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加黨代會的代表步入會場。陳立新 攝
-代表們聽取十一屆市委工作報告。 劉東華 攝
廈門網-廈門晚報訊 昨天上午,廈門市第十二次黨代會在廈門人民會堂隆重開幕。在本次黨代會上,代表們都關注哪些問題?他們的期望是什麼?本報記者兵分幾路,分別採訪了多位代表。代表們對未來五年的廈門寄予厚望,正如趙家明代表(廈門安防職業技術學院黨委書記)所言:「廈門的經濟總量和規模應該在新的五年裡有一個質的飛躍,廈門應該更美,廈門人民應該更富。」
關於基礎設施
未雨綢繆,要提高基礎設施的防禦能力
昨天大會上,一份市委工作報告前後贏得了5次掌聲,提及颱風「莫蘭蒂」的一段文字更是讓大家不約而同地鼓掌。工作報告中提到:「這是全國文明城市『四連冠』和雙擁模範城『九連冠』創建成果的集中展現和高度升華,是全市人民勇往直前、戰勝一切艱難險阻的力量源泉,必將成為激勵我們自強不息、開創更加美好未來的強大精神支撐!」
而在分組審議時,代表們除了為文明廈門點讚,還有了更多理性的思考。葉勇義代表(市司法局黨組書記、局長)說:「在展望未來五年發展時,應該提出城市建設的標準問題,讓我們再面對災害時能更加從容。」「為什麼受傷的總是樹?」葉勇義反問,「從隋朝的記錄至今,廈門基本上每十多年就會遭遇一次比較嚴重的颱風,就像一直喊『狼來了』,狼最後真的來了,所以不能僥倖,要提高城市基礎設施抵禦災害的能力,形成規範的標準,嚴格把關。」 (記者彭菲)
關於安全感
信息共享,助力建設最具安全感的城市
劉金柱代表(市政府副秘書長、市信訪局黨組書記、局長)說:「市委的工作報告在談到今後5年的目標和任務時提出要建設最具安全感的城市,我們感受到了身上的責任。」
劉炳泉代表(市政法委副書記、市綜治辦主任)透露,我市依託市公安局110指揮中心建立起了統一的公共安全管理平臺,目前已經初步運行。該平臺可以全景展示公共安全資源,實現資源的合理調度和配置。劉炳泉舉了個例子:「比如遇到颱風災害,需要抽水泵、發電機,這些設備在哪裡?通過這個平臺就可以了解,然後進行調度。」劉炳泉建議,要充分開發利用大數據,進一步實現信息共享,助力建設最具安全感的城市。
(記者彭菲)
關於公共運輸
做好銜接,讓地鐵的骨幹作用更好發揮
林榮生代表(廈門公交集團總經理)說,市委工作報告提出了優先發展公共運輸,對於他們而言,就要重點考慮地鐵開通以後公交車怎麼銜接的問題,讓地鐵的骨幹作用能夠發揮更好。
「地鐵沿線的公交線路調整會更大,在施工期間就已體現。」林榮生說,受地鐵施工影響,已經有一些重複率高的線路被取消、截短或改道。未來,軌道交通通車後,尤其是地鐵沿線公交線路調整可能會更大,同時,結合地鐵站,微循環線路也會不斷增多。
另外,今後公交首末站建設將迎來新的機遇。林榮生介紹,結合工業園區、島外新城、保障性住房等建設,市民乘車需求集中的地方,規劃部門的思路要把公交首末站一併考慮進去,以方便公交車開進去;同時,今後的首末站也要立體開發建設:地下建公共停車場,供社會車輛停放;地面建公交首末站,而地上則建設職工宿舍等配套設施,就近為駕駛員提供居住的場所。
今後,廈門公交還將朝著綠色的方向發展。林榮生介紹,廈門公交車從第一批十城千輛開始,目前新能源公交車已佔40%。這兩年每年報廢更新的公交車,80%都是用的新能源車。爭取到2020年,廈門公交車中新能源車比重達到80%。
(記者王紹亮)
關於醫療衛生
加大投入
讓醫療服務環境進一步改善
「廈門產婦分娩率逐年上升,尤其是二孩政策放開後,高達40%。」昨天,楊松靜代表(思明區婦幼保健院院長)說,她這次關注的焦點問題是醫療問題。
她說,廈門是一座宜居溫馨的城市,人口不斷增多,(住院)分娩率往年也是呈現20%到30%的增長,自從二孩正常全面放開以後,這一數據高達40%。但是,醫療方面並沒有同步增長,存在一些問題需要解決,比如醫院床位緊張、醫護人員人手不足等。
「除了廈門本地人,還有周邊地區的也過來生孩子。」楊松靜說,現在婦幼保健院、各大醫院產科工作量非常大,加床現象比較多,醫務人員加班加點也是常態,希望加大醫療投入,改善醫療服務環境。
醫療教育問題也引起劉祖國代表(廈大黨委常委、醫學院院長)的關注。他說,教育和醫療都跟市民關係緊密,事關百姓的幸福指數,對於5年後的廈門,他認為,肯定是醫療教育等民生指標更優,城市文明和市民幸福指數更高。 (記者王紹亮杜世成)
【代表原聲】
「我對廈門的發展充滿信心」
82歲的卞守耆代表(本次黨代會最年長代表、廈大原紀委書記):再上新臺階,建設「五大發展」示範市,振奮人心。市委工作報告很全面地總結了前5年的工作,今後5年的工作也鼓舞人心。建設「五大發展」示範市不容易,但廈門很多工作走在全省乃至全國的前列,我對廈門的發展充滿信心。廈門是一座美麗溫馨的城市,非常重視民生,衣食住行等問題解決得都挺好,尤其是公共運輸,社區公交都開通了,可見廈門的公交發展有多快。
(文/記者王紹亮圖/陳立新)
多辦普惠性的民辦幼兒園
賴函代表(市教育局局長):現在,一些小區在附近缺少公辦園的情況下,也在小區辦唯一的高端民辦幼兒園。對此,我明確反對。跟許多城市的情形類似,廈門的公辦園多集中在思明區,這是因為2011年國家出臺了一個新的規定,鼓勵社會力量投入學前教育,政府不再大舉新辦公辦園。因此現在許多新興城區公辦園很少,以民辦園為主。其實現在政府鼓勵多創辦普惠性的民辦幼兒園,許多普惠性民辦園可以申請政府補貼,可減輕幼兒園和家長的壓力。 (記者杜世成)
教育均衡化的步伐要快一些
蘇勇躍代表(翔安澳頭社區黨總支書記):十多年前,教育資源整合,澳頭的學校被劃入歐厝,幼兒園和小學都沒有,澳頭的孩子讀書就要跑到歐厝去讀。澳頭距離學校1公裡多,步行要近20分鐘,騎自行車也要近10分鐘,年齡大的同學還好,年齡小的同學多的時候一天接送4次,來回要走8趟,耗費長輩的心力,他們想出去做工都抽不出時間。為了讓孩子讀好一些的學校,家長託關係、走後門的現象時有發生。因此,希望教育均衡化發展的步伐能夠快一些。 (記者王紹亮)
搞建設別「忘」了配套項目
郭守新代表(集美區委辦主任):我在區裡工作,平時接觸的建設項目比較多,此次參加黨代會,我想提一個建議,就是搞建設別「忘」了配套項目。比如清潔樓、變電站等公共用房,一些項目沒有考慮到配套,結果建成後又來補,產生許多問題。有的小區很大,建好了卻沒有幼兒園。因此我呼籲,在前置的規劃審批等環節,就要把一個項目的所有配套用房、設施的「安置」工作考慮好,避免後續大量的問題和矛盾糾紛出現。 (記者杜世成)
展開閱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