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辣媽育熊娃(文章原創 ,版權歸本人所有,歡迎媽媽們轉發分享)
在教育孩子的方式上,我們從來都不提倡去給孩子過度的溺愛,雖然這樣可以讓孩子在前期少受一些成長的挫折,但是等到孩子脫離父母獨自面對社會困難的時候就容易一蹶不振。
然而溺愛也是會有一定的概念界定的,有一部分的家長認為對孩子妥協就是對孩子溺愛的一種表現,但其實並不是如此。
在孩子的成長道路上,家長要學會適當的妥協,反而能夠讓他們更好的成長。
朋友前段時間有去聽專家展開的課,在課堂當中專家提出這樣的觀點便是要讓孩子均衡飲食,尤其是一些果蔬類孩子不愛吃的那一些蔬菜,一定要讓他們多吃,這樣才能夠使身體內的營養均衡。
但是朋友的孩子在飲食問題上一直都有著挑食的毛病,尤其是西蘭花茄子,平時根本碰都不會去碰。
剛開始朋友沒有聽專家話都沒有太過於去在意,但是在聽了專家的授課之後,那一段時間每天做的菜都一定會有西蘭花和茄子。
而孩子看到這些菜不願意吃的話也會強迫他吃,最後在朋友的強烈要求之下,孩子只能夠啜泣著把西蘭花和茄子都給吃下去。
看到孩子這段時間都會吃西蘭花,茄子之後,朋友也鬆了一口氣,認為這樣的方式是正確的。
但其實他也會給孩子產生一定的心理陰影,生活當中有很多的家長會出現像朋友一樣的狀況,總是會堅持自己的原則。不願意去向孩子妥協,總會認為如果對孩子妥協的話,就是對孩子一種溺愛是不利於他們成長的。
但妥協並不等於溺愛,那麼為什麼會說妥協並非溺愛呢?
妥協和溺愛這兩個詞,它們的概念是截然不同的,溺愛指的是沒有原則和底線對孩子一味地順從,但是妥協只是有策略的,暫時性的和孩子保持意見的一致,從而避免衝突的爆發。
妥協可以讓親子關係得到一定的緩和,但是溺愛卻只會給孩子的成長帶來負面影響,只有做到適當妥協,才能助力孩子成長。
(1) 讓孩子變得自私
家長如果經常對孩子採取的態度,都是沒有原則的妥協的話,會讓孩子習慣了父母圍繞著他轉的情況。
漸漸的孩子也會變得越來越以自我為中心,變得越來越自私,不懂得去考慮別人的感受,而這樣的性格特徵在社會交往的過程當中也會有著很大的劣勢。
(2)孩子會利用這種方式去威脅父母
家長如果對孩子經常妥協的話,會讓孩子抓住父母的弱點,會讓他們知道應該用怎樣的方式去要求父母滿足他們的要求。
比如有很多的孩子到了商場之後,就會通過哭鬧的方式去要求父母對自己妥協,而一旦父母習慣性地對孩子妥協之後,孩子就會變得越來越貪心。
一旦父母某一天無法滿足他的要求的時候,很有可能會走上不好的道路。
(3)容易變得急功近利
由家長的妥協來滿足孩子的要求,這本身就是一種簡單粗暴的方式。
比如很多的孩子看上了最新款的玩具或者是最新款手機去向父母索要,父母對他們妥協的話。
會讓他們覺得這些東西來得非常的容易,不僅不會珍惜,並且做任何事情都只會看到結果和目的。
方法1:堅持自己的原則
區分妥協和溺愛最本質的區別就在於是否有自己的原則。家長可以在某一些細節問題上對孩子妥協,但是在整體尤其是涉及到基本原則的問題上,一定不能夠去妥協去改變自己的態度。
而且對於自己無法改變的事情,一定要耐心地去解釋給孩子聽,讓孩子知道真正的理由,這對於孩子的是非觀培養也是有著很大的幫助的。
方法2:掌握溝通的主動權
家長可以對孩子妥協,但是在妥協之後一定要讓孩子明白家長是站在怎樣的角度去滿足他的要求的。
而不是讓孩子覺得只要他們想要,只要他們想做什麼,父母就一定要去滿足他的。
家長的妥協應該是要根據具體的情況去做出改變的,而孩子只要明白了這個道理之後他們才會更好地控制住自己的行為,才不會把家長的妥協和溺愛化為等號。
方法3: 給孩子表達自己的機會
家長為什麼要去滿足孩子的要求?在這個問題上,家長其實可以給孩子更多的空間和自主性,讓他們嘗試去表達自己的想法,用自己的角度去說服家長。
這樣一個角色的轉換會讓孩子知道,家長的妥協是因為他們有足夠的理由去說服,而不是家長沒有原則的溺愛。
育兒難題找辣媽育熊娃,家庭教育從小抓起,一起陪孩子健康成長,我是辣媽育熊娃,幫你解決育兒小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