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對孩子的愛猶如一方池水,水量適中即可,水滿則溢,水多則溺。給孩子澆灌過多的愛,只會讓孩子難以呼吸,甚至傷害到孩子。
有時候,父母並非有意溺愛,只是不知不覺中給予了孩子超過限度的愛,從而深陷於溺愛的&34;之中。所以他們不知自己的溺愛行為應該收斂,就極易導致孩子不良習性的養成,父母們對此都要提高警惕。
寶媽小凡的兒子6歲了,卻還不會自己吃飯。每天一到飯點就滿屋子亂竄,小凡就追在兒子後面餵飯,但是小凡卻覺得孩子只要多吃點飯,自己辛苦點也沒什麼。在家長兒子就是老大,兒子要什麼玩具小凡都儘量滿足,對兒子是寵愛有加。
有天,兒子調皮的把鄰居小女孩的小辮子剪下來一截,小凡連忙帶著兒子去道歉,一直說&34;鄰居家長指出:&34;小凡這下才開始思考,自己這是溺愛嗎?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父母的溺愛無疑是在無形之中埋下了隱患,孩子很難擁有獨立的人格。家長需知以下溺愛的 3大表現,警惕自己有無以下行為。家長必須認識到溺愛的危害性。
第一:給孩子特殊待遇
孩子在家中有絕對的話語權,地位高人一等,事事關懷備至。例如,營養的食物專供孩子食用、逢年過節就給孩子買玩具,買新衣、家中看電視永遠放著首先考慮孩子愛看的動畫片。
這些行為都會讓孩子習慣被特殊照顧,心安理得的享受一切,卻不懂得付出和感恩,不懂得分享和回報,易形成自私自利的品性。
第二:過多的物質滿足
過多的物質滿足尤為助長孩子的&34;,孩子提出什麼需求,家長就給予滿足。家裡堆放著數不勝數的玩具,孩子的零花錢的額度也在不斷上升。
家長給予孩子過多的物質滿足極易讓孩子難以形成正確的金錢觀,變得鋪張浪費。一味的追求物質享受,甚至變得愛與人攀比。且很難養成吃苦耐勞,努力奮鬥的品格。
第三:為孩子包辦一切
許多溺愛孩子的家長習慣性的為孩子包辦一切大大小小的事情。給孩子穿衣,幫孩子洗漱。久而久之,孩子很容易喪失生活自理能力。並且這類家長往往不會主動教育孩子勞動,一點點家務活都捨不得孩子完成,害怕萬一孩子磕著碰著,心疼的還是自己。或是覺得孩子的能力還不足以應對家務活。
但是家長需知,能力都是一點一點培養出來的。從小鍛鍊,孩子才會有分擔家務活的責任意識,長大才會具備更多的能力。由於父母的包辦,孩子易懶惰,很難成長為有責任感、有擔當、勤勞、有進取心的人。
危害一:孩子很難擁有健全的人格
父母溺愛和嬌慣孩子,滿足他們的任性要求,他們長成就會墮落,成為意志薄弱、自私自利的人。因此,父母的愛不應該是盲目的。——捷爾任斯基
不難發現,家長過度溺愛下成長的孩子,性格多有扭曲。他們自我,不顧他人感受;他們狂妄,不考慮做事後果;他們叛逆,往往違背規則。
這類孩子更加容易無視規則是的束縛,觸犯法律的底線。許多受父母溺愛影響,而人格缺失的孩子被法律所懲罰的時間多有報導。家長應該予以警示。
危害二:難以融入社會交往中
受父母溺愛的孩子,在家中多被嬌慣。當他們換了一個環境,與他人相處時也依舊是我行我素。爭做發號施令的人,要求周圍的人都按照他的想法行事。
這種性格是的人很難受人尊重,讓人信服。所以,往往鮮少有人願意主動與這類孩子做真心好友,溺愛下成長那個的孩子人際關係較為緊張。
危害三:助長孩子的貪慾
父母的溺愛讓孩子只知索取,而父母一次次的滿足,更是助長了孩子的&34;,生甚至提出一些不合理的要求。當孩子不被滿足時,往往就會撒潑哭鬧,家長處於溺愛心理,容易做出妥協。長久的惡性循環,孩子的貪慾愈發膨脹。
溺愛的危害顯而易見,那麼家長們應當如何自處,才能避免被困在重重&34;之中,正確地愛自己的孩子呢?
1、尊重孩子這一個體
心理學家費洛姆說過:&34;
愛孩子就要給他足夠的尊重和信任,孩子是獨立的個體,家長要正視並尊重孩子個體獨立性。給孩子表達想法的機會,讓孩子有思想的生活。
相信孩子有足夠的能力可以完成分內之事,家長不要包辦一切,不應事事牽掛。意識的失敗和錯誤甚至於疼痛,都是在進行鍛鍊,積攢經驗,最後爆發出更大的能量。
溺愛的教育,父母多是自己出發,自己認為該給孩子這些,該為孩子做這些。但是未必真的是孩子需要的,真的就對孩子好。更應該從孩子出發,尊重孩子的個人意願,和孩子適當的溝通更有效。
2、讓孩子參與到家庭生活之中
溺愛的孩子多數是自我且具有&34;的,他們樂於享受他人的付出,卻不喜分享。家長要引導孩子讓其懂得只有付出才會有收穫,唯有弱者才不斷的渴求他人的給予,
家長可以讓孩子處於到家庭生活中,適當的向孩子傾訴自己的工作勞累,讓孩子感知金錢來之不易,父母工作的辛苦,更加懂得感恩父母,抑制&34;。
家長可以選擇讓孩子參與到日常的家務之中,讓孩子從小的家務開始做起,形成家庭的參與感。摒棄自己在家中高人一等的認知。孩子學會分擔家務,就更具備家庭責任感,更容易培養孩子成為一個有責任心有擔當的人。
父母的溺愛初衷是讓孩子的世界中充滿愛,當過渡的愛反而是一種傷害。家長要用學會正確的表達愛,尊重孩子的獨立性,讓孩子學會去做更多的事情。愛不應是處處保護的枷鎖,而是孩子成長探索時背後最堅定的力量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