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樹人先樹己」,孩子未來的「高度」,在於母親的自我成長

2020-12-19 悠悠媽咪育兒

文\悠悠

編輯\悠悠

曾經有這樣一則報導,一個孩子主動為搬著重物的人扶著門,被問到為什麼這樣做,孩子沒有回答很高大上的話語,而一句簡簡單單的"因為我媽媽平時就是這樣做的"敲擊了大家心弦。都說"為老不尊,教壞子孫",身為母親,面對孩子的性格塑造這一問題,與其苦口婆心地教導孩子如何正確地去做,不如自己先做出正確的行為,即以身作則。母親的自我成長能影響孩子的未來,希望孩子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自己就首先要成為什麼樣的人是一直以來不變的定律。

為什麼母親的自我成長能影響孩子的未來?

1、母親是孩子的第一教師

孩子出生之時見到的第一眼便是自己的母親,而往後的時間裡孩子和母親相處的時間也是最長的,所以母親是孩子成長之路的第一位教師。如果媽媽本身是經常粗心大意,那麼孩子應該也不會心細如髮。

2、孩子本能的依賴

根據兒童的身心成長規律,孩子在幼年時期會對母親產生本能的依賴,而他們的內心最深處認為依賴等於信任,也就是母親做的任何行為都是可信賴的,都是正確的。如果母親是努力上進的,孩子就會有意識地向母親看齊。

3、孩子天性的模仿

孩子從幼年成長到青年的過程中,自我意識正在不斷完善,孩子會對大人的行為作出模仿來完成自我探索,而在此期間,母親教導孩子時的所作所為將起到直接的影響作用,會潛移默化地影響孩子的一生

因此,孩子未來的"高度",在於母親的自我成長。而不同母親帶給孩子的影響,亦是不盡相同。

不同性格的母親帶給孩子的影響:

1、強勢型母親

強勢型的母親將孩子的生活安排得明明白白,母親說一孩子不得說二,美其名曰"嚴格是為了孩子好"。但這樣的孩子即使被母親"塑造"成一個"完美"的人,卻沒有自己的思想。在母親的強勢之下,孩子難以訴說真正的心聲,有可能導致抑鬱、自卑等消極情緒的產生,內心也必定會產生諸多壓力

2、高冷型母親

前文所述,孩子對母親有天生的依賴性。但有一類母親卻好似認為孩子的成長全靠自我,對孩子毫不關心還認為能培養孩子的自覺性。事實上,孩子在成長之路若得不到正確的引導還感受不到幸福,則容易走上偏頗的道路

3、心軟型母親

讓孩子明確是與非是極為重要的,但有些母親在孩子做錯事時的眼淚汪汪便"敗下陣來",過於心疼孩子而忘記適當懲罰他們,孩子則容易在"慈母多敗兒"中認為做錯事都可以用這種方式逃避

很明顯,這三種母親對孩子的成長都是不利的。"欲樹人先樹己",母親要先提升自己的個人修養,才能讓孩子塑造更好的性格

母親需要做到哪四點來提升自我修養?

1、注意克制情緒

"惡語傷人六月寒",脾氣暴躁的母親是教不出一個溫文爾雅的孩子的。母親一味對孩子發脾氣的行為非常不利於孩子的情感發展,孩子會不懂得如何正確處理人際關係。若孩子迫切地想要獲得認同感,也許還會採取極端的手段來達到自己的目的。所以媽媽們不管是工作上壓力有多大亦或是孩子有多調皮,都要理性地面對孩子。

2、給予孩子足夠的溫暖

有些母親依然認為"嚴師出高徒"的道理適用於家庭教育上,但嚴厲的教育不代表讓孩子完全感受不到溫暖。緊繃的弦尚且飛不高飛不遠,何況是一個不諳世事的小孩子呢?相信沒有母親希望自己的孩子變得冷漠自私,所以,就需要媽媽們給予孩子足夠的溫暖,讓孩子在開朗自信中成長。

3、給予孩子足夠的空間

每一個孩子都是獨立的個體,過多幹涉孩子的私人空間,一方面可能導致孩子因感覺自己不被尊重而不再與媽媽平等交流,難以形成樂觀積極的性格,也不利於家庭良好和諧關係的建立;另一方面,會讓孩子"高分低能",因毫無自理能力而無法在社會中生存立足。因此媽媽們要適當放手,給予孩子足夠的空間。

4、擁有足夠的耐心

俗話說"養兒一百歲,長憂九十九",教導孩子可以說是一生的功課,在如此漫長的一生中,媽媽們沒有足夠的耐心是不足以支撐的。加上孩子還不懂事的時候總是頻頻犯錯,也許一個小動作就可以讓平靜的媽媽瞬間抓狂,而這同樣要求媽媽們足夠耐心地去引導好孩子。

總而言之,在孩子心中超人般存在的媽媽,需要明白"欲樹人先樹己"的道理,先學會自我成長,方可成就孩子的未來。媽媽們可以想想自己平時教導孩子的時候有沒有化身"強勢型""高冷型"或"心軟型",如果有的話,一定要及時止損。如今新聞報導的很多關於青少年犯事案例,大多和不正確的教導有關。就像那個我們耳熟能詳的故事裡,被抓住的小偷還怪責媽媽小時候沒有把自己教好而咬下母親的耳朵一樣。而能夠做到提升自己修養的母親,孩子未來的高度自然也不會低。

( 圖片源自網絡,若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更多育兒母嬰知識請關注我,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點讚或分享給更多的人!

相關焦點

  • 家庭教育焦慮的原點在於擔憂孩子學習成長的未來不可控
    育鄰夢家庭教育焦慮的原點在於擔憂孩子學習成長的未來不可控。「好」教育的定義也眾說紛紜,有「專家」和「學者」說要給孩子足夠的成長空間,給予他們自由成長、要培養他們學習成長的綜合素質;教育系統和社會生活依然告訴您,學習成績是打開學習資源寶庫的鑰匙、學歷是融入社會生活的「敲門磚」。關於什麼是「好」教育的定義邊界已經越來越模糊,關於孩子學習成長的未來方向變得越來越不可控。
  • 欲樹人先立德
    要樹人,先立德。學校教育應該首抓師德。 師德可以概括為三個方面:一、師愛。二、學高。三、身正。 一、師愛。 師愛是什麼?是一種發自於內心的情感,是人對人或人對某個事物的深摯感情。這種感情所持續的過程也就是愛的過程。愛的基礎是尊重。尊重學生才談得上師愛。師愛包含以下幾個方面:尊重學生;關心學生;包容學生;欣賞學生。
  • 父母看到的世界,是孩子未來的高度
    教育不僅關係到父母,更關係到孩子未來的高度。當一個家庭站得很高,看得很遠時,孩子們就可以在廣闊的視野中有更多的生活選擇。德國的哲學家雅斯貝爾斯有一句名言——「教育是為了一棵樹動搖另一棵樹,一朵雲推動另一朵雲,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親子教育、家庭教育都在於身教,重於言行,你有什麼才能傳遞於給孩子什麼。
  • 教育觀點·孩子的「起跑線」在於精神成長
    立德樹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務,義大利教育家蒙臺梭利指出,「兒童的精神成長至關重要」。美國社會學家卡耐基認為「一個人成就的大小是與他的精神的成長、思想的格局成正比的」。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根本目的在於立德樹人,促進兒童的精神成長,這也是家庭教育義不容辭的責任。
  • 育人先育己:家庭教育不只是「看到」孩子,而是所有人共同成長
    ——教育學家蘇霍姆林斯基很多家長談起孩子就是一臉煩惱,覺得孩子哪裡都不對:這不行,那不會,還總給家長添麻煩。但很多家長都忘了,教育本就是雙向的,育人要先育己,好的家庭教育不只是家長「看到」孩子的缺點、情緒,而是所有人一起努力,共同成長。
  • 立德樹人要往實裡去
    堅持立人先立己,做明道信道的道德先行者「立人先立己」,要求高校教師要堅持育人者先育己,立德者先修德原則,將立德修身、自律自強作為立德樹人工作的首要前提。《論語·憲問》記載:「子路問君子。子曰:修己以敬。曰:如斯而已乎?子曰:修己以安人。」
  • 社會|高校立身之本在於立德樹人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站在黨和國家發展全局的高度,多次強調高校要堅持立德樹人。他指出,「我國高等教育肩負著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任務,必須堅持正確政治方向。高校立身之本在於立德樹人。」
  • 對於孩子的成長,媽媽要擺脫自己的控制欲,讓孩子獨自成長
    現在很多媽媽對寶寶的控制欲都太強!雖然美其名曰&34;和&34;,但實際上是為了滿足自己的控制欲,或者是因為害怕孩子會離開自己而導致孤獨,想要一直控制孩子的生活。這樣的結果是違背了媽媽的初衷,如果想讓孩子健康成長,又想讓孩子和自己親近,那麼媽媽就應該改變自己和孩子的相處方式。
  • 《囧媽》熱映:母親控制欲的背後,是彌補自我情感缺失的愛
    然而,她越急切地想讓孩子理解自己,卻又將孩子推得更遠,伊萬情願一個個車廂求換位置,也不想跟母親共處一室,多讓人心酸。當母親分不清愛與控制欲的界限時,往往會讓孩子感受到被禁錮的煎熬,產生出想要逃離的心境。
  • 孝不在言,而在於今,孝在於行,在於心
    01少年不識雙親意,養兒方知父母恩孩子滿月那天,送走客人,與母親在客廳小憩,母親看著我,很突兀地說了一句「兒子,你懂事了」,我抬頭笑著看了看母親我知道母親的意思,從產房外看到孩子的那刻起,欣喜之餘,仿佛一瞬間讀懂了父母,讀懂了舔犢情深,一個月,我再沒和母親拌過嘴,再沒覺得母親嘮叨,心中泛起的是對父母的愧疚和自責,我想很多人都會有同樣的心理歷程,「少年不識雙親意,養兒方知父母恩」。看著自己的孩子,ta未來想必也會像我一般經歷成長、叛逆、成熟,如同一個輪迴,由不得人控制。
  • 專家解讀:家庭教育的核心在於立德樹人
    家庭教育的核心在於立德樹人  ——《全國家庭教育指導大綱(修訂)》系列專家解讀之一  □ 中國婦女報·中國女網記者 王春霞  全國婦聯、教育部等九部門日前發布關於印發《全國家庭教育指導大綱(修訂)》的通知。
  • 最好的家庭教育:母親的情緒決定孩子的溫度,父親的格局決定高度
    1、母親有溫度,家才不會散前不久讀到一句關於母親的句子:母親的偉大之處不在於給你多少財富,而是給你生命的同時又將呵護你的成長,讓你的生命更加的完整。我想,最好的母親,就該是如此吧。母親特有的溫柔和寬容,能夠讓孩子養成寬厚待人的處事方式,這樣的孩子往往有很強的適應能力。一個家庭的溫度和高度,追溯最開始,都是由父母決定的。母親的情緒就是家裡的指南針。
  • 「一切為了孩子」可能害了孩子,育兒需先愈己,後育已,共同成長
    所以,只有父母先做好自身的教育,不斷的學習和成長,才能讓孩子接收到真正良好的家庭教育,才能夠在未來的人生之路上,創造出更多屬於他們的奇蹟。當我們面對孩子的時候,我們扮演著曾經的父母角色,我們以為我們可以像父母教育我們一樣,教育我們的孩子,但是當我們在他們面前說出同樣的話語時,我們發現我們連自己都無法說服,於是我們意識到了問題。問題不在於外在,不在於孩子,而在於我們的內在。
  •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己所欲,勿強施於人
    主題: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己所欲,勿強施於人分享者:呂波文字整理: 菲兒分享地點:【呂波國學】微信群 分享時間:2016-1-31  21:30這個分享的因緣,一方面來自之前對於關係的思考,另一方面來自與群裡"frank"的討論。
  • 館長的育兒經:育人先育己
    正在講故事的蒲蒲。在成都經營兒童圖書館的蒲蒲,既是90後媽媽,也有自己的事業,成為母親這個事,帶給她更多收穫和進步。  蒲蒲是一家兒童圖書館的館長,在經營圖書館的同時陪伴孩子成長。2020年,她和相識15年的老公都將邁入30歲,開啟而立之年。
  • 未來小學將是志在家國、學無邊界的孩子生命成長場
    我理想中的未來小學是一個志在家國、學無邊界的孩子生命成長主場。當今,以AI為代表的新一輪科技革命的興起以前所未有的廣度、深度和速度改變著世界、改變著教育。小學教育的辦學形態、管理架構、課程體系、課堂模式、資源布設等被不斷地重新認識、重新定義。但是,教育的本質沒有改變,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更加明確,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價值指向更加堅定。
  • 育兒先育己,要不然你的付出,99%是無用的!
    為人父母,最大的「軟肋」,就是總希望給孩子最好的未來。我們不得不承認一個事實:中國大多數的父母,一生都有著操不完的心,其中最操心的就是孩子的學習成績。我有一個朋友,她不惜辭掉了自己的經理位置,回家做起了全職媽媽。
  • 弘揚高尚師德 、潛心立德樹人」——「雲集聯合學校新塘校區慶祝第三十六個教師節座談會」
    學校、老師需要共同成長,是榮辱與共的共同體。教師要做立德樹人楷模。立德樹人,欲樹人,先立德,要立德樹人,必先立師德。作為老師,我們應該加強學習,提高教育教學教學水平,面對學校發展帶來挑戰。我們只有把教育當作崇高的事業,淡泊名利,志存高遠。
  • 《陪孩子終身成長》:親子關係最優解,應從根源覺知,育人先育己
    教育的本質是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雲推動另一朵雲,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陪孩子終身成長》是「樊登讀書」的創始人樊登老師的著作,對於家長的迷茫;孩子的無助;親子關係的衝突,這本書裡都有著答案。想要教育好孩子,想要孩子更好的成長。父母必須有學習的心態,以發展的眼光看孩子,擺脫以往高高在上的家長的架子,跟孩子一起成長。要知道家長的自我成長,才是孩子更快成長的基石。
  • 父母的控制欲是孩子的噩夢,請給孩子一些成長的自由
    其實,在1歲半以後,孩子的自我意識就逐漸開始萌芽,他有了一種自主意識,表現為:我來、我要、我做,我的……開始有了自己的「土地」。比如,孩子非要自己吃飯,不讓餵飯。這個時候,控制欲很強的媽媽就會認為寶寶還小,會把周圍弄髒或者是覺得自己餵是為了讓寶寶吃飯更輕鬆些,而堅持給寶寶餵飯。如果這時候寶寶依然拒絕,媽媽會感覺到這孩子太拗,太叛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