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軍戰鬥力有多強?裝備水平遠勝清軍,清朝將領:像嶽家軍在世

2020-12-15 騰訊網

文/商學野

第一次鴉片戰爭後,清朝開始被迫打開國門,列強紛至沓來,都想在中國分一塊蛋糕。而就在這個強敵環伺的時期,一場聲勢浩大的農民起義曾席捲整個南方,差點將腐朽的清朝送進墳墓,這就是著名的太平天國。

太平天國運動興起於1851年,直到1864年天京陷落才宣告失敗。後人對這場起義的評價褒貶不一,但是不能否認的是,太平天國運動是清王朝的掘墓人,它沉重地打擊了清軍,讓漢族地主團練崛起,清政府再也不能轄制南方大員,在軍權旁落後慢性死亡。

清朝時期的起義也不少,清初有三藩之亂,後來還有金川之亂和川楚教亂,但是它們都沒能像太平天國這樣轟轟烈烈,讓清朝傷筋動骨。究其根本,太平軍誇張的戰鬥力是主要原因。查看太平軍的戰史,它從起義開始轉戰南方五省,到最後定都天京,幾萬太平軍一路所向披靡,攻無不克戰無不勝,無論攻城還是野戰清軍都一觸即潰。

太平軍的戰鬥力被清軍敬畏,在早期永安州之戰中,太平軍7000人曾大戰清軍4萬人。史書記載太平軍"視死如歸,赤身撲敵",讓清軍將領周天爵感嘆遇到了"嶽家軍",他說:"憾山易,憾難,不意翅此。"

太平軍作為一支農民起義軍,能將清朝正規軍壓著打,其原因除了太平軍將士英勇頑強,視死如歸之外,他們的武器裝備也是克敵制勝的一大法寶。

一、高瞻遠矚的農民軍

1851年,太平軍在廣西的桂平縣金田村起義,參加起義的幾乎全是"拜上帝會"信徒,洪秀全和馮雲山是核心領導。

在金田起義前兩年,廣西已經發生多次天地會起義,清軍疲於應付,這讓洪秀全信心大增。拜上帝會高層馮雲山、楊秀清、韋昌輝、石達開已經在偷偷謀划起義,變賣家產招兵買馬。1850年7月,拜上帝會就已經在紫荊山區秘密打造武器,尤其是火器。

當時的紫荊山區是礦區,鐵匠鋪很多,這些窮苦的鐵匠和礦工大多是拜上帝會教徒。他們在白天賣一些農具以及廚具掩人耳目,到了晚上就加班加點打造武器。

拜上帝會的兵工廠主要製造冷兵器,但是也注重火器的產量。當時兩廣地區仿製火器蔚然成風,紫荊山區的鐵匠能製造抬槍,石達開在白沙墟的兵工廠還能製造小口徑火炮。

太平軍初期的火器主要有抬槍、土炮、火球彈、母子炮、五子炮等等,雖然不算先進,但是對陣裝備簡陋的清朝綠營軍還是綽綽有餘的。

當時廣西清軍裝備簡陋,依然是大刀長矛為主,結果在1851年面對太平軍時一敗塗地。

與此同時,太平軍的戰鬥力之強,也跟它嚴密的軍事組織密切相關,它在內部分為東、南、西、北四王軍,以及天王軍,士兵制服、旗號、腰牌都不相同,以顏色區分,非常像清代的八旗兵。

太平軍在起義後依照《周禮》對軍隊進行了改編,將1萬人從上至下分為軍、師、旅、卒、兩、伍。

太平軍5人為一伍,有一個伍長帶領;

5個伍25人為一兩,設置一個司馬;

四個兩100人為一卒。

5個卒500多人組成一旅,5個旅組成一師,5個師為一軍。

太平軍的一"伍"之中有十支槍,抬槍和鳥槍各一半,而且每個士兵都會攜帶火藥,隨時補充火器使用。

二、沿途繳獲,越戰越勇

太平軍起義後用摧枯拉朽的攻勢席捲廣西,清軍望風而逃,丟下大量的軍械和輜重,都被起義軍利用。軍隊打仗後勤是關鍵,而太平軍每到一個地方還會打土豪搶財主,將其家產充入"聖庫",補充大軍所用,所以太平軍一路越打越富裕,不斷招兵買馬擴大隊伍。

比如在湖南嶽州,此戰中太平軍雖然最後敗退,但繳獲了清軍大炮280多門,還有大量水師船隻,讓太平軍火力大大增強。嶽州之戰後太平軍北上南京,用水師和火炮為前鋒,前後4個月就打下了長江沿岸各大城市。

長江沿岸的城市大多有江防工事,工事中都有大炮。但是清軍疏於訓練,軍心渙散,像鎮江、吳城、青浦等地清軍雖然裝備精良,但是在戰鬥裡一觸即潰。

吳城之戰中,太平軍繳獲各種火炮700餘門,在這一戰後太平軍戰鬥力開始超過清軍。晚清名將向榮在奏報中稱:「安徽江寧鎮揚三府,火器盡為賊有,我兵每次接戰,賊中槍炮如雨。」

火器充足的太平軍在江南地區擊潰清軍,攻克南京後,太平天國的西徵和北伐都取得不錯的戰果。而定都南京是太平天國運動的轉折點,在定都南京之前,清軍對太平軍圍追堵截,太平軍只能流動作戰,無法開辦兵工廠。而定都南京之後,太平軍開辦工廠,招聘技師,自己生產火器。

東王楊秀清在江南一帶的佔領區開廠,到處搜羅工匠和原材料,以製造火器為先。他在天京設置了"典炮衙門"管理火器製造,江南著名的兵工廠有安慶船炮廠、湖口火藥局、武昌鑄炮局等等。這些工廠各司其職,有的專門配製火藥,有的造水師戰船,有的鑄炮以及製造彈藥。

這時候,無論清軍還是太平軍,槍械多是抬槍、鳥槍,火炮都是傳統的"鑄炮"、"五子炮",只有清軍有少量的西式"滑膛炮"。

三、洋槍洋炮才是王道

就在清軍和太平軍打得不可開交時,旁邊的洋人其實也關注著這場戰爭。

19世紀中期的中國已經開放了國門,通商口岸到處是洋人的商船和洋行,各式西洋武器非常吸引當時的中國人。雖然這時候的火槍還是前膛裝填的,但洋槍打得準又耐用,這是當時清朝上下公認的。在洋槍的額誘惑下,清軍以淮軍為先,開始全面換裝洋槍。

在太平天國後期,西方的先進兵器成為決定勝負的重點,而太平軍在這方面漸漸落後於清軍。淮軍領袖李鴻章是個洋務派,他在上海大規模採購洋槍洋炮,還跟洋人合作創辦"洋槍隊",讓淮軍在火力上超過了太平軍。

這時候,太平軍佔領著江南地區,跟洋人交流很方便,太平天國也從上海等地請了洋人工匠督造武器,製造的槍炮非常精良。除此以外,太平軍還跟買辦商人合作,遠赴香港、新加坡採買軍火,曾一次購買火炮上百門,洋槍上千支。

但是太平天國畢竟是農民起義軍,在資金上沒有清政府那麼雄厚。太平天國難以在自己的轄區收稅,它購買武器的金銀大多來自各地的抄家所得,最後只會越用越少。加上清軍步步緊逼,各地的兵工廠被破壞,所以到了戰爭後期,太平軍的武器開始走上下坡路。

太平天國運動持續了13年,其中很長時間內清軍和太平軍都是相持階段,直到第二次鴉片戰爭徹底改變了這種平衡。

1860年第二次鴉片戰爭結束,《北京條約》籤訂。英法為首的西方得到800萬兩白銀賠款,以及十個新的通商口岸,清政府還允許兩國在中國自由買賣鴉片。

這時起,清政府淪為了西方的獲利工具,英法列強認為保護大清的統治有利於維護自己的利益,於是他們開始徹底倒向清軍。英法不僅出售先進的來福槍給清軍,而且還派人幫助訓練清軍,甚至直接派兵參戰。淮軍中有"洋槍隊"助陣,楚軍則有法國人的"常捷軍",這些僱傭軍戰鬥力強悍,讓太平軍吃了不少苦頭。

洋人的加入導致戰場局勢每況愈下,太平天國本來還想拉攏洋人,但是到了1860年,忠王李秀成和幹王洪仁玕已經無法召見英法的公使,英法兩國徹底和太平天國決裂。在李秀成和洋槍隊大戰之後,英法聯軍直接調動軍艦炮轟太平軍,李秀成大怒,一度下令全軍"見洋人但殺無妨"。

四、強弩之末,焉有不敗之理

在1864年太平天國滅亡時,清軍大量購進前膛槍,這其中主要是英國的馬槍,還有江南製造總局的仿製"林敏頓"槍。這些武器精度高又耐用,在陣地戰中殺傷力很大。

相比之下,太平軍的進口前膛槍有限,多是前些年海外購買的,兵工廠自造的槍炮多是"抬槍"和"鳥槍",在射程和耐用度上均遜色於清軍。所以儘管太平軍人數是湘軍數倍,但是戰鬥力不能跟鼎盛時期同日而語。以前太平軍幾萬人能破清軍十幾萬,現在則是李秀成20多萬人打不下湘軍幾萬人。

除此以外,太平軍走到末路還有個重要原因,那就是兵員素質太差。

根據《李秀成自述》描述,北伐失敗,天京變亂,石達開出走,這幾件事讓太平軍精銳老兵損失殆盡。太平天國新招募的江南士兵雖然不少,但是這些士兵信仰不堅定,缺乏鬥志,而且戰事緊急根本沒時間訓練,跟那些廣西打出來的"老長毛"有天壤之別。

兵源太差再加上火器劣勢,就算有李秀成、陳玉成這樣耀眼的名將坐鎮,太平天國也回天乏術了。

可以說,在第二次鴉片戰爭後,太平軍雖然有一時的優勢,但它的滅亡已經是時間問題了。

參考資料:

1、《論清政府對太平軍外購武器的稽查》,曾志文

2、《太平軍武器裝備初探》,張英傑

相關焦點

  • 太平軍最後一名將領結局如何?並未跑出國外,與清軍奮戰8年
    曾國藩攻入天京城,太平軍並未滅亡,直到8年後最後一支力量被滅1864年,曾國藩的湘軍攻入天京城,太平軍覆滅。歷史一般把這一年作為太平軍滅亡時間,其實此時在全國還有許多散落的太平軍力量,他們繼續與清軍作戰,只不過歷史記載的很少。但有一支實力較強的太平軍殘部,天京攻陷後堅持與清軍奮戰8年英勇救義。
  • 清朝對太平軍一律凌遲,那麼太平軍怎麼對待清軍俘虜呢?有一個原則!
    到清末也是如此,清末曾國藩等平定太平天國,抓住太平軍的俘虜,基本上都是凌遲處死!那麼太平軍是如何對待清軍的俘虜呢?有個大原則!我們知道清軍抓到太平軍那是狠毒非常啊,史書基本上記載都是凌遲,那都是一塊一塊割肉啊!如太平天國北伐軍將領李開芳,林鳳祥等,失敗被抓後,那都是被凌遲處死的。
  • 清軍如何對待太平軍戰俘?被斬首算「優待」,凌遲、虐殺層出不窮
    這些化妝的軍人一旦被清軍抓獲,基本上都沒有什麼活路,通常的流程就是先進行一通嚴厲的審訊,挖出情報之後,立即殺害。對此,清廷也有相關的命令,要求清軍「如拿獲奸細、隨時正法」。隨著太平軍北伐隊伍不斷深入華北腹地,與太平軍控制區越來越遠、兵員的補充、後勤供應都逐漸緊張。
  • 清軍如何處置被俘的太平軍將士?有的方法慘無人道
    太平天國是清朝後期的一次由農民起義創建的農民政權,也是清朝歷史上最大規模的農民戰爭。對於太平天國運動,清朝政府全力進行了剿殺。在剿殺的過程中,一部分太平軍將士因為各種原因,被清軍俘虜。這就是我們通常所稱的戰俘。清軍如何對待這些被俘的太平軍將士呢?
  • 太平軍對戰清軍的「四大名陣」
    《賊情彙纂》在描述這一陣法時提到,太平軍在以牽線陣行軍時,對於陣型控制十分嚴格,軍士即使行方便之事也要多人陪同,獨自休息甚至會被處以極刑。《賊情彙纂》中自然有其立場問題,對於太平軍難免有所貶損,但亦可看出太平軍軍令之嚴。而牽線陣嚴格的行伍控制也無形中增加了隊伍的戰鬥力。數萬太平軍以單行陣行走時,有二三十裡長的隊伍,清軍斥候往往因此誤判太平軍數量而延誤戰機。
  • 19世紀中期——太平軍與清軍在山東的鬥爭
    這時,距阜城被困的太平軍只有三百多裡,眼看就能會師了。太平軍與清軍的激烈搏鬥北伐援軍攻下臨清,使清朝統治集團大為震恐。山東巡撫害怕太平軍乘勝東進攻打濟南,乃慌忙下令濟南知府陳寬、歷城知縣章文津等加強防守。清廷除下令申斥其大將勝保、崇恩、善祿等人外,並增派軍隊,限期奪回臨清城。
  • 太平軍第一猛將:曾國藩險死其手,後中計被擒遭凌遲,清軍啖其肉
    在清軍重重包圍之下,創造了28天挺進1800裡的奇蹟,攻無不取,戰無不勝,令清軍聞風喪膽,稱之為「石敢當」。石達開還是太平軍最有正派的將領,太平天國定都後,從洪秀全到諸王,全都毀民宅,修王府,廣選美女,盡情享樂,只有石達開不參與其中,深受軍民敬仰。
  • 統御江南,鄙視槍炮,稱霸晚清的湘軍到底有多強?清朝根本叫不動
    湘軍在戰爭磨鍊中走出來,人數最多時達到十幾萬,幾乎統御了大半個南方,是清朝當時的第一武裝力量。 那麼,湘軍最鼎盛時到底有多少人,它的裝備水平又如何呢? 而十年後圍攻天京之時,湘軍已經有12萬人之眾,遠超北方僧格林沁的八旗騎兵,是晚清第一大武裝力量。 二、晚清第一軍事團體
  • 清軍到底有多殘忍?曾誘殺20萬太平軍,其中卻有大半無辜之人!
    這場農民起義鬥爭從1851年1月11號洪秀全在廣西金田村集結了2萬多人建號太平天國開始,一直到1864年7月19號南京城被清軍攻陷為止,整整歷經了14年之後最終徹底失敗。 太平天國劇照 就拿1863年9月清軍圍攻蘇州城的這場戰役來說,當時清軍僅憑2萬多人兵馬(配備有英法列強支援的火炮),最後卻能將蘇州城內將近
  • 太平軍作戰能力為啥那麼強?跑不死的鐵腳板竟是這樣練出來的!
    眾所周知,近代歷史上有一場轟轟烈烈的農民起義,也是中國歷史上規模最大的農民起義,那就是太平天國運動。從軍事角度來看,太平軍的作戰能力是非常強的,可以說是戰法詭譎多變,搏殺兇悍凌厲。他們發動的戰事波及大半個中國,使清廷國力大傷。那麼這樣一支強悍勇猛的軍隊是怎樣訓練出來的呢?
  • 清軍凌遲了多少太平天國中高層官員?最慘的竟是幼天王洪天福貴
    因此,對待俘獲的太平軍將領,全部殺無赦,甚至是凌遲處死,千刀萬剮才解恨。人們最熟悉的,被凌遲處死的莫過於翼王石達開,其實被凌遲的還遠不止他一個人。 1864年7月,太平天國都城天京被曾國荃的湘軍攻破。在接下來的很多年,太平軍殘部四處逃竄遊擊,其中很多高官、將領被俘。首先最有分量的便是幼主洪天福貴。
  • 裝備先進火炮,人口是日本11倍,清朝還是打不過日本
    農業水平的強弱可以直接決定老百姓能否吃飽飯的問題。」民以食為天「,連飯都吃不飽,戰鬥力肯定就會下降一個檔次。我們就先來看看當時的清朝和日本之間經濟農業水平的強弱。先說清朝,在甲午戰爭發動的時候,清政府的財政體系還是封建時期的老一套,從稅收制度來看。清朝的稅收制為「攤丁入畝「,大概意思是,朝廷不會直接向老百姓收稅,朝廷只向地主收稅,而老百姓向地主交稅。
  • 此人乃太平軍名將,連陷數城後被清軍俘虜,凌遲時一腳踢死劊子手
    ▲太平天國起義油畫稍微有點兒地理常識的人,都知道南京到北京相隔千裡,一路上不僅關隘眾多,清廷還沿途設有重兵,憑著幾萬太平天國北伐軍就想進兵北京,這無疑是以卵擊石。為重現其昔日擒殺清朝兩江總督的榮耀,他執意攻打北京城,以便一舉活捉清帝。不過他卻忘了,當年之所以能輕鬆攻克南京,主要是因為太平軍五十萬大軍順江而下,兩江總督陸建瀛更是在沒有任何準備下就匆忙迎戰,這才能讓太平軍得逞。北京則不同,作為清王朝權力中樞所在,清朝軍隊精英悉數駐紮於北京附近,何況清廷見太平軍聲勢浩大,早已在沿途城池布下軍隊阻攔。種種因素相加,太平天國北伐軍沒有絲毫獲勝可能。
  • 1894年甲午戰爭時日本軍隊比清朝軍隊到底強在哪
    儘管戰爭的結果有其偶然性,但誰也不會否認,甲午戰爭時日本軍隊能夠戰勝清朝軍隊,並不僅僅是運氣好。事實上,當時日本軍隊從官兵素質、組織制度、武器裝備這3個方面,均領先清朝軍隊一大截。官兵素質在一場近代全面戰爭中,人的因素是軍隊戰鬥力的基本保障,其重要性無論怎麼凸顯都不過分。恰恰在這一點上,中日軍隊的差距最大。
  • 石馬鋪之戰:蕭朝貴布下伏擊圈,太平軍速戰速決,清軍死傷七百人
    太平軍佔據郴州之後,嚴守城外軍事要地,防止清軍圍剿,與此同時,繼道州之後,洪秀全又開始在郴州招收人馬、擴充軍隊。在郴州,太平軍收穫巨大,有大批礦工加入其中,這些人都是挖礦用火藥的好手,楊秀清直接將這些人整編為一個新的兵種——土營,土營士兵主要負責攻城掠地時挖地道的戰鬥任務,它的性質其實就是相當於現代的工兵,史料有記載,「自陷郴、桂,得採煤夫千餘人,仿鱉翻法,立土營為偽師帥,穴地攻城」。
  • 李鴻章攻克蘇州後,20太平軍被2萬清軍炮殺,他們為何不反抗?
    根據後世統計,太平天國鼎盛時期,曾佔領江南、安徽、江蘇、湖北、蘇福等18省,實際控制地區達23個,割據面積達一百五十多萬平方公裡。清廷與太平天國持續戰爭數年,佔領多個大城市後,為洩私憤,也曾有過慘烈的大屠殺。淮軍首領李鴻章率大軍進攻蘇州後,就斬殺了太平軍俘虜二十萬餘人,但當時清軍只有二十萬餘人,為什麼太平軍人數佔了上風卻沒有反抗?
  • 清軍當年的情報搜集有多糊塗!
    到底有沒有洪秀全這個人?不要說清朝方麵糊裡糊塗不清不楚,就算是在天京城內,這也是一個疑問,有不少人認為天京城內根本就沒有這號人,完全是東王楊秀清一手杜撰出來的! 為何洪秀全的身份會搞得如此隱蔽?這固然有清軍方面的原因,也有太平天國、洪秀全自己的原因。
  • 在他死後,為什麼嶽家軍很快就土崩瓦解?
    嶽飛在世的時候,「嶽家軍」有十多萬人,在紹興十八年以後,鄂州軍的兵力下降到七萬以下。據宋孝宗時期贏得採石戰爭的著名官員虞允文說,當時總共有68,479名士兵,後來宋朝的朝廷進一步縮小規模,隸屬於鄂州都統司變成了49000人。不僅人數在減少,軍隊的總的戰力值也大不如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