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在上篇文章中,小編給大家詳細介紹了清廷與準噶爾人第一次正面衝突之前的隔空交手,講述了噶爾丹和康熙帝兩個人的不同謀劃,以及康熙帝計劃失敗的原因。
而今天的這篇文章,小編再來給大家詳細介紹一下烏爾會河之戰的詳細經過,分析清軍戰敗的原因。
烏爾會河之戰
據清軍史料記載,在戰爭爆發前夕,清軍收到了準噶爾人大軍正帶領擄掠而來的喀爾喀蒙古男女、牲畜和輜重,溯烏爾會河而上遊牧的消息。
收到這一消息後的清軍統帥阿爾尼,決定打準噶爾人一個措手不及,於是帶軍前去尋找準噶爾人決戰。
6月21日黎明時分,清軍趕到烏爾會河附近設立營地,見準噶爾人果然有些反應不及,清軍統帥緊接著就從軍中選取了二百多蒙古勇士作為先鋒攻打準噶爾人。
又令喀爾喀蒙古的五百士兵,衝擊準噶爾人的輜重隊伍,想以此引起混亂,打亂準噶爾人的軍陣部署,以便大軍隨機而入。結果在戰爭正式打響之前,喀爾喀諸部落的蒙古人竟不聽號令,沒有去進攻準噶爾人的輜重隊伍,而是爭相去搶準噶爾人所俘虜的自己子女、親朋和牲畜歸隊,反而造成清軍的軍陣動亂不止。
看此情形,清軍統帥只能先讓軍隊後退重新整軍備戰,就這樣,清軍的第一次進攻未遂,將大好戰機白白浪費,給了措手不及的準噶爾人足夠時間休整:
「厄魯特兵(準噶爾人)二萬餘掠烏珠穆秦男女、牲畜、輜重徐行,溯水上流遊牧。阿爾尼偵之,分兵二隊,乘夜往襲。二十一日昧爽,於烏爾會河地方及其營,令所選蒙古勇士二百餘攻之。令喀爾喀兵五百,驅其所掠。未及戰,諸部落及喀爾喀兵爭取其子女牲畜,陣動不能止,遂退。」
獲得寶貴時機的準噶爾人趕忙組織軍隊排列陣型,並拷問抓獲的清軍俘虜,得知了清軍的人數和武器裝備水平,這極大幫助了噶爾丹接下來的謀劃。
當知道對方人數和戰鬥力都不如自己時,噶爾丹胃口大的很,選擇兵行險招,他打算殲滅這股清軍!他先將一部分軍隊隱藏起來,再將另一部分軍隊則分成兩翼,擺出迎戰陣型,據說是蒙古人傳統的弓形陣,噶爾丹還要求精銳的士兵皆下馬步戰,用長矛和盾牌組成防線,而防線之後又安排上了一排排火槍手和輕型火炮。
之後便迎來了清軍的再一次進攻,清軍的陣型中規中矩,因為八旗兵早已腐化,沒多少戰鬥力的緣故,所以清軍統帥還是按照以往的習慣,將最勇猛的蒙古部落騎兵(使用弓箭和長矛)作為前鋒,然後安排八旗兵(大多為冷兵器)隨後,喀爾喀等各部落兵(使用弓箭)則分於兩翼,提供側翼支援。
結果,清軍雖然衝擊的兇猛,但缺少火槍、火炮的清軍非但沒有擊破陣線單薄的準噶爾人,還在準噶爾人的排槍打擊下,損失慘重,一連數次進攻皆失敗。
這裡不得不說準噶爾人營地選擇的好,噶爾丹故意將營地設立在了一處高地,並將戰場也布置在了高地之上,前來進攻的清軍相當於是仰攻,還一直沒能登頂,所以也就沒能探明準噶爾人的陣地和兵力情況,他們還以為準噶爾人此前已經分兵了,在這裡宿營的只是一支兵力不足的小部隊,因此不顧武器差距,仍然頭鐵的輕騎馳突。
而實際上防守的準噶爾人是故意讓自己的陣線單薄,偽裝出主力不再的假象,以隱藏奇兵,同時準噶爾人還佔有地勢之利,可以三面還擊,根本不需要太多士兵進入這一戰場,結果就是少量準噶爾人不但防住了清軍的進攻,還給清軍造成大量殺傷。
幾次進攻下來,準噶爾人的火力壓制實在是太厲害了,喀爾喀蒙古人甚至都被準噶爾人的火槍打怕了,以至於不聽號令就擅自撤兵後退,其他蒙古人也紛紛敗退,噶爾丹則抓住時機,派兵從山上繞到清軍陣地的左右兩側,迅速形成夾攻。
在準噶爾人犀利的火槍打擊下,清兵再不能阻擋,紛紛潰敗,僅清軍統帥帶領少數親兵狼狽逃出戰場,將武器、糧草和輜重全丟了,準噶爾人的損失則很少。戰後,清軍統帥將自己的失敗歸咎於缺少火器:
「厄魯特(準噶爾人)多火器,而我火器兵未至。」
除了清朝史料對本次戰爭有所記載外,對此次戰爭的記錄在俄文史料中也被保存了下來,具體內容如下:
「天未曉,中國的兩個統帥對博碩克圖汗(噶爾丹)及其主帳發動軍事進攻,據抓來的中國人供稱,兩位統帥共有軍隊兩萬人,全部輕裝,未帶大炮,備有弓、矛。博碩克圖汗略為整頓了武器裝備之後,便率兵與中國人作戰,從黎明打到午後。博碩克圖汗大殺中國軍隊,一個統帥當場斃命,另一個……在十五或二十人掩護下逃竄。博碩克圖汗的叔伯兄弟丹濟拉跟蹤追擊……繳獲大車五百多輛以及全部輜重……卡爾梅克博碩克圖汗(噶爾丹)把中國兵殺得一個不剩。」
戰爭勝利後
烏爾會河之戰勝利後,噶爾丹繼續南下,不再掩飾自己的野心,在給康熙帝的信中,噶爾丹直言:「聖上君南方,我長北方,我與中華一道同軌」,表達永久地佔領喀爾喀蒙古之意。
之後,噶爾丹順勢帶兵進至克什克騰旗(在現在內蒙古自治區赤峰市),距離北京越來越近,只剩下400公裡,騎馬幾天就能到達北京,北京城裡一片慌亂,據記載當時:
「京師戒嚴,城內外典廨盡閉,米價至三兩餘」。
至此,清帝國再也無法容忍噶爾丹的行為,而且說實話,烏爾會河之戰的失敗對財大氣粗的清政府來說其實影響並不大,畢竟戰敗的只是一支缺乏戰鬥力的非主力部隊罷了,同時戰爭的失敗,也讓康熙皇帝正確認識到了準噶爾人的實力,不再小瞧噶爾丹這個梟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