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6月,「留歐」派在英國倫敦特拉法加廣場舉行集會,支持英國繼續留在歐盟。新華社發
2016年9月,在英國倫敦議會大樓外,「脫歐」支持者手舉標語呼籲啟動《裡斯本條約》第五十條,正式開始「脫歐」程序。新華社發
2016年12月,義大利舉行修改憲法的公民投票。工作人員在義大利首都羅馬的一處投票點準備選票。新華社發
2016年,歐洲發生了兩場影響深遠的公投。6月,英國「脫歐」公投中,約52%的投票者贊成脫離歐盟,首相卡梅倫隨後辭職;12月,義大利倫齊政府主導的修憲公投以反對者的勝利告終。幾年前,英國《經濟學家》就曾評論,歐盟已經成為民粹主義的「孵化場」,如今,這兩場公投將民粹主義的影響力淋漓盡致地展現出來。
形式上、程序上的民主是否會帶來真正的民主?如何看待西方的民主制度?事實上,就連西方國家的政界、學界人士也對此有質疑、有反思。正如義大利資深政論家布裡齊奧·弗蘭齊歐所感嘆的,常識和歷史經驗表明,「過度的民主必然會置民主於死地」。
盲動——
公投困境暴露深刻問題
「2017年是歐洲民主的黑暗時代嗎?」美國《外交》雜誌發出這樣的疑問。作者丹尼爾·科勒曼認為,英國「脫歐」公投等一系列事件給歐盟敲響了警鐘。2017年3月,歐盟將慶祝《羅馬條約》籤署60周年,歐盟常常把自己當成自由主義價值和政策的代言人,比如在環境政策、人權、貿易等方面都是如此。這些都將在2017年面臨挑戰。從國際上看,歐盟的長期支持者和盟友美國出現了保守思潮,川普的當選就職可能推動與歐盟主張相悖的政策;從內部看,歐盟多國反歐盟、反全球化聲音泛起,多個重要國家的選舉也成為歐盟團結度的「試金石」。
英國公投「脫歐」,義大利修憲失敗,法國等反對歐盟的聲音日漸高漲,都對歐盟的走向產生重要影響。布魯金斯學會美國與歐洲研究中心主任菲歐娜·希爾甚至將英國「脫歐」同柏林圍牆倒塌等歷史性事件相比較,認為歐盟的團結和發展將受到很大影響。
義大利約翰卡伯特大學教授彼得·帕加尼尼對本報記者表示,「西方民主正在遭遇兩大問題:第一是民眾過度地盲目參與。民主給予了普通民眾選擇的權利,也有賴於民眾的參與才可以有效運行。如今,網際網路的發展讓所有人都有了發表意見和看法的機會,並希望以此影響決策。舉例來說,對於將一棟建築外牆塗抹成什麼顏色這樣的問題,所有人都可能有能力做出選擇,而對有關國家的政治經濟發展這樣的複雜問題而言,並不是所有人都具備選擇的能力。」
西方民主遇到的第二個問題,則是「民眾不能全面客觀地接受信息」。彼得·帕加尼尼認為,民主要求民眾做出的選擇,必須建立在一定的信息基礎之上。網際網路的發展讓更多人參與到民主當中,同時也傳播著大量虛假信息,但民眾卻沒有能力甄別真偽。「這在年輕人身上尤為嚴重。年輕人更願意接受和自己想法類似的信息,更喜歡從社交媒體獲得信息,這容易導致他們無法全面掌握信息,在面臨選擇時往往缺少客觀而理性的思考。」
奧德麗女士退休前是美國維吉尼亞州阿靈頓縣公立學校的高中教師。剛剛從歐洲旅行回來的她感慨說,歐洲的整體節奏不快,為了支付高額的福利費用,政府不得不提高個人所得稅等稅率,甚至出現休假比上班還要「實惠」的不正常現象。在她看來,很多歐洲國家出現了入不敷出的現象,不得不大規模舉債,最終引發債務危機,嚴重損害國家經濟活力和形象。事實上,在當前歐洲的政治氛圍下,歐盟和各成員國也沒有很好的應對辦法,在歐洲,社會福利甚至成為一種「政治正確」,誰反對福利就會受到很多批評,因此歐洲的政客害怕失去選票,直接民主和民粹主義的惡劣影響可見一斑。
美國戰略與國際高級中心歐洲項目副主任研究員傑弗裡·拉克也指出,法國現在也正陷入民粹主義、民族主義和強烈反建制的情緒之中。受英國公投和美國大選的影響,2017年的法國大選也可能會出人意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