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出去都丟人!清軍在草原上被蒙古人用火器打敗,兩萬餘士兵喪命

2020-12-15 夏蟲欲飲冰

引言

在上篇文章中,小編給大家詳細介紹了清廷與準噶爾人第一次正面衝突之前的隔空交手,講述了噶爾丹和康熙帝兩個人的不同謀劃,以及康熙帝計劃失敗的原因。

而今天的這篇文章,小編再來給大家詳細介紹一下烏爾會河之戰的詳細經過,分析清軍戰敗的原因。

烏爾會河之戰

據清軍史料記載,在戰爭爆發前夕,清軍收到了準噶爾人大軍正帶領擄掠而來的喀爾喀蒙古男女、牲畜和輜重,溯烏爾會河而上遊牧的消息。

遊牧

收到這一消息後的清軍統帥阿爾尼,決定打準噶爾人一個措手不及,於是帶軍前去尋找準噶爾人決戰。

6月21日黎明時分,清軍趕到烏爾會河附近設立營地,見準噶爾人果然有些反應不及,清軍統帥緊接著就從軍中選取了二百多蒙古勇士作為先鋒攻打準噶爾人。

又令喀爾喀蒙古的五百士兵,衝擊準噶爾人的輜重隊伍,想以此引起混亂,打亂準噶爾人的軍陣部署,以便大軍隨機而入。結果在戰爭正式打響之前,喀爾喀諸部落的蒙古人竟不聽號令,沒有去進攻準噶爾人的輜重隊伍,而是爭相去搶準噶爾人所俘虜的自己子女、親朋和牲畜歸隊,反而造成清軍的軍陣動亂不止。

看此情形,清軍統帥只能先讓軍隊後退重新整軍備戰,就這樣,清軍的第一次進攻未遂,將大好戰機白白浪費,給了措手不及的準噶爾人足夠時間休整:

「厄魯特兵(準噶爾人)二萬餘掠烏珠穆秦男女、牲畜、輜重徐行,溯水上流遊牧。阿爾尼偵之,分兵二隊,乘夜往襲。二十一日昧爽,於烏爾會河地方及其營,令所選蒙古勇士二百餘攻之。令喀爾喀兵五百,驅其所掠。未及戰,諸部落及喀爾喀兵爭取其子女牲畜,陣動不能止,遂退。」

獲得寶貴時機的準噶爾人趕忙組織軍隊排列陣型,並拷問抓獲的清軍俘虜,得知了清軍的人數和武器裝備水平,這極大幫助了噶爾丹接下來的謀劃。

當知道對方人數和戰鬥力都不如自己時,噶爾丹胃口大的很,選擇兵行險招,他打算殲滅這股清軍!他先將一部分軍隊隱藏起來,再將另一部分軍隊則分成兩翼,擺出迎戰陣型,據說是蒙古人傳統的弓形陣,噶爾丹還要求精銳的士兵皆下馬步戰,用長矛和盾牌組成防線,而防線之後又安排上了一排排火槍手和輕型火炮。

之後便迎來了清軍的再一次進攻,清軍的陣型中規中矩,因為八旗兵早已腐化,沒多少戰鬥力的緣故,所以清軍統帥還是按照以往的習慣,將最勇猛的蒙古部落騎兵(使用弓箭和長矛)作為前鋒,然後安排八旗兵(大多為冷兵器)隨後,喀爾喀等各部落兵(使用弓箭)則分於兩翼,提供側翼支援。

結果,清軍雖然衝擊的兇猛,但缺少火槍、火炮的清軍非但沒有擊破陣線單薄的準噶爾人,還在準噶爾人的排槍打擊下,損失慘重,一連數次進攻皆失敗。

這裡不得不說準噶爾人營地選擇的好,噶爾丹故意將營地設立在了一處高地,並將戰場也布置在了高地之上,前來進攻的清軍相當於是仰攻,還一直沒能登頂,所以也就沒能探明準噶爾人的陣地和兵力情況,他們還以為準噶爾人此前已經分兵了,在這裡宿營的只是一支兵力不足的小部隊,因此不顧武器差距,仍然頭鐵的輕騎馳突。

而實際上防守的準噶爾人是故意讓自己的陣線單薄,偽裝出主力不再的假象,以隱藏奇兵,同時準噶爾人還佔有地勢之利,可以三面還擊,根本不需要太多士兵進入這一戰場,結果就是少量準噶爾人不但防住了清軍的進攻,還給清軍造成大量殺傷。

戰爭

幾次進攻下來,準噶爾人的火力壓制實在是太厲害了,喀爾喀蒙古人甚至都被準噶爾人的火槍打怕了,以至於不聽號令就擅自撤兵後退,其他蒙古人也紛紛敗退,噶爾丹則抓住時機,派兵從山上繞到清軍陣地的左右兩側,迅速形成夾攻。

在準噶爾人犀利的火槍打擊下,清兵再不能阻擋,紛紛潰敗,僅清軍統帥帶領少數親兵狼狽逃出戰場,將武器、糧草和輜重全丟了,準噶爾人的損失則很少。戰後,清軍統帥將自己的失敗歸咎於缺少火器:

「厄魯特(準噶爾人)多火器,而我火器兵未至。」

除了清朝史料對本次戰爭有所記載外,對此次戰爭的記錄在俄文史料中也被保存了下來,具體內容如下:

「天未曉,中國的兩個統帥對博碩克圖汗(噶爾丹)及其主帳發動軍事進攻,據抓來的中國人供稱,兩位統帥共有軍隊兩萬人,全部輕裝,未帶大炮,備有弓、矛。博碩克圖汗略為整頓了武器裝備之後,便率兵與中國人作戰,從黎明打到午後。博碩克圖汗大殺中國軍隊,一個統帥當場斃命,另一個……在十五或二十人掩護下逃竄。博碩克圖汗的叔伯兄弟丹濟拉跟蹤追擊……繳獲大車五百多輛以及全部輜重……卡爾梅克博碩克圖汗(噶爾丹)把中國兵殺得一個不剩。」

戰鬥

戰爭勝利後

烏爾會河之戰勝利後,噶爾丹繼續南下,不再掩飾自己的野心,在給康熙帝的信中,噶爾丹直言:「聖上君南方,我長北方,我與中華一道同軌」,表達永久地佔領喀爾喀蒙古之意。

噶爾丹的最大勢力範圍

之後,噶爾丹順勢帶兵進至克什克騰旗(在現在內蒙古自治區赤峰市),距離北京越來越近,只剩下400公裡,騎馬幾天就能到達北京,北京城裡一片慌亂,據記載當時:

「京師戒嚴,城內外典廨盡閉,米價至三兩餘」。

至此,清帝國再也無法容忍噶爾丹的行為,而且說實話,烏爾會河之戰的失敗對財大氣粗的清政府來說其實影響並不大,畢竟戰敗的只是一支缺乏戰鬥力的非主力部隊罷了,同時戰爭的失敗,也讓康熙皇帝正確認識到了準噶爾人的實力,不再小瞧噶爾丹這個梟雄。

相關焦點

  • 康熙帝雄才大略,但一頓操作猛如虎,卻沒能讓這個草原梟雄上當
    引言公元1689年6月21日,清軍與噶爾丹戰於烏爾會河邊,從黎明打到下午,最終清軍不敵武器裝備優良的準噶爾人,被噶爾丹打了一個大敗,兩萬餘士兵只逃回了幾千人。這就是康熙帝的聰明之處,因為從噶爾丹宣稱自己為復仇而南下之初,康熙帝就經常遣使給噶爾丹,用種種假消息迷惑準噶爾人,尤其是一直強調自己在北部調兵是為了防止內附的喀爾喀蒙古人作亂,而不是為了對付準噶爾人。康熙帝的這些假消息,一定程度上迷惑的噶爾丹,為清軍贏得了寶貴的調兵時間。
  • 裝備水平遠勝清軍,清朝將領:像嶽家軍在世
    查看太平軍的戰史,它從起義開始轉戰南方五省,到最後定都天京,幾萬太平軍一路所向披靡,攻無不克戰無不勝,無論攻城還是野戰清軍都一觸即潰。 太平軍的戰鬥力被清軍敬畏,在早期永安州之戰中,太平軍7000人曾大戰清軍4萬人。史書記載太平軍"視死如歸,赤身撲敵",讓清軍將領周天爵感嘆遇到了"嶽家軍",他說:"憾山易,憾難,不意翅此。"
  • 人數佔優勢的清軍為什麼還是輸了?
    刺刀發明後,一個使用裝有槍刺的滑膛槍的士兵,就是一個長矛兵,使用冷兵器的士兵不再是必需,導致戰法和戰術的進步。靈活的英軍隊形,往往能夠成功地通過迂迴等機動動作,對清軍最薄弱處實施攻擊。在鴉片戰爭中,中英雙方武器殺傷效果的差距,遠比武器性能懸殊得多。清朝的失敗,首先是制度上的失敗,然後是技術上的失敗。
  • 大小金川為何讓清軍崩掉門牙?土司的碉堡簡直是降維打擊
    由於清軍是仰攻,火炮需要克服重力仰射,本就不發達的火炮威力大減。當清軍轟擊碉堡的時候,堡中士兵就跑到碉堡下面的民居躲避。然後炮火一停,土司士兵又跑上來居高臨下對清軍進行降維打擊。而且高大的碉堡本身就有勘察作用。清軍的動向都在土司掌控之中。 除了碉堡外,土司治下的山民配合也對清軍產生很大的影響。
  • 李自成的大順軍為何打不過多爾袞的清軍?
    大順軍的裝備始終處於冷兵器為主的階段,作戰方式主要是騎兵加步兵以及零星的火炮的配合,其火器主要來自繳獲明軍,自己從未製造過,故對火器的應用,始終不及明軍,更落後於清軍。清軍在陸上作戰時,善用馬隊並在紅夷大炮掩護下,進行寬大正面的高速衝擊,後面步兵雜以滑膛前裝火炮和散彈鳥槍,逐漸形成輪番齊射的「連環槍法」及連營跟進的密集方陣戰術。
  • 皮甲、重甲、棉甲哪種更好用?明朝士兵這樣回應
    實際上,中國的火藥並不只是用來放鞭炮,中國人從唐朝開始便將火藥用於戰爭,製造了許多的火器,元朝政府出於這一方面的考慮於是研發了布面甲。緊接著明朝建立,明朝對於火器的研發與使用是十分熱衷的,依照國內外學者的觀點,明朝對於火器的自我研發以及對火器的引進,使得明朝時代的中國在火器上一直與西方同步甚至存在超越西方的時候。
  • 打開清朝軍火庫,八國聯軍當場懵了,說道:之前清軍是故意放水?
    當時的中國,因為腐朽無能的清王朝屢屢戰敗,割地賠款,國家主權盡失,外國人在中國領土上肆意妄為,橫行霸道,很多老百姓是怨聲載道,於是很多河北、山東一帶的老百姓就秘密結成拳會,號稱「義和團」,當時的慈禧太后也想要利用這些人來對抗洋人,於是一場中國近代最大的一場浩劫開始了。
  • 甲午戰爭前夕,日本母親對兒子說的話,讓清軍汗顏
    甲午戰爭對中日交戰雙方來說,都是一場國運的賭博,賭注就是誰能崛起。日本打敗清朝,則日本崛起,但假如清朝打敗日本,日本同樣會被打入十八層地獄。日本明治維新以來的所有成果都將化為烏有,就像甲午戰爭的失敗,宣告了洋務運動的破產一樣。
  • 當乾隆徵討準噶爾時,曾經強悍無比的蒙古人為何不堪一擊?
    歷史上蒙古人的剽悍勇猛是舉世聞名,無可匹敵的。13世紀成吉思汗的鐵騎橫掃歐亞大陸,所向披靡,憑藉著強悍無比的戰鬥力徵服了廣袤無垠的土地。所到之處無不望風披靡,被當時的歐洲人視之為「黃禍」。即使後來被朱元璋趕回漠北草原老家,蒙古人依然保留著相當強悍的戰鬥力,飄忽不定地襲擊和騷擾,不時地給中原政權帶來難以解決的麻煩。
  • 清軍的火炮技術究竟有多強?八裡橋之戰中被英法聯軍打回原形
    在發展清軍火炮能力的過程中,漢人也是額附的佟養性立下汗馬功勞,當時就是由他率領歸降的明軍士兵負責鑄造大炮。 1633年,明軍中火炮能力最強的孔有德、耿仲明部投降皇太極,同時也將大量炮手、炮匠和大炮帶了過來,清軍火炮作戰能力更是如虎添翼。除了耿精忠、尚可喜外,孔友德還有後來的吳三桂等,其大量的漢軍部隊都非常熟悉火炮槍枝的使用,他們在八旗在中原攻城略池時都發揮了重要作用。
  • 古代士兵用什麼製作盔甲,清軍用棉花,不怕火槍效果驚人
    ——歌德(德)]文章類型|歷史文化字數|896,閱讀約2分鐘在沒有防彈衣的古代,士兵都穿著盔甲,那麼古代士兵的盔甲是用什麼材料製作的呢?除了常見的銅和鐵,其實還有很多材料可以用於盔甲。據說中國盔甲發明於夏朝。它是夏朝第七任國王朱珠發明的。
  • 乾隆的驚世決策,百萬蒙古人直接被滅族,一舉奠定今天新疆版圖!
    乾隆的驚世決策,百萬蒙古人直接被滅族,一舉奠定今天新疆版圖!(跳動的歷史第15期)以前在讀歷史書的時候,提到康熙大帝的一大功績,「平定準噶爾叛亂」,這一說,貌似葛爾丹仿佛就是個地方割據勢力。不過,葛爾丹不幸的遇見了康熙皇帝,康熙兩度親徵,打敗葛爾丹,康熙36年,葛爾丹鬱鬱而終。雖然葛爾丹死了,但準噶爾蒙古並未消失,雍正九年,葛爾丹的繼承者重新統一西蒙古,再次入侵大清。在和通泊戰役中,清軍大敗,死亡近3萬人,是清王朝建立以來清軍的最大失敗。
  • 太平軍對戰清軍的「四大名陣」
    唐代李靖的六花陣將步騎兩萬人分為七軍,每軍2800人,再配以輜重400人,每軍有78個由執長短兵器的士兵25人組成的小編隊,再加上500弓弩手和400預備兵。而戚繼光重創倭寇的鴛鴦陣,則進一步將陣法靈活化與小型化,其每組只有12人,卻包含了指揮、遠程攻擊(狼筅)、中程攻擊(長槍)、近程攻擊(短刀)、防禦(盾牌)和後勤(炊事一人),可謂麻雀雖小、五臟俱全,同時鴛鴦陣還可以變陣為更小的三才陣等陣法。
  • 北方草原曾產生很多遊牧民族,為什麼只有蒙古人堅持到今天?
    草原上一直都是你方唱罷我登場,新的遊牧民族不斷產生。為什麼只有蒙古人登上歷史舞臺後再也沒有退場,到現在依然是草原的主人?1.漢人趕走了匈奴、突厥,卻趕不走蒙古。而明朝多次擊敗蒙古,但沒有能力徹底肅清大草原,讓蒙古人得以重新崛起。朱棣死後幾十年,就發生了「土木堡之變」。2.蒙古人徹底消滅了其他遊牧民族。匈奴、突厥等遊牧民族雖然強大,但他們並沒有徹底消滅其他草原民族。而蒙古人則是徹底肅清了大草原。
  • 何為火器時代?漫談明代火器的管理制度及其重視程度
    到了明朝則是中國火器發展史的巔峰時期,明代擁有者很多的火器:明初的椀口炮、明中後期的俯郎機炮、明末的紅夷大炮,都曾在戰場上有過傑出的表現。而且除了擁有這種重型火器,還擁有者類似於今天的自動火器,自動上膛的連子統都是超越當時時代的產物。
  • 歷史上精彩的騎兵對決,馬穆魯克VS蒙古鐵騎,最終這一方贏了勝利
    因為這次抵抗造成了蒙古人傷亡1500餘人,旭烈兀下令屠城,士兵可隨意搶掠任何財物,可斬殺自己看到的所有人。這場肆意焚掠長達10餘日。據載,巴格達附軍民在蒙古軍攻城和城陷後的燒殺中,死難者達80萬人之多。旭烈兀攻下巴格達之後,下一個目標則是敘利亞。1259年秋,旭烈兀分兵3路攻入敘利亞,次年一月,破阿勒頗城。
  • 賽博朋克明清大械鬥 晚清、民國的民間火器
    是本國歷史上槍枝極為泛濫的時期。由於範圍和可說的地方實在太多,本文便先以私造火器和政府檔案為切入點 一 泛濫的民間私造火器 舊式火器的大體製造方法,我國的著名作品天工開物早有記載,其中提到「鐵管載藥,嵌盛木棍之中,以便手握。凡錘鳥銃,先以鐵梃一條大如箸者為冷骨,裹紅鐵錘成。先為三接,接口熾紅,竭力撞合。
  • 淺析中國歷史中的火器槍炮發達史
    宋末元初的詞人周密撰寫的《癸辛雜識·前集》將此次事故稱之為「炮禍」,書中曾有如此描述:「碾硫之際,光焰倏起;既而延燎火槍,奮起迅如驚蛇,方玩以為笑,未幾透入炮房,諸炮並發,大聲如山崩海嘯,傾城駭恐,」……「事定按視,則守兵百人皆糜碎無餘,楹棟悉寸裂,或為炮風扇至十餘裡外,平地皆成坑谷,至深丈餘,四比居民二百餘家,悉罹奇禍,此亦非常之變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