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育兒方法懂再多,不如先做到自我覺察和刻意訓練
就像孩子需要通過刻意練習技能來不斷成長。我們父母在知道一些方法後,也是需要刻意訓練的。通過不斷的練習,才能用新的方法,慢慢替代原來慣用的說話模式。新的溝通方式內化成自己的一部分後,我們會發現不僅和孩子,和丈夫妻子或身邊其他人,溝通起來都更加有效了呢!
-
父母的自我成長是孩子的第一榜樣
許多家長,結束了讀書生涯,有了工作,有了家庭,有了孩子,達到了一種表面上的「圓滿」,便放棄了自我探索。生活遵循「最安逸原則」,看上去悠然自在,輕鬆灑脫,生活穩定,令人羨慕。其實,很多人生議題並沒有完成,而是擱置在那裡。打個比方,這很像「成長的斷崖」。很多父母自認為選擇了一條安逸的路,結果卻被動地陷入煩惱的泥沼。到頭來,付出的不是更少,而是更多。
-
教育功能的加速器—孩子的自我成長
我們來看為什麼以上三點是誤區,因為忽略了教育的功能,教育的功能是讓孩子自我成長,忽略了這一點,就把教育變成了生意和例行公事,教育最終沒有效能。 1.孩子的成績是重要,但是成績不是脫離孩子成長的一個獨特指標,而是孩子自我成長的一個自然而然的結果。當孩子明辨是非,區分善惡,懂得隨機應變,學會學習和應對危機,「成績」就是最簡單的目標,還會有孩子為成績不好而發愁嗎?還會有家長為孩子成績不理想而擔憂嗎?
-
孩子自我意識的成長,是在重新建立安全感
二,三年級的孩子,同伴在心目中的位置就開始上升,友誼的小船說翻就翻是時常發生的,這會極大地影響孩子的情緒,甚至會產生衝突,直到四五年級開始趨於穩定。,這時候的孩子反覆無常就是常態,心口不一那是特點,這種常態和特點更讓家長不踏實,
-
幼兒園孩子回家容易亂說的四句話,家長經常誤會,老師:真的冤枉
跟寶寶重回幼兒園,一起健康快樂的成長!孩子上了幼兒園,是第一次長時間離開大人,也是第一次離開家庭進入集體。不適應的不光是孩子,同樣還有孩子的家長。甚至有的家長的分離焦慮症比孩子還要惱火!幼兒園也不是所有園所都有監控,或者開放實時監控,於是家長想要了解孩子的在園情況,要麼通過跟老師的溝通反饋,要麼就是與孩子放學後回家的對話了。可對於老師和孩子的話語,有時候部分家長更寧願相信孩子也不相信老師。
-
幼兒園孩子回家容易亂說的四句話,家長經常誤會,幼師:真的冤枉
跟寶寶重回幼兒園,一起健康快樂的成長! 孩子上了幼兒園,是第一次長時間離開大人,也是第一次離開家庭進入集體。 不適應的不光是孩子,同樣還有孩子的家長。 甚至有的家長的分離焦慮症比孩子還要惱火!
-
學會自我控制 是孩子成長的必修課
培養孩子的自控力,需要家長在孩子的小的時候,從日常生活入手,有意識教其學會自我控制情緒、自我安排學習生活、自我管理時間、自我抵禦誘惑、自我約束不當行為,等等。引導孩子全方位管理自己從收拾書桌、書包、為自己的學習做出合理的計劃,到遇事保持好的情緒,有自控力的孩子,大多是自我管理的高手。他們的這些本領是在日常生活中一點點鍛鍊出來的,需要家長平日創造合適的機會和情境。
-
《陪孩子終身成長》:自我覺知,家長的成長,才能促進孩子的成長
《陪孩子終身成長》是「樊登讀書」的創始人樊登老師的著作,對於家長的迷茫;孩子的無助;親子關係的衝突,這本書裡都有著答案。想要教育好孩子,想要孩子更好的成長。父母必須有學習的心態,以發展的眼光看孩子,擺脫以往高高在上的家長的架子,跟孩子一起成長。要知道家長的自我成長,才是孩子更快成長的基石。
-
聊聊父母如何成長自我 助力孩子那些事
今晚的家長成長沙龍由我帶導,主題是:聊聊父母如何成長自我 助力孩子那些事首先我邀請大家一起做個「問卷小調查」!每個人都覺得自己感受到孩子的挑戰時想到了學習成長!是啊,當我們的成長跟不上孩子的腳步,教育就出了問題!隨後我們從三個方面進行探討!什麼是自我成長?
-
幼師送你四句話,第一句「公辦園擠得進就擠」
幼師送你四句話,第一句「公辦園擠得進就擠」各位點開這篇文章的朋友們,想必都是很高的顏值吧,我們真的是很有緣哦,小編每天都會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育兒資訊,如果對小編的文章或者其他的什麼,有什麼一些意見的話歡迎在下方積極評論哦,小編每條都會認真看的。那麼本期的內容是:如何選擇幼兒園?幼師送你四句話,第一句「公辦園擠得進就擠」!那麼我們就來看看吧!
-
在孩子的成長中找回自我,擁抱更好的未來
孩子把這種情緒比作一束「光」,它照亮自己,溫暖他人。我希望所有西部的孩子都是心中的「光」,追求光明。但更多的時候,青少年天真幼稚,在成年人的眼裡,往往被貼上「不成熟」、「不懂事」的標籤,我們渴望孩子能快快長大,努力加快教育「拔苗助長」。希望孩子們「年輕成熟」,越早成熟越好。這種教育心態在教師和家長中很常見。我們常常不自覺地或潛意識地把孩子當成「大人」。教師與學生、家長與孩子的人格平等應體現在尊重和承認孩子是獨立的自我。孩子被期望具有成年人的「自制力」和「成熟度」。
-
孩子是一面鏡子,暴露了父母的自我成長狀態!
,二十年後的事業……事實上,正是這種憂慮本身,毀掉了享受與孩子共同成長的那段美好時光。許多家長在結束讀書生涯,有了工作、家庭和孩子後,就達到了一種表面上的「圓滿」,放棄了自我探索。生活遵循「最安逸原則」,看上去悠然自在,輕鬆灑脫,實際上,他們的很多人生議題還沒有完成。
-
孩子是一面鏡子,暴露了父母的自我成長狀態
許多家長在結束讀書生涯,有了工作、家庭和孩子後,就達到了一種表面上的「圓滿」,放棄了自我探索。生活遵循「最安逸原則」,看上去悠然自在,輕鬆灑脫,實際上,他們的很多人生議題還沒有完成。許多人不接納自己,陷入自我否定和自我攻擊,其實是放棄了內在探索,選擇了忍耐和逃避。對世界的看法則保持不變,不再對世界產生好奇。03親子關係不是完全對等的人際關係然而,即使大部分關係我們都可以通過逃避解決,但和孩子的關係,父母無從逃避。
-
安全教育——提升孩子自我保護意識,讓孩子在各階段快樂成長
我們都知道,在陪伴孩子成長的過程中,應該讓孩子了解這個世界總是有不善的一面。如果這些危險指向孩子,缺乏自我保護意識的孩子,往往更容易受到傷害。日常生活中,大多數家長在幼小銜接中對孩子的身體發育和智力發展比較關注,為孩子積累跨階段性的知識,而忽略了孩子的安全教育,而進入小學後,孩子們自由時間,活動空間都與幼兒園不同,教會孩子自我保護,是我們保護孩子免受傷害的好辦法。
-
解析《獅子王》:從辛巴的成長史,看孩子的「自我意識」發展
而就在重看這部經典電影的同時,我又從中看到了不一樣的東西,整個故事其實就是辛巴的成長史,在他從初生牛犢不怕虎不怕虎,長成真正的草原之主的過程,其實是辛巴"自我意識"的發展。今天我就想從心理學、從育兒的角度和大家一起回顧《獅子王》這部老少皆宜的影片。
-
每一個孩子都需要自我選擇和自我成長 別讓孩子到大學再還成長的...
「又是一個父母看管著學習,甚至代替他選擇專業的孩子。學業問題的背後,隱藏的往往是情緒管理、時間管理、家庭關係、人際交往的問題。高中階段是學生身心和諧發展與良好社會適應能力培養的關鍵時期,但這些優等生卻因為單一的學業成績評價,而忽視了心理的成長。」李永慧解釋說,學生在中學期間,長期處於學業的單一評價下,過於聚焦學業,而習慣性地壓抑其它方面。
-
家長放棄強制要求,讓孩子在自我糾錯中不斷成長
家長的叮嚀和囑咐不能伴隨孩子一生,要讓他們學會在體驗中成長一個人在成長的過程中最重要的就是學會自我成長,孩子在開始的時候都需要父母的指引,但那並不代表他們一輩子都要活在父母的指揮之下。很多家長因為太過於擔心孩子可能會出現各種各樣的問題,於是就能替孩子包辦的,就絕不讓他們自己動手。做一件事恨不得把所有的可能性都提醒到,確保萬無一失。
-
生命第一課,介紹與自我介紹,孩子的人生成長曆程
介紹與自我介紹在人的成長過程中十分重要,要從孩子開始培養成習慣的自我介紹。生命成長過程中,人的第一次自我介紹不是自己完成的,第一次大多數由醫院的醫生或護士完成,母親剛生下孩子,家人就會問具體情況,醫生或護士會說,男孩女孩,多重,健康狀況等,等孩子長大了父母會告訴孩子,姓名,幾歲了,男孩女孩等。自我介紹在新學期開學,人際交往用的比較多,這也需要我們更快更好地完成自我介紹,經常在一起的孩子或朋友同事儘快認識你。
-
《非常父子檔》:自我認同是孩子成長的主題,家長的認同是關鍵
所以泰豐他急切地跑去尋找父親,就是想的自我了解,從而充分的認識自己,探索自己的身份。孩子的自我認同感並非生來就有,而是在成長過程中慢慢形成的,這與外界的教育和身處環境有關。及個體依據自己的,成長過程和經歷,對自己進行反思,理解,而達到自我認識的目的。
-
如何促進孩子自我意識的發展?4個成長方法,幫助孩子成為佼佼者
生活中,處處透漏著孩子思維的成長軌跡:寶寶從看著鏡子裡的自己:從不認識那是自己到「哦原來那是我」;寶寶剛學習說話的時候,只會先表達「媽媽抱」、「寶寶餓」,到會說「我想吃奶」「我不餓」;這些變化,都反映了寶寶自我意識的萌芽發展,即有了我存在、我佔有、我需要、我想的想法。自我意識的發展,有助於孩子探索自己、認識自己、控制自己,是成長之路上的重要裡程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