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斯科自稱「第三羅馬」,東正教的中心是如何轉移到俄羅斯的?

2020-10-18 環球情報員

東正教中心

作者|羊洋洋

責編|Thomas

從信徒人數來看,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宗教是基督教,據研究估計其信徒約有22億人。但擁有龐大信徒數量的基督教,在發展過程中因信徒對教義的理解認識不同以及其他一些矛盾,先後經歷了兩次分裂。

基督教的第一次分裂發生在11世紀,作為羅馬國教的基督教隨著羅馬帝國的分裂而導致東西方之間交流變少。再加上君士坦丁堡教會和羅馬教會對領導權的爭奪,最終分成了以君士坦丁堡為主的東正教和以羅馬教皇為主的天主教。

▲現任君士坦丁堡牧首—多爾巴祿茂

分裂後的君士坦丁堡教區,作為東方唯一的主教區,管轄的教區又是東羅馬帝國(拜佔庭帝國)的首都,該教區自然成為了東正教的中心。

君士坦丁堡牧首為了擴大教會的影響,派遣傳教士向外傳播東正教的思想,使得俄羅斯也成為了東正教的教區。俄羅斯教區一開始歸君士坦丁堡牧首管轄,但是在東羅馬帝國的滅亡後,俄羅斯教區卻逐漸取代了君士坦丁堡教區的位置,成為了東正教的中心。

俄羅斯教區是怎樣取代了君士坦丁堡教區的位置成為東正教中心?

▲現任莫斯科及全俄羅斯牧首


一、基督教北傳和羅斯教區初建

公元1世紀,羅馬帝國成為橫跨歐亞非三洲的大帝國,由於它對帝國東部巴勒斯坦居民採取了嚴苛的控制,導致該地居民屢次起來反抗。他們在反抗失敗後,創造了具有反羅馬帝國精神的基督教。

隨著基督教徒的增加,特別是一些羅馬貴族的加入,這些人逐漸改變基督教反羅馬的教義。在3世紀末期,羅馬帝國出現統治危機,國內經濟衰落,北方蠻族日耳曼人不斷侵擾邊境。為了維持帝國東部的穩定,君士坦丁皇帝選擇歐亞大陸的交通中心君士坦丁堡(拜佔庭)為帝國的「新都」。

他為了加強皇帝的統治並獲得信奉基督教的貴族支持,又專門建立了當時五大主教區之一的君士坦丁堡教區。君士坦丁堡教區設立後它的主教由皇帝任命,教權專門為皇權服務,因而在羅馬皇帝的支持下,君士坦丁堡主教的地位提高到與羅馬主教平起平坐。

▲深藍色為3世紀基督教的分布。從羅馬五角星順時針方向開始是當時的五大主教區:羅馬、君士坦丁堡、安條克、耶路撒冷和亞歷山大

地位得到提高的君士坦丁堡教會和羅馬教會為了爭奪最高領導權爭執不斷。4世紀羅馬帝國分裂後,這種爭奪日趨激烈。

在東西方教會爭得不可開交的時候,穆罕默德創建的伊斯蘭教從阿拉伯半島興起,並隨著阿拉伯帝國的擴張而佔領了中東、中亞乃至北非的廣大地區。五大主教區中的安條克、耶路撒冷和亞歷山大也被它佔領,只剩下東方的君士坦丁堡和西方的羅馬。

▲9世紀伊斯蘭帝國的控制範圍

面對著咄咄逼人的伊斯蘭帝國,基督教只能向北傳播自己的教義。西歐地區曾經是蠻族日耳曼人的地盤,日耳曼人在羅馬滅亡後建國並皈依基督教成為了文明人。而生活在東歐的斯拉夫人這個時候尚處在未開化的氏族部落時期。

羅馬和君士坦丁堡先後派出教士去斯拉夫人部落傳教。但由於之前羅馬帝國對文化壟斷,基督教的經典《聖經》等都是用拉丁文寫的,傳教士大都用拉丁語傳播教義,這加大了斯拉夫人接受難度。

在這種困境下,君士坦丁堡的傳教士聖西裡爾和聖美多德首次用斯拉夫語翻譯了《聖經》。經典的翻譯為基督教在東歐的傳播打下了基礎。

▲翻譯《聖經》的聖西裡爾和聖美多德

基督教在東歐的傳播剛好趕上了斯拉夫人的崛起。9世紀,斯拉夫人各個部落聯合起來建立了統一的政權——羅斯,定都基輔,稱為基輔羅斯。羅斯建立後經過對外擴張控制了北起波羅的海,南到黑海的廣大地區。羅斯的貴族們通過武力掠奪來大量的糧食、動物皮毛等,然後他們將這些物品賣到黑海南端的君士坦丁堡。

剛建立的基輔羅斯,部落貴族的權力很大,而且各部落之間的宗教信仰也不同,這導致了各部落各自為政,難以形成一個整體。10世紀,基輔羅斯的大公弗拉基米爾·斯維亞託斯拉維繼位後想要改變這種一盤散沙的狀況,將各部落統一在一起。他覺得強大的軍事力量只能暫時統一,想要長久的統一必須用共同的思想意識來維繫。

弗拉基米爾針對斯拉夫人各部落崇拜不同的現實,先是想創建一種多神教,確立一個最高神,然後將各部落信奉的神都移到同一個神廟裡供奉。但這種嘗試並沒有改變各部落之間分化的現象,以失敗告終。

嘗試失敗後弗拉基米爾就將目光投向了國外。基輔羅斯和君士坦丁堡之間河運方便,兩者之間的經濟貿易交流十分頻繁。在頻繁的貿易交流中,羅斯的一些貴族、士兵被東羅馬帝國的文化所折服,接觸並開始信奉基督教,像弗拉基米爾大公的祖母奧麗加就曾經接受基督教的洗禮。

▲斯拉夫部落與君士坦丁堡的交流更密切

弗拉基米爾想要建立一個統一的君權至上的國家。君士坦丁堡教會不僅宣揚君權神授理論,而且東羅馬皇帝還是最高宗教領袖,這從政、教兩方面保證了君主的無上權威。與之相反的是羅馬教會把羅馬教皇的權力放在了君主之前。

▲羅斯洗禮

東羅馬帝國是羅斯的近鄰和貿易夥伴,與它搞好關係也有利於羅斯自身的穩定和發展。988年弗拉基米爾在君士坦丁堡接受洗禮,正式成為基督教徒。隨後他將基督教定為國教,在國內強行推行基督教。

基輔羅斯就這樣和保加利亞、塞爾維亞、羅馬尼亞等成為了君士坦丁堡管轄下的都主教區。它們與君士坦丁堡教區之間是一種上下級的關係,要受到君士坦丁堡教區管轄。基輔羅斯的主教基本上是由君士坦丁堡主教任命。

▲鼎盛時期基輔羅斯的疆域


二、基督教分裂和莫斯科教區興起

君士坦丁堡主教在獲得了東歐廣大教區後實力大增,不滿羅馬教皇自封的領導地位也想要獲得領導權。1053年,君士坦丁堡主教質問羅馬主教為什麼篡改聖經。羅馬主教也不甘示弱,最終雙方以相互開除對方教籍結束了這次爭論。

基督教自此分成了以羅馬教皇為首的天主教和以君士坦丁堡為首的正教,因為君士坦丁堡教會在東方,稱之為「東正教」。正教的主教稱為「牧首」,因君士坦丁堡教區是東正教的中心,所以君士坦丁堡主教獲得了普世牧首的稱號。

▲1054年東西教會大分裂

在這次東西方教會的爭論中,基輔羅斯教區是站在君士坦丁堡之後的支持者。隨著基輔羅斯的擴張和君士坦丁堡的重視,到了基輔羅斯的後期,基輔主教區已經管轄了烏克蘭等十幾個教區。

好花不常開,蓬勃發展的基輔羅斯遇到了一個強大的敵人,斷送了它所有的努力。13世紀蒙古西徵,不僅佔領了基輔羅斯,還導致了基輔羅斯再次分裂成若干公國。蒙古人的進攻破壞了基輔當地的教堂,基輔的主教馬克西姆選擇了弗拉基米爾作為自己的駐地。

在基輔羅斯受到重創的時候,其北部的莫斯科公國藉助交通便利條件,逐漸強盛起來。因為蒙古人口太少無暇管理廣大地區,因而莫斯科大公以幫助蒙古汗國維持地方統治為由騙取了蒙古人的支持。1325年莫斯科伊凡大公賄賂蒙古可汗,獲得了弗拉基米爾和全俄羅斯大公的稱號,成為了整個羅斯地區的統治者。

▲莫斯科的位置以及流經河流,這個位置便於通過河流與波羅的海周邊國家交流

伊凡大公還拉攏弗拉基米爾的主教彼得,讓他將駐地搬至莫斯科。1326年,彼得在莫斯科去世。伊凡大公又說服了其繼任者常駐莫斯科。自此莫斯科主教一直佔有「基輔和羅斯總主教」的稱號。從此莫斯科大公和主教就結成了同盟,隨著莫斯科公國成為羅斯地區最強大的公國,莫斯科東正教的地位也得到提升。

▲奠定莫斯科東正教和莫斯科公國基礎的伊凡大公,從他之後弗拉基米爾大公的位置再也沒有落到其他公國

東正教和莫斯科王公相談甚歡的時候,東羅馬帝國遭到了奧斯曼土耳其的進攻。奧斯曼土耳其是突厥人建立的一個政權,興起於中亞,不斷發展壯大。因為它控制地區的居民主要信奉伊斯蘭教,為強化對地方的控制,奧斯曼土耳其將伊斯蘭教確立為國教。強大的奧斯曼土耳其逐步蠶食東羅馬帝國的領土。

▲1440年滅亡前夕的東羅馬帝國(拜佔庭帝國)

為了抵抗伊斯蘭教的入侵並獲得羅馬教皇的支持,君士坦丁堡牧首宣布承認羅馬教宗在教會中的首腦地位。

東西方教會和解的消息遭到了莫斯科大公的否決。他宣布同君士坦丁堡教會斷絕關係,任命約翰為基輔及全俄羅斯主教。

1453年,奧斯曼土耳其佔領了東羅馬帝國首都君士坦丁堡,並將其作為自己的首都。東羅馬帝國滅亡後,君士坦丁堡教會就失去了靠山,淪落為被奧斯曼土耳其控制。教會牧首必須接受奧斯曼土耳其的統治和任命,教會牧首駐地聖索菲亞教堂被改成了清真寺,但允許君士坦丁堡教會將位於君士坦丁堡的法納爾聖喬治大教堂作為牧首的駐地。

▲法納爾的聖喬治大教堂

君士坦丁堡淪陷後,東正教的政治中心開始向莫斯科教會轉移。莫斯科教會趁機脫離君士坦丁堡教會的控制成為了獨立的教會,莫斯科公國這個時候通過吞併其他羅斯公國,建立了統一的中央集權國家俄羅斯。在俄羅斯的支持下,衰落的君士坦丁堡牧首被迫承認俄羅斯教區的獨立。

1547年,伊凡四世繼位後,莫斯科大主教借上帝之名,正式奉伊凡四世為政教合一的沙皇。自此,沙皇成為了莫斯科公國和俄羅斯帝國君主的尊稱。1589年,君士坦丁堡牧首正式承認莫斯科主教為莫斯科及全俄羅斯的牧首,並承認俄羅斯教會是與君士坦丁堡教會平等的東正教自主教會。

▲俄羅斯帝國第一個沙皇伊凡四世


三、迅速擴張與曲折發展

俄羅斯教會獲得自治地位後,恰好趕上了俄羅斯對外擴張,從而使自己的影響範圍越來越廣。17世紀晚期至18世紀早期,俄羅斯帝國經歷了大規模的東擴。俄羅斯教會緊跟著帝國的擴張向東延伸到西伯利亞地區,還有傳教士進入了美國,在美國建立了分會。

▲1914年俄羅斯帝國的控制範圍,淺綠色是其曾經控制過的地區

俄羅斯帝國不僅往東擴張,它還往西兼併了烏克蘭。俄羅斯教會趁機獲得了烏克蘭主教區的管轄權。這次兼併對俄羅斯教會來說不僅僅獲得了數以百萬計的教民,還獲得了六個教區。

俄羅斯帝國是一個政教合一的國家,在沙皇的支持下俄羅斯教會的實力越來越強,逐漸取代君士坦丁堡教會地位成為了東正教的第一大教區。俄羅斯教區成為了東正教內部最有話語權的一位,成為了東正教的中心。尤其是在看到君士坦丁堡等主教區先後淪陷,俄羅斯教區的信徒堅信莫斯科是繼羅馬、君士坦丁堡後的「第三羅馬」。

在東正教和沙皇合作正歡的時候,由於沙俄的封建制度阻礙了資本主義的發展,特別是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沙俄政府的表現,引發了人民的不滿,1917年俄國先後爆發了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

▲位於莫斯科的俄羅斯東正教主教堂,是莫斯科和全俄羅斯東正教牧首的座堂

新生的蘇聯儘管採取了宗教信仰自由的政策,但由於新政權奉行無神論以及剛成立國內矛盾複雜,因而在處理與俄羅斯教會的矛盾時,採取了一些過激的手段。許多東正教教士被逮捕入獄或處死。第二次世界大戰,尤其是德國入侵蘇聯後,史達林的政府雖然允許教士在戰前為軍隊祈禱,但總體來看俄羅斯東正教會已經不復以前的風採。

▲俄羅斯東正教區劃

俄羅斯東正教這種困境一直延續到了20世紀80年代。在戈巴契夫上臺後,對東正教採取了寬鬆的政策。1988年,俄羅斯東正教舉辦了羅斯洗禮一千年的紀念活動。這次活動的開展是俄羅斯東正教重新復興的開始。

▲俄羅斯東正教牧首基裡爾與羅馬教皇方濟各會面

90年代初蘇聯解體後,俄羅斯東正教趁人們信仰危機、思想空白之際,捲土重來。其信徒從4000萬迅速增加到7000萬,佔到俄羅斯人口的二分之一。近年來在葉爾欽和普京政府的支持下,俄羅斯東正教的影響力在不斷增加,其國內信徒人數佔到了全國人口的三分之二。

作為回報,俄羅斯東正教也積極配合國家政策,給國家的政治生活提供精神支持。這種雙贏的合作使得俄羅斯東正教以更加積極的姿態參與世界宗教活動,謀求自己在世界宗教中的地位。


長期作者|羊洋洋
揚州大學歷史系畢業|歷史愛好者
責任編輯|Thomas
倫敦政治經濟學院畢業生|環球情報員主編

—(全文完)—

本文系 「網易新聞 · 網易號新人文浪潮計劃」
籤約帳號「環球情報員」原創內容
未經授權,禁止隨意轉載
歡 迎 分 享 到 朋 友 圈
你可能錯過

相關焦點

  • 俄羅斯東正教外交的形成和嬗變(一)
    與土耳其中東戰略研究中心(ORSAM)工作人員舉行研討會通過資料查詢和文獻閱讀,筆者發現:從「俄羅斯的東正教」到「東正教的俄羅斯」,作為東正教普世教會的重要組成部分,俄羅斯東正教會(Russian,Orthodox Church
  • 東正教的復活
    李正榮/文5月4日晚,11時30分,莫斯科中心的基督救主大教堂洪鐘齊鳴,東正教最高等級的人物身穿白袍,舉著金十字架、金典、金像等等聖物,從大教堂列隊走出,走在最後的是莫斯科及全俄羅斯東正教牧首基裡爾一世。牧首手執神杖,白袍繡金,鬍鬚飄飄,氣度威嚴。
  • 俄羅斯是羅馬帝國的繼承者嗎?國徽上的標誌說明一切!
    拜佔庭末代皇帝的弟弟帶著自己的女兒索菲婭逃往羅馬天主教教廷避難。面對奧斯曼土耳其咄咄逼人的攻勢,羅馬教廷憂心忡忡。因為土耳其在奪取君士但丁堡以後,又攻佔了巴爾幹半島,這將直接威脅著義大利各國的東部邊界的安全。
  • 東正教的復活 - 經濟觀察網 - 專業財經新聞網站
    李正榮/文5月4日晚,11時30分,莫斯科中心的基督救主大教堂洪鐘齊鳴,東正教最高等級的人物身穿白袍,舉著金十字架、金典、金像等等聖物,從大教堂列隊走出,走在最後的是莫斯科及全俄羅斯東正教牧首基裡爾一世。牧首手執神杖,白袍繡金,鬍鬚飄飄,氣度威嚴。
  • 從俄羅斯的東正教看宗教國家化,我們能學到什麼?
    真正從根本改革宗教的方法,還是要將宗教徹底國家化,在這點不妨看看俄羅斯怎麼做。東正教:羅馬的延續在中世紀前,天主教和東正教基本算是一家,是羅馬帝國的信仰。但是到了395年,東西羅馬分裂,宗教隨著政治也開始了分裂,476年,西羅馬帝國滅亡,成立了以拉丁「蠻子」為統治者的神聖羅馬帝國。
  • 第一羅馬、第二羅馬、第三羅馬,分別是哪三個國家的別稱?
    神聖羅馬帝國末代皇帝弗朗茨二世第三羅馬第三羅馬就是俄羅斯帝國。東羅馬帝國滅亡後,最後一個朝代巴列奧略王朝末代皇帝君士坦丁十一世的侄女索菲婭公主輾轉逃亡到莫斯科公國,莫斯科公國是俄羅斯歷史上的一個國家,由留裡克王朝統治。後來在教皇的支持下,莫斯科公國大公伊凡三世與索菲婭公主結婚,因此伊凡三世聲稱繼承了羅馬帝國的一切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等理念,以羅馬帝國的繼承人自居。
  • 俄國史新論:以莫斯科為中心的俄羅斯中央集權制國家的形成
    以莫斯科為中心的俄羅斯中央集權制國家的形成過程開始於14世紀初,完成於16世紀初。在這個時期,一系列獨立的羅斯公國與封建共和國被消滅。蘇茲達爾一下諾夫哥羅德、羅斯託夫、雅羅斯拉夫爾、諾夫哥羅德、特維爾的土地相繼歸併於莫斯科。
  • 花雪 | 從俄羅斯的東正教看宗教國家化,我們能學到什麼?
    真正從根本改革宗教的方法,還是要將宗教徹底國家化,在這點不妨看看俄羅斯怎麼做。東正教:羅馬的延續在中世紀前,天主教和東正教基本算是一家,是羅馬帝國的信仰。但是到了395年,東西羅馬分裂,宗教隨著政治也開始了分裂,476年,西羅馬帝國滅亡,成立了以拉丁「蠻子」為統治者的神聖羅馬帝國。
  • 羅馬帝國眼中的蠻族俄羅斯如何開始文明化?俄羅斯民族與國家起源
    今天的俄羅斯是以東正教為國教的一個國家,東正教是基督教的分支,隨著羅馬帝國分裂之後形成的,而就俄羅斯本身而言,從多神教到基督教再到基督教的東正教,戰鬥民族經歷了一個怎樣的過程呢?為什麼皈依基督被視為是俄國的第一次文明開化呢?這主要是因為宗教,你可能會很好奇,不是信仰宗教不信科學是未跟得上時代的潮流,怎麼是反過來了?
  • 為什麼歐洲人很討厭俄羅斯?
    歐洲人不喜歡俄羅斯,俄羅斯人也不喜歡歐洲。從地理上看,俄羅斯大片領土其實在亞洲,不過其政治、經濟、文化中心都在歐洲,所以俄羅斯是一個傳統歐洲國家,這一點已被世界所公認。歐洲人多是信仰基督教的,而俄羅斯是信仰東正教。這兩個教本來是同宗同源,但在11世紀初基督教東西兩派分裂了。東正教以君士坦丁堡為中心,標榜自己的「正統性」,自稱為正教;基督教以羅馬為中心,調自己的「普世性」,自稱公教。
  • 法媒:普京會見羅馬教皇 欲尋求梵蒂岡政治支持
    中國網6月11日訊 據法國媒體報導,由於烏克蘭衝突可能加劇宗派緊張,俄羅斯總統普京於本周三在羅馬與教皇方濟各舉行會見。即使西方輿論一般認為梵蒂岡教廷和東正教教會的矛盾不可調和,但是普京至少可以試圖尋求梵蒂岡天主教會的支持。在出席米蘭世博會的行程之外,普京於本周三在羅馬會見了教皇。
  • 天主教東正教領袖時隔千年首次會晤 籤署聯合宣言
    視頻:分裂近千年後天主教東正教領袖舉行首次會晤 來源:深圳高清  據中國之聲《新聞晚高峰》報導,當地時間2月12號,古巴首都哈瓦那國際機場迎來了兩位特殊的貴客。他們分別是羅馬天主教教皇方濟各和俄羅斯東正教大牧首基裡爾。這一次,兩人沒有像往常一樣各走各的路,而是坐下來交談了近3個小時。
  • 原泉:天主教東正教「千年之約」背後的國際關係密碼
    對於俄羅斯正教會本身來說。首先,基裡爾牧首同教皇的會晤,從教廷方面將俄羅斯正教會提升到了與教廷平起平坐的地位,不啻於教廷承認俄羅斯正教會有權代表全體正教會,此舉無疑使俄羅斯正教會的地位實現進一步飛躍。
  • 土耳其與俄羅斯,誰才是東羅馬帝國的真正繼承者?答案顯而易見
    土耳其與俄羅斯,誰是東羅馬帝國的真正繼承者?答案顯而易見,真正繼承了東羅馬帝國衣缽的,自然是有著第三羅馬帝國之稱的俄羅斯帝國。早在基輔羅斯時期,俄羅斯便已經成為了同拜佔庭帝國一樣的東正教國家,而且在很多文化方面,東斯拉夫人一直是向拜佔庭學習的,這就好比古代中國和日本的關係,對於東羅馬帝國,俄羅斯人更多的態度是崇拜、嚮往,所以當奧斯曼土耳其消滅了拜佔庭帝國之後,俄羅斯人表現出了和日本人聽聞南宋被大元吞併時一樣的表現——震驚,悲傷,然後是有繼承正統衣缽的打算。
  • 喀山,俄羅斯的「第三首都」
    近年來,隨著俄羅斯旅遊熱度的不斷升溫,很多遊客已經不滿足於莫斯科和聖彼得堡的「雙城記」,喀山、葉卡捷琳堡、索契、加裡寧格勒、伏爾加格勒、羅斯託夫等城市逐漸成為俄羅斯深度遊的新寵,今天,就先帶大家一起走進喀山!
  • 世界第一大宗教為什麼分裂成天主教和東正教?
    伴隨著國家分裂的同時以羅馬為中心的西部教會和以君士坦丁堡為中心的東部教會也是漸行漸遠。東羅馬的基督教繼續堅持傳統教義自認為是正統所以自稱為正教,因為位置在東稱之為東正教。東正教的主教按習慣翻譯為牧首。羅馬的基督教會繼續堅持他們的普世價值,稱之為天主教,最高領袖是教皇。
  • 東正教,天主教,基督教三者之間區別
    如果以「東部正統派」的主要的和狹義的定義來分,「東部」教會裡人數最多的教會是俄羅斯正教會和羅馬正教會。而歐洲正教會(不分東西邊)最古老的則是希臘正教會。若是以英語系國家的西方人習用的用法來分,「東部正統派」有較廣的定義,也包含了「東方正統教會」(Oriental Orthodox中文字面意思和東正教一樣,但兩者是不同的教會)。
  • 世界第一大宗教為什麼分裂成天主教和東正教?
    丕平後來用一大塊土地作為回報,這成為教皇國開始,羅馬主教自此開始有了專屬名字「教皇」。丕平加冕告訴了西歐封建領主一個道理:不管你出身如何只要王位能獲得羅馬教皇的加冕就是合法性的。這大大提高了羅馬教皇的權威。
  • 俄羅斯身處歐洲,還是資本主義,為何歐洲始終不拿他當自家兄弟
    俄羅斯是世界上最為遼闊的國家,然而橫跨亞歐大陸的它也樹敵眾多,歐美等國家都看他不順眼,讓人好奇的是,如果說上個世紀,俄羅斯的前身蘇聯因為意識形態的問題和歐美處於敵對關係,那麼為什麼如今的俄羅斯已經成為了資本主義國家,歐洲卻始終不拿他當自家兄弟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