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無意間看到一名初中生在做微信號西部的「光明」,談論著同學之間的互助,寬容與寬容,同學之間真實的感情呈現得那麼溫馨與感人。孩子把這種情緒比作一束「光」,它照亮自己,溫暖他人。我希望所有西部的孩子都是心中的「光」,追求光明。
我真的很喜歡這些純潔和聰明的孩子,正直,善良,寬容,慷慨,幫助別人,愛和正義。校園的大部分正能量來自於我們的學生。有時,在比我們成年人更透明、更聰明、更純潔的孩子面前,會有一種深深的羞恥感。有時不禁喃喃自語:向我們的孩子學習!
我一直認為教育是一個雙向的過程,對於教師來說,最好的學習對象其實是那些仍然保持著童心和童趣的孩子們,他們是純真的,他們的心是單純的,充滿了同情和同理心。有時,在教室、操場、文體中心、校園的拐角處,走在馬路上,常常為孩子們的自然和真實、豐富多彩的表演而動情。但更多的時候,青少年天真幼稚,在成年人的眼裡,往往被貼上「不成熟」、「不懂事」的標籤,我們渴望孩子能快快長大,努力加快教育「拔苗助長」。希望孩子們「年輕成熟」,越早成熟越好。這種教育心態在教師和家長中很常見。
我們常常不自覺地或潛意識地把孩子當成「大人」。教師與學生、家長與孩子的人格平等應體現在尊重和承認孩子是獨立的自我。孩子被期望具有成年人的「自制力」和「成熟度」。然而,我們忘記了教育的功能不是「催化和促進」孩子的成長,而是陪伴、分享和幫助孩子自然和諧地成長。
在兒童的成長過程中,每一個階段的個性化呈現都是真實而自然的。成年人不喜歡的「小事情」也是兒童身心發展的正常現象。也許教育工作者在兒童身上重新發現自我的最好方法是欣賞和發現這些正常現象背後的真實世界,並發現在成年人中已經消失或消失的「真實的自我」。
孩子是我們最親密的「他者」。只有與「他者」互動,我們才能反映出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實自我」。教師與學生、家長與孩子,相伴成長,是相互幫助、相互學習、相互依賴的雙向生命。
一個孩子去上海參加全國比賽。帶隊的老師回來後深情地說:「在去上海的船上,有一天晚飯後,所有的同學都到甲板上欣賞風景。沒有任何提示;沒人問,該做作業了,孩子一個人在小木屋裡拿出課本,如若沒人開始學習——引得老師嘆了口氣:「這就是習慣!」
學習習慣是指兒童在特定的學習情境下,自動進行特定活動的特殊傾向。也就是說,當時機成熟時,孩子們會自動學習。
教育,其實就是我們和我們的孩子,在雙向互動的過程中,慢慢地在彼此之間的密切關係中,去發現、發展和建立自己的個性化,同時也依賴和相互依賴於社會的本體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