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放棄強制要求,讓孩子在自我糾錯中不斷成長

2020-11-13 春花育兒

家長的叮嚀和囑咐不能伴隨孩子一生,要讓他們學會在體驗中成長

一個人在成長的過程中最重要的就是學會自我成長,孩子在開始的時候都需要父母的指引,但那並不代表他們一輩子都要活在父母的指揮之下。

很多家長因為太過於擔心孩子可能會出現各種各樣的問題,於是就能替孩子包辦的,就絕不讓他們自己動手。做一件事恨不得把所有的可能性都提醒到,確保萬無一失。

但很多事情就是因為有意外才會有驚喜,更重要的是要不能讓強制讓孩子忘記了自己有做決定的權利。

做事情只有通過自己的思考,通過自己親手實踐體會到事情的核心信息,才能夠真正地成長。

每個人最終都要走向獨立,他們不可能永遠都靠別人的幫助,父母也不能跟著孩子一輩子。家長的叮嚀和囑咐只能是他們在年齡尚小的時候的依賴,可是長大之後更多的是要靠自己的力量去面對生活,勇往直前。

在這個過程中孩子難免會犯一些錯誤,比如說沉迷網路遊戲,喜歡看小說到半夜,寫作業拖拉,撒謊等等,在家長看來這些都是非常嚴重的問題,需要強制措施才能夠讓他們改正。

但事實上所有的錯誤都要經歷這樣一個階段,然後走向正確的道路,試問誰的小時候都是嚴格按照老師和家長所說,乖乖學習,沒有任何娛樂愛好呢?

家長可以提醒孩子這樣做對他們的負面影響,但是沒有必要一定要強制執行所謂的管教措施,因為管教能起到一時的效果,但孩子是有主觀能動性的,所謂上有政策下有對策,如果他們從心裡不認同家長的做法,總是會想辦法去換個方式達到自己的目的。



家長要明白管教也是有界限的,如果事無巨細地什麼都要參與到孩子做事的過程中,其實對他們的成長是一種不好的幹預。唯有孩子學會自我控制,才是一勞永逸的解決辦法。

作為家長一般來說,給孩子糾錯會採用比較常規的三步法:提醒,警告,強制執行。

家長會想盡辦法提醒孩子立即停止他們正在進行的活動,但是錯誤如果想要從根源根除,只靠表面的強制停止是不夠的。因為杜絕所有犯錯的可能性的方法根本沒有,如果孩子繼續犯錯,家長可能就會動用更加極端的懲罰手段。

那麼這樣就會造成孩子和家長之間的衝突持續升級,孩子有自己的成長軌跡,家長不能也沒有必要強行幹預,認為他們的人生需要父母來掌控。

家長雖然不能鼓勵孩子犯錯,但是家庭中要允許孩子犯錯,給他們犯錯的機會才能知道什麼是對的。

孩子需要自己發現錯誤,並且靠自己的力量去糾錯,這才是成長的正確方式。就像生病需要自己的身體製造出抗體才能徹底將疾病治癒一樣,父母的強制措施只能算是用藥,可歸根究底想讓身體恢復健康,需要的是身體自身的免疫系統工作。

擁有自我糾錯能力的孩子才能在生活中更具有獨立性和應對事情的靈活思維方式。

但這並不表明家長在任何事情上都要放任孩子,什麼都不管,而是可以從其他方面幫助孩子制定計劃,比如說家長可以不管孩子玩遊戲,但每天必須幾點上床睡覺,必須早晨幾點起床,有了一個基本的時間管理,其他細節的部分就能讓孩子自我安排。



在大框架的規則中孩子不能犯錯,而其他方面就沒有必要事無巨細地要求孩子什麼都要按照家長說的去做。

家長要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幫助他們學會自省和自律,明白為自己的行為負責,學會承擔責任。父母不能著急,更要有耐心等待孩子慢慢自我醒悟的過程。

要讓孩子明白家長永遠站在他們這一邊,父母的信任對他們自我糾錯能力的提升是最大的助力,沒有了信任孩子也會放棄讓自己變得更好。

家長明知道孩子在犯錯,但只要不涉及到原則性的錯誤,都可以嘗試讓孩子自己發現問題然後自己解決。沒有必要一上來就出手幹預,過程中可以提醒一下,但不要強制讓孩子去做什麼。

讓孩子在學習自己承擔後果的同時,為自己的行為和言談負責。想要讓孩子長大,就要讓他們懂得自我約束,獨立和自由是有條件的,並不是想做什麼就做什麼,而是想做什麼卻能夠管住自己不做。



只有孩子學會自我控制,他的內心才會有變化的動力,犯錯就是引導孩子實踐自我糾錯能力的最好機會。

所以家長不要總是膽戰心驚地害怕孩子出什麼錯,而是要以包容和平和的態度去面對孩子犯錯這件事。

就像小時候孩子剛開始學會自己吃飯的時候,很容易就會把食物弄得到處都是,儘管會亂七八糟,但不能因此而停下讓孩子自己動手吃飯的行為,因為就是在不斷地弄亂之後,孩子才能夠學會如何用正確的方式和力度把勺子送進自己的嘴裡。

問題的癥結不在犯錯,而在糾錯上,家長不要怕孩子犯錯,要敢於等待孩子自我醒悟,儘管時間會有些長,過程可能還會有些曲折,但不要放棄,最終一定能夠看到想要的結果。

相關焦點

  • 家長不能一邊望子成龍,一邊自我放棄
    父母混日子,孩子不會上進,自己不思進取憑什麼要求孩子飛黃騰達很多時候家長對孩子的期許是很大的,但自己卻並不能給他們做很好的榜樣,有句話說得好「家長都在混日子,憑什麼讓孩子上進。」正是因為父母的不自覺,才無形中給孩子做了壞的榜樣,從而造成他們的潛意識中認為人生不應該奮鬥和進取。
  • 家長課堂|最好的教育,是父母永不放棄自我成長
    父母如何培養孩子習慣,如何陪伴孩子成長,如何指導孩子做作業……類似的文章想必每個家長都看了不少,也學習了不少的知識,但為什麼在教育孩子上還不見起色?許多家長,結束了讀書生涯,有了工作,有了家庭,有了孩子,達到了一種表面上的「圓滿」,便放棄了自我探索。生活遵循「最安逸原則」,看上去悠然自在,輕鬆灑脫,生活穩定,令人羨慕。其實,很多人生議題並沒有完成,而是擱置在那裡。
  • 與孩子相處是完善自我最好的途徑,最好的教養是父母不放棄成長
    給孩子最好的教育並不是靠嘴上講道理,或者行為上嚴格規範,而是家長永遠都不放棄成長,只有做最好的自己才能讓孩子不斷朝著積極的方向成長。不要認為生了孩子,只要給他們提供最好的物質和教育條件就夠了,父母儘管生活經驗和閱歷要比一張白紙的孩子強得多,但是那並不表明大人做的每件事都是正確的。儘管出發點都是為了孩子好,但錯誤的方式卻會屢屢傷害到他們有效卻敏感的心靈。
  • 孩子愛「吹牛、說大話」,父母的任務不是糾錯,而是幫助孩子成長
    昔日的網紅「鳳姐」,原名羅玉鳳,她長相普通,條件一般,但在2008年的一次徵婚活動中,因為語言過於「誇張、犀利」被大眾所知悉,她覺得自己智商、顏值都非常高,要求另一半也不能太差,甚至說她喜歡的偶像」的時候,家長是直接給孩子「一頓胖揍」,還是置之不理?
  • 沙市區北二小校長要求家長「讀懂孩子」
    沙市區北二小校長要求家長「讀懂孩子」 文章來源:江漢商報 發布時間:2012-03-30 11:08 進入論壇 -我要糾錯   孩子抱怨父母打著「愛」的旗號統治自己,家長覺得如今的孩子越來越難管教,如何化解兩代人之間的「代溝」?
  • 高三男生媽媽,拒絕焦慮|家長別放棄自我成長
    讀了很多書,聽了很多線上線下課,也參加了很多父母成長工作坊,我發現以前自己作為母親有很多認知誤區,然後很強勢得加給兒子。在他小的時候,他沒有判斷能力,沒有力量反駁我,所以什麼都聽我的。當他不斷成長,足夠強大的時候,他開始表達自己的主張,其實這正是他成長的標誌。我根本沒必要為此焦慮,應該慶幸他的強大。學習以後,跟兒子的爭吵還會有,頻率減少很多。
  • 想給孩子最好的教育,最大關鍵,是相互間永不放棄自我成長
    一個優秀的孩子,背後一定有用心的父母。在培養孩子的恆心和毅力的具體操作方面,除了自己帶頭以身作則之外,還要從小培養孩子從頭至尾完成一件事情的能力和習慣。在學習或生活中的任何一件該做的事情,我們都嚴格要求孩子有始有終地按預定計劃完成,絕不允許半途而廢。這種能力必須從小培養,長大之後,拖延成了習慣,再優化就增加難度了。父母給孩子最好的教育,也是永不放棄自我成長。
  • 最好的教育,是父母永不放棄自我成長
    許多家長,結束了讀書生涯,有了工作,有了家庭,有了孩子,達到了一種表面上的「圓滿」,便放棄了自我探索。生活遵循「最安逸原則」,看上去悠然自在,輕鬆灑脫,生活穩定,令人羨慕。其實,很多人生議題並沒有完成,而是擱置在那裡。打個比方,這很像「成長的斷崖」。很多父母自認為選擇了一條安逸的路,結果卻被動地陷入煩惱的泥沼。到頭來,付出的不是更少,而是更多。
  • 最好的教育,是父母永不放棄自我成長
    許多家長,結束了讀書生涯,有了工作,有了家庭,有了孩子,達到了一種表面上的「圓滿」,便放棄了自我探索。生活遵循「最安逸原則」,看上去悠然自在,輕鬆灑脫,生活穩定,令人羨慕。其實,很多人生議題並沒有完成,而是擱置在那裡。
  • 對孩子最好的教育,是父母永不放棄自我成長
    許多家長,結束了讀書生涯,有了工作,有了家庭,有了孩子,達到了一種表面上的&34;,便放棄了自我探索。生活遵循&34;,看上去悠然自在,輕鬆灑脫,生活穩定,令人羨慕。其實,很多人生議題並沒有完成,而是擱置在那裡。
  • 孩子的成長需要適當的強制
  • 父母的自我成長是孩子的第一榜樣
    大多數家長,對孩子、對教育,缺乏一個持久而深入的理解。猛然意識到,趕緊管一下,看到孩子不如意的地方,就開始憂慮孩子十年後的高考,十五年後的婚姻,以及二十年後的事業…而這個憂慮本身,就會毀掉孩子的未來。家長之所以憂慮,是因為一直在間歇性地關注孩子,孩子有問題,就關注多一些,沒有明顯的問題,便關注得少。
  • 孩子成長需要的5種「營養元素」,家長明白就能更好助力成長
    現代家長都比較注重家庭教育,對於孩子來說,父母是他們終身的老師,家長需要做的不僅是要滿足孩子的需求,更重要的是要關注他們的成長。培養優秀的孩子一定是有方法的,如果能夠遵循最基本的一些要求,那麼孩子將來也會更加出眾。身體健康需要營養,孩子成功更需要必須要有的基本素質。心靈的健康成長一樣需要營養,缺少哪一種將來長大之後都有可能對他們造成影響。
  • 初中開學,學校強制要求學生穿校服,大多家長贊同,原因是什麼?
    統一穿校服,每個人每天的裝扮都一樣,至少在穿著上不會出現太多的攀比,這對學生的成長而言是起到了積極作用的。同時也能保護個別貧困家庭孩子的自尊心。初中階段的孩子大多敏感、情緒多變、自尊心很強,統一穿校服。從某種意義上來說,統一校服很好地保護了這些孩子的自尊心。
  • 培養孩子「成長型思維」,讓孩子快人一步,家長可以試試這3招
    可是我家孩子一個題目只要錯了,再讓孩子修正,孩子就會變得不耐煩,甚至有一些暴躁,有些修改錯誤之後還是答案還是不正確最後就會選擇放棄修訂答案。不僅是在輔導孩子作業上面如此,在生活中,孩子面對挫折和困難的時候也常常選擇放棄,其實就是缺乏「成長型思維」。一、什麼是「成長型思維」?
  • 家長不斷批評孩子,只會讓孩子陷入自我否定,不會「愛自己」
    父母是孩子人生中最重要的人,父母對孩子的一言一行都會深深地影響著孩子,如果孩子在父母的反饋中獲取到的是對自己的負面信息,孩子會將這些負面的標籤套用在自己的身上,難以掙脫。其實,像朵朵父母一樣教育孩子的父母,我們的身邊大有人在,他們不斷批評自己的孩子,摧毀孩子的自信心,讓孩子陷入自我否定的狀態中,還沾沾自喜自己教導有方,殊不知給孩子帶來的傷害有多深。
  • 孩子進入「反抗期」怎麼辦?「自傳式記憶」故事化,利於孩子糾錯
    所以,如果想幫助孩子糾錯,就要做一個熱情型交流的家長。1、將孩子不當行為描述於故事中,可以激發孩子的興趣。孩子喜歡聽故事,原因是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大腦的功能分化,不斷地接受並辨別、學習外界信息。而故事對孩子來說有極強的吸引力,因為在故事裡,比如,新鮮感、故事的內容、講故事者的情緒化(聲調、表情)、故事中語言的學習,都可以成為孩子感興趣的點。
  • 最好的教育,是父母永不放棄自我成長!(值得一讀再讀的好文)
    許多家長,結束了讀書生涯,有了工作,有了家庭,有了孩子,達到了一種表面上的「圓滿」,便放棄了自我探索。生活遵循「最安逸原則」,看上去悠然自在,輕鬆灑脫,生活穩定,令人羨慕。其實,很多人生議題並沒有完成,而是擱置在那裡。打個比方,這很像「成長的斷崖」。很多父母自認為選擇了一條安逸的路,結果卻被動地陷入煩惱的泥沼。
  • 自我復盤,不斷成長!3天家庭教育學習歸來,家長媽媽心中大喜
    趙亮老師說到打罵孩子的行為背後原因,其實是家長的控制欲和個人情緒使然。孩子最初是從父母家人提供的信息中,來模仿形成人格系統的思維模式、情感模式和行為模式,形成潛意識,並在生活中進行運用的。家長要通過學習來增加自己的背景知識,經過教育的緩發性慢慢去影響孩子,家長好好學習,孩子天天向上。
  • 《陪孩子終身成長》:自我覺知,家長的成長,才能促進孩子的成長
    家長為了孩子殫精竭慮,無所保留的付出,總覺得這樣孩子即使不會感恩戴德,起碼也會努力奮進。可結果通常卻不盡人意,孩子的成績和生活不見起色,親子關係卻一度緊張。長此以往,這種模式又會投射到孩子的行為習慣,思維模式、情緒處理方式以及和他人的相處模式上,潛移默化的在工作和生活中造成一定困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