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邊焦慮,一邊成長》:接納焦慮,才能助你更好地自我成長

2020-10-15 深情解讀


《一邊焦慮,一邊成長》書的開篇說到,既然焦慮永遠都在,那麼和焦慮相處的「我」就更重要了。我們每天在各類的角色中繁忙,唯獨留給「我」的時間是最少的,所以,焦慮是來提醒我們,看見我,接納我,讓我來助你成長!

一:所有的焦慮都是為了讓你看到自己

很多人看似經歷了很多,但這些經歷並沒有變成難能可貴的經驗,反而成為前行的絆腳石。因為我們沒有真正的面對「焦慮」,也沒有接收到焦慮要傳達給我們的信息。

所有的焦慮都是為了讓你看到自己!

書中第一個故事是日本的一個女孩,名叫松子,一生都在追求和渴望愛,去彌補曾經缺失的父母。她的一生坎坷和令人唏噓,無論是工作還是在戀愛關係中,都不敢活出自我,用逃避和討好的方式去面對,只是因為害怕失去。

有時候,面對自己內心的缺失,向外探索不如向內修復,這樣更能彌補我們缺失的部分,只是很多人認為只有別人才能給自己想要的那份愛。

最終,松子也並沒有完成自我的救贖,而是死在了這條路上。一個生命力頑強的人,原生家庭的不幸福,會讓她向外探索,在未來創造出自己想要的幸福家庭來彌補曾經缺失的愛。松子是這樣的,但卻用錯了方式,她對愛人和工作不斷卑微地奉獻,對於自身的愛和利益卻不敢接納和爭取,最後換來的也只能是辜負。

常說,一個真正愛自己的人,別人才會愛你。可是有多少人能真正領悟這句話,什麼是愛自己?如何才能愛自己。

接納就是真正愛自己。接納自己所有的好與不好,然後無條件地愛自己,對於其他任何的關係,都不過度地付出,適可而止是最好的。

二:原生家庭,不是打不破的魔咒

查爾曼是一個私生子,他的媽媽是個無法掌控生活的人,他的爸爸是個沒有名字的陌生人,而他是個意外的產物。查爾曼人生的悲劇就因為這場意外開始衍生,母親把對生活所有的壓力和對自己對生活的失控,全部發洩在他的身上,這很不公平但卻又是個不可改變的事實。

得不到父母的愛和讚賞,孩子的生命會變成灰色。這個世界上又有誰會喜歡灰不拉幾的孩子呢?我們通過父母對自己的評價,才能認識到自己是誰,甚至往後餘生會把這些標籤一直帶到墳墓。

對於這些不屬於我們的標籤,撕去它是我們發現和重塑自我的第一步。但撕去標籤卻需要極大的勇氣和強大的認知才能做到,原生家庭的力量是那麼的強大,禁錮著我們又吸引著我們,仿佛無法打破這個魔咒。

「成長是一輩子的」,兒時缺愛並不意味著長大以後就會終身精神殘疾,不斷痛苦。

要打破原生家庭,需要做到這兩點:第一,必須走出匱乏,主動創造;第二:完成精神世界的構建,帶來對缺失的升華。

這個世界沒有什麼不可改變,唯有我們自己禁錮自己。

首先接受自己的原生家庭原本的模樣,接著,告訴自己,我的父母說的不全都是對的,他們只是活在在自己狹隘的觀念中,然後,告訴自己他們對我的評價是不客觀的,我是誰應該由我自己定義。

原生家庭對我們的傷害是過去式,而久久不忘卻是現在進行時,只有自己才是這場傷害的終結者。

三:發現自我,活出自我才是你來到這個世界的使命

造化弄人,命運常常喜歡跟我們開玩笑的。一個甘於平凡的人生來就是皇子,一生都要經歷爾虞我詐和人心叵測,真是再痛苦不過了;一個懷有遠大抱負、智慧超人的人,生來就是窮苦人家的孩子,也是要歷經千帆,絞盡腦汁,耗費一生的去折騰。

書中描述了凡·高的一生,是這樣說的:他一生恨自己沒辦法當一個好員工、好兒子。天才們懷抱著才華,就像懷抱著一座火山,不尋找渠道發洩出來,就會爆發。而那才華的威力常常太大,天才成了被炸毀的倒黴蛋,凡·高算是其中一個。

有些人天生敏感,洞察力強,卻不自知,這樣的人在生活中非常痛苦,並沒有發現自己的天賦,而把這個當成自己的缺點,藏起來深怕別人發現。他們發現自己和別人不一樣,又不敢於做自己。

凡·高最終摒棄了自己世俗的身份,勇於擁抱自己的天賦,讓所有的才華和熱情像火山爆發一樣,絢爛地噴射出來,繪成了一幅幅流傳至今的佳作。

只有發現自我,奉獻出所有的青春和熱情在喜愛的事情上,我們才有可能不成為一生碌碌無為的人,也不辜負這趟生命的旅程。

四:青春期的躁動是自我成長的必經之路

書中舉了一個例子:小鎮姑娘克裡斯汀,厭煩了小鎮枯燥和按部就班的生活,她覺得生命中湧動的血液在告訴她,你跟他們不一樣,你可以更好,走出去,去看看繁華世界!

她對自己現有的一切都感覺到厭煩和唾棄,無論是出生的家庭還是現在的學校,仿佛都配不上心目中理想的自己,她要改變,徹頭徹尾的改變,包括她的名字。

「青春期」這三個字在如今的教育界和家庭,都是一個類似「伏地魔」的禁語,不能被提及,也不願被人們提起。我們總希望自己的孩子,永遠不要有這麼一天,這意味著麻煩和不服管教,總希望他們安靜、乖巧的按著家長的規划過完一生。

我們越害怕什麼,就越會發生什麼。青春期也是一樣的,該來的時候就會來,我們能做的就是抓住它,看著它,然後跟它成為朋友。

青春期是孩子從大人塑造的世界,發現自己的一個重要契機,孩子如果錯過這個時期或者被壓制著渡過,它並不會消失,只會在成年之後的某一天,用爆發式的方式再來一次,這一次我們所要承受的代價只會更大。

青春期的孩子,對自我的認知是過於膨脹的,並不客觀。只有讓孩子把腦海中的自己和現實中的世界,不斷碰撞和磨合,理想中的自我才會被調整,適應這個世界,形成真實的自我。

這也就是為什麼,很多研究生和大學生畢業後,會選擇自殺,就是因為理想中的自我過於龐大,無法和現實世界相處,最終走向滅亡的原因。

接納自己,接納焦慮,發現自我價值,坦然看待那個青春期自命不凡的自己,才能更好地成長。

-end-

相關焦點

  • 《一邊焦慮,一邊成長》| 談談焦慮的常態化:正視、和解與共存
    失眠半年的我,一直在尋找方法從焦慮中走出,一次偶然機會閱讀了蘑菇姑姑的《一邊焦慮,一邊成長》(以下簡稱《焦慮》),失眠有所緩解,我像是迷失在沙漠中的探險者,此時找到了回家的路。,一邊成長》是著名的心理作家蘑菇姑姑的作品,她擅長情景式寫作,用一段段故事治癒一顆顆心靈,而我們每個人都可以從書中找到自己的影子。
  • 《一邊焦慮,一邊成長》:學習化解內心的焦慮,實現心智的成長
    你焦慮嗎?恐怕大部分人會毫不猶豫地回答:是的,我很焦慮。時代的極速發展與自身的界限常常使我們彷徨失措,在動蕩不安中我們總是害怕被社會拋棄,於是難免產生焦慮的情緒。既然焦慮無法避免,我們應該怎麼與焦慮和睦相處呢?通過蘑菇姑姑的《一邊焦慮,一邊成長》一書,我們也許能獲得經驗,學會重新和焦慮建立聯繫,達到增強自身心智的目的。
  • 焦慮算個啥?蘑菇姑姑的《一邊焦慮,一邊成長》有的是辦法
    每一件讓你焦慮的事,都是上天為你打開的一扇門。那種莫名的恐懼,不分白天黑夜地席捲而來。無法再刨根問底,仿佛每一個問號,都會引發,一連串的,連鎖反應。 蘑菇姑姑,她仿佛看穿你我的內心,讀完《一邊焦慮,一邊成長》,我們大致可以,在書中,找到屬於自己的困惑,並且得到或多或少的解答。
  • 《一邊焦慮一邊成長》:借他人故事,詳解人生百態,焦慮亦是成長
    無論何時何地,她們一生都在處理各種「問題」。她們後半生的重心圍著孩子轉,再怎麼盡力,潛意識裡還總是有下一個階段的擔憂。這樣的焦慮是角色所致,裡面有責任和愛。然而,還有一部分焦慮卻來自內心,思考問題的方式不同,造成的精神狀態也不同。
  • 《一邊焦慮一邊成長》:解決問題的萬能鑰匙,尤其用在孩子教育上
    親戚對我喋喋抱怨,我看著她又是焦慮又是怨婦的臉,腦海裡想到的卻是這兩天手不釋卷的《一邊焦慮一邊成長》這本書。作者給我們指了條路:與焦慮共存,直視焦慮。我們無法通過解決一個具體問題 一勞永逸地換來內心的平靜和安寧。更多的時候,我們要接納一個事實:人就是解決問題的動物,我們一生都在學習處理各種問題,與永恆的焦慮共存。
  • 《一邊焦慮一邊成長》何老師說:人不要被自己的情緒綁架
    《朋友請聽好》何老師與謝娜壞情緒說得玄乎些就像發黴了的空氣,總是趁你不備就來偷襲;壞情緒讓我們感覺到焦慮,但當我們學會處理這壞情緒,把它轉化為推力的話,就能得到成長。蘑菇姑姑的《一邊焦慮一邊成長》這書告訴我們焦慮的情緒是怎麼來的,我們該如何與它相處。
  • 助人自助:心理諮詢師如何實現自我成長
    自我成長:一次又一次遇見更好的自己人生就是一個長程的心理諮詢,每個人都可以成為自己的專屬心理諮詢師。因為在這個世界上,沒有誰會永遠陪著你——除了你自己。與其在求得他人關注的過程中不斷失落,還不如在自我關注的過程中成長自己。
  • 擺脫焦慮,才能長久的進步和成長
    《在親密關係中成長》一書,聚焦於影響親密關係的「焦慮情緒」,來幫助我們認清自己的焦慮來源,並針對性的去解決問題,從而才能從根本上改善並提高人與人之間的親密關係。焦慮症的類型中第一類是「廣泛性焦慮障礙」,我想比起強迫症,我更像個重度廣泛性焦慮障礙者。這一類焦慮者的顯著特徵是:他們的擔心並不會集中在某個特定的壓力源上面。
  • 一邊焦慮一邊懶散,這「病」有解嗎?
    生活中,有的人遇到壓力就容易出現焦慮情緒,無法馬上行動起來去解決問題。你有這樣的情況嗎?一項對2004名受訪者進行的調查顯示,88.7%的受訪者有過只顧著焦慮卻遲遲行動不起來的情況,其中33.1%的受訪者經常這樣。54.3%的受訪者認為應該戒掉「拖延症」,提高效率。
  • 養育是一場修行,「接納」才是孩子成長的推手
    卡夫卡在《致父親》中寫道說,「我是你教育的產物,你是我衡量萬物的尺度。」《致父親》是一封長達三萬字的信,他通過描述他與父親的關係,淋漓盡致地刻畫了一個暴君式的家長形象,控訴了專制家長對孩子的摧殘。03育兒先育己,接納自己才能真正接納孩子‍最近女兒有點情緒上的問題,而我被diss了。「你就應該好好陪孩子,不要花這麼多時間在閱讀、寫作、運營自媒體上了。」 但是,當我跟女兒說,「媽媽只有有能力愛自己,才有餘力愛你。
  • 家長不能一邊望子成龍,一邊自我放棄
    所謂「笨鳥」有三種,一種是根本就不飛的,一種是嫌累不飛的,而最後一種則是自己飛不起來,希望下的蛋呢能夠更好地繼承自己的想法,飛得更高。聽起來似乎是一種諷刺,但現實生活中並不缺少這樣的例子。很多父母一邊望子成龍一邊自我放棄,給孩子苛刻的人生,卻對自己放縱毫無底線。
  • 現代帶娃模式:一邊焦慮,一邊佛系,一邊暗自努力
    三個階層,三條不斷尋找人生出路的成長軌跡。我在《你是不是和我一樣,中規中矩中年中產孩子上中學中等焦慮中?》一文中也提到過,在自己智商和出身不變的基礎上,儘可能給孩子好的環境好的教養,自己智商平平千萬別期望太大,要不然彼此都焦慮,這一生短暫,要開開心心的去享受,包括學習和生活。很多家長目的性功利性很強,總是對孩子的成績很緊張,需要撤撤火。
  • 如何戒掉焦慮引發的拖延症
    你是否也曾深深的自我否定過?做任何事情都給自己設定一個目標,達不到目標就覺得自己太差勁了,這點事都做不好,如果是剛剛好達到目標就覺得是僥倖而已,從來不對自己的成績予以肯定,一邊努力,一邊進行著自我攻擊,一邊努力,一邊覺得自己可能不會做得有多好。
  • 與焦慮相伴 快樂成長 青大附中組織心理「雲」班會
    半島記者 孫雅琴受疫情影響,學生居家學習,在家裡待得時間久了,容易滋生焦慮、煩躁等負面情緒,對心理造成不良影響。近日,利用班會課時間,青大附中組織了一次特別的心理「雲」班會。心理老師以《與焦慮相伴,快樂成長》為題,在線互動,教學生認識焦慮,接納焦慮。學校希望通過這次心理班會,能夠幫助同學更好地調整疫情期間以及疫情之後的心理健康。心理班會上,通過自我測評、猜字謎等互動性強的方式了解焦慮主題,同學們積極參與,在線與心理老師討論什麼是焦慮?焦慮有哪些表現?同學們暢所欲言,在互動和交流中,表達了自己的情緒。
  • 心理學:你是否一邊在努力追求自由,一邊又在死命逃避自由?
    任何個體其實都可以獲得這樣的自由,但很多人卻本能地選擇逃避這樣的自由,不敢面對這樣的自由!為什麼我們總是在重複地導演著一個悲劇角色:一邊在努力追求自由,一邊又在死命逃避自由呢?因為真正自由的代價是失去安全感,接納不安全的現實。在這一點上,很多人做不到。
  • 活動首發 | 焦慮團體體驗、探索和成長,對負面焦慮說NO
    、精神分析師到心身科醫生的30年成長過程中所收穫的與焦慮從相識、抗爭到從焦慮中成長的有效方法。幫助你了解自己的欲望,與他人的期待和解,突破焦慮的束縛、將焦慮轉化為成長動力,遠離煩惱與痛苦,獲得屬於自己的精神力量
  • 《內在成長》:90%的人都會焦慮,或許你可以這樣做?
    她的這個狀況讓我想起《內在成長》一書,當人們處於一種不安的狀況下,就會感覺到焦慮。 當你發現自己處於焦慮中,可以用上以下的幾方法,助你跳出焦慮圈: 方法一:從感覺當中挑出事實 事實和感覺之間都很重要,但你要根據穩定的事實來做出正確的評估,而不是讓變幻莫測的情緒控制你。
  • 父母的自我成長,是對孩子最大的愛!
    成功的教育有很多方面的因素,而有一點是非常非常重要的,同時也是父母通過自己努力可以做到的,那就是父母持續的自我成長。多年前的一個央視廣告讓我記憶猶新。暖暖的燈光下,媽媽在給孩子洗腳,一邊洗一邊哄著他說「小鴨子遊啊遊,遊上了岸······」。等孩子準備入睡,媽媽又拖著疲憊的身子給去外婆洗腳。
  • 家長會上爸爸痛哭直言壓力大:中年人的焦慮是一邊隱忍,一邊不甘
    一邊是支撐生活的工作,一邊是孩子的教育,無論他多麼努力,都不能顧得周全。在家長會的那個群體中,他只是學生的家長。有媒體寫「教育好孩子才是父母一生的事業」,可是看看忙碌生活的真相,要怎麼才能做好工作,又幹好「教育好孩子」這項事業呢?
  • 誰說全職媽媽越宅家越焦慮?學會一個心態,輕鬆趕走焦慮
    但是這種狀態是暫時的,誰都不知道你會在什麼情況下又產生了不切實際的欲望,而且並不自知;提升自我的能力,也不是短期都能達成的,難免會產生新一輪的焦慮。既然焦慮的根源是急於求成和避難趨易,我們何不嘗試慢下來,接近困難突破自己,多給自己一些耐心?一步一步地將焦慮情緒趕得遠遠的。