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老了,總願回想那些記憶力難以忘卻的歲月。
人生最重要兩件事莫過於婚喪嫁娶,而婚喪嫁娶都要置辦酒席來答謝前來賀喜或悼喪的親朋好友。現如今國家經濟繁榮、人民生活富裕,辦酒席也與時俱進了。事主們有的在家置辦酒席,還有很多人圖省事在飯店或酒店置辦酒席。
現在在酒店或飯店置辦酒席是稀鬆平常的事。然而在生活艱苦的上世紀70年代,在我生活的那個村莊,無論對於什麼樣的家庭,在飯店置辦酒席,是想也不敢想的事。
事主們全部在自己家裡置辦。事主一張羅,全莊一戶來一個人提前過來幫忙。事主安排自己最親近的人,與請的大廚一起,到附近集市購買食材。在家幫忙的老少爺們,按照事主請來的「老執」(當地方言,大致相當於「總負責人」的意思)的安排,按各人所長、分工明確、各自忙活,一派熱鬧景象。有到各戶借桌子板凳的,有壘灶臺的、有搭棚的、有劈柴挑水的……每個人都把事主家的事,當成自己家的事,不分裡外的忙忙碌碌。
等食材買回來,大家開始幫忙摘菜洗菜,一切準備完畢,待客日子已臨近。那時候,廚子們幫事主置辦酒席,大部分是「九碗十二碟」。
九大碗是:散碎雞一碗、炸魚一碗、八片肥豬肉一碗,八片雞蛋糕一碗、海帶一碗、粉條燒豬肉一碗、金針菇一碗、燒豆腐一碗、丸子一碗。
十二碟是:四葷,即白水雞蛋、豬頭肉、肉絲炒木耳、肉片炒清菜。四素,即花生米、涼拌素菜、千張絲、素鹿角。另外搭配四個果碟。
酒是散裝老白乾兩壺,大鐵橋牌香菸兩盒。份子錢,那時是禮金一元。
第二天中午,「老執」按送禮人員上帳早晚,安排八個人一桌。當時生活困難,每一桌人員只能吃自己的那一份,對於糕點、丸子等,根據自己桌上人數多少,如有沒有吃完的,可各自用手絹包起帶回家給老人孩子吃。
那個年代已經過去了,一去不復返了。現在有時回想起來,喜憂參半。喜的是,那個年代雖然物質生活不富裕,但財富分配比較平等。憂的是,現在的人們好像已經忘記了以前生活的艱苦。
作為一個親身經過那個年代的人,也經常說給自己的下一代人聽,教育他們別浪費糧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