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的叮嚀和囑咐不能伴隨孩子一生,要讓他們學會在體驗中成長
一個人在成長的過程中最重要的就是學會自我成長,孩子在開始的時候都需要父母的指引,但那並不代表他們一輩子都要活在父母的指揮之下。
很多家長因為太過於擔心孩子可能會出現各種各樣的問題,於是就能替孩子包辦的,就絕不讓他們自己動手。做一件事恨不得把所有的可能性都提醒到,確保萬無一失。
但很多事情就是因為有意外才會有驚喜,更重要的是要不能讓強制讓孩子忘記了自己有做決定的權利。
做事情只有通過自己的思考,通過自己親手實踐體會到事情的核心信息,才能夠真正地成長。
每個人最終都要走向獨立,他們不可能永遠都靠別人的幫助,父母也不能跟著孩子一輩子。家長的叮嚀和囑咐只能是他們在年齡尚小的時候的依賴,可是長大之後更多的是要靠自己的力量去面對生活,勇往直前。
在這個過程中孩子難免會犯一些錯誤,比如說沉迷網路遊戲,喜歡看小說到半夜,寫作業拖拉,撒謊等等,在家長看來這些都是非常嚴重的問題,需要強制措施才能夠讓他們改正。
但事實上所有的錯誤都要經歷這樣一個階段,然後走向正確的道路,試問誰的小時候都是嚴格按照老師和家長所說,乖乖學習,沒有任何娛樂愛好呢?
家長可以提醒孩子這樣做對他們的負面影響,但是沒有必要一定要強制執行所謂的管教措施,因為管教能起到一時的效果,但孩子是有主觀能動性的,所謂上有政策下有對策,如果他們從心裡不認同家長的做法,總是會想辦法去換個方式達到自己的目的。
家長要明白管教也是有界限的,如果事無巨細地什麼都要參與到孩子做事的過程中,其實對他們的成長是一種不好的幹預。唯有孩子學會自我控制,才是一勞永逸的解決辦法。
作為家長一般來說,給孩子糾錯會採用比較常規的三步法:提醒,警告,強制執行。
家長會想盡辦法提醒孩子立即停止他們正在進行的活動,但是錯誤如果想要從根源根除,只靠表面的強制停止是不夠的。因為杜絕所有犯錯的可能性的方法根本沒有,如果孩子繼續犯錯,家長可能就會動用更加極端的懲罰手段。
那麼這樣就會造成孩子和家長之間的衝突持續升級,孩子有自己的成長軌跡,家長不能也沒有必要強行幹預,認為他們的人生需要父母來掌控。
家長雖然不能鼓勵孩子犯錯,但是家庭中要允許孩子犯錯,給他們犯錯的機會才能知道什麼是對的。
孩子需要自己發現錯誤,並且靠自己的力量去糾錯,這才是成長的正確方式。就像生病需要自己的身體製造出抗體才能徹底將疾病治癒一樣,父母的強制措施只能算是用藥,可歸根究底想讓身體恢復健康,需要的是身體自身的免疫系統工作。
擁有自我糾錯能力的孩子才能在生活中更具有獨立性和應對事情的靈活思維方式。
但這並不表明家長在任何事情上都要放任孩子,什麼都不管,而是可以從其他方面幫助孩子制定計劃,比如說家長可以不管孩子玩遊戲,但每天必須幾點上床睡覺,必須早晨幾點起床,有了一個基本的時間管理,其他細節的部分就能讓孩子自我安排。
在大框架的規則中孩子不能犯錯,而其他方面就沒有必要事無巨細地要求孩子什麼都要按照家長說的去做。
家長要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幫助他們學會自省和自律,明白為自己的行為負責,學會承擔責任。父母不能著急,更要有耐心等待孩子慢慢自我醒悟的過程。
要讓孩子明白家長永遠站在他們這一邊,父母的信任對他們自我糾錯能力的提升是最大的助力,沒有了信任孩子也會放棄讓自己變得更好。
家長明知道孩子在犯錯,但只要不涉及到原則性的錯誤,都可以嘗試讓孩子自己發現問題然後自己解決。沒有必要一上來就出手幹預,過程中可以提醒一下,但不要強制讓孩子去做什麼。
讓孩子在學習自己承擔後果的同時,為自己的行為和言談負責。想要讓孩子長大,就要讓他們懂得自我約束,獨立和自由是有條件的,並不是想做什麼就做什麼,而是想做什麼卻能夠管住自己不做。
只有孩子學會自我控制,他的內心才會有變化的動力,犯錯就是引導孩子實踐自我糾錯能力的最好機會。
所以家長不要總是膽戰心驚地害怕孩子出什麼錯,而是要以包容和平和的態度去面對孩子犯錯這件事。
就像小時候孩子剛開始學會自己吃飯的時候,很容易就會把食物弄得到處都是,儘管會亂七八糟,但不能因此而停下讓孩子自己動手吃飯的行為,因為就是在不斷地弄亂之後,孩子才能夠學會如何用正確的方式和力度把勺子送進自己的嘴裡。
問題的癥結不在犯錯,而在糾錯上,家長不要怕孩子犯錯,要敢於等待孩子自我醒悟,儘管時間會有些長,過程可能還會有些曲折,但不要放棄,最終一定能夠看到想要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