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國
不同時代、不同地區都有不同的崇拜對象和載體,以此來表示自己對美好事物的追尋和嚮往。《說文解字》解釋「山」字說:「山,宣也。謂能宣散氣、生萬物也,有石而高。」 有研究表明,世界上幾乎所有民族都存在對山嶽的崇拜。那麼距今兩千四百多年前的中山國也不例外,中山國人對於美好事物的追尋就在於「崇山」,中山國人植根於大山之中,對於山有無限的崇敬和熱愛。
中山國都城遺址俯瞰東西靈山
中山國人崇山有著其深刻的歷史背景,同時受到自然因素等多方面的共同影響,大致有以下三方面的原因:
(一)受儒家思想的影響。儒家思想千百年來都是中國治世立國和修身齊家的重要思想,在中華民族發展歷程中起到極為重要的作用。《論語》有言:仁者樂山,智者樂水。作為戰國第八雄的中山國從陝北高原東遷到中原之後,充分學習中原先進的技術和思想文化來治國立世,作為當時主流思想的儒家思想更是被中山國人奉為治國理念。在儒家思想的影響下,中山國人變得更加愛山崇山。
中山王鐵足大銅鼎銘文局部
(二)自然因素。由於山峰高大雄偉、深山險阻,又有奇禽異獸棲息於內,具有相當大的神秘性,所以常會被古人看作具有神力而受到崇拜。同時在2400多年前耕種技術相對落後的情況下許多食物需要通過狩獵獲得,飛禽鳥獸大多在山裡繁衍生息,所以山也是獲得生活物資和財富的來源,因此崇山敬山也就理所當然。
(三)國家發展。中山國是遊牧民族建立的諸侯國,與大山為伴。公元前380年,中山桓公將都城遷至現在的平山縣三汲鄉一帶,長期生活於太行山。當其自身發展到一定階段時,在中原諸侯進行紛爭無暇顧及的情況下,就會乘機東出太行,向平原地區擴展;當受到強鄰進攻、無力抵禦時,則退入太行深山,休養生息,恢復力量,中山國三次被滅,三次復國,是山成就了他們的事業,所以崇山敬山也是顯而易見。
中山國人有著鮮明的崇山思想,在國名、都城選址和出土文物中有很明確的體現 :
(一)中山國國名和都城選址。晉代張曜的《中山記》曾記載,「城中有山,故曰中山」,這體現了中山國國名的由來。中山國歷史跌宕曲折,經歷過三起三落,每次建都都選擇在城中有山的地方,最終定都的古靈壽城(今平山縣三汲鄉一帶)城中有一小黃山,也是中山國崇山思想的深刻體現。
中山國都城復原沙盤
(二)出土器物。中山國出土的標誌性器物之一就是銅山字形器,它是一種儀仗禮器。器身上部 為三支圭首,兩側向下為鏤空回字紋,下部正中有圓筒狀跫,此器原為插於木柱之上,排列在帳前,被視為中山國的國徽,代表著國王的尊嚴和權威。
銅山字形器
中山古城遺址手工業作坊區一號冶銅爐出土的「陶人俑拜山」,一套七件。一件是陶人俑,六件是稍低的方形陶錐體,三個方形陶錐體出土時排列在一起,組成一個「山」字形,西側一組相同。陶人俑拜山發現於一號冶銅爐作業坑邊上坎,人俑和山字形器均用淨土埋住。這現象可能是鑄銅器的工匠在新爐升火冶銅後鑄銅器時,對山神祈禱,保佑其出好成品。
陶人俑拜山
同時大量的建築構件,例如山形瓦釘飾和山峰形脊飾,這些以山形為基礎做的裝飾,都是中山國人崇山的表現和象徵。
山形瓦釘飾
山亙古不變、忠勇穩定的精神早已植根在了鮮虞中山的血液中,融注在骨子裡,在國家發展中不斷以山為精神寄託。中山先民耿直豪爽,崇山體現了他們對生命和財富的直觀追求,體現了悲歌慷慨、忠勇穩定、仁厚實在的中山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