灤平90次,駐蹕490天;乾隆皇帝往來98次,駐蹕293天。他們往返於紫禁城、避暑山莊和木蘭圍場之間,不僅在灤平休息行走、行圍狩獵,也在這裡處理國事,籤訂《中俄尼布楚條約》等眾多歷史大事就是康熙皇帝在灤平期間做出的決策。

整個清代,灤平都是熱河文化核心區域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熱河官話」形成和發展核心區域的重要組成部分。

(三)「小興州」移民留下的人口空白為熱河官話的形成和發展提供了純淨的語言空間

由於灤平地處元代宜興州治所所在地,又毗鄰軍事重地古北口,這裡是明代空邊政策執行最嚴厲的地方,近200多年間,方圓數百裡無人居住,原有的語言習慣全部消除。清朝建立後,隨著境內御路的開闢和行宮、皇莊、王莊和館驛的建設,灤平逐漸形成了今天的村落布局,留守行宮的護衛、皇宮委派的莊頭、跑馬站圈的滿洲貴族及其隨從家眷成為這裡人口的主要來源,並在數百年間的政治、經濟和文化活動中擁有絕對的主導地位,因此朝廷普及推廣的「官話」,成為這裡唯一的通行語言。由於剔除了原始方言的影響,源自北京內城清朝統治集團的滿式漢語在這裡獲得了更為純淨的生存環境,得到了進一步的鞏固的發展。

隨著自雍乾時期至清末近200年間來自國家意志的「正音」運動的開展,特別是熱河官話拼音在灤平的有效推廣,使灤平成為最能體現熱河官話發音特徵的地理區域,其群眾語言最鮮明地體現了熱河官話的發音特徵,與北京官話的發音特點形成了高度契合。我們通過紀錄片發現,末代皇帝溥儀講話的發音特點和語音、聲調就像今天灤平的一個普通中年男子在娓娓訴說。

(四)近代人口的相對穩定為灤平保留下了純淨的語言生態

辛亥革命後,北京內城人員結構迅速改變,滿族人口集中的北京語言生態迅速消失。同時,承德市區人口的迅速擴張也改變了避暑周邊原有的語言環境。而灤平因為沒有發生大規模的戰爭和人口流動,這裡的群眾語言保留著熱河官話最純淨的語言生態。

由於灤平地處小興州移民的核心區域,周邊的廣大區域同樣經歷了明朝遷民和清代復建的過程,使灤平純正的「熱河官話」擁有了重要的方言緩衝區,避免了土著方言和來自東北、內蒙、山西以及河北的唐山等地方言的影響。

新中國成立後,在制定普通話語音標準的過程中,國家語委組織相關語言專家先後到灤平縣金溝屯鎮、火鬥山鄉等地進行的標準語音採集活動,灤平人日常生活中的發音特點,已經融入到了普通話語音標準之中。

今天,每一位來到灤平的客人都會驚奇地發現,灤平從縣城到鄉村,上至耄耋老人,下到3歲孩童,只要是土生土長的灤平人,在日常生活中的言語都與普通話發音驚人地相似,甚至很難找到區別。正如國家級普通話測試員,語言學者湯雲航例數20多年在承德從事普通話測試工作經歷後所說「在灤平的任何一個角落,只要的灤平人,他的普通話水平至少是二級甲等」

二、普通話之鄉正在成為享譽世界的魅力名片

灤平普通話文化自2010年由縣政府辦公室工作人員鄧秀軍開始發掘,迅速引起了縣委、縣政府的高度重視。近幾年來,縣委、縣政府積極採取有效措施,紮實推動灤平普通話之鄉的文化品牌培樹工作,在縣推普辦的積極努力下,灤平縣普通話之鄉的文化品牌受到了越來越多的專家和媒體的關注,也得到了國家語委和教育部的充分認可。

2014年9月全國推廣普通話宣傳周重點活動在灤平成功舉辦,灤平成為第一家承辦全國推普周的縣級城市。活動中,灤平整個縣域群眾語言與普通話高度契合的獨特語言現象,得到了專家學者的高度認可。這一年,灤平被國家語委確定為全國唯一的「普通話體驗區」,被教育部確定為語言文字工作基層聯繫點。

2015年5月,北師大墨西哥留學生120人體驗團來到灤平體驗普通話文化,感受純正普通話的獨特魅力。6月《人民日報》專題報導了我縣培樹普通話文化推動旅遊業態發展的相關工作。8月,灤平縣職教中心與韓國東國大學啟動了共建「灤平國際交流中心」的合作辦學工作。

2016年,我縣與北京大學語言音律實驗室合作,充分整合各方面優勢資源,在灤平縣職教中心建成了全國唯一一座普通話體驗館,展示了「普通話之鄉」豐富而獨特的語言魅力。這一年教育部國家語言文化大講堂在灤平成功舉辦。我縣與北師大、北京外國語學院、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中國傳媒大學、北京語言大學等7所大學籤訂了普通話研學合作框架協議,成為北京師範大學漢語文化學院「留學生普通話實習基地」、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普通話體驗基地」。

2017年,我縣普通話發音標準的文化現象得到了著名播音主持老前輩葛蘭老師的高度認可。灤平縣文聯成為葛蘭誦讀文化季唯一的縣級理事單位,9月,縣委、縣政府成功舉辦了第二屆葛蘭誦讀文化季全國總展演活動,來自全國29個省市自治區和香港特特別行政區的65支隊伍參加了這一語言盛會。這一年,我們成功組織了首屆全國普通話詩詞楹聯大賽暨展演活動,教育部語言文字應用管理司司長姚喜雙,中華女子學院書記李明瞬、院長劉利群親自參加活動並誦讀了獲獎作品。這一年香港恒生管理學院45名師生來灤進行普通話體驗活動,《人民日報》以《「普通話」不普通》為題,再次報導了灤平普通話文化的相關情況。

隨著各級領導的不斷重視、國內外眾多媒體的持續關注和眾多專業院校與灤平語言教學合作的深度開展,灤平縣普通話文化已經成為繼金山嶺長城之後的又一個享譽世界的形象品牌,正在以璀璨奪目的文化魅力成為河北省值得驕傲的靚麗名片。(作者:鄧秀軍)

[責任編輯:中國視窗]

相關焦點

  • 中國普通話之鄉是灤平一個小山村這種說法對嗎
    灤平金山嶺長城是國歌中的長城美麗的河北灤平是全國公認的普通話之鄉,也是國家語委確定的唯一的普通話體驗區。灤平的綠色發展,離不開本土文化資源的發掘、宣傳和轉化。普通話文化是目前除金山嶺長城外,灤平最靚麗的文化品牌。隨著縣委、縣政府宣傳推介力度的不斷加大,灤平普通話之鄉的文化品牌影響不斷擴大,價值不斷提升,已經成為令每一個灤平人珍視和自豪的文化名片。然而,在各種媒體宣傳普遍認可的同時,也有了個別網友質疑的出現。這樣的網絡質疑需要我們及時的關注和反思。
  • 我國的普通話之鄉,不是首都北京,而是一座默默無聞的小縣城
    漢語一直以來都是全球最難學的一種語言,很多前來旅遊的外國人也會被中國文化深深吸引,有想留下來的衝動。我國近些年雖然極力提倡講好普通話,但方言仍然是我國語言文化的獨特之處,要說與普通話最接近的方言那一定是北京話和東北話了。甚至有很多人認為北京話就是普通話,其實不然,北京話與普通話還是有區別地,以兒化音得名。
  • 中國普通話之鄉,個個說話堪比播音員,就連北京人都甘拜下風
    說到普通話,相信大家都不陌生吧。普通話是以北京語音為標準音,以北方話為基礎方言,以典範的現代白話文著作為語法規範的現代標準漢語。作為聯合國工作語言之一,普通話已成為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橋梁和外國人學習中文的首選語言。在日常生活中我們與別人溝通基本都是用普通話的,只是說有些城市的普通話還是帶些地方口音的。
  • 這個地方過去二三百年裡渺無人煙,今天卻成了普通話之鄉
    京北灤平,現在因特殊的地理位置,普通話的採集地,山川秀美,人傑地靈而越來越火,名字越叫越響。引用來到灤平的相聲笑星,牛群老師的話說:「」未來的全世界的精英們,學習的語言只有兩大趨勢『英語和灤語』。」其中「灤語」,就是指灤平的語言。全中國、乃至全世界都在學習漢語發音,當然都是以普通話為標準,而普通話之鄉是灤平,可不都是學習灤平語言嘛!
  • 全國人民通用的語言,竟發源於這個城市,被稱為「普通話之鄉」
    不同國家不同的語言,不僅是我們在國內很多的語言,廣闊的中國地區,分布著數十種民族,民族間的文化差異,語言也是其中之一,地區的原因也會根據語言不同,人們可以更方便交流,一般國家推進的。絕非如此,我國有這樣一個獨特的城市,它被稱為標準語之鄉。那是灤平縣也是普通的發祥地,屬於河北省灤平縣,獨特的位置,因此,北京北大門的稱號以前灤平話和普通話,而是約100年前的清的時代,那是官員,被稱為一種語言是國語,現在的區域網平縣也成為普通的鄉,這裡的人都說著一口標準的通用語言。
  • 新中國制定普通話,為何要將河北灤平縣的方言作為標準普通話?
    有些出人意料的是,白話文運動已經獲得了成功,現在但凡寫字的人,都寫的是白話文,但是普通話的普及卻一直還未解決,直到15年,仍然有4億左右的人只能聽懂普通話,卻說不出來。普通話這個詞彙,早在清末就出現了,當時的官方規定的國語是北京官話,民國年間對這種國語更是進行了很多的工作,包括多次制定國語的讀音。
  • 普通話最標準的地方竟不是北京!是這個小縣城
    與北京一山之隔的河北省承德市灤平縣,因為獨特的歷史淵源,成為普通話語音採集地之一,這是這個山區小縣對中國文化作出的獨一無二的貢獻。上至耄耋老人,下至垂髫小兒,人人一口字正腔圓的普通話,使灤平成為中外漢語愛好者的樂園,成為天然的「普通話體驗區」。那麼,地理上並不屬於中心的灤平,為什麼人人能說一口標準的普通話?
  • 首都大學生夏令營走進灤平縣北店子村
    夏令營活動中心前不久,灤平縣付家店鄉北店子村迎來了一批來自首都的大學生。學生們自己下廚生火,洗衣做飯,感受生活真諦,領略自然之美。走進灤平,學生們先從學習灤平的歷史和民俗文化開始。掄花是灤平縣的傳統民俗文化,極具表演性和觀賞性,已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通過學習相關民俗文化歷史知識,來提升同學們對民俗文化的審美能力和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意識。
  • 想聽最標準的普通話?別去北京,要去這個小縣城
    新京報訊(記者 景嘯塵)從北京市區一路向東北方向開,出了密雲區,再走不到半小時,就到了與北京一山之隔的河北省承德市灤平縣。這裡就是著名的「普通話之鄉」,更是普通話標準音採集地之一。在灤平,不存在蹩腳的口音,不存在晦澀的土話,不論男女老少都操著一口流利而標準的普通話。地理上有點偏僻的灤平,卻在歷史的長河中沉澱下普通話底蘊,在一代又一代人身上傳承。
  • 河北7縣上榜全國百佳,祝賀家鄉
    行唐縣,地處我省西南部,素有「五山二坡三分田」之稱,也是全國聞名的孝義之鄉。2009年被認定為「中國地名文化遺產——千年古縣」。為省級園林縣城、具有省級經濟開發區河北行唐(省級)經濟開發區。灤平縣屬於「八山一水一分田」的淺山區,森林覆蓋率高,連續被評為全省農村面貌改造提升先進縣。灤平縣還是全國普通話語音採集地。
  • 普通話標準語音採集者白鳳然:沒想到灤平方言成了普通話|70年70人...
    1953年,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派出的語言專家來到河北承德市灤平縣的金溝屯鎮、巴克什營鎮、火鬥山鄉三地進行語音採集。這片土地上歷經多年融合和傳承的方言,最終成為普通話語音的樣本之一。1956年,普通話成為現代標準漢語名稱,並開始在全國推廣,成為新中國歷史上最具影響力的文化事件之一。而那段歷史的親歷者,如今都已到耄耋之年。
  • 普通話怎麼產生的?粵語和四川話爭了半天,最終河北一縣城勝出
    我們讀書的時候多半在校園裡看到過這樣的宣傳語:「請講普通話,歡迎講英語。」普通話的特點是音節結構簡單、發音響亮富有節律感、說起來抑揚頓挫、感染力強,但大家一定聽過這樣的段子:當初有好幾種方言都參與了普通話的競爭。
  • 普通話等級劃分的標準 全中國通用的普通話, 竟來自這個小山村
    中國普通話之鄉灤平,人人都說標準普通話,中國14億人都學他們中國普通話最標準的縣城,號稱普通話之鄉,老人說話堪比播音員
  • 第二屆葛蘭誦讀文化季全國總展演活動成功舉辦
    央廣網北京9月30日消息 9月22日至23日,「第二屆葛蘭誦讀文化季」總展演活動在河北灤平縣舉行,本次活動由中華女子學院中華經典女子誦讀中心與灤平縣委、縣政府聯合承辦。9月23日上午,第二屆葛蘭誦讀文化季全國總展演活動在七個會場同時進行,來自全國各地的252名選手們圍繞「古文經典,代代相傳」的主題,將古典寓言故事、古詩詞等名篇佳作的藝術魅力體現得淋漓盡致,在場的觀眾受到藝術的薰陶和精神上的洗禮。姚懿豪(河北)、錢宇航(江蘇)和陳裕鵬(天津)分別榮獲本次展演的小學組、中學組和大學組的最高榮譽「葛蘭獎」。
  • 中國普通話超正宗的地方,開口就是播音腔,北京人都要靠後站
    雖然我國有各種方言,但我們統一的標準是普通話。說到標準普通話,很多人可能會想到北京。大家都覺得老北京人說的普通話最地道,畢竟北京是我們國家的首都,在北京說的普通話和很多地區說的普通話不可同日而語。普通話真的地道嗎?其實不是。普通話真正的故鄉不在北京,而在北京隔壁的河北承德灤平縣。說到灤平縣,很多人可能不知道在哪裡,它是中國普通話的故鄉。
  • 田漢基金會首個愛國主義教育基地落戶河北灤平
    張桂芹 攝  中新網河北新聞6月12日電 (張桂芹 鄧秀軍)為慶祝建黨98周年,紀念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弘揚愛國主義思想、宣傳國歌文化,傳承田漢精神,6月12日,由田漢基金會和河北灤平縣委、縣政府共同主辦的「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中國灤平田漢基金會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揭牌暨田漢銅像捐贈儀式」在金山嶺長城腳下舉辦。  田漢,中國話劇作家、戲曲作家、歌詞作家。
  • 中國普通話最標準的地方不是北京,人人發音字正腔圓,官方曾來此...
    然而,我國普通話最標準的地方,不是北京,而是一座不起眼的小縣城。與北京一山之隔的河北省承德市灤平縣,下轄的金溝屯村是我國普通話標準音的主要採集地。 因此,灤平被稱為我國的「普通話之鄉」,確實有不少播音員,主持人也出自這裡。
  • 中國普通話最標準的地方,比北京話更正宗,官方曾來此採集標準音
    雖然我國各地有各地的方言,但是從1955年起,普通話就被認定為國家通用語言;普通話的推廣工作,也一直在全國範圍內推行。普通話前身是明清官話,以北方官話為基礎方言;因此許多人都覺得,在北京聽到的普通話應該最標準了。然而,我國普通話最標準的地方,不是北京,而是一座不起眼的小縣城。
  • 普通話全國排行引熱議 承德人自認第一當之無愧
    承德話中灤平縣和承德縣的普通話最為標準  河北方言由晉語和北京官話、冀魯官話、中原官話組成  連日來,網友自編的「全國普通話排行榜」在微博上引發眾多網友熱議。  灤平縣、承德縣最為標準  「網上帖子的排名帶有一定主觀色彩,但是從實際情況看,承德話有些地方確實是比較接近普通話的。」河北民族師範學院中文系教授李建玲剛剛看到帖子,由於多年在承德當地從事中文教學工作,對語言有著深入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