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孩子都會產生一種現象,&34;。其實並不是這樣,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不是很好,不能良好的表達自己內心的想法。在外面時,就會顯得比較拘束和膽小,這也是一種正常的現象,家長及時對其引導就可以避免這樣現象的發生。
朋友家孩子今年剛上幼兒園,他在我們眼裡就是一位非常開朗的的孩子,特別調皮。在家就像是一個&34;一樣,一言不合就鬧脾氣,非常任性,讓其父母感到特別操心。
有一次,我和他的媽媽在一起聊天時,她向我說道:&34;我聽到後表示驚訝:&34;我們都感到非常疑惑。其實很多孩子都會出現這樣的現象,在家裡調皮任性,在外面卻特別老實、不自信,那究竟是什麼原因呢?
孩子缺乏安全感
很多孩子看似非常活潑、開朗,但這些行為只會表現在熟悉的人眼前,在遇到陌生人時,就會下意識的躲避。這就是孩子缺乏安全感的一種表現,因為父母的教育方式不同,培養出的孩子性格會有很大的差異。往往在孩子小時候,孩子會出現&34;的現象,家長沒能正確的加以引導,導致孩子產生這種對陌生人害怕的現象。
對孩子過度溺愛
家長給孩子一種錯誤的思想。有些孩子當自己的需求達不到時,就會產生哭鬧,而一些家長看到孩子的哭鬧行為時,就會妥協,滿足孩子的需求,長期如此,孩子就會養成一種錯誤思想,不管自己怎麼鬧,父母都是不會批評教訓自己的,就會變得特別任性。但在外人身邊,沒有了父母的關照,就會對自己的行為產生拘束,變得&34;。
家長該如何正確教育孩子?
正確給予孩子關愛
當孩子因為自己的需求沒能達到滿足而哭鬧時,家長不要就此妥協。這時,孩子的意識還沒有完全形成,家長的處理方式很重要。我們可以由於孩子哭鬧,就坐在孩子面前,等什麼時候他哭累了,自然就會停止這種行為,這時我們再去和他講道理,讓他明白&34;是沒用的,愛不是無限制的,慢慢地他就會改掉這種錯誤的行為。
多帶孩子去戶外活動
在孩子還小時,很多父母怕孩子到外邊會受傷、被別的小朋友欺負,往往就會限制孩子的出行,不能很好的鍛鍊他的社交能力,導致他害怕與別人交流。我們應該在孩子還小時,多帶孩子去戶外玩耍或參加一些集體活動,鍛鍊孩子的社交能力,讓孩子接觸更多的人,這樣就能避免孩子害怕與人交流。
一開始,孩子剛接觸陌生人時,肯定會下意識的躲在父母身邊,這時我們就要正確的對其引導,讓他自己去嘗試與別人交流,慢慢地就會融入進行,久而久之,再當孩子遇到陌生人時,也不會感到害怕,自己也會嘗試主動與其交流,逐漸孩子就能提高自己的社交能力,不再產生那種沒有安全感的感覺,變得自信起來。
人的本性就是這樣,當孩子擁有充足的安全感和自信心時,就會勇於嘗試一些之前從未接觸過的事情。家長正確的引導,給予孩子正確的關愛和鼓勵,就能避免孩子出現這種現象。家長做到不溺愛、不克制,才能讓孩子正確的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