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平昌2月7日電題:中國冰雪迢迢風雪路——從普萊西德湖到平昌
新華社記者
當五星紅旗今天在平昌冬奧會運動員村升起,中國冰雪健兒的第11次冬奧徵程開始了。從1980年開始,中國冰雪運動的奧運之路歷經風雪,一代又一代人在冰天雪地間留下熱淚,書寫豪情。伴隨著改革開放、民族復興的歷史進程,中國冰雪運動站在了新的歷史坐標上,迎來了新的機遇,肩負起新的使命。
;*刻骨銘心的差距*
第一次參加冬奧會時的包振華——包振華提供
「現在上場的是14歲的中國選手包振華,這是我們第一次見到來自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代表團。她排在最後一名,但她此前從未參加過國際賽事。和大多身經百戰的對手們相比,這支中國隊展示出非凡的活力和勇氣。」——美國全國廣播公司普萊西德湖冬奧會花樣滑冰比賽轉播解說
1980年,14歲的包振華第一次看到了外面的世界。她到了紐約,進駐普萊西德湖奧運村,第一次見到24小時食堂,影院放映著最火的電影《超人》《ET》……但更令她目眩的是冰上的世界。
包振華在美國普萊西德湖舉行的第十三屆冬季奧運會上進行女子個人花樣滑冰比賽——包振華供圖
「人家滑得太好了。記得英國有位叫考辛斯的男選手,他把當時風靡世界的迪斯科音樂,編排到他的自由滑長節目裡,很多沒見過的東西,都能在冰場上看到,我們差距太大了。」
差距,巨大的差距,是新中國運動員第一次登上冬奧會舞臺獲得的最刻骨銘心的印象。參加高山滑雪、冬季兩項、越野滑雪、花樣滑冰和速度滑冰5個大項的28名運動員中,只有速度滑冰選手戰勝了相對較多的對手,但也在20名開外,其餘都在完賽選手中排在末尾。
包振華在美國普萊西德湖舉行的第十三屆冬季奧運會上進行女子個人花樣滑冰比賽——包振華供圖
但新中國運動員的亮相,已經成為普萊西德湖和整個世界的重大新聞。關於中國代表團的報導成為美國各大主流媒體的必爭之地。持權轉播商美國廣播公司邀請中國運動員到前方演播室接受採訪,年齡最小的包振華被派去,採訪她的是美國「冰上皇后」、1968年冬奧會冠軍佩吉·弗萊明。
9個月後,弗萊明隨美國花樣滑冰隊訪華。在首都體育館,她以《梁山伯與祝英臺》為曲,奉上一舞。這場演出在剛剛打開國門的中國如蝴蝶振翅,激蕩起層層漣漪。
1998年初,日本長野,21歲的陳露以《梁祝》蟬聯冬奧會女單銅牌,成就了「冰上蝴蝶」的美名。當時正在日本留學的包振華,舉家驅車14個小時,在現場見證了中國花滑歷史上的經典之舞。儘管不是金牌,但陳露融入靈魂的表演超越了技術範疇,和當年弗萊明傾倒中國觀眾一樣,傾倒了世界冰迷。這是完全超出包振華那代人想像的盛況。
1979年10月,中國恢復在國際奧委會的合法席位。包振華遇到了人生最重大的機遇。當年年底,國家隊提前到日本備戰,她第一次走進了室內冰場。
包振華在室外冰場訓練——包振華供圖
「(當年是)在一般的田徑場潑上水,我們自己掃冰場,教練帶著我們澆冰場。因為是室外,首先考慮到保暖,服裝都比較厚,不是棉襖棉褲就是秋衣秋褲,套上毛衣毛褲,冰鞋外面做個套。隨著熱身把體溫升上來,逐步把厚衣服脫下來,才進入正式訓練。」
教練苗瑞馥從音樂選擇到服裝設計製作到舞蹈編排,獨自承擔了現在一個團隊的工作。她用最好的淡藍色的確良給包振華做了第一套舞裙,卻發現料子沒有彈性,抬胳膊踢腿都不方便。
和包振華一起在普萊西德湖登臺的男選手是當時15歲的許兆曉。2000年冬天,他與姚濱曾在一個蘇格蘭小鎮溫酒聽潮夜聊。談及陳露1995年在伯明罕世錦賽上奪得冠軍,許兆曉眼淚幾乎掉下來。「我當時聽到這個消息的第一感覺是:中國人也能奪取世界冠軍?這可是花樣滑冰哪!」
和許兆曉、包振華在普萊西德湖一樣,姚濱和欒波搭檔的雙人滑,在1980年世錦賽和1984年塞拉耶佛冬奧會上都排名墊底。退役後,姚濱用24年時間把中國雙人滑帶到了冬奧之巔。2010年在溫哥華,申雪/趙宏博終於代表中國人站上了冬奧會花樣滑冰的最高領獎臺。
在蘇格蘭那個冬夜,姚濱和許兆曉曾經有這樣的對話。
「我算了一下賽程,今天春節只能在保加利亞過了,」姚濱說。
「就好像你什麼時候在家過過年一樣,」許兆曉接過話來說。
*體壇尖兵*
葉喬波在比賽中——新華社發
「在上場的時候,走到地下通道,我清楚地記得我的競爭對手,(韓國選手)劉仙姬的領隊,就狠狠地捶了我一下。他說,喬波去打仗。我就覺得,哎喲,我就是一名勇士,一名士兵,我還在想什麼,就是去打仗。現在戰場上就我一個人了,我一個人要去拼殺了。」——紀錄片《冠軍的新人生·葉喬波》
1994年2月23日,葉喬波迎來了冰上生涯最後的1000米競速。一塊銅牌,差點付出一條腿的代價。
「我記得在最後30米的時候,就是一瘸一拐,左腿就是支撐一下而已,根本沒有能力拼盡全力去蹬冰。千萬別摔倒,就是這樣支撐滑過去都行,堅持下去就行。」
這塊銅牌是中國在利勒哈默爾冬奧會上的第一塊獎牌。還沒走到領獎臺,葉喬波的眼淚就忍不住湧出來。「我知道我再也沒有展示自己的機會了。」
她登臺,揮手,是致意,也是告別自己的奧運冠軍夢。十多天後,她在德國接受了左膝關節手術,耗時3個多小時,清除了8片碎骨……
葉喬波「背著冰刀出徵,坐著輪椅歸來」的故事隨即傳遍中國。她左膝的傷勢在冬奧會前就已經非常嚴重,不止一位醫生告誡她,不能再訓練和比賽了。但她纏上層層繃帶,義無反顧地走上冰場。
其實早在兩年前,她已經成為中國冰雪運動的英雄。在法國阿爾貝維爾,她在速度滑冰500米和1000米兩個項目中奪得銀牌,結束了中國人對冬奧會獎牌12年的等待。但兩次以微弱劣勢輸給美國名將邦尼·布萊爾點燃了這名中國軍人更強大的鬥志。
最後一戰,宿命般地與布萊爾站在同一條起跑線上,只有「一條半腿」的葉喬波雖無力戰勝對手,卻贏得了世界的敬意。有荷蘭記者對她說,「在我心目中,你永遠是冠軍。」
葉喬波被授予「體壇尖兵」稱號,媒體、部隊、體育部門等多家單位聯合為她的退役特別舉辦了一場晚會。而曾經已經無限接近的速滑奧運金牌,中國人又等了20年,以為一捅就破的窗戶紙,竟成了一堵牆。2014年,張虹終於在索契冬奧會女子1000米比賽中實現了幾代速滑人的夙願。葉喬波作為電視解說嘉賓,在現場見證了這一榮耀時刻。記憶翻湧,她不禁紅了眼眶。
葉喬波的「尖兵」精神是中國冰雪人的一種典型氣質。一支穿行在牡丹江林海雪原間的隊伍後來逐漸為人所知。瀋陽軍區雪上運動大隊的冬訓營地在當年抗聯英雄與日本侵略者周旋的原始森林深處。冬季兩項的戰士們每年10月底上山,次年3月底下山,在厚達一人高的積雪和零下三四十攝氏度的寒風裡練越野滑行和射擊。經歷過手指甲腳趾甲被凍掉的戰士不在少數,流汗流血流淚就是他們的日常。
在這樣的條件下,他們創造了中國雪上項目較早的一批突破性成績。1990年,宋文斌亞冬會奪冠;1993年,王錦芬世界大冬會摘金;1998年,於淑梅在長野冬奧會上獲得女子7.5公裡第五名,2001年她又在世界盃上問鼎;2005年,劉顯英世錦賽奪銀。在冬季兩項這個傳統雪上項目中,中國也曾經接近世界先進水平。
中國人不怕吃苦,但客觀條件有些時候卻成為一道跨不過去的坎兒。1996年2月,哈爾濱成功舉辦了第三屆亞洲冬季運動會。在短短兩年時間裡搭橋修路、建設和改善場館設施,東道主的效率給賓客們留下了深刻印象。
那是中國首次承辦洲際冬季綜合運動會,但當時萌發的舉辦冬奧會的夢想卻接連遇挫。2002年初,哈爾濱第一次申冬奧,無緣候選城市。伴隨2009年世界大冬會的籌辦,哈爾濱再次提出申冬奧的意願,但未獲中國奧委會批准。
國家體育總局冬季運動管理中心前主任趙英剛曾坦率地說,「哈爾濱最大的不利因素是氣候過於寒冷」。國際奧委會要求雪場溫度不能過低,但中國東北地區受西伯利亞寒流影響,冬季氣溫比世界同緯度地區要低10-20攝氏度。
雖然「冰城」太冷,但中國人的冬奧夢想並未因此「封凍」。
*零的突破*
大楊揚在比賽中——羅更前攝
「今晚女子500米決賽的槍聲響了。大楊揚一馬當先,似流星、像閃電,當她以一個漂亮的『弧度滑行』飛掠過最後一個彎道,奮力衝過終點時,一個歷史性的畫面瞬間定格,並將永載史冊。」——《通訊:今圓冰雪夢》
2002年2月16日晚,美國鹽湖城。楊揚腳下的冰刀輕輕地滑向起點,她的心氣卻幾乎是悲壯的,她肩上扛的是千斤重擔。
從普萊西德湖開始,中國人對冬奧會金牌的渴望已經蓄積了22年。此前六屆冬奧會10銀4銅,至少有五六次金牌已伸手可及又飄然而去。看著中國夏奧軍團一步一個臺階,2000年在雪梨躋身獎牌榜前三,冰雪人更著急了。
當幾代人的渴盼凝作一處,楊揚身上的壓力不背自來。三天前,作為連續五屆世錦賽女子全能冠軍,她在最擅長的1500米中竟無緣獎牌。懊悔、自責揮之不去。她受到置疑,也受到各種方式的鼓勵。
站上500米起跑線的時候,她已經無路可退。千斤重擔在發令槍響的一瞬間化作蒸騰的殺氣。當她第一個衝過終點時,吼出了中國冰雪人的積鬱之氣;當她直起腰身振臂時,終於卸下了肩上的巨石。
大楊揚高舉冬奧會金牌——趙迎新攝
1963年為中國奪得第一個冰雪項目世界冠軍的羅致煥在電視機前幾乎跳了起來;在鹽湖城現場的葉喬波噙著眼淚揮舞著國旗;楊揚和獲得銅牌的隊友王春露抱著教練辛慶山哭成一團……五星紅旗終於在冬奧會賽場上升到了最高處。
那晚見證金牌零的突破的還有遠赴斯洛伐克執教的李琰。她曾在1988年卡爾加裡冬奧會短道速滑這個表演項目上奪得金牌。1992年阿爾貝維爾冬奧會,葉喬波拿下兩塊銀牌之後,李琰在短道女子500米比賽中再添一銀,成為中國短道冬奧獎牌第一人。
2006年都靈冬奧會後,身在美國的李琰接到祖國的召喚,義無反顧踏上歸途,把一度陷入低谷的中國短道帶上巔峰。在她麾下,王濛、周洋先後接過領軍旗幟,男隊實力穩步提升。2010年在溫哥華,她甚至率領女隊完成了包攬4金的壯舉,使那屆比賽成為勁敵韓國隊不堪回首的滑鐵盧。
2010年溫哥華冬奧會,李琰在周洋奪冠後從教練席一躍而起——新華社發
中國短道在12年間的四屆冬奧會上贏得9金,佔中國冬奧金牌總數的四分之三。包括楊揚、王濛、範可新在內的十位世界冠軍,都出自哈爾濱以東400多公裡一個叫七臺河的地方。而這裡,直到2013年才擁有第一個室內冰場。
2006年意外身故之後,七臺河基層教練孟慶餘的故事流傳開來。他被叫做「瓦匠教練」。早年間,他凌晨2點就要起床澆冰,把一個大鐵桶放在爬犁上當作水箱,人拉著爬犁走。零下三四十攝氏度,裹著棉衣拉起一噸多重的水箱,一場冰澆下來,凍得上牙直打下牙。後來七臺河隊到哈爾濱借館訓練,30多個孩子擠在16平米的棚戶房裡。再後來,房子問題解決了,但各支隊伍要排隊上冰,為了能多滑會兒,凌晨訓練是家常便飯。
在都靈冬奧會自由式滑雪男子空中技巧決賽中,中國選手韓曉鵬奪冠後慶祝。這是中國選手在冬奧會歷史上獲得的第一枚雪上項目金牌——王長山攝
與冰上項目相比,中國的雪上項目更是舉步維艱,至今只在冬奧會上獲得一塊金牌,全部8塊獎牌都來自自由式滑雪空中技巧項目。這是中國人根據自身特點尋找到的雪上突破口。這個項目對雪感和場地的要求相對較低,2006年為中國實現雪上金牌「零」的突破的韓曉鵬就是由技巧轉項而來。他也是中國冬奧冠軍中唯一一位來自黑龍江和吉林之外的運動員。這指向了一個尷尬的現實。過去很長一段時間,「不出山海關」是中國冰雪運動的真實寫照。
「北冰南移」的口號早在上世紀80年代就已經提出,喊了近30年,但中國冰雪運動的人才儲備不見明顯起色,一些項目反有萎縮。隨著2008年中國軍團在北京夏季奧運會上登頂金牌榜,冰雪運動成績和基礎的孱弱被映襯得越發明顯。
一代代冰雪人對此有著刻骨銘心的體驗,也因此有著清醒的認識。從包振華到葉喬波再到楊揚,退役之後都在做同一件事——讓更多南方的孩子學會滑冰滑雪!
; ;*走出山海關*
2017年12月15日,北京2022年冬奧會會徽「冬夢」發布——
鞠煥宗攝
「7月31日傍晚,國際奧委會主席巴赫在馬來西亞吉隆坡會展中心鄭重宣告,北京獲得第二十四屆冬奧會舉辦權。剎那間,一陣驚雷般的歡呼聲掠過會場。萬裡之外的北京也歡聲雷動!」——《通訊:見證榮耀時刻》
位於北四環邊上的北京奧運大廈就像一座時空隧道,連接起這座城市的兩個奧運夢想。2008年北京奧運會和帕運會結束之後,原來在這裡辦公的北京奧組委結束了使命,19層樓陸續租了出去,但大廈的7層一直空著。這個「留白」,仿佛就是在等待「奧林匹克」的歸來。2014年初,當北京冬奧申委成立後,人們回到這裡,一切看上去都和當年一樣。
但一切又和當年不一樣。中國體育和奧林匹克運動都走到了改革的十字路口。中國要從體育大國邁向體育強國,而奧林匹克運動要獲取持續發展的動力和影響力。
2013年11月3日,中國奧委會正式致函國際奧委會,提出由北京市和張家口市代表中國申辦2022年冬奧會——北京市承辦冰上項目比賽,張家口承辦雪上項目比賽。
2015年7月31日下午,北京申冬奧代表團在國際奧委會全會上做最後的陳述。國家主席習近平通過一段視頻向世界表達了中國政府對申冬奧的堅定支持。
身懷六甲的楊揚已經成為國際奧委會委員,她和前自由式滑雪空中技巧世界冠軍李妮娜一起登場講述。申雪和趙宏博已經結為夫妻,兩人在臺下緊張地等待結果……
當巴赫說出「北京」,中國體育翻開了新的一頁,中國冰雪運動迎來了最重大的歷史機遇。
申辦冬奧成功後的兩年,中國冰雪項目走上了快車道。索契冬奧周期,中國開展的小項只佔到冬奧會全部小項的三分之一,到2017年5月,平昌冬奧會的102個小項全部建成了國家隊,其中55個小項獲得參賽資格,創造了歷史紀錄。2022年冬奧會中國軍團「全面參賽」在平昌邁出了堅實的一步。
幾代中國冰雪人都渴盼著在家門口見證榮耀。從普萊西德湖出發的許兆曉在20多年前還不敢想像中國人能贏得花滑世界冠軍。現在,他和妻子付彩姝培養的金博洋,已經兩度登上世錦賽男單領獎臺,成為中國迄今最接近奧運獎牌的男單選手,而他還只有20歲。
「推動三億人參與冰雪運動」更是一張宏偉藍圖。2016年初,第十三屆全國冬季運動會在新疆拉開大幕。那是從1959年開始舉辦的全國冬運會首次走出東北,擁抱廣袤的西北雪原。冰場雪場在全國各地蓬勃生長。在冬奧會的帶動下,楊揚在上海開設的冰上運動中心已經處於飽和狀態。去年10月,熱帶的海南三亞也建起了冰雪體育中心。在江南,室內外滑雪場已經算不上新鮮事物。擁有萬年滑雪傳統的新疆阿爾泰山區,正在成為新的世界級野雪勝地。西南的貴州六盤水緯度低、海拔高,陸續建成4個高山滑雪場,「涼都」正在成為西南「雪都」……
中國南方也能開展冰雪運動——姜克紅攝
隨著場地設施的拓展,中國冰雪運動人才「跨越山海關」之路也日益寬闊。越來越多的退役冰雪運動高手走向全國各地開創新事業,而中國冰雪競技的後備人才在不遠的未來也不會再局限於東北的孩子。當「北冰南展西擴東進」一步踩下一個堅實的腳印,冰雪運動就能形成「舉國之勢」,在競技和普及兩端補齊短板,為體育強國夢填上一塊重要的拼圖。
籌辦2022年冬奧會更超越體育,成為國之大事。站在重要的歷史節點,與全民健身、京津冀協同發展的國家戰略相契合,匯入健康中國的宏圖中,中國體育人、中國冰雪人當肩負起特殊的使命。
18天後,當平昌盛會落幕,冬奧將真正進入「北京時間」。中國將在世界的聚光燈下展示才華、智慧和責任感。舉辦一屆「精彩、非凡、卓越」的冬奧會是中國向世界的承諾。藉助冬奧會的契機,推動中華文明與世界各國文明交流互鑑,更是傳播奧林匹克精神,傳播中國價值觀的題中之義。
中國,必一諾千金!
(執筆記者沈楠,參與記者劉暘、王君寶、王鏡宇、高鵬、江紅、王子江)
編輯:周欣籤發:徐徵
版權歸新華社所有; 未經許可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