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國制定普通話,為何要將河北灤平縣的方言作為標準普通話?

2020-12-16 一起來看劇鴨

對於一個民族來說,能否做到」我手寫我口「是一個很重要的事情,於是1915年就有了著名的新文化運動,這個運動的三大主張之一就是」反文言「,它主張要用白話文說出國人所說的話。但是,中國地域遼闊,人口眾多,每個縣的地方方言都有很大的差別,更別提一些省市之間的方言了。

所以,在宣傳白話文的同時,制定一種標準的國語也是非常重要的。有些出人意料的是,白話文運動已經獲得了成功,現在但凡寫字的人,都寫的是白話文,但是普通話的普及卻一直還未解決,直到15年,仍然有4億左右的人只能聽懂普通話,卻說不出來。

普通話這個詞彙,早在清末就出現了,當時的官方規定的國語是北京官話,民國年間對這種國語更是進行了很多的工作,包括多次制定國語的讀音。到了1953年,以北京官話和河北承德灤平話為標準的普通話正式被作為普通話進行全國推廣。

北京話作為官方語言我們是可以理解的,畢竟八百年古都,中國最後的三個王朝元、明、清都在這裡建都,其影響力可謂巨大。尤其是深受北京話影響的戲曲更是成了推廣普通話的重要工具。

但是,灤平一個小縣城,它的方言怎麼能被作為普通話的標準呢?這就不得不說道灤平話的眾多優點特徵了。熟悉北京胡同音的朋友一定知道,這種語言慣用兒化音,還經常省去一些字,尾音也有自己獨特的發音習慣,和很多地方都不一樣。而灤平話相比之下就更加「硬」一些,它更就愛清晰明確,比胡同音更加易於推廣。

灤平在明朝屬於無人區,清朝康熙在這裡修建了著名的承德山莊,這裡一下子就繁榮了起來,很多皇室貴族和要員都在這裡生活,當時清朝也在推廣北京官話,於是灤平就成了北京官話最早的試驗田之一。

建國之後,一些語言專家站門去了灤平採集語音,作為官話的標準,灤平也就成為了「普通話之鄉」,這裡的居民人人都能說一口標準的普通話,因為普通話就是他們的方言,他們從小說的就是普通話,這讓他們具備了很大的天然優勢,很多年輕人在改革開放之後直接被招去當了話務員和播音主持,普通話就這樣成了灤平的驕傲。

相關焦點

  • 灤平縣普通話之鄉是屬於河北的文化名片
    隨著中華民族的日益崛起,普通話已經走出國門,走向世界,成為全球外交、商業活動乃至日常生活中重要的語言工具。作為名副其實的中國普通話之鄉,灤平縣普通話文化已經成為展示河北魅力,助力綠色崛起的又一張靚麗品牌。一、灤平成為中國普通話之鄉的歷史淵源灤平這方熱土為何能孕育出普通話這樣的文化品牌,灤平的普通話文化何以在全國擁有獨一無二的文化地位?
  • 為何一個小縣城的方言,卻成為標準普通話?究竟是怎麼回事?
    我們在聽新聞聯播的時候都會被其中的主持人說的普通話所打動。普通話作為一項技能已經成為了一些新聞行業或者記者行業的要求。更是有國家普通話資格證書這樣的證明材料。那麼,中國的普通話是從哪裡來的我們知道麼?很多人都會以為,中國的普通話是北京話。
  • 普通話標準語音採集者白鳳然:沒想到灤平方言成了普通話|70年70人...
    1953年,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派出的語言專家來到河北承德市灤平縣的金溝屯鎮、巴克什營鎮、火鬥山鄉三地進行語音採集。這片土地上歷經多年融合和傳承的方言,最終成為普通話語音的樣本之一。1956年,普通話成為現代標準漢語名稱,並開始在全國推廣,成為新中國歷史上最具影響力的文化事件之一。而那段歷史的親歷者,如今都已到耄耋之年。
  • 普通話最標準的不是北京市區,而是這個還有長城可以爬的小縣城
    說起普通話,大家覺得,那應該數北京人最標準。為什麼,因為普通話是以北京話為基礎的啊!根據百度百科顯示:普通話(Standard Mandarin/Putonghua) 是以北京語音為標準音,以北方話(官話)為基礎方言,以典範的現代
  • 國內普通話第一縣,當地人講的「方言」,就是普通話發音的標準!
    在上高中之前我印象中只有三種語言,一個是英語一個是普通話,還有一個就是我們當地的土話。但我到了縣城上高中後才發現,有好多人講的話都和我們不一樣,而且差異也非常大,要不就是語速非常快,要不就給人一種含糊不清的感覺,總而言之就是聽不懂!不過我們今天要說的這個地方就不一樣了,到底是哪裡不一樣呢?據了解這個地方的「方言」,只要是會漢語普通話的人就能夠聽懂。
  • 想聽最標準的普通話?別去北京,要去這個小縣城
    1953年新中國開始了官方標準話語音採集工作,1955年,全國文字改革會議和現代漢語規範問題學術會議上確定普通話為:「以北京語音為標準音,以北方話為基礎方言,以典範的現代白話文著作為語法規範的現代漢民族共同語」,這個定義實質上從語音、詞彙、語法三個方面提出了普通話的標準。
  • 普通話最標準的地方竟不是北京!是這個小縣城
    新中國成立後,需要建立一套規範的通用語言體系,並向全國推廣。然而,依照何種標準形成最終的規範,眾口難調,莫衷一是。  在這種背景下,灤平在上世紀50年代初成為普通話語音採集地之一。  作為全國規範,普通話需要音節口型順暢,聲調簡明,易於分辨,甚至要求語速適中,氣流連貫,韻味充足,適於廣播、演講和日常交流,如此才適合作為推向全國的公共用語。  從後來普通話的規範來看,灤平日常的語言非常符合這些標準。
  • 普通話等級劃分的標準 全中國通用的普通話, 竟來自這個小山村
    所以,灤平方言發音最接近今天普通話的標準讀音。60年後,白鳳然又再次被選中成為語音採集對象之一,74歲的他每天凌晨在地下錄音室要錄音四個多小時。而繼承隋朝體制的唐朝,也將從夏商周時期就延續下來的雅音,和後來經歷秦漢統一帝國改造後形成的洛陽讀書音繼承下來作為官方語言,一直到後來的五代十國和北宋時期,洛陽讀書音作為古老的民族共同語,仍然擁有極高的地位。在這之後,中國歷史上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東移,因此宋元的「正音」或「雅音」便以現今河南北部至河北、北京一帶的方言為基礎。
  • 中國普通話「最標準」地方,「教科書式」發音,一開口就是播音腔
    普通話是以北京語音為標準音、以北京語(官話)為基礎的方言,是以模範的現代白話文著述為語法規範的現代普通話,普通話其實清末就已經出現了,1909年,清朝將北京官話規定為「國語」,新中國成立後,1955年規定國家通用語言為普通話。
  • 朱棣製造一片無人區,200年後,這個地方成為標準普通話的採集地
    普通話說得最標準的地方,很多人以為是北京話,其實並非如此,北京話確實曾在清朝作為「國語」,被認為是那個時候的普通話。但是這個標準隨著民國的到來,多次發生的改變,民國語言大家曾多次制定國語讀音,所以從那時起,普通話已經不再局限於北京話了。
  • 中國普通話「最標準」的城市,不是首都北京,卻是一個小縣城!
    雖然自古以來確定官話的影響因素是統治者的家鄉話,但是在新中國成立之後領導人員們就發現了其實這樣的制定標準是非常不好的。所以奉行新中國的一貫民主的政策經過了多方的協商之後,現在我們說的普通話就成了我們中國的官方語言。當時到底哪一種語言作為官方語言是經過投票決定的,非常驚險的是普通話以一票的略微優勢贏過了粵語。
  • 普通話起源於這個小縣城,為什麼就成了十三億國人的標準呢?
    普通話,是現在的標準漢語,又稱國語、華語。是指通行於大陸和港澳臺的華人通用語言,也是現在所有書本教材的標準書面語。至於北京話,嚴格來說屬於方言,如同山東、湖南、河南話一樣,只是目前北京是中政治文化中心,所以北京方言才輻射全國,久而久之便被人認為北京話就是普通話。那麼我們中國古代人說的是什麼話呢?為什麼現在用普通話作為標準話呢?
  • 普通話解決!花東中學開展推廣普通話宣傳活動剪影
    普通話 (中華人民共和國通用的現代標準漢語) 普通話(Standard Mandarin/Putonghua) 是以北京語音為標準音,以北方話(官話)為基礎方言,以典範的現代白話文著作為語法規範的現代標準漢語。 普通話作為聯合國工作語言之一,已成為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橋梁和外國人學習中文的首選語言。
  • 【學習園地】普通話歷史、發音標準
    1950年《小學語文課程暫行標準(草案)》規定:「所謂語文,應是以北京音係為標準的普通話和照普通話寫出的語體文。」「講解用的語言,仍用以北京音係為標準的普通話,不用方言土語。」《小學語文教學大綱草案(初稿)》和《小學語文教學大綱(草案)》再次強調:「教給兒童的語言必須是規範化的漢民族的共同語言。
  • 普通話以北京語音為標準音,以北方話為基礎方言,這是為什麼呢?
    普通話以北京語音為標準音,以北方話為基礎方言,這是為什麼呢?1956年2月6日國務院發布的《關於推廣普通話的指示》中,對普通話的含義作了增補和完善,正式確定普通話「以北京語音為標準音,以北方話為基礎方言,以典範的現代白話文著作為語法規範」。
  • 普通話怎麼產生的?粵語和四川話爭了半天,最終河北一縣城勝出
    而且這幾種方言都只差一票就戰勝了如今的普通話。這裡的方言分別是粵語、四川話、洛陽話和陝西話,傳說中粵語在民國初年險些成為中國的通用語言,但最後還是北方話取得了勝利;又傳說1955年「全國文字改革會議」上,四川話的票數也只比北京話少了1票。
  • 中國普通話超正宗的地方,開口就是播音腔,北京人都要靠後站
    除了南方地區口音不同之外,每個省和地區都有自己的方言,越偏遠的地方方言種類越多,尤其是南方地區,旁邊的鄉鎮可能聽不懂他們說的是什麼方言。雖然我國有各種方言,但我們統一的標準是普通話。說到標準普通話,很多人可能會想到北京。大家都覺得老北京人說的普通話最地道,畢竟北京是我們國家的首都,在北京說的普通話和很多地區說的普通話不可同日而語。普通話真的地道嗎?其實不是。
  • 作為易縣人,我才知道這3個詞是啥意思,河北方言不簡單
    今天來給大家講講河北的方言,作為易縣人,我才知道這3個詞是啥意思,河北方言不簡單!1.襖應:噁心,想吐舉例:「今天沒吃合適,有點襖應。」一直以來,河北人的口音給外地人的印象是,河北這地方,靠近山西的說山西話,靠近河南的說河南話,,靠近北京的說北京。
  • 我國的普通話之鄉,不是首都北京,而是一座默默無聞的小縣城
    我國近些年雖然極力提倡講好普通話,但方言仍然是我國語言文化的獨特之處,要說與普通話最接近的方言那一定是北京話和東北話了。甚至有很多人認為北京話就是普通話,其實不然,北京話與普通話還是有區別地,以兒化音得名。北京話兒化音很多,很多人去了北京也會模仿當地人說話,但也有人會矯枉過正,在每個字的後面都加兒化,還鬧出了不少笑話。
  • 我國普通話最標準的城市,不是北京也不是安徽,那是哪個城市
    我們國家有很多方言,有些方言還很難聽懂,講多少遍都不知道是什麼意思,到一個地方旅遊,語言就成了最大的問題,比如去廣東、廣西等地,可以說是帶個翻譯最好,但有些地方普通話比較標準,基本上手就是不用擔心語言問題了,今天我們來看一下我們國家普通話最標準的城市,不是北京,也不是安徽,那是哪一個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