迴蕩在空氣中的朗朗書聲,孩子們稚嫩的歡聲笑語,離別時溼潤的眼眶,是他們最美的回憶。他們乘著晃蕩的綠皮火車,走進蒼翠的大山,給鄉村孩子的童年帶去一股夏日清風,用青春的力量和奉獻的情懷承擔時代責任、踐行青年擔當。他們就是來自山東大學翻譯學院的「銀杏果」實踐服務團。
為貫徹執行共青團中央「充分發揮『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的育人作用」的方針,積極響應山東大學樊麗明校長構建服務山東發展「山大系」品牌的號召,山東大學(威海)翻譯學院積極組建「銀杏果」實踐服務團,將支教調研與鄉村振興戰略、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相結合,創新支教下鄉工作新理念和新途徑,致力於為古城蘭陵的振興貢獻山大力量。
【憧憬之至——青春奉獻「新長徵」】
「銀杏果」實踐服務團由山東大學(威海)翻譯學院的四名教師和十八名學生組成,營員是來自蘭陵縣下村鄉的近100名學生。團隊以「助力鄉村振興,踐行青年擔當」為宗旨,致力於用腳步丈量山東鄉村大地,開展豐富多彩的支農支教和田野調查活動,他們帶著播撒愛的憧憬,開啟了一場青春奉獻的「新長徵」。團隊成立了「銀杏果」支教活動臨時黨支部,以「建國七十年,永遠跟黨走」為主題,領悟沂蒙精神、重溫紅色記憶,在實踐中淬鍊當代大學生的信仰底色。團隊還組建成立了專項調研小組,圍繞科技興農、精準扶貧、留守兒童、生態臨沂、鄉賢文化、紅色記憶、文化下鄉等模塊展開專項調研,為服務山東、服務臨沂山區的經濟文化教育事業的發展貢獻青春力量、展現青年擔當。
「銀杏果」實踐團臨時黨支部成立。
7月9日上午,伴著清晨的縷縷陽光,「長徵」的號角吹響,「銀杏果」夏令營正式開營。共青團蘭陵縣委書記石璽和鄉黨委組織委員雋祥出席開營儀式,對支教團隊表示熱烈歡迎,並預祝夏令營圓滿成功。翻譯學院黨委副書記常偉東表達了加強校地共建和深挖學校資源服務鄉村振興的美好願望。石璽與常偉東共同為山東大學(威海)翻譯學院學生社會實踐基地(志願服務站)揭牌並為「銀杏果」支教團代表授旗。
實踐基地揭牌。
伴著志願者和營員們的憧憬與期待,這場青春與奉獻同行的「新長徵」正式拉開帷幕。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支教新氣象】
支教團開設了以豎笛、話劇和彝族達體舞為代表的11個文化精品課程以及暑假作業輔導班。教一首曲子,送一支豎笛,在吹奏中留下最美的回憶;話劇排練生動精彩,在表演中學習刻苦奮鬥的民族精神;踏著節拍,舞動雙手,用步伐感受異域的民族魅力。團隊通過製作「銀杏果足跡」支教日誌,記錄了每位志願者的支教調研日常,記錄了每位小朋友的成長曆程,定格了許多令人難忘的精彩瞬間。團隊為孩子們精心籌備閉營晚會,給孩子們搭建起夢的舞臺,讓孩子們展現自我風採,讓家長們看到孩子的進步,了解孩子的無限潛力。
老師教小朋友們學唱英文歌。
老師輔導小朋友課後作業。
團隊還關注留守兒童問題,他們走訪留守兒童家庭,真切關心孩子們的身心健康,通過心連心結對子,密切聯繫,點亮孩子們的青春夢想,和他們一起描繪生活的模樣,用創造的雙手,去書寫無限的未來。
家訪途中。
下雨天老師送小朋友們回家。
老師們和小朋友悉心交談。
對志願者們來說,此次支教不僅僅是一次吹拂知識清風之旅,還是一次體驗生活的學習之旅:他們穿梭在鄉野村巷,行走在田間地頭,學習廣大勞動人民不怕苦不怕累的奮鬥精神;他們在茅草屋簷下向當地村民學唱《沂蒙山小調》等特色民歌,關注民俗文化。
【憶革命浩氣,燃點滴恩情——紅色記憶「新徵程」】
青春心向黨,建功新時代。走好鄉村振興的「長徵路」,必須堅定對中國共產黨的信仰。在翻譯學院黨委副書記常偉東的指導下,「銀杏果」支教活動臨時黨支部成立。臨時黨支部通過發揮黨員的模範領學作用,將此次「三下鄉」支教與「建國七十年,永遠跟黨走」的主題相融合,開展了一系列紅色活動,開啟了具有臨沂特色、沂蒙精神的紅色學習「新徵程」,引導青年學生牢記黨的教誨,高舉團旗跟黨走。
紅領巾故事分享會上小朋友們講述身邊的紅領巾故事。
紅領巾心向黨,五四情薪火傳。臨時黨支部注重少先隊員、共青團員和入黨積極分子的思想引領工作。翻譯學院常偉東副書記帶領隊員和營員們學習沂蒙精神,重溫臨沂革命老區革命鬥爭史。團隊還組織小朋友們開展了系列紅色精神學習活動:開展「紅領巾故事分享會」,與小朋友們分享少年英雄潘冬子的故事,向革命先烈致敬;開展黨史知識競答比賽和五四故事宣講會,號召共青團員與少先隊員們學習黨的思想,高舉旗幟跟黨走;創新教學新模式,將大國工匠精神融入「十萬個為什麼」小課堂,傳承榜樣的力量;開展「致祖國媽媽的一封信」徵文活動,燃起孩子們心中的熾熱愛國情。
聽齊爺爺講革命故事。
訪革命前輩,傳紅色記憶。團隊拜訪了91歲高齡的老黨員齊孝言先生,老人用參與抗日戰爭、解放戰爭的親身經歷展現了老一輩黨員不怕犧牲的愛國精神和使命意識。談及初心時,老人用樸素的話語表達了對黨和祖國最深沉的愛,「只要祖國需要,我還要去最前線!」採訪中團隊發現,雖然目前國家對於老黨員的生活有扶助政策,但想要更好地傳承紅色記憶,內化紅色基因,確是一場新的長徵之路。對於這些革命記憶中的「活化石」、鮮活的「教科書」,我們做的還遠遠不夠。這就要求山大學子站得更高、看得更遠、做得更多,積極響應構建服務山東的「山大系」的號召,踐行青年使命、承擔社會責任,堅定理想信念,為傳承紅色基因貢獻青春力量!
【守望耕耘大地,靜待收穫時節——調研新發現】
走好服務臨沂山區、助力鄉村振興的「長徵路」要求我們全面掌握當地的經濟發展狀況,提高自身能力。為此,團隊成員頂著炎炎烈日,步行十幾裡,帶著一顆虔誠的心,走訪大山深處的村落,進行田野調查,流過的汗水最終都變成了滿滿的收穫。
鄉村振興離不開落葉歸根的「歸雁」情懷。「四雁」工程是下村鄉助推鄉村振興的重要方略:頭雁引領,吸引歸雁,培養鴻雁,帶領雁陣。團隊採訪了上世紀80年代勞模孫建華副鄉長,他為建設家鄉落後的經濟,毅然選擇化身「歸雁」,回鄉擔任基層幹部,做起「頭雁」,帶領群眾排除萬難,發展家鄉教育事業和集體經濟,帶領村民走上致富道路。這啟示我們山大學子樹立責任擔當意識,回歸基層,腳踏實地,助力鄉村振興。
採訪農民企業家李金貴。
鄉村振興離不開艱苦奮鬥的時代精神。團隊成員採訪到農民企業家李金貴,他們了解到李金貴於2000年返鄉,因地制宜,經營特色蔬菜水果產業,現如今他的水果銷售網已遍布全國各地。他正是憑藉著對當地鄉情的了解,對市場的清晰認識以及時刻秉持著「艱苦奮鬥」的時代精神,才最終踐行了自己反哺故土的初心。
採訪新鄉賢吳紹賀。
鄉村振興離不開創新發展的革新意識。下村鄉新鄉賢吳紹賢作為鄉村建設的「領頭雁」,一心為公,在「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思想的指引下,依託當地豐富的自然資源,革新發展思路,實現產業升級,大力發展生態旅遊業,打造特色品牌,將生態效益轉換為經濟效益;開發的同時注意生態保護,真正把生態環境保護落到實處,為建設生態臨沂提供了「蘭陵思路」。
實地走訪新民俗村。
鄉村振興離不開社會主義鄉風文明建設。為建設美麗下村,促進鄉風建設,團隊成立了「銀杏新風」宣講團,走進基層社區,調查村民對交通、衛生及醫療等的滿意度,向村民宣傳黨的鄉風文明建設的新方針,向村民們講解政府出臺的關於美麗鄉村建設的政策,促進形成和諧文明、鄰裡和睦的文明鄉風。
【滿載而歸——「新長徵」初步勝利】
在志願者與營員們的精心準備下,閉營儀式於14日下午成功舉辦。下村鄉副鄉長孫建華與新鄉賢代表吳紹賀出席閉營晚會,表達了對支教團隊的衷心感謝並寄予了愛的期望。孩子們將一周內所學的知識用精彩紛呈的節目表演呈現出來,令每一位到場嘉賓無不欣喜於他們的成長。本次夏令營活動在一片歡聲笑語和不舍的淚水中結束,青春奉獻新「長徵」取得了第一階段的勝利!
志願者唱《山東大學校歌》。
一周的暖心陪伴,愛的種子在彼此的心間悄然埋下,青春的芳華在愛的奉獻中得以綻放。這段「長徵路」給孩子們留下了珍貴難忘的回憶,讓村民們感受到了山大學子帶來的夏日清涼,同時也鍛鍊了志願者們的實踐能力,彰顯了山大學生的奉獻情懷。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青春奉獻的步伐永不止息】
「銀杏果」實踐服務團全體成員行走在青春與奉獻同行的夢想徵途,他們走過鄉野,傾聽勤勞的奮鬥者不凡的耕耘故事;他們將足跡鐫刻於鄉間小路,在調研探訪中感受青春揮灑的奉獻情懷;他們用知識與汗水澆灌每一顆祖國幼苗,在韻墨飄香的支教歷程中實現人生價值的升華。短暫的一周支教奉獻之旅讓團隊成員們收穫了一段與大山深處的魅力邂逅,揮灑青春的汗水、傳遞愛的力量是他們最真實、最生動、最深刻的表達。這一切都源於對鄉村大地深沉的熱愛;這一切都源於對夢想與希望的青春接力。
「別離在昨日,見爾隔三秋。」一周青春奉獻之旅暫告段落,但他們的腳步不會就此停息。服務山東,助力鄉村振興的「長徵」之行,他們永遠在路上。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陳乃彰 通訊員 王騰飛 趙子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