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限的愛等於傷害,父母要警惕,別被困在溺愛的「迷霧」而不自知

2020-09-23 白狐baba

家長對孩子的愛猶如一方池水,水量適中即可,水滿則溢,水多則溺。給孩子澆灌過多的愛,只會讓孩子難以呼吸,甚至傷害到孩子。

有時候,父母並非有意溺愛,只是不知不覺中給予了孩子超過限度的愛,從而深陷於溺愛的&34;之中。所以他們不知自己的溺愛行為應該收斂,就極易導致孩子不良習性的養成,父母們對此都要提高警惕。

寶媽小凡的兒子6歲了,卻還不會自己吃飯。每天一到飯點就滿屋子亂竄,小凡就追在兒子後面餵飯,但是小凡卻覺得孩子只要多吃點飯,自己辛苦點也沒什麼。在家長兒子就是老大,兒子要什麼玩具小凡都儘量滿足,對兒子是寵愛有加。

有天,兒子調皮的把鄰居小女孩的小辮子剪下來一截,小凡連忙帶著兒子去道歉,一直說&34;鄰居家長指出:&34;小凡這下才開始思考,自己這是溺愛嗎?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父母的溺愛無疑是在無形之中埋下了隱患,孩子很難擁有獨立的人格。家長需知以下溺愛的 3大表現,警惕自己有無以下行為。家長必須認識到溺愛的危害性。

父母溺愛的3大表現:

第一:給孩子特殊待遇

孩子在家中有絕對的話語權,地位高人一等,事事關懷備至。例如,營養的食物專供孩子食用、逢年過節就給孩子買玩具,買新衣、家中看電視永遠放著首先考慮孩子愛看的動畫片。

這些行為都會讓孩子習慣被特殊照顧,心安理得的享受一切,卻不懂得付出和感恩,不懂得分享和回報,易形成自私自利的品性。

第二:過多的物質滿足

過多的物質滿足尤為助長孩子的&34;,孩子提出什麼需求,家長就給予滿足。家裡堆放著數不勝數的玩具,孩子的零花錢的額度也在不斷上升。

家長給予孩子過多的物質滿足極易讓孩子難以形成正確的金錢觀,變得鋪張浪費。一味的追求物質享受,甚至變得愛與人攀比。且很難養成吃苦耐勞,努力奮鬥的品格。

第三:為孩子包辦一切

許多溺愛孩子的家長習慣性的為孩子包辦一切大大小小的事情。給孩子穿衣,幫孩子洗漱。久而久之,孩子很容易喪失生活自理能力。並且這類家長往往不會主動教育孩子勞動,一點點家務活都捨不得孩子完成,害怕萬一孩子磕著碰著,心疼的還是自己。或是覺得孩子的能力還不足以應對家務活。

但是家長需知,能力都是一點一點培養出來的。從小鍛鍊,孩子才會有分擔家務活的責任意識,長大才會具備更多的能力。由於父母的包辦,孩子易懶惰,很難成長為有責任感、有擔當、勤勞、有進取心的人。

父母溺愛的危害:

危害一:孩子很難擁有健全的人格

父母溺愛和嬌慣孩子,滿足他們的任性要求,他們長成就會墮落,成為意志薄弱、自私自利的人。因此,父母的愛不應該是盲目的。——捷爾任斯基

不難發現,家長過度溺愛下成長的孩子,性格多有扭曲。他們自我,不顧他人感受;他們狂妄,不考慮做事後果;他們叛逆,往往違背規則。

這類孩子更加容易無視規則是的束縛,觸犯法律的底線。許多受父母溺愛影響,而人格缺失的孩子被法律所懲罰的時間多有報導。家長應該予以警示。

危害二:難以融入社會交往中

受父母溺愛的孩子,在家中多被嬌慣。當他們換了一個環境,與他人相處時也依舊是我行我素。爭做發號施令的人,要求周圍的人都按照他的想法行事。

這種性格是的人很難受人尊重,讓人信服。所以,往往鮮少有人願意主動與這類孩子做真心好友,溺愛下成長那個的孩子人際關係較為緊張。

危害三:助長孩子的貪慾

父母的溺愛讓孩子只知索取,而父母一次次的滿足,更是助長了孩子的&34;,生甚至提出一些不合理的要求。當孩子不被滿足時,往往就會撒潑哭鬧,家長處於溺愛心理,容易做出妥協。長久的惡性循環,孩子的貪慾愈發膨脹。

溺愛的危害顯而易見,那麼家長們應當如何自處,才能避免被困在重重&34;之中,正確地愛自己的孩子呢?

家長如何驅散溺愛迷霧:

1、尊重孩子這一個體

心理學家費洛姆說過:&34;

愛孩子就要給他足夠的尊重和信任,孩子是獨立的個體,家長要正視並尊重孩子個體獨立性。給孩子表達想法的機會,讓孩子有思想的生活。

相信孩子有足夠的能力可以完成分內之事,家長不要包辦一切,不應事事牽掛。意識的失敗和錯誤甚至於疼痛,都是在進行鍛鍊,積攢經驗,最後爆發出更大的能量。

溺愛的教育,父母多是自己出發,自己認為該給孩子這些,該為孩子做這些。但是未必真的是孩子需要的,真的就對孩子好。更應該從孩子出發,尊重孩子的個人意願,和孩子適當的溝通更有效。

2、讓孩子參與到家庭生活之中

溺愛的孩子多數是自我且具有&34;的,他們樂於享受他人的付出,卻不喜分享。家長要引導孩子讓其懂得只有付出才會有收穫,唯有弱者才不斷的渴求他人的給予,

家長可以讓孩子處於到家庭生活中,適當的向孩子傾訴自己的工作勞累,讓孩子感知金錢來之不易,父母工作的辛苦,更加懂得感恩父母,抑制&34;。

家長可以選擇讓孩子參與到日常的家務之中,讓孩子從小的家務開始做起,形成家庭的參與感。摒棄自己在家中高人一等的認知。孩子學會分擔家務,就更具備家庭責任感,更容易培養孩子成為一個有責任心有擔當的人。

父母的溺愛初衷是讓孩子的世界中充滿愛,當過渡的愛反而是一種傷害。家長要用學會正確的表達愛,尊重孩子的獨立性,讓孩子學會去做更多的事情。愛不應是處處保護的枷鎖,而是孩子成長探索時背後最堅定的力量支撐。

相關焦點

  • 愛不等於溺愛,溺愛等於雙重傷害,你做得對嗎?
    並且很多的父母,對孩子非常的溺愛,孩子從小所需要的,父母都會儘量的去滿足孩子,孩子們慢慢習以為常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生活。父母對孩子的溺愛表面上是為了孩子好,可實際上,卻是在一步步地毀掉孩子,也在毀掉你們自己。溺愛帶來的一些後果,是非常嚴重的。
  • 被溺愛的孩子,是被父母傷害的孩子
    包辦型溺愛的父母,喜歡包辦孩子的一切,對孩子的照顧非常細緻,根本不需要孩子操心。小到衣食住行,大到工作、婚姻,都按照自己的想法幫孩子安排。至於孩子是怎麼想的,不在他們的考慮範圍。縱容型溺愛的父母是孩子要什麼就給什麼,想怎麼做就怎麼做。不管要求多麼不合理,他們都會去滿足,孩子在外面犯了錯,也是一味地偏袒。至於孩子的行為是否正確,沒人去考慮。
  • 「愛」與「溺愛」,界限清晰,為什麼總被有些父母混為一談?
    第一種「愛」,是規則、是分寸、是彼此尊重;第二種「溺愛」,是盲目、是任性、是披著「愛」的外衣,自私的佔有和控制。不是嗎?愛的本質是要給孩子自由、寬容和欣賞。給孩子在有規則的前提下,最大的自由、寬容和安全,才是真的「愛」。而「溺愛」,父母最突出的表現便是事無巨細地包辦代替,孩子最典型的表現是「眼裡沒活兒」。
  • 父母的溺愛,是對孩子的傷害,溺愛教育對孩子的身心成長毫無幫助
    父母的溺愛,是對孩子的傷害。現在的孩子,大多數都不缺少關愛,尤其是獨生子女。細數起來,爸爸媽媽、爺爺奶奶和姥爺姥姥,一個完整的「三代同堂」家庭,甚至是6個成年人來共同撫養一個孩子,如此超豪華的家庭教育陣容,按理說應該能把孩子教育好。
  • 華人父母需警惕:這樣算虐待兒童,而你卻不自知
    中國僑網6月16日電 題:華人父母需警惕!這樣就已經算虐待兒童了,是重罪!而你卻不自知……  當過父母的人總會有這種體會,帶娃出門可真累啊。  帶著孩子一起去辦事,怕孩子哭鬧哄不住;  不帶孩子吧,又擔心被壞人拐走,孩子走丟。
  • 14歲兒子動手打媽媽:溺愛不是愛,是沒有原則的傷害,心疼媽媽
    那我們到底要怎麼做才能不嬌縱孩子呢?首先要分清楚愛和溺愛的區別:愛是恰如其分的喜歡,不驕不縱,不滿不溢。溺愛則是沒有原則沒有底線的寵愛,過度的滿足和保護。溺愛長期以往,對孩子來說是更大的傷害。《觸龍說趙太后》有雲「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
  • 父母溺愛孩子真的是出於「愛」嗎?
    溺愛,很多家長都能意識到的問題,但卻不知道愛和溺愛的界限,於是有時候其實已經是在溺愛孩子了而不自知事事操辦,替孩子把要做的事情提前完成。孩子在這樣溺愛自己的環境中成長,通常都會比較自我,並且缺乏自控能力,也不懂得尊重人,敏感又脆弱。
  • 「溺愛」到底是愛孩子,還是愛自己?
    每天接到很多人的留言和諮詢,有的看到後,能感受到為人父母的焦慮,有的留言讓我不得不為孩子感到惋惜,父母的留言裡充滿了對孩子的指責和不滿,而自身的問題卻不自知甚至不以為然。所以有的留言,我會整理收集,統一寫出來做共性問題來回答。有的,我也只能暫時擱置,希望父母們能先發現問題是自己的。
  • 既不溺愛,也勿不愛
    孩子就覺得我要什麼父母都會給我,變得不珍惜,變得很物質,甚至浪費金錢,不能吃苦;4、不上進大人有時候覺得小孩子上課那麼累,回到家就多玩一會沒事,導致孩子生活起居、學習沒有規律。不愛孩子或不會愛孩子的一些表現:1、不管不問:你的學習他們不關心、你的身體健康他們不關心、你的生活他們也不關心,不關心你的所有事。2、發洩的工具:孩子都是父母的心頭肉,誰會沒事動不動就打孩子呢?
  • 愛不等於溺愛
    ,也要在他任性胡作非為的時候加以制止。,要比缺吃少穿更為可怕,很多時候孩子更多的希望你關心她是否開心,而不是每天嘮叨他吃飽穿暖了沒有。人性本善每一個剛出生的孩子都是善良了,一個充滿愛的家庭(這種愛不是溺愛),用愛教育的孩子也會充滿著愛心,懂得愛自己愛人
  • 【溺愛】是【不愛】的偽裝
    溺愛不是愛,是不愛,是更愛自己。混淆這些的父母,總以為養孩子是在付出,總會感覺特別累。是的,檢驗你是否在愛孩子,就看你嫌累不嫌累。成天喊太累的,多半是因為感覺一直是在付出,看不見孩子的幸福,更不會用孩子的幸福滋養自己。彼此滿足,彼此需要,彼此開心,讓幸福流動起來,所有的累,很快就會消失,就像不曾累過一樣。
  • 溺愛不是愛!兒童得了白癜風要警惕「小食品」
    可憐天下父母心!但過分溺愛,有時不是愛,反而會變成一種傷害!白癜風孩子中,有相當一部分存在飲食不合理,挑食、偏食等習慣,這與家長平常的過分溺愛也不無關係。比如,現在很多孩子喜歡吃零食,現在花花綠綠的兒童小食品很多。
  • 傷害孩子最深的語言,往往是這3句話,很多父母天天說卻不自知
    語言的力量一直都很神奇,父母的一句誇獎可以鼓勵和溫暖孩子,而父母一句無心的話,可能也會傷害到孩子脆弱的心靈。很多家長總愛數落自己的孩子,他們覺得這全是為了孩子好,是愛孩子的表現。而傷害孩子最深的這「3句話」,常常被父母們掛在嘴邊,可是很多父母們卻自己不知道。
  • 請不要透支孩子對你的愛——"孩子,我們被你愛著卻不自知"
    孩子,我們被你愛著卻不自知當我們爸爸媽媽口口聲聲的說著愛孩子的時候,多少家長是愛著自己心目中的目標而讓自己的孩子缺愛,多少家長是愛著心中的自己而給孩子溺愛!缺愛會讓孩子失去自信和上進,溺愛會讓孩子失去道德和責任!這都是害孩子!真正能夠做到愛父母的卻是我們的孩子,因為孩子的心目中是有真愛的,他們大部分都能包容、悅納、理解著父母,而絕大部分的父母卻不能包容、悅納和理解孩子。多麼諷刺!大人不能包容、悅納和理解孩子,卻口口聲聲說著愛孩子,而孩子能夠包容、悅納和理解父母卻從來不口口聲聲說愛父母。
  • 溺愛不等於愛,請大家不要再繼續了!
    孩子的爺爺奶奶平時是過度溺愛他,自己省吃儉用,把所有好的東西都給他,男孩需要什麼爺爺奶奶能做到的都會滿足他。男孩的爸爸媽媽常年在外打工,所以他就成了留守兒童,這次就是因為問奶奶給錢,奶奶沒有那麼多錢給他,他一氣之下就拿刀砍死了奶奶,也把爺爺砍傷了!就是因為平時爺爺奶奶過度溺愛他,他只會索取,不懂得感恩,當你不再滿足他要求的時候他覺得你是故意的,他就很容易做出過激的行為。
  • 愛是一件好事但溺愛卻是一種傷害
    有一種愛是守侯,也有一種愛是等待。更有一種愛是放手。適當的放手或許,能讓愛走的更遠。讓愛變得更美。讓愛顯得有價值。今天是我未滿12歲的兒子。第一次去廣東幫鄰居家打暑假工。但我耳邊總是罵人的聲音。有人罵我毒,有人罵我狠心。還有人說,我到底是不是親媽?我為什麼這麼做?心裡比誰都清楚。
  • 警惕!溺愛這隻隱形殺手
    據媒體報導,在南京街頭一位十四 歲的少女當街扇了父親十多個耳光, 父親卻沒有還手;還有一個十四歲女孩以自殺逼其母流產;甚至一個二十六歲法律專業畢業的大學生為索要三千元而殺母碎屍;美國億萬富翁託馬斯過分寵愛五歲女兒,其女在直升機駕駛室亂踢致使機毀人亡...... 這些事例觸目驚心,令人痛心!究其原因,都是溺愛惹得禍。因此,作為父母要警惕溺愛這隻隱形殺手!
  • 幼兒園「新型攀比」風氣不佳,父母要重視,別傷到孩子還不自知
    01幼兒園「新型攀比」風氣不佳,父母要重視,別傷到孩子還不自知溫女士為了給女兒創造更好的受教育環境,當初選擇幼兒園時就給女兒選了一所知名度比較高的幼兒園溫女士向老師反映了這種情況,認為「新型攀比」已蔓延到幼兒園,父母傷害了娃卻還不自知,老師也表示會提醒各位家長,請他們重視這個情況。
  • 三種父母,會把孩子養成「仇人」,很多人身在其中卻不自知
    有的父母和孩子之間也會有仇恨,他們甚至會互相謾罵毆打,這到底是為什麼?把孩子養成了「仇人」,是種可悲,然而很多人身在其中卻不自知。吳綺莉不可能不愛女兒,甚至可以說愛女兒愛到瘋魔,吳卓林9歲前,她上廁所都要抱著,但她也自稱是個「瘋媽媽」,孩子必須教,還必須害怕自己。
  • 父母們要正確教育自己的孩子,溺愛孩子3種典型方式別再犯了
    父母們要正確教育自己的孩子,溺愛孩子3種典型方式別再犯了父母的教養風格也會影響孩子的一些判斷和認知,心理學家鮑姆林德認為家長既不應該過度懲罰孩子,也不應該一味放縱,應該為孩子訂立一些規則,真情實感的對待他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