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厚崇山——談中山國的崇山特點

2020-12-22 中山國

中山國

不同時代、不同地區都有不同的崇拜對象和載體,以此來表示自己對美好事物的追尋和嚮往。《說文解字》解釋「山」字說:「山,宣也。謂能宣散氣、生萬物也,有石而高。」 有研究表明,世界上幾乎所有民族都存在對山嶽的崇拜。那麼距今兩千四百多年前的中山國也不例外,中山國人對於美好事物的追尋就在於「崇山」,中山國人植根於大山之中,對於山有無限的崇敬和熱愛。

中山國都城遺址俯瞰東西靈山

中山國人崇山有著其深刻的歷史背景,同時受到自然因素等多方面的共同影響,大致有以下三方面的原因:

(一)受儒家思想的影響。儒家思想千百年來都是中國治世立國和修身齊家的重要思想,在中華民族發展歷程中起到極為重要的作用。《論語》有言:仁者樂山,智者樂水。作為戰國第八雄的中山國從陝北高原東遷到中原之後,充分學習中原先進的技術和思想文化來治國立世,作為當時主流思想的儒家思想更是被中山國人奉為治國理念。在儒家思想的影響下,中山國人變得更加愛山崇山。

中山王鐵足大銅鼎銘文局部

(二)自然因素。由於山峰高大雄偉、深山險阻,又有奇禽異獸棲息於內,具有相當大的神秘性,所以常會被古人看作具有神力而受到崇拜。同時在2400多年前耕種技術相對落後的情況下許多食物需要通過狩獵獲得,飛禽鳥獸大多在山裡繁衍生息,所以山也是獲得生活物資和財富的來源,因此崇山敬山也就理所當然。

(三)國家發展。中山國是遊牧民族建立的諸侯國,與大山為伴。公元前380年,中山桓公將都城遷至現在的平山縣三汲鄉一帶,長期生活於太行山。當其自身發展到一定階段時,在中原諸侯進行紛爭無暇顧及的情況下,就會乘機東出太行,向平原地區擴展;當受到強鄰進攻、無力抵禦時,則退入太行深山,休養生息,恢復力量,中山國三次被滅,三次復國,是山成就了他們的事業,所以崇山敬山也是顯而易見。

中山國人有著鮮明的崇山思想,在國名、都城選址和出土文物中有很明確的體現 :

(一)中山國國名和都城選址。晉代張曜的《中山記》曾記載,「城中有山,故曰中山」,這體現了中山國國名的由來。中山國歷史跌宕曲折,經歷過三起三落,每次建都都選擇在城中有山的地方,最終定都的古靈壽城(今平山縣三汲鄉一帶)城中有一小黃山,也是中山國崇山思想的深刻體現。

中山國都城復原沙盤

(二)出土器物。中山國出土的標誌性器物之一就是銅山字形器,它是一種儀仗禮器。器身上部 為三支圭首,兩側向下為鏤空回字紋,下部正中有圓筒狀跫,此器原為插於木柱之上,排列在帳前,被視為中山國的國徽,代表著國王的尊嚴和權威。

銅山字形器

中山古城遺址手工業作坊區一號冶銅爐出土的「陶人俑拜山」,一套七件。一件是陶人俑,六件是稍低的方形陶錐體,三個方形陶錐體出土時排列在一起,組成一個「山」字形,西側一組相同。陶人俑拜山發現於一號冶銅爐作業坑邊上坎,人俑和山字形器均用淨土埋住。這現象可能是鑄銅器的工匠在新爐升火冶銅後鑄銅器時,對山神祈禱,保佑其出好成品。

陶人俑拜山

同時大量的建築構件,例如山形瓦釘飾和山峰形脊飾,這些以山形為基礎做的裝飾,都是中山國人崇山的表現和象徵。

山形瓦釘飾

山亙古不變、忠勇穩定的精神早已植根在了鮮虞中山的血液中,融注在骨子裡,在國家發展中不斷以山為精神寄託。中山先民耿直豪爽,崇山體現了他們對生命和財富的直觀追求,體現了悲歌慷慨、忠勇穩定、仁厚實在的中山精神。

相關焦點

  • 義烏和平公園正式動工興建 園內設立崇山細菌戰遺址保護區
    園內在當年日軍實施細菌戰活體解剖的事發地林山寺,將設立崇山細菌戰遺址保護區。義烏市侵華日軍細菌戰遇難同胞紀念館為主場館,主題展陳部分,包括一個序廳和五個展區。整個展陳用坡道相互連接貫通,並穿插休息間和多媒體影音室,通過「之」字形坡道蜿蜒曲折前行,暗指細菌戰給中國人民帶來的苦難。
  • 【中山文化】中山國文化如何與現代藝術結合,看看專家怎麼說
    據《水經注》記載,早期中山國都城的特點是「城俗以山在邑中」。到桓公營建都城時,將都城選在太行山高山峻岭之中,奠定了「崇山」的基石;在營建城池時,又將一座獨立的小山丘圈進了城池北部的中間地帶,達到了「山在邑中」的意境。同時,城池內建築物瓦頂上使用山字形脊瓦和山峰形、座山形瓦釘飾,是崇山的「象徵」。從城市空間布局來看。
  • 河南桐柏 崇山環繞的水簾禪寺
    水簾寺院坐落於桐柏山名勝水濂洞側,枕翠峰,臨壁流,水飛瀑舞於寺右,鳴吟唱於寺左,崇山環繞,洞鎖煙霞,殿宇巍峨,聖像莊嚴。西峽寺山國家森林公園和縣城僅灌河之隔。公園總面積7.6平方公裡,中國佛教禪宗典籍亦稱《六祖大師法寶壇經》,簡稱《壇經》。禪宗六祖惠能說,弟子法海集錄。
  • 北京城西南第一崇山,千峰競秀,景色奇佳,門票只要45貴嗎?
    主峰海拔699米,是北京西南第一崇山,最大石窟洞群。千靈山秋天的紅葉。千靈山停車場,在紅葉的掩映下。2003年王佐鎮政府投巨資對千靈山進行了全面開發修建。重修後的千靈山已成為集自然和人文景觀於一身,以佛教洞窟為特色的著名風景區,是人們休閒健身和探幽覽勝的理想去處。2010年8月新開通上山纜車,可直達山頂。
  • 一個隱藏在燕趙之地的古國——中山國
    中山古國 在歷史的長河中,「戰國第八雄」中山國,一直閃爍著神秘的色彩。 中山國是由白狄所建立的國家,因城中有山而得名中山國。
  • 大型歷史紀錄片《中山國》分集簡介
    中山國先民是春秋早期北方遊牧民族白狄鮮虞人,他們在華夏諸侯兼併戰爭中跨越太行山,東遷至今天河北中部平原,建立鮮虞聯盟。春秋晚期,他們在太行山東麓構築中人城,創立中山國。中山後來被晉國攻佔,中山文公被扶立為「傀儡」國君。文公是「中山三器」銘文記載的中山國歷史中的第一位國君。
  • 大將攻打中山國,中山國國君將他的兒子做成肉羹,大將滅了中山國
    等到晉國強大起來之後,中山國南下的阻礙基本集中在晉國身上,但同晉國之爭中,中山國基本佔不到多少便宜,尤其是公元前5世紀的幾次大戰,中山國損失慘重,先是被趙簡子打的二十年沒有動靜,後來又被智伯滅了屬國,緊接著趙襄子派人「一日下兩城」,攻下了中山國的左人城和中人城,中山國元氣大傷,幾近滅亡。
  • 慈航法師:仁厚的人福報大
  • 春秋戰國時期的「中山國」是如何興起並走向滅亡的?
    談秦說漢(194)春秋戰國時期的「中山國"是如何興起並走向滅亡的?中山國的前身是白狄大部落,屬於遊牧族。其中白狄的鮮虞氏又是由鮮虞、肥、鼓、仇等幾個部落組成,沿著滹沱河逐漸遷徙到大行山腳下。從此鮮虞氏從部落變身為中山國,並對西邊的晉國造成巨大的威脅。為專心對付中山國,甚至拒絕蔡國提出的伐楚請求,集中兵力打得中山國無還手之力。公元前494年,晉國的六卿世襲制的弊端開始顯現,晉君勢弱,六卿做大。晉國內部相互間也徵伐不斷,讓中山國有了喘息之機。此後80餘年,不是中山國聯合諸侯進攻晉國,就是晉國出兵打擊中山國,各有勝負,中山國依然屹立不倒。
  • 驍勇善戰 中山國的軍事
    在社會動蕩、諸侯林立的夾縫中,嵌在燕趙兩大強國間的中山國,佔地雖小,卻迅速發展,幾百年的國史就是鮮虞中山國跌宕起伏的戰爭史。今天就來說一說驍勇善戰的中山國的軍事與戰爭。 據史料記載,作為千乘之國的中山國,面積狹小,但地理位置險要,進可攻,退可守,乃兵家必爭之地,在歷史上發揮了重要的作用。清代史學家郭嵩燾評價說:「戰國之所以盛衰,中山若隱為之樞轄,而錯處六國之間,縱橫捭闔、交相控引、爭衡天下如中山者,抑亦當時得失之林也。」由此可見中山國地理位置和歷史地位的重要性。
  • 歷史上消失的民族——白狄與中山國
    公元前507年鮮虞建立中山國,是為早期鮮虞中山國,公元前406年為魏文侯所滅。前381年左右,「中山復國」,是為後期鮮虞中山國,都靈壽(今河北省平山縣),公元前296年為趙國所滅。二、中山國中山國是嵌在燕趙之內(位於今河北省中部太行山東麓一帶)一個國家,因城中有山得國名。
  • 秉筆直書的司馬遷,為何撰寫史記時,隻字不提大名鼎鼎的中山國呢
    提起中山國,或許大家對這個諸侯國感到陌生。在百家爭鳴,群雄逐鹿的戰國時期,中山國位於如今的冀北之地,疆域被燕、趙二國挾裹。據近些年相關墓葬出土資料來看,中山國應該是被趙武靈王所滅。可讓人奇怪的是,實力達到"千乘之國",且曾經稱王的中山國,為何卻沒有進入《史記》世家系列?
  • 神秘消失的中山國是如何被發現的?考古學家如何證實它就是中山國
    提及戰國時代,戰國七雄,許多人都不會陌生,而在戰國時期,並不是只有燕、趙、韓、魏、齊、楚、秦七個國家,一些實力弱小的國家還是存在的,比如今天跟大家聊一聊的中山國,它就是僅次於戰國七雄的千乘之國。在進行挖掘前,有資深的考古工作人員猜想,這個戰國時代的帝王陵墓很可能是中山國國王。因為這一帶地區在戰國時,屬於中山國的領土。那麼,這個猜想是否正確呢?畢竟有關於中山國的記載,史料上寥寥無幾,特別是它如何消失的,史料上也是沒有記載。
  • 中山國研究之史料
    中山國是由白狄在春秋末期所創建,起初國名為鮮虞,後改為中山,所以當時的一些文獻資料均是將中山和鮮虞並稱。戰國時期初期階段,中山國為魏國所破,經歷過滅國之災,然而不久之後便又再次復國,同時以「千乘之國」的身份在政治舞臺上異常活躍。中山國於戰國中期達到鼎盛,後於公元前296年被趙所滅,最終亡國。
  • 神秘的古中山國風景區
    近年,石家莊市的平山縣三汲鄉挖掘出來中山王族墓和中山古城遺址,揭開了塵封兩千餘年戰國時期的中山國的千古之謎。(圖為:平山縣三汲村民牆上標寫著中山國歡迎您的字樣)1974年至1993年,河北省考古工作者在平山縣三汲鄉一帶進行了艱辛的野外發掘,發現了古中山國的遺址。古中山國是白狄族鮮虞部建立的諸侯國,發源於陝西,經山西遷至河北中南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