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囧媽》熱映:母親控制欲的背後,是彌補自我情感缺失的愛

2020-12-13 子芫伴你成長

「媽,在你心裡住著一個幻想的兒子,你為什麼要契而不舍地改造我呢?這麼多年你難道還沒有明白,我並不是你幻想的兒子。」

在剛剛看完的電影《囧媽》中,這句話深深地打動了我,伊萬與母親的相處模式,又何嘗不是千千萬萬母與子的生活狀態呢?

有一種愛,叫「為你好」,有一種關心,叫「我覺得」。

然而在生活中,很多父母與孩子之間的矛盾也因「愛」而生,在這部電影中,真實而生動地演繹了母親與兒子六天六夜相處中的「相愛相傷」,透過影片情節的笑與淚,也給我們的家庭教育帶來一點現實的啟示。

被理解,是母親內心情感的渴求

伊萬想要去美國,臨到機場才想起自己的護照在母親身邊,當他回家看到大門上的一把鐵鎖時,氣憤地踢了一下門,他不能理解,高科技的密碼鎖大門,母親為什麼還要搭配一把古老的鐵鎖。

在影片中,採取了對比的手法,來暗喻母親與兒子截然不同的兩種心境。

首先是表情的對比,伊萬與母親在車廂相遇,伊萬滿臉的不耐煩,遇上母親滿臉的喜悅,伊萬並不是不愛母親,而是認為母親不理解自己,可在母親心裡,又何嘗不是同樣的心情呢?其次是語言的對比,伊萬與母親的對話,跟伊萬和妻子的對話是如此相似。

「伊萬,你心裡住著一個幻想的老婆,她應該喜歡什麼,討厭什麼,該怎麼說話,你全部都設定好了,這麼多年過去了,你還不明白,我不是你想的那個人嗎?」「媽,你心裡住著一個幻想的兒子,他應該吃幾塊紅燒肉,臉上的肉應該橫著長還是豎著長,什麼時候要孩子,這麼多年過去了,你還不明白,我不是你想的那個人嗎?」

是不是驚人的相似?這兩句話都是在被對方各種安排後的無奈表白,相同的語言也反應出母親與孩子其實都渴望被理解的需求。

倫敦大學學院的科學家發表在《積極心理學期刊》的一項研究表明:

父母的控制行為,和孩子以後生活中的心理健康問題之間存在關聯,家長控制欲過強,對孩子幸福感造成的負面影響越大。

也就是說,父母對孩子不斷的控制欲望,會強化孩子想要反抗的消極心理,卻又不知不覺地成為自己不想要成為的人

在影片中,母親希望被孩子理解,不斷向兒子表達自己的訴求,手機裡使用60秒的語音方陣,生活中跟兒子答非所問,兩人的對話完全不在一個頻道,目的只有一個,希望將自己的想法傳遞給孩子。

然而,她越急切地想讓孩子理解自己,卻又將孩子推得更遠,伊萬情願一個個車廂求換位置,也不想跟母親共處一室,多讓人心酸。

當母親分不清愛與控制欲的界限時,往往會讓孩子感受到被禁錮的煎熬,產生出想要逃離的心境。

孩子的叛逆,抗拒的是母親的控制欲,體現的是自我情感的缺失

從影片的一開始,伊萬就在抗拒現實,他拒絕妻子跟外商的合作方案,並且暗地裡免費將專利技術送給外商,攪亂妻子正在進行的商業合作。

為了反抗母親對他強迫性的投食,他悄悄地將一整盒小西紅柿從車窗外扔出,為了躲避母親喋喋不休的關心,故意和陌生女孩去餐廳喝酒,將自己喝得爛醉。

這些看似幼稚的行為背後,其實是對母親強勢管束的叛逆,在酒後,他終於說出心裡深埋的那根刺:

「媽,你管得太多了,在你眼裡都是問題,以前你疑心爸爸,就在大喇叭裡讓所有人不要跟徐翔交朋友……」

原來在徐伊萬的幼年時期,母親的行為已經傷害了他的自尊心,他甚至將父親的死因歸結於母親的強勢,也因此爆發了他與母親最大的一場矛盾。

心理學上有個「羅森塔爾效應」,指的是在充滿信任和讚賞的環境中,人們容易受到啟發和鼓勵,形成良好的認知,行動的積極性也越來越高,最終做出更好的成績,而如果父母越控制孩子的成長,那麼結果就會越來越糟。

過度的控制,是獨立的絆腳石,孩子容易採用叛逆的行為很父母對著幹,以此來表明自己的獨立。

比如伊萬一直以為可以掌控自己的人生,可當得知妻子要離開時,才明白原來心裡一直深愛著她,所有的行為都是為了阻止妻子離開自己。

對母親也是同樣如此,他用叛逆來阻攔母親的過度控制,可當母親離開時,才意識到母親對自己的關心,叛逆是親情與感情錯失的催化劑,可在很多孩子心中,卻將此作為保護自己的鎧甲。

很多父母以愛之名,不自覺地想要控制孩子的人生,如果孩子不服管教,就採用更密集的方式讓孩子接受自己的安排,也在不知不覺間讓孩子偏離自我價值的實現。

在電影《狗十三》中,李玩也遇到了同樣有控制欲的長輩。

她不喜歡喝牛奶,爺爺奶奶卻以「牛奶是個好東西」,逼著她喝下去。

她喜歡物理,父親卻認為是「嚴重偏科」,強迫李玩改報了英語小組。

李玩的狗愛因斯坦丟失,父親卻認為「不就是一隻狗嗎,再買一隻就行」,沒有人理解她的真實感受,都在採用自己的方式對她好。

當成長被「偽愛」裹挾,當青春被「操縱」禁錮,孩子最容易採取反抗的行為,來對抗父母的控制欲,看似青春期的叛逆,實則體現的是成長路上自我情感的缺失。

當「為你好」與「不需要」相碰撞,帶給我們家庭教育的現實意義是什麼?

哲學家弗洛姆曾說過:

「教育的對立面是操縱,它出於對孩子潛能的生長缺乏信心,認為只有成年人去指導孩子該做那些事,不該做哪些事,孩子才會獲得正常的發展。然而這樣的操縱是錯誤的。」

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獨立的思想,很多孩子越長大跟父母的關係越疏遠,看不見時想念,見了面爭吵。

那麼,在《囧媽》這部影片中,看似喜劇的故事背後,所傳遞給我們關於家庭教育的現實意義是什麼呢?

1、放下遺憾,擁抱人生的不完美

影片中,母親跟伊萬大吵一架後,終於敞開心扉告訴伊萬,自己與丈夫看似和諧的婚姻,其實過得並不幸福,兩人的文化和家庭背景都不一樣,而產生矛盾重重。

在伊萬眼裡,他只看到了爸爸的不容易,卻沒有看到,作為丈夫的他,對母親也並不友好。

伊萬的母親雖然從來沒有吐露過,但對婚姻抱有遺憾,她一直將精神寄托在兒子身上,卻不知不覺間丟失了自我。

放下,才能承擔。

當伊萬母親嘗試放下對婚姻的不滿後,也獲得了兒子的理解與關愛,母子兩人彼此獲得成長的空間。

2、放手孩子成長,學會接納與欣賞

紀伯倫說:

「你的兒女,其實不是你的兒女,他們是生命對於自身渴望而誕生的孩子,他們藉助你來到這個世界,卻非因你而來,他們在你身旁,卻不屬於你。」

放下對孩子「為你好」的執念,給孩子一片成長的空間,孩子方能學會自我成長。

伊萬的母親放下了,而伊萬也學會了接受現實,他給妻子發信息說:

一直以來我們都在爭吵,但出發點都是對彼此的愛,這愛是希望對方活成自己的樣子,然而愛不是控制和索取,愛是接納和尊重。」

這句話其實也是影片想要表達的核心思想,當學會放手一段關係時,孩子學會了承擔,父母也找到了自我的價值。

3、學會自我成長,才是給孩子最好的共情力

經歷了六天六夜,當伊萬和母親終於到達黃金劇院時,表演已經結束,觀眾們也在陸續退場。

伊萬母親靜靜地走上臺前,輕輕地哼唱起早已準備好的歌曲,當大幕再次被拉起,她的精彩表演成為全場矚目的焦點,那一刻,她迎來了人生的高光時刻。

也是那一刻,伊萬理解了母親為什麼一定要來參加演出,那是對人生夢想的實現,只要心中有夢,人生就會變得精彩。

父母對孩子最好的教育,不是講道理式說教,而是讓自己活得精彩,給孩子不斷前進的動力。

心理學研究指出,人是靠情感驅動的高級動物,而且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互動主要靠情緒推動,而不是靠高高在上的道理。

當父母與孩子產生共情力時,孩子才會真正地從內心接受父母的建議,並擁有自己對事物獨立的判斷。

學者佩普·考恩曾說:「父母快樂,孩子才會幸福。」

這也許就是影片《囧媽》想要告訴我們的,父母跟子女的關係,很大程度會決定子女跟社會的關係,只有父母學會放手「愛」的控制,才能讓孩子得以成長,愛到極致是放手,這也是父母在陪伴孩子的過程中,要學會的人生必修課。

相關焦點

  • 用心理學看《囧媽》:都是為你好的背後,是關係中自我心態的失衡
    《囧媽》中的K3線火車,是熟悉的傳統綠皮車,如今在國內已是稀少。飛馳的火車、優美的景色、陌生的國度是多麼的誘人,六天六夜,這樣的旅行帶著既古典又現代的浪漫氣息。年輕時,誰不曾想去看看外面的世界,來趟說走就走的火車旅行呢。若是將這說走就走的故事放在中年兒子和母親身上,又會發生怎樣的情感碰撞呢,《囧媽》便大膽進行了這樣的人物混搭組合。
  • 喜劇:發現愛,學會愛,給予愛—《囧媽》
    感謝徐崢導演,讓我們在不能閒逛之際在家裡百無聊賴之時,可以一家團圓坐看春節檔的影片《囧媽》,是很新奇的體驗,在這樣特殊時期,可以安然坐在家裡看個喜慶的電影,真是一種莫大的心理安慰。因為過年的忙亂,所以電影是分成幾次看完的,但依然會哈哈大笑,會被其中的劇情吸引。
  • 徐崢《囧媽》公開袁泉特輯 主創講解影片情感故事
    徐崢《囧媽》公開袁泉特輯 主創講解影片情感故事 時間:2020-01-15 11:44:33
  • 心理學:看完《囧媽》,發現比戰鬥民族更兇蠻的,是我媽
    片如其名,《囧媽》講述了徐崢飾演的小老闆伊萬纏身於商業糾紛,卻意外同母親坐上了開往俄羅斯的火車,在旅途中,兩人不得不直面家庭問題,共同渡過難關的,徐崢這一次似乎更看重對中國式親情關係的討論。這是電影《囧媽》的主題。
  • 再看《囧媽》:爭吵的背後,是親密關係裡愛的表達
    最近,無意間刷今日頭條時,看到了關於《囧媽》的一些文章,覺得很有感觸,於是,打算再看一遍這部電影。《囧媽》這部電影由徐崢、袁泉、沈騰等主演,講述的是徐伊萬在陷入婚姻的危機情況下,在尋找護照的過程中,無奈陰差陽錯地陪母親坐了6天6夜的火車,前往莫斯科的故事。
  • 《囧媽》:有一種「囧愛」,叫你媽覺得你冷
    一部通過母子在旅途中和解去一窺中國親情關係的公路片,在經過徐崢的「囧」式喜劇包裝後,《囧媽》給人所帶來的並不僅僅是源於親情的感動,恰恰是給中國家庭打開了一扇解決這種家庭矛盾的窗口。《囧媽》「囧」字當頭,在囧途的戲外殼下,比較精準地再現了一種典型的中國式親情,徐崢是上海人,片中飾演他母親的黃梅瑩也是上海人,一位功底很好的演員。在k3火車上和老媽互虐的六天六夜,一路去往莫斯科,以愛為名的爭吵,脫離控制又在控制,兩人互相破冰的過程,也是人生旅途中各種各樣的人,尤其是徐崢在火車上各種噘嘴、盤腿小動作很可愛,甚至有種星光燦爛豬八戒的影子。
  • 《囧媽》:「被規劃」的孩子沒自我,請拒絕「為你好」式綁架
    而新年賀歲檔電影《囧媽》,就將「有一種餓,叫你媽覺得你餓」展現得淋漓盡致。《囧媽》劇照這次《囧媽》將主題聚焦向親子關係。徐媽媽是一個強勢的母親,她將自己的思想完全強駕到孩子的身上,完全忽略了孩子的自主思想。可是孩子是人,不是機器,他需要有思想、有自由。
  • 《囧媽》溫情與笑點交加,經歷了苦難後,母親才是最後的依靠
    ,她養育我們不易,在生活當中也給予了我們很多關懷和照顧,母親的愛是其他人永遠也沒有辦法代替的,母愛永遠是當今社會最值得被歌頌的。電影《囧媽》用喜劇的方式,講述了男主因為離婚之後,和媽媽踏上一場旅行的故事,在這場旅行當中重拾兒時回憶,一路上和母親的關係變得更緩和,和妻子也終於說開。今天我們就一同來看一下,這部電影到底有哪些亮點。
  • 《一個母親的復仇》之痛:悲劇之下,隱含重組家庭情感交流的缺失
    重組家庭之下母親與繼女的關係轉折,為母親的悲情復仇做鋪墊,是影片的亮點薩佳·阿里飾演的繼女阿麗婭本是一名有著大好前程的大學生,但是卻始終融入不了新組建的家庭。對繼母戴維基的抗拒和排斥行為也是在破裂家庭陰影下成長孩子的慣有做法,在他們的心理,原生家庭關愛的缺失讓他們處於自我封閉之中。此時,繼母與繼女之間實際上是一種對立狀態,她無法接受這個熟悉的陌生人。
  • 《囧媽》愛不是控制和索取 愛是接納和尊重 愛是放手給你自由
    圖片來自網絡正月初一,在今日頭條上看《囧媽》,我哭得稀裡譁啦。也許只有當媽的人才能懂,媽媽對伊萬的愛就像每一個母親對孩子的愛一樣都是無條件的。因為從孩子一出生開始,作為母親把所有的希望、心血都傾注在孩子身上。所以難免給予的愛越多,要求也越多,你時時刻刻希望你的孩子按照你希望的發展,你為他設置人生的目標,制定詳細的計劃。不管他喜不喜歡,你只是希望他能活成你理想中的兒子。
  • 《囧媽》承認母親都嘮叨!這行為不正常!難道就理解不了意思嗎
    徐崢在《囧媽》喜劇外殼下塞滿了溫情,我們每個人都面臨和母親的相處問題,她們嘮叨我們嫌煩,這樣的情節時刻在上演。徐崢把這個討喜的題材放到賀歲檔,的確是一著好棋。要他加衣服,怕他凍著,一點小事要嘮叨好久,很多網友說這簡直是我媽的真實寫照。媽媽平時圍著廚房打轉的瘦小身軀,會成為強大的避風港!母親在,我們就只有做小孩的資格。
  • 電影《囧媽》:愛是什麼?|愛,是「如他所是」,非「如我所願」
    這次春節期間看的《囧媽》,充分體現了這個問題。不管是夫妻關係還是親子關係,一旦以這種方式展現,必將以悲劇收場。《囧媽》同徐崢以前的「囧」字系列電影一樣,一開始就是中年危機,夫妻矛盾。妻子張璐要離婚,但徐崢扮演的徐伊萬不籤字。接下來因為誤打誤撞,和媽媽一起乘上了去俄羅斯的列車,通過一路上母子倆相愛相殺的故事,把親子矛盾生動地展現出來。
  • 親子情感的缺失,受傷的不僅是孩子,更是賭不起的父母之殤
    朋友口中的「她」,是她的母親。因疫情緣故,朋友的店鋪面臨倒閉,更令她苦惱的是母親在這個時候和她催債,當初開店,母親投了20萬,現在讓她還錢。朋友說,「你是我媽就不能幫幫我?」母親回答,「當初投錢是為了賺錢,現在我的養老錢沒有了,不跟你要跟誰要?」母親一直有個困惑,她不相信女兒會給她養老。
  • 是情感缺失還是太自私? ?
    你有沒有在成長中,遇到以上這樣的情感迷失呢?找不到原因,但是卻總是感覺是自己的問題,是不是自己不正常?其實我餓想告訴你:這不是情感缺失,也不是太自私。其實這只是你的一個階段的成長過程,這個過程就是為了讓你意識到你在原生家庭中你的想法,你的感受。這也是對你以後你自己的家庭,你自己更加成熟的情感問題時可能會遇到的一些癥結。
  • 《原生家庭》:心理學家告訴你,父母控制欲強,如何活出自我
    在2020年的大年初一,徐崢自導自演的電影《囧媽》在網絡平臺免費上映。影片講述了徐崢飾演的伊萬和母親,踏上一趟開往莫斯科的旅程,在火車上母子兩人相處的故事。很多人看完這部電影,不禁陷入了沉思,開始思考自己和母親的關係。
  • 和媽媽一起看《囧媽》,笑順開年
    讓人超級期待的《囧媽》定檔春節大年初一,這是自《港囧》、《泰囧》之後,徐崢執導的第三部「囧系列」作品。影片將對準家庭關係,講述了老闆徐伊萬纏身於婚姻危機和商業糾紛中,卻陰差陽錯與媽媽坐上了開往俄羅斯的火車,開始了一段奇妙的旅程。
  • 從《特殊交易》中反思:缺失的家庭情感,該如何實現「自我關愛」
    通過本文,你將可以收穫到:1、 家庭情感缺失的表現。2、 為什麼會存在家庭情感缺失?3、如何實現自我關愛?所以,要學會自我關愛,必須摒棄家庭唯一的想法,不要認為自己沒有一個好的家庭,自己就不能愛自己。一個人離開了家庭固然難受,但是並不至於自暴自棄。
  • 控制欲太強的父母、都是什麼心理?「你還小」是教育裡最大的錯誤
    如果問父母為什麼希望掌控子女,我想說的是控制的目的是實現理想的自己不管是父母、還是父母的父母,他們對子女的愛自是毋庸置疑的,儘管「打是親罵是愛」是父母的自我安慰,但更多的是內心缺失安全感的一種自我安慰,就拿朋友的母親來說,這位母親的人生可謂是酸甜苦辣盡數嘗遍
  • 從《泰囧》到《囧媽》,多少人看透了中年男人的辛酸?
    徐崢從中受到啟發,自導自演拍攝了三部「囧途」系列電影:2012年的《泰囧》、2015年的《港囧》和2020年的《囧媽》。跟《人在囧途》反映社會春運的大浪潮不同,徐崢的三部電影把重點放在了中年男人的感情生活上。人到中年面對著事業、愛情和家庭往往力不從心,生活上的一些瑣事,在壓力之下的中年男人身上往往爆發出了讓人啼笑皆非的笑料,但在這些笑料的背後,隱隱約約卻全是中年男人的辛酸。
  • 《囧媽》原有一條初戀劇情線
    第二回合,多部大片拼殺春節檔,徐崢宣布《囧媽》提前上映,打破了「年三十兒不上片」的業內規則,由此招致一片質疑。第三回合,由於突發狀況,春節檔期變數陡增。徐崢率先官宣《囧媽》撤檔,其他影片跟進響應。大局當前不計得失,徐崢此舉扭轉口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