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的「民主困境」

2020-12-16 新華網客戶端

  2016年6月,「留歐」派在英國倫敦特拉法加廣場舉行集會,支持英國繼續留在歐盟。新華社發

  2016年9月,在英國倫敦議會大樓外,「脫歐」支持者手舉標語呼籲啟動《裡斯本條約》第五十條,正式開始「脫歐」程序。新華社發

  2016年12月,義大利舉行修改憲法的公民投票。工作人員在義大利首都羅馬的一處投票點準備選票。新華社發

  2016年,歐洲發生了兩場影響深遠的公投。6月,英國「脫歐」公投中,約52%的投票者贊成脫離歐盟,首相卡梅倫隨後辭職;12月,義大利倫齊政府主導的修憲公投以反對者的勝利告終。幾年前,英國《經濟學家》就曾評論,歐盟已經成為民粹主義的「孵化場」,如今,這兩場公投將民粹主義的影響力淋漓盡致地展現出來。

  形式上、程序上的民主是否會帶來真正的民主?如何看待西方的民主制度?事實上,就連西方國家的政界、學界人士也對此有質疑、有反思。正如義大利資深政論家布裡齊奧·弗蘭齊歐所感嘆的,常識和歷史經驗表明,「過度的民主必然會置民主於死地」。

  盲動——

  公投困境暴露深刻問題

  「2017年是歐洲民主的黑暗時代嗎?」美國《外交》雜誌發出這樣的疑問。作者丹尼爾·科勒曼認為,英國「脫歐」公投等一系列事件給歐盟敲響了警鐘。2017年3月,歐盟將慶祝《羅馬條約》籤署60周年,歐盟常常把自己當成自由主義價值和政策的代言人,比如在環境政策、人權、貿易等方面都是如此。這些都將在2017年面臨挑戰。從國際上看,歐盟的長期支持者和盟友美國出現了保守思潮,川普的當選就職可能推動與歐盟主張相悖的政策;從內部看,歐盟多國反歐盟、反全球化聲音泛起,多個重要國家的選舉也成為歐盟團結度的「試金石」。

  英國公投「脫歐」,義大利修憲失敗,法國等反對歐盟的聲音日漸高漲,都對歐盟的走向產生重要影響。布魯金斯學會美國與歐洲研究中心主任菲歐娜·希爾甚至將英國「脫歐」同柏林圍牆倒塌等歷史性事件相比較,認為歐盟的團結和發展將受到很大影響。

  義大利約翰卡伯特大學教授彼得·帕加尼尼對本報記者表示,「西方民主正在遭遇兩大問題:第一是民眾過度地盲目參與。民主給予了普通民眾選擇的權利,也有賴於民眾的參與才可以有效運行。如今,網際網路的發展讓所有人都有了發表意見和看法的機會,並希望以此影響決策。舉例來說,對於將一棟建築外牆塗抹成什麼顏色這樣的問題,所有人都可能有能力做出選擇,而對有關國家的政治經濟發展這樣的複雜問題而言,並不是所有人都具備選擇的能力。」

  西方民主遇到的第二個問題,則是「民眾不能全面客觀地接受信息」。彼得·帕加尼尼認為,民主要求民眾做出的選擇,必須建立在一定的信息基礎之上。網際網路的發展讓更多人參與到民主當中,同時也傳播著大量虛假信息,但民眾卻沒有能力甄別真偽。「這在年輕人身上尤為嚴重。年輕人更願意接受和自己想法類似的信息,更喜歡從社交媒體獲得信息,這容易導致他們無法全面掌握信息,在面臨選擇時往往缺少客觀而理性的思考。」

  奧德麗女士退休前是美國維吉尼亞州阿靈頓縣公立學校的高中教師。剛剛從歐洲旅行回來的她感慨說,歐洲的整體節奏不快,為了支付高額的福利費用,政府不得不提高個人所得稅等稅率,甚至出現休假比上班還要「實惠」的不正常現象。在她看來,很多歐洲國家出現了入不敷出的現象,不得不大規模舉債,最終引發債務危機,嚴重損害國家經濟活力和形象。事實上,在當前歐洲的政治氛圍下,歐盟和各成員國也沒有很好的應對辦法,在歐洲,社會福利甚至成為一種「政治正確」,誰反對福利就會受到很多批評,因此歐洲的政客害怕失去選票,直接民主和民粹主義的惡劣影響可見一斑。

  美國戰略與國際高級中心歐洲項目副主任研究員傑弗裡·拉克也指出,法國現在也正陷入民粹主義、民族主義和強烈反建制的情緒之中。受英國公投和美國大選的影響,2017年的法國大選也可能會出人意料。

相關焦點

  • 西方的「民主困境」(國際視野)
    形式上、程序上的民主是否會帶來真正的民主?如何看待西方的民主制度?事實上,就連西方國家的政界、學界人士也對此有質疑、有反思。正如義大利資深政論家布裡齊奧·弗蘭齊歐所感嘆的,常識和歷史經驗表明,「過度的民主必然會置民主於死地」。
  • 看看西方民主的當下表現
    西方造就的利比亞哪有什麼民主可言!     ■剖析世界上所謂最民族的美國和英國,其民主本質上是「資產階級少數人的民主」和「金錢民主」。2010年1月,美國聯邦最高法院取消了政治獻金限制,使金錢選舉公開化。     ■當前國際舞臺上上演的這些關於西方民主活生生的「雜劇」、「鬧劇」、和「悲劇」表明,西方民主有其天生的內在缺陷,根本不具有「普世價值」,盲目照搬只能帶來災難。
  • 尹漢寧:西方民主源流與資產階級民主的實質
    回顧西方民主發展歷程,不難發現,在2500多年歷史中,有2300多年西方的主流思想是排斥民主的,認為民主是個壞東西。近一百多年來西方對民主態度大轉變,甚至以民主為招牌,試圖影響和引導世界,但此時他們兜售的「代議制」、「三權分立」等,與民主的本意已相去甚遠。
  • 西方民主制度用中國話怎麼說?
    上期節目當中,我們討論了西方政治模式的三個基因缺陷,並且一同探析了西方政治模式在不同國家的發展狀況。
  • 族群宗教多元主義與西方民主政體的結構性矛盾
    實際上,族群宗教多元主義與西方自由民主政體之間存在著一種政治上的不對稱結構,即:西方自由民主政體秉承的自由原則與平等觀念助力文化多元主義興起,但如果部分少數族群宗教群體和部分移民群體不能對西方國家形成政治認同,不能對現有憲法體制與政治秩序提供政治支持,就可能反過來削弱西方的自由民主政體。
  • 西方對民主的反思
    近來所謂的「顏色革命」,則是披著民主外衣、動用巧實力的政變而已。正如美國學者喬姆斯基指出的:美國確實支持海外的民主——「假如或者只有在符合其自身戰略和經濟利益的情況下」。 三、西方看不懂中國的民主 自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們就一直受到西方的封鎖、遏制、攻擊和漫罵。改革開放之後,西方也一直是「遏制加接觸」、「兩邊下注」。
  • 對西方資本主義困境的觀察與思考:三大啟示
    2008年9月,以美國雷曼兄弟倒臺為標誌,西方發達國家陷入了一場嚴重的金融危機。近五年過去,這場危機非但沒有結束,反而從金融、經濟問題蔓延到政治、社會領域,「急症」轉成「頑症」,使西方陷入全方位困境。  一、西方資本主義面臨的主要困境  (一)經濟發展「失調」。
  • 吳傳毅:走出西方憲政民主思潮的迷霧
    西方憲政民主的由來及實質 西方憲政民主源遠流長。一般認為,西方最早產生憲政民主的國家是英國。英國的《自由大憲章》於1215年訂立,被認為是世界上第一部限制王權的法律。
  • 張維為:西方民主的三個「基因缺陷」
    現行的西方民主制度暴露出來一些深層次的缺陷,這些缺陷也許可以被稱為「基因缺陷」。如果這些基因缺陷遲遲無法得到修補的話,最終歷史可能會證明,今天仍然在國際話語中暫時佔有優勢的西方民主制度很可能只是人類歷史長河中的一段插曲,甚至是曇花一現。為什麼這樣說?
  • 人民日報:西方國家民主權利和公民自由連續退步
    近年來,國內外學者紛紛使用「困境」「衰落」「倒退」等概念和話語來指稱當代西方政治危機的現狀和趨勢。例如,一些西方研究機構發布評估報告,指出全球政治權利和公民自由出現退步。今年2月,美國學者福山在接受《華盛頓郵報》採訪時說:「25年前,我不知道民主制度會如何倒退,也沒有理論來談這個問題。現在我認為,民主制度顯然可能倒退。」
  • 中國人眼中的西方民主
    中國日報網環球在線消息:筆者在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做記者工作20年,常駐西班牙、巴西、委內瑞拉、智利和尼加拉瓜等五國,多次遇到這些國家進行西方式的大選,也與當地普通百姓談論他們的民主體系,對西方民主政體有所了解和切身體驗。
  • 西方選舉民主的缺陷是與生俱來的
    西方選舉民主的缺陷是與生俱來的 ——澄清現行民主理論的幾個認識誤區 2017年02月06日 09:28 來源:北京日報 作者:孫津 字號 內容摘要:在談到西方政治的時候
  • 徐覺哉:西方世界的民主「亂象」
    最近,英國《經濟學人》周刊發表《西方民主病在哪兒?》一文,指出「全球範圍內的民主進程已近停滯,甚至有倒退的可能」,此番表態在西方媒體中振聾發聵,從而引發熱議和爭論。現實的背景則是萬眾矚目的「阿拉伯之春」變成了「阿拉伯之冬」,茉莉花革命大步邁進歐洲,不僅烏克蘭、土耳其等歐洲邊緣國家發生動蕩,在英法等老牌「民主」國家也先後發生大規模騷亂。
  • 西方協商民主理論興起的哲學基礎
    在某種意義上,我們可以說,西方協商民主理論本身就是當代主體間性哲學和交往哲學發展的產物,是主體間性哲學這種新的思維方式對民主理論的創新。     一、西方協商民主理論產生的哲學背景    西方協商民主理論通過語言交往實現主體間理解和形成共識的核心特徵正是當代西方哲學領域語言學和主體間性哲學轉向的體現。
  • 當西方「民主」遇上中國「實事求是」
    之後筆者乾脆反問:「讓我舉出西方民主化模式在發展中國家不成功的例子?舉10個、20個、還是30個?還是更多?」我簡單談了一下美國創建的民主國家菲律賓、美國黑人自己在非洲創立的民主國家賴比瑞亞、美國家門口的海地,還有今天的伊拉克。此時,有一些聽眾開始點頭,一些人搖頭,但就是沒有人起來反駁。
  • 民主穩固還是民主衰退:第三波民主化浪潮的進展與困境
    在捲入其中的國家中,有多少走向了民主穩固,有多少走向了民主困境?在多大程度上出現了民主衰退?又在何種意義上呈現了政體韌性?一種質疑是通過數據說話:儘管2006 年之後自由民主制的擴張趨勢出現變化,但是,無論是民主數量還是自由程度,倒退程度都非常有限,「總體而言,倒退的趨勢反映的是其進步變得緩慢,而不是衰亡」。對於習慣於並期待「民主不斷擴張」的人而言,平臺期可能構成一種「相對衰退」,但是,這種期待本身或許不切實際,其基礎是對西方國家歷史與非西方國家現實的雙重誤解。
  • 西方現有民主形式是曇花一現?它有三個基因缺陷
    6月24日播出的《這就是中國》節目中,復旦大學中國研究院院長張維為教授就「從英國『脫歐』看西方制度困境」展開了主旨演講。8年前張教授和福山進行「世紀之辯」時就說過,西方現在這種民主形式很可能只是人類歷史長河中的曇花一現。那麼其主要原因是什麼?
  • 民主:中國與西方區別究竟何在
    編輯同志:   《中國青年報》應該為當代青年釋疑解惑,我在與許多青年(包括高學歷青年)的接觸中,發現在對一些問題的認識上,他們存在著許多困惑,比如:中國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與西方的多黨競選的民主制度,哪一種更能代表民意,哪一種制度更民主?又比如,為什麼中國不能搞西方的多黨競選?中國的腐敗是怎麼形成的?等等。
  • 西方民主已淪為一种放任
    胡錫進說民主,自由,法制是中西共同的價值觀。他的意思是中西須求同存異,不要陷入對立的陷阱。求同存異沒錯,但同在哪裡,異在哪裡要看清。雖然中西都說民主,但內容是有出入的。中國強調的是人民享有參與國家事務的權利,西方突出的是少數服從多數的機制。顯然,前者指內涵,後者指方式。在中國看來,民主必須有益於國家建設和社會發展,服從整體利益,這就是民主的意義。方式只是實現意義的手段。實踐表明單純的民選是不足取的,是可能壞事的,中國不能為了這個所謂民主的標籤而不顧自己的百年大計。
  • 民主的困境:臺灣民粹主義與第三勢力的興起
    來自北京高校、智庫的兩岸關係專家以「『民主的困境』:臺灣民粹主義與第三勢力的興起」為主題展開深入討論,就臺灣民粹主義、臺灣的第三勢力及二者關係等問題發表了各自看法。中國人民大學教授王英津主持是次研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