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家長都比較注重家庭教育,對於孩子來說,父母是他們終身的老師,家長需要做的不僅是要滿足孩子的需求,更重要的是要關注他們的成長。
培養優秀的孩子一定是有方法的,如果能夠遵循最基本的一些要求,那麼孩子將來也會更加出眾。
身體健康需要營養,孩子成功更需要必須要有的基本素質。心靈的健康成長一樣需要營養,缺少哪一種將來長大之後都有可能對他們造成影響。
今天就來說一下孩子成長需要的5種「營養元素」。
這是對孩子成長非常重要的因素,很多時候父母更多的是在不斷給孩子糾錯,否定他們,但其實他們最需要的是鼓勵和肯定。
只有肯定能夠讓他們更加堅定前行的腳步,讓孩子有更多動力去努力和奮鬥。
肯定就是一種積極的鼓勵方式,家長不需要說「你真棒」「你做得真好」,這種華而不實的讚揚方式。孩子需要的是父母能夠肯定他們的做法就足夠了。
之所以青春期的孩子會叛逆,就是因為在早期父母對孩子的肯定不夠,他們需要做出很多出格的事情來吸引父母的注意,需要父母的肯定。
如果從小隻盯著孩子的缺點看,總是否定他們,那麼將來即使長大了孩子也會變得不自信。失落和失望會不斷讓孩子變得不敢肯定自己。
換位思考一下,如果家長在公司經常不受到老闆的重視,總是被否定,那麼業績一定也不會特別優秀。況且孩子的情緒消化能力會比大人弱很多,他們不能夠正確地處理父母給自己的不滿。
自由不用多說,對於孩子成長不管是身體自由還是心靈自由,總是越多越好的,這種自由要建立在基本的規則之上。
孩子需要規矩才能知道如何朝著正確的方向成長,但同時也需要一定的自由去發揮自己的能力和想法。
家長要明白孩子有自我興趣的選擇權利,不能完全剝奪孩子的興趣和選擇權。他們有決定權決定自己要過什麼樣的人生。
家長不要只憑自己的想法和經驗就將他們未來的道路規劃得規規矩矩。
從小要培養孩子共情能力。如果孩子長大之後不懂得感恩,那麼他將是一個冷漠的人。
不管是感恩還是共情,都是一個人必須具備的情感能力。有的時候孩子主動提出要做家務,家長就會以學習太忙為理由拒絕,在孩子看來,這就是在否定他們的付出。
想要培養孩子的感動能力,第一步就是要接受他們的付出,只要是孩子主動自願地提出做什麼事,一旦做了,家長就要表示感謝。
讓孩子知道自己的付出得到了回應,這樣他們在下一次還會願意為別人著想。
他們就會明白自己的付出是有價值的,家長需要自己的愛。不僅要付出,還要讓孩子懂得接受別人的好意,知道從別人的行為中獲得感動。
善良經費只是表面上對人對事感動,而能夠涉及到更多的情感表現。
一個人只有心地正直才能夠善良,善良並不需要做多少好事,而是要從小事做起,培養孩子從小善良就夠了。
父母如何教育孩子,他們將來就會把父母的行為作為參照表去遵循行為準則。
以身作則的重要性就體現在這,家長如何評價別人都會給孩子內心造成重要的影響。
寬容其實也是從父母的行為中逐漸學習到的,如果家長是寬容的人,孩子也不會小氣到哪裡去。如果因為一點點錯誤,家長就暴脾氣批評和指責孩子,那麼將來長大之後他們就會變得斤斤計較。
對於孩子來說,他們的成長過程就是不斷犯錯的過程。犯錯並不代表不可以被原諒,尤其是對於成長中的孩子來說,他們需要通過犯錯來指導怎麼樣做才是對的。
孩子不管是認知能力還是生活經驗都不足以讓他們事事都能表現得很完美。家長需要教會孩子是非觀和價值觀。即使他們明白應該怎麼做,但是有可能並不具備足以做好的能力。
往往是家長的期望過高導致了對他們行為的不滿,沒有考慮到孩子是不是能夠滿足自己的要求。
重點是要讓孩子掌握不犯錯的能力,對他們寬容一些,多理解一些。不要總是因為一點小事就火冒三丈或者是急著指責孩子。
當他們重複犯錯的時候,家長的指責是有必要的,但是同時也要注意方式方法。打罵或許能夠馬上見效,但是對於孩子來說會造成不好的心理影響。
孩子需要有夢想才能成就更好的未來,並不是長大之後才能認真思考自己會成為什麼樣的人,而是從一開始就要有一個大概的目標。
家長不要剝奪孩子夢想的權利,父母替他們考慮是出於對孩子負責的態度,但那不代表孩子必須一定要按照父母的所思所想去行事。
孩子擁有夢想的權利,他們需要用自己的行動去實現夢想。因為這是一個人內驅力真正的源泉,如果孩子想做什麼事,只要是合理的,家長都可以支持他們去做。
目標並非只有出人頭地或者事業有成,一個人如果有夢想他將來就一定會有好的未來。這就是孩子成長的五大營養,不要求家長馬上就能做到,那要儘可能地讓教育朝著這個方向努力,那樣他們就能有更好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