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中華民族的日益崛起,普通話已經走出國門,走向世界,成為全球外交、商業活動乃至日常生活中重要的語言工具。作為名副其實的中國普通話之鄉,灤平縣普通話文化已經成為展示河北魅力,助力綠色崛起的又一張靚麗品牌。
一、灤平成為中國普通話之鄉的歷史淵源
灤平這方熱土為何能孕育出普通話這樣的文化品牌,灤平的普通話文化何以在全國擁有獨一無二的文化地位?主要原因有以下四點:
(一)普通話脫胎於清代熱河官話
清朝定都北京後,把紫禁城周圍10裡之內的漢人全部外遷,專屬滿人居住,這個範圍稱為北京內城,10裡之外稱外城。起初,內城的滿人說滿語,外城的漢人說漢語即之前的明朝官話。很快,滿人發現滿語的詞彙量已經遠遠不夠,說滿語十分不方便,只好被迫學習漢語。脫胎於南京話的老北京明朝官話,經過滿人的口後,入聲消失,出現了捲舌音,開始變音變調,逐漸演變形成了滿式漢語—「北京官話」。
數百年間,清朝的核心在北京內城與承德避暑山莊之間候鳥般的遷徙往返,在承德及御路沿線形成了一個與北京內城一樣由同一人群構成的官話區域。隨著承德作為清朝第二行政中心地位的不斷鞏固,加之康熙、雍正等皇帝不斷發起的正音運動,使承德一帶包括灤平在內的群眾語言與紫禁城中最具權威的「北京官話」發音習慣形成了完美的統一。字正腔圓的「熱河官話」語言體系逐漸形成,它避除了老北京「胡同兒話」的語音影響,減少了「兒化偏多,語言綿軟」的特點,成為最能代表「滿式漢語」發音特點的官方語言。
清末《學堂章程》中明確規定:「茲以官音統一天下之語言,故自師範以及高等小學堂,均於一科內,附入官話一門。」熱河官話,隨之得到進一步的普及和推廣(我縣發現的「熱河官話字母學堂」卒業文憑,說明當時熱河官話已經作為一種經過字母定音的官話在全國推廣)。1909年(宣統元年)清政府設立的「國語編審委員會」將官話正式定名為「國語」。民國時期,「國語」繼續在全國範圍內推廣,加之外交活動的增多,戰爭造成的大量人口遷徙,以及電影、廣播、留聲機等新式語音傳播路徑的普及等因素,「熱河官話」隨著「國語」的普及逐漸走向全國,走向世界,成為今天的普通話語音基礎。
(二)灤平地處清代熱河文化的核心區域
灤平縣歷史悠久,秦漢時期縣內開始置白檀縣,金代初期置白檀鎮,管轄範圍就包括今天的承德市區。金元時期,白檀鎮升格為宜興州,管轄區域和影響進一步擴大。
清代,灤平縣域東至今天承德市區內的廣仁嶺,西到今天北京延慶的寶山寺,北近隆化縣城,南接密雲古北口。這裡緊鄰避暑山莊,又處於北京通往承德的必經之地,境內曾有御路5條,行宮9處,皇莊24個,是清朝帝王將往來活動的重要區域,一度為內務府直管的重要區域。
自順治初年至嘉慶二十五年間的170餘年間,皇帝北巡避暑、舉行木蘭秋獮活動,往返灤平近230次,駐蹕900餘天,其中康熙皇帝往來灤平90次,駐蹕490天;乾隆皇帝往來98次,駐蹕293天。他們往返於紫禁城、避暑山莊和木蘭圍場之間,不僅在灤平休息行走、行圍狩獵,也在這裡處理國事,籤訂《中俄尼布楚條約》等眾多歷史大事就是康熙皇帝在灤平期間做出的決策。
整個清代,灤平都是熱河文化核心區域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熱河官話」形成和發展核心區域的重要組成部分。
(三)「小興州」移民留下的人口空白為熱河官話的形成和發展提供了純淨的語言空間
由於灤平地處元代宜興州治所所在地,又毗鄰軍事重地古北口,這裡是明代空邊政策執行最嚴厲的地方,近200多年間,方圓數百裡無人居住,原有的語言習慣全部消除。清朝建立後,隨著境內御路的開闢和行宮、皇莊、王莊和館驛的建設,灤平逐漸形成了今天的村落布局,留守行宮的護衛、皇宮委派的莊頭、跑馬站圈的滿洲貴族及其隨從家眷成為這裡人口的主要來源,並在數百年間的政治、經濟和文化活動中擁有絕對的主導地位,因此朝廷普及推廣的「官話」,成為這裡唯一的通行語言。由於剔除了原始方言的影響,源自北京內城清朝統治集團的滿式漢語在這裡獲得了更為純淨的生存環境,得到了進一步的鞏固的發展。
隨著自雍乾時期至清末近200年間來自國家意志的「正音」運動的開展,特別是熱河官話拼音在灤平的有效推廣,使灤平成為最能體現熱河官話發音特徵的地理區域,其群眾語言最鮮明地體現了熱河官話的發音特徵,與北京官話的發音特點形成了高度契合。我們通過紀錄片發現,末代皇帝溥儀講話的發音特點和語音、聲調就像今天灤平的一個普通中年男子在娓娓訴說。
(四)近代人口的相對穩定為灤平保留下了純淨的語言生態
辛亥革命後,北京內城人員結構迅速改變,滿族人口集中的北京語言生態迅速消失。同時,承德市區人口的迅速擴張也改變了避暑周邊原有的語言環境。而灤平因為沒有發生大規模的戰爭和人口流動,這裡的群眾語言保留著熱河官話最純淨的語言生態。
由於灤平地處小興州移民的核心區域,周邊的廣大區域同樣經歷了明朝遷民和清代復建的過程,使灤平純正的「熱河官話」擁有了重要的方言緩衝區,避免了土著方言和來自東北、內蒙、山西以及河北的唐山等地方言的影響。
新中國成立後,在制定普通話語音標準的過程中,國家語委組織相關語言專家先後到灤平縣金溝屯鎮、火鬥山鄉等地進行的標準語音採集活動,灤平人日常生活中的發音特點,已經融入到了普通話語音標準之中。
今天,每一位來到灤平的客人都會驚奇地發現,灤平從縣城到鄉村,上至耄耋老人,下到3歲孩童,只要是土生土長的灤平人,在日常生活中的言語都與普通話發音驚人地相似,甚至很難找到區別。正如國家級普通話測試員,語言學者湯雲航例數20多年在承德從事普通話測試工作經歷後所說「在灤平的任何一個角落,只要的灤平人,他的普通話水平至少是二級甲等」
二、普通話之鄉正在成為享譽世界的魅力名片
灤平普通話文化自2010年由縣政府辦公室工作人員鄧秀軍開始發掘,迅速引起了縣委、縣政府的高度重視。近幾年來,縣委、縣政府積極採取有效措施,紮實推動灤平普通話之鄉的文化品牌培樹工作,在縣推普辦的積極努力下,灤平縣普通話之鄉的文化品牌受到了越來越多的專家和媒體的關注,也得到了國家語委和教育部的充分認可。
2014年9月全國推廣普通話宣傳周重點活動在灤平成功舉辦,灤平成為第一家承辦全國推普周的縣級城市。活動中,灤平整個縣域群眾語言與普通話高度契合的獨特語言現象,得到了專家學者的高度認可。這一年,灤平被國家語委確定為全國唯一的「普通話體驗區」,被教育部確定為語言文字工作基層聯繫點。
2015年5月,北師大墨西哥留學生120人體驗團來到灤平體驗普通話文化,感受純正普通話的獨特魅力。6月《人民日報》專題報導了我縣培樹普通話文化推動旅遊業態發展的相關工作。8月,灤平縣職教中心與韓國東國大學啟動了共建「灤平國際交流中心」的合作辦學工作。
2016年,我縣與北京大學語言音律實驗室合作,充分整合各方面優勢資源,在灤平縣職教中心建成了全國唯一一座普通話體驗館,展示了「普通話之鄉」豐富而獨特的語言魅力。這一年教育部國家語言文化大講堂在灤平成功舉辦。我縣與北師大、北京外國語學院、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中國傳媒大學、北京語言大學等7所大學籤訂了普通話研學合作框架協議,成為北京師範大學漢語文化學院「留學生普通話實習基地」、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普通話體驗基地」。
2017年,我縣普通話發音標準的文化現象得到了著名播音主持老前輩葛蘭老師的高度認可。灤平縣文聯成為葛蘭誦讀文化季唯一的縣級理事單位,9月,縣委、縣政府成功舉辦了第二屆葛蘭誦讀文化季全國總展演活動,來自全國29個省市自治區和香港特特別行政區的65支隊伍參加了這一語言盛會。這一年,我們成功組織了首屆全國普通話詩詞楹聯大賽暨展演活動,教育部語言文字應用管理司司長姚喜雙,中華女子學院書記李明瞬、院長劉利群親自參加活動並誦讀了獲獎作品。這一年香港恒生管理學院45名師生來灤進行普通話體驗活動,《人民日報》以《「普通話」不普通》為題,再次報導了灤平普通話文化的相關情況。
隨著各級領導的不斷重視、國內外眾多媒體的持續關注和眾多專業院校與灤平語言教學合作的深度開展,灤平縣普通話文化已經成為繼金山嶺長城之後的又一個享譽世界的形象品牌,正在以璀璨奪目的文化魅力成為河北省值得驕傲的靚麗名片。(作者:鄧秀軍)
[責任編輯:中國視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