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昌有佳石 可以琢玉英
——接下來的四年我們還要做些啥
陶邢瑩
冬奧聖火下,中國體育代表團披荊斬棘,獲得1金6銀2銅,列金牌榜第16位。中國代表團副團長、國家體育總局副局長高志丹表示,這個成績基本反映了中國冰雪運動目前的水平,金牌數有點遺憾,但有5個分項獲得獎牌,為歷來得牌面最寬的一次。展望未來四年,我們還要在哪些方面下功夫?
2月22日,在平昌冬奧會短道速滑男子500米決賽中,中國選手武大靖奪得金牌。 中新社記者 宋吉河 攝
怎樣理解複雜規則下判罰?
爭金奪銀的賽場,有爭議、有遺憾,更有困惑。
中國短道速滑隊在賽場上遭遇到的一次次判罰,激起了國內民眾的廣泛討論。究竟是裁判不公?還是規則沒研究透?
中國代表團副團長、國家體育總局副局長高志丹的總結極為中肯,「短道隊面臨不進則退的挑戰。作為重點項目,他們承受了巨大的壓力,但在研判世界發展趨勢、東道主因素、規則和判罰方面,都有進一步提高的空間。」
當女子短道速滑3000米接力銀牌被取消,當中國短道隊的申訴被駁回,我們只是一邊倒地看到國人對裁判的指責和憤怒,但事實上,連參賽運動員和教練員都可能會搞不清規則和判罰,更何況是一般觀眾了。正如高志丹所言,「我們在了解規則變化方面值得總結。要把自己做得更強、更全面、更完善、更無懈可擊,這是對世界王牌隊伍、優秀運動隊的要求。」
展望北京2022,我們既要爭取讓國際滑聯制定更加細緻、合理的規則,也要加強運動員自身對於規則的強化理解,制定出行之有效的戰術方案。像武大靖在男子速滑500米比賽中那樣,滑得乾淨、滑得完美,不給裁判留有任何判罰犯規的空間,不給對手任何機會,以絕對的實力來獲取理想中的成績。
如何讓冬奧走進百姓家?
你知道冬季兩項(Biathlon)和北歐兩項(Nordic Combined)分別具體是哪兩項?短道速滑和速度滑冰的區別是什麼?如何辨別有舵雪橇(Bobsleigh)、無舵雪橇(Luge)和鋼架雪車(Skeleton)?甚至,初次觀看冰球比賽時,很多人難免會疑惑,「球在哪?怎麼找球?」
這個春節假期,即便你在家每天都觀看冬奧會的賽事直播,或許你對於各種項目的理解,仍會有不少困惑,即便央視解說已經對各項目進行了基礎普及。北京申辦冬奧成功後,中國已經大力發展了兩年多的冰雪產業,但在整個中國,絕大多數項目的普及,還處於非常初級的階段,了解的人和了解程度都很有限。其次,冬季項目多數本身規則複雜,相對于田徑、遊泳等夏季項目,普及起來效力更慢。
正因如此,中國短道隊被屢屢判罰之時,國內不少公眾號發表的文章幾乎一邊倒,將矛頭指向裁判,即便擔任解說的楊揚反覆強調,「我們還是應當尊重規則、尊重裁判。」
但事實是,有多少人真正看得懂比賽?連運動員都尚未適應新規則。
普及冬奧知識,推廣冬奧項目,勢在必行。奧運運營總監克裡斯託夫·杜比指出,在北京舉辦冬奧是擴大冬奧群眾基礎的絕佳機會,「中國提出讓三億人上冰雪是個很好的計劃,當讓這麼多對冰雪感興趣的人參與到運動中來,冬奧的影響力自然就會增大」。未來的四年,考驗我們的不只是辦賽的能力,如何讓冬奧走進尋常百姓家,是一個值得注意的問題。
冬奧明星選手如何誕生?
冬奧會上,最引人注目的選手是誰?
日本花滑名將羽生結弦,成為平昌冬奧會的票房保障。花樣滑冰有一個傳統,選手表演結束後,觀眾會向場地投擲毛絨玩具。羽生結弦在男子單人滑完賽後,現場下起了羽生結弦最喜愛的卡通人物「維尼熊雨」。
這位被美國媒體譽為「冰上麥可·傑克遜」的日本美男子,甚至是諸多其他選手的偶像,15歲的女單冠軍、俄羅斯姑娘扎吉託娃就坦言,心儀羽生結弦。
平昌冬奧組委歡迎明星選手的到來。截至去年12月底,只有61%的冬奧會門票售出,然而,在去年3月之前,花樣滑冰項目的A席門票就已全部售罄,總共為冬奧組委帶來約6.8億韓元(約合人民幣406萬元)的收入。而在中國,羽生成為自福原愛以來又一個受追捧的日本運動員。CCTV5官方微博發的羽生結弦相關微博,獲得極高的點讚量與轉發量。
反觀中國代表團,除了武大靖的金牌提氣、令人驕傲之外,我們自己的明星運動員尚未誕生。夏季奧運會上,我們有孫楊、有林丹,但我們還沒有見到冬奧會上的孫楊和林丹。
我們不僅需要金牌,需要第一,需要去拼搏,還需要有意識地培養中國的體育明星。這個明星在市場上的價值,對奧運轉播商的價值,以及對單項體育的價值,都是非凡的。一個明星運動員的誕生,可以引領一代又一代人關注冰雪項目、投身冰雪項目,也會體現中國效應,產生更深刻的世界關注。這遠比一枚金牌的價值更深遠。
更多地培養自己同冬奧的關聯,更早地同項目、受眾以及明星運動員產生互動與情感連結,將是四年後北京舉辦冬奧過程中,非常重要的幾點。
「冰」與「雪」怎樣齊頭並進?
「冰強雪弱」是中國冬奧項目的特點。但實際上,冬奧會上更多的金牌,誕生在雪上。
中國冬奧的老對手日韓在本屆平昌冬奧會上取得的成績,值得借鑑。毋庸置疑,日本已成為亞洲第一冰雪大國,除了花滑和速滑,日本在男子單板滑雪U型池項目上的發展,令人矚目。而以短道速滑見長的韓國人,此番在鋼架雪車和四人雪車項目上收穫一金一銀,而該項目向來是歐洲人的天下。
冰與雪怎樣齊頭並進?好在,平昌冬奧會,中國隊已有了突破。以雪車隊為例,組隊三年裡,在沒場地、沒教練、沒運動員的情況下,實現了3個小項參加奧運會的成果,進步很快。按男子四人座雪車舵手邵奕俊的話來說,「我們滑行的一小步,是中國雪車的一大步。」
這一次,國人見證了「冰雪少年」的巨大潛力:10個小項首獲參賽資格,填補了中國冰雪運動的一大空白;常馨月填補中國跳臺滑雪項目的空白,15歲的張可欣在自由式滑雪U型場地放言「2022年我就是想拿金牌」,百米飛人張培萌宣布轉練鋼架雪車,爭取參加2022年北京冬奧會……
三年來的訓練成果證明,在雪上項目中部分進行「跨界選材」、聘請高水平外教、學習國外先進的訓練辦法等,是一條正確的道路。高志丹指出,「雖然雪上項目的名次都不高,但這都是他們經過不太長時間的努力得來的。這證明只要努力做,選對方向,還是可以有所作為的。」
隨著平昌冬奧會的閉幕,北京向全世界發起召喚:2022年,北京歡迎你。更期待,國人對冰雪的熱情、中國冰雪運動的水平,能在四年之後閃耀世界。特派記者陶邢瑩
(本報平昌今日電)
編輯: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