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熊可不是一隻普通的熊寶寶。」嗯嗯,我也這麼想的。
是不是每位父母都對自己的孩子欣賞有加?賞識孩子當然很好,不過這還不夠,更重要的是孩子自己對自己的欣賞和肯定----不論是顯性的優點,還是潛在的優勢,或者是暫時的不足。說是一方面,能做到難上難。因為孩子對自身的認知就一個逐步發展的過程,他們特別容易因為一件事或一時候的不足而否定自己。《小熊騎車記》正是以這樣的主題為創作角度,從生活中孩子最熟悉最真實的「困難」出發,給了我們一個有趣好玩的「成功榜樣」。
這位不普通的熊孩子,比猴子、蛇、海狸都聰明能幹,卻不會像猴子、蛇和海狸那樣溜溜地騎車,這似乎有點兒矛盾,可這正像現實中我們常說的一句話:「這孩子什麼都好,就是……」這個省略號隱藏了多少爸爸媽媽的無盡嘆息!書中的熊家給了我們一個好的榜樣,首先是這位小朋友自己個兒沒有放棄,用了各種方法去學習騎車。這個學習過程相信我們都有體驗,也不禁讓我想起我的兒女學騎車的場景:這麼扶那麼拽,那樣說這樣鼓勵,都比不上安心地跟著後面,然後悄悄地放手安靜地跟著後面,讓孩子感到安全地騎行起來。有的孩子需要一個契機,而我們在這個契機沒有到來之前,應該耐心地等待,謹記王陽明老夫子的提醒---「催撓之則衰萎。」當然想熊媽媽對小熊的指點就更加高大有效了:「圖書館去查查資料吧」。圖書館當然不是學車的地方,而是積累知識、學會學習。
在書中,熊孩子學車過程中即使用到了圖書館學到的知識,還不能成功。作者這樣的安排很有「原則」也很有「技巧」,告訴我們解決問題不僅僅需要「知識」,但是同樣的知識在不同的孩子那裡起到的作用大小、何時起作用是不同的;更厲害的是,小熊在學習過程中已經活用了知識,把科學實驗,平衡木的相關知識與騎車之間做些「理性的「思考,這讓他具備了在契機來到時的能量儲備。
契機來臨時候熊孩子的表現與他的之前的優點也溫和,而且超能發揮,像極了一部動作大片。誇張的圖文最大的好處是鼓舞了看這本書的熊孩子們-----看我學車的時候要比他酷多了!這就對了,圖畫書中的小小榜樣經常扮演著比我們的說教更有效果的榜樣示範角色。雖然說創作者未必是要表達這樣的教育性,而在有趣的故事中無意閃現的教育被孩子們自我發現的時候,那豈不是更加完美?
這樣的話,小熊是不是就完美了呢?在同伴的歡呼、父母的讚賞,還有公眾的褒獎中成了耀眼明星?在我第一遍沒有讀完時,我很擔心作者順勢就將熊孩子「捧上了天」----如同粉絲中的牌牌上的字:「你是最棒的!」
結尾雖然不怎麼出人意料,卻能看出作者的匠心。解決了騎車問題的熊孩子,又冒出了一個難以「克服」的難題……讓這本書有了親子共讀時遐想空間,有了閱讀教學時的寫繪設計。對於經常擔憂孩子不願聊書、續編的爸爸媽媽來說---我家孩子每天都讀書,就是不願意說----會不會是一個絕佳的「契機」呢?
前提是,我們是否與孩子共讀了半年、一年,甚至是更長的時間,而且在這段時間裡,是享受在親子共讀的愉悅裡,而不是總盼望著孩子早點兒獨自閱讀?還有,你會不會寫下自家的「讀書記」?
李一慢,兒童閱讀專家,新閱讀研究所研究員。
產品建議及投訴請聯繫:shoujibaidu@baid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